李善長和劉伯溫之間的斗爭!最后獲利的是誰?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劉伯溫,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天下的第一功臣。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稱帝后,在論功行賞時,劉伯溫只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這又是為何呢?
明朝對外實現(xiàn)大統(tǒng)一后,內(nèi)部很快產(chǎn)生了窩里斗,具體來說就是兩大派系之間的你爭我斗。
追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鄉(xiāng)形成了淮西集團,他們的帶頭大哥是李善長。李善長擅長后勤和政務(wù)工作,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后勤工作搞的很好,是朱元璋得天下的一大功臣。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元璋在建國后,李善長被任命為丞相。
除了淮西集團,還有一個派系——浙東集團,浙東集團的帶頭大哥就是劉伯溫。
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為了權(quán)力進行著你爭我斗。但是鄉(xiāng)土觀念很重的朱元璋明顯偏向淮西集團。他不但任命李善長為丞相,而且封其為韓國公,成為朝中名副其實的第一牛人。
面對于劉伯溫,朱元璋則明顯進行了打壓,只是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封為誠意伯。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多出劉基十幾倍。
盡管如此,劉伯溫還是率領(lǐng)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進行死磕。
洪武元年,雙方第一次正式交鋒上演。
引發(fā)矛盾的導(dǎo)火線是一個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長的親信,他由于犯法被擔(dān)任御史中丞的劉伯溫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后,劉伯溫就要對他下毒手了。而這時朱元璋又不在都城,李善長無奈之下只好自降身份去找劉伯溫說情。
結(jié)果劉伯溫卻一點也不領(lǐng)情,還把件事向朱元璋進行了報告。朱元璋一聽怒不可遏,命令立刻處死了李彬。
不想,朱元璋的殺無赦之回復(fù)令竟然被李善長第一時間短簡了。他為了救自己的親信一命,他想了一個借口,他相信只要講出這個借口,劉基是不會拒絕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再次找到劉伯溫,說了這樣一句話:“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時不應(yīng)妄殺人吧?!?/p>
李善長想以此為借口,“警示”劉伯溫暫時不要殺李彬。然而,劉伯溫的回答是6個字:“殺李彬,天必雨!”
結(jié)果可想而知,李彬很快就人頭落地了。
李彬死了,李善長怒了,他開始了反擊。把柄就在劉伯溫說的 “殺李彬,天必雨!”6個字上。對于頗懂天文地理的劉伯溫來說,對天文氣象的“把脈”還是很準的。然而,這一次劉伯溫卻看走了眼。斬殺李彬后,一直長晴,很長時間也沒有下雨。
因此,等朱元璋一回到朝中,李善長積開始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并且煽動很多人攻擊劉伯溫。
朱元璋雖然沒有直接“處罰”劉伯溫,但劉伯溫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他在朝中樹敵太多,再加上他又是個功高震主之人,在朝中呆著是件兇多吉少的事,為此,他索性拋開一切,來了個告老還鄉(xiāng)。
劉伯溫走了,但浙東集團產(chǎn)東風(fēng)有跨,接過他的大旗的是楊憲。楊憲是劉伯溫的“死粉”,他在劉伯溫的幫助下接任御史中丞,并且伺機對淮西集團進行反攻。
事實證明,劉伯溫的眼光果然沒有錯,這位楊憲是位韜光養(yǎng)晦、扶植高見賢等人,他先是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然而不時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剛開始朱元璋并不在意,時間長了,他就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并且對李善長多有指責(zé)。
對此,李善長十分憂慮,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團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親自上陣,于是他也學(xué)劉伯溫找了一個“代言人”——胡惟庸。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xiāng),是個有能力的人,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結(jié)果在李善長的操作下,他接任了淮西集團帶頭大哥的地位。
盡管如此,兩大集團的對拼中,還是浙東集團占據(jù)了上風(fēng)。就在浙東集團準備一鼓作氣打敗淮西的時候,意外發(fā)生了。
因為淮西集團不斷打劉伯溫的小報告,朱元璋對歸隱山林的劉伯溫依然不放心,把他重召回朝中。
這一天,朱元璋單獨找劉基談話。雙方以拉家常開始了談話,就在氣氛漸趨融洽時,朱元璋突然變換了臉色,以嚴肅的口氣問劉伯溫:“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伯溫先是很警覺說這要陛下決定。
朱元璋一聽,微微點了點頭,又問:“你覺得楊憲如何?”這是一個陷阱,朱元璋明知楊憲是劉基的人,卻對劉伯溫進行投石問路。
劉伯溫依然很警覺,他搖搖頭說:“楊憲有丞相的才能,卻沒有丞相的器量。”
朱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這是第二個陷阱,汪廣洋是屬于“中立派”的,但朱元璋懷疑他和劉伯溫有勾結(jié),因此再次投石問路。
劉伯溫還是搖頭道:“此人人品可以,但才識淺薄?!?/p>
朱元璋打破沙鍋問到底:“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依然搖頭:“胡惟庸的才華還不上汪廣洋呢!”說完這句話,劉伯溫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認為考驗已經(jīng)過去了,然而,他不會料到,朱元璋的最后殺著來了:“看到這相位只有先生能擔(dān)當(dāng)了?!?/p>
就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警覺有加的劉伯溫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回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我性子急,嫉惡如仇,不適合丞相。
第二句話:放眼朝中大臣,我沒有發(fā)現(xiàn)有合適的人選。
泱泱之國,竟然沒有一個當(dāng)丞相的合適人選,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在“蔑視”和“忽悠”他,從此,徹底和劉伯溫決裂。
之后,劉伯溫再也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了,劉伯溫見狀再次選擇了告老還鄉(xiāng)。
劉伯溫走后,楊憲孤掌難鳴。淮西集團趁機反擊,不斷對其打慶幸和排擠,楊憲最終被胡惟庸找個借口整死了。
兩大集團的比拼到此以淮西集團大獲全勝告終。
但淮西集團并沒有就此松手,他們繼續(xù)對劉伯溫進行圍攻。特別是已成了丞相的胡惟庸,他指使手下狀告劉伯溫。罪狀是劉伯溫占據(jù)了一塊有王氣的風(fēng)水寶地。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詔處罰劉伯溫,并扣除了劉基的退休金。
劉伯溫陷入了絕望,為了消除朱元璋對他的猜忌,他雙回到了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他就可以生命無憂了。
然而,劉伯溫犯了生平第二大致使錯誤:估了朱元璋的狠毒。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得了病,朱元璋派胡惟庸送御藥給劉伯溫。劉伯溫吃了藥后,病情越來越重,不久就死去了。
后來胡惟庸案發(fā)后,醫(y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伯溫的。這也成為了胡惟庸的一個重要罪狀。然而,幕后主使顯然是朱元璋。畢竟沒有朱元璋“授權(quán)”,胡惟庸也是不敢對劉伯溫亂來的。
隱得最深的朱元璋是真正的老謀子,他利用胡惟庸整死了劉伯溫,然后又整死了胡惟庸,這正符合他屠殺功臣的真實面目。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恩人,為什么后來兩個人的關(guān)系惡化?這是因為劉伯溫為人正直在官場得罪的太多,最終被眾人陷害。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這么多年也明白腐敗是導(dǎo)致滅亡的根本原因。他后來發(fā)現(xiàn)有一個叫李彬的人,擅自利用自己的權(quán)利做一些違法的事情。雖然李斌自認為自己做得密不透風(fēng),可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劉伯溫就決定將這件事查到底后來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是那么簡單,李彬利用自己的官職和內(nèi)部的關(guān)系,做買賣官職的行為。
對于那些有錢的人,只要錢給到位了,通過他的關(guān)系獲得一官半職還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就對于很多考取功名的人很不公平,劉伯溫就站了出來。
李彬感覺事情的不對勁,而且李彬和李善長的兒子關(guān)系還很好,于是請求李善長幫幫他。李善長考慮到自己的兒子跟這件事情也脫不了干系,于是就私下和劉伯溫商討給他們一次機會,可是劉伯溫就是要殺雞儆猴,必須要處理這件事情,給后來的人一個警告,所以說這兩個人的梁子也結(jié)上了。李善長沒有辦法阻止劉伯溫,到最后只能讓李彬一個人背了鍋,這件事情也算是有了一個結(jié)果。
可是李善長也是皇上身邊的人,這兩個人有了過節(jié),那肯定少不了在皇上旁邊說壞話,
于是李善長就買通了很多官員經(jīng)常制造抹黑劉伯溫,由他把這些壞話講給朱元璋聽,這種時間一長了,朱元璋肯定也覺得劉伯溫有問題,于是就開始疏遠他,慢慢的把更多的權(quán)力交給了李善長,當(dāng)天平開始傾斜的時候,劉伯溫就開始慢慢的輸了。劉伯溫也有一些不服氣,他跟了朱元璋這么多年,朱元璋還是沒有信任他,他出于好意的行為,竟然成了別有用心,他也感到十分傷心,后來在朝政上起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少,冷落和壓迫,最終導(dǎo)致他們關(guān)系徹底決裂。
李善長:明代建國的股肱之臣,堪比漢代蕭何,如果非要說出一個對明代建立功勛最大的功臣,毫無疑問就是李善長。朱元璋最初被郭子興所忌憚,想把李善長調(diào)離朱元璋身邊,而李善長在朱元璋人生起步的困難階段,選擇了對朱元璋的堅定支持,這對于朱元璋而言,至關(guān)重要。
朱元璋攻城略地,所過之處都是李善長出臺政令,安撫百姓,治理國家,與蕭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樣的。在朱元璋統(tǒng)轄手下大臣,制衡武將的方面,李善長也積極出謀劃策,給了朱元璋很大的幫助,這又是張良的功績。
編纂《元史》,李善長有司馬遷的功勞。漢初設(shè)宰相,左為尊,李善長為左相,封公,乃人臣之極,三公之首。
可惜的是,明初的對權(quán)臣的清算,讓他的功績被遮掩了很多,但是事實是不能抹殺的,我們可以說一個古人好,說一個古人壞,他生前做過的事情,卻并不是能夠輕易的被歷史遺忘的。
反觀劉伯溫,雖然在《明史》中略有褒獎,然而卻沒有較大的實際貢獻。劉基在巔峰的時候,做到了御史中丞,不過是個二品官,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當(dāng)中,能夠排進前30名就不錯了。但是劉基最大的特點在于,他會接神仙方術(shù)吹捧帝王,地方日食、井水干枯,他都能解釋為“君權(quán)神授”。
沒有大的才華,行的都是吹捧之能,所以得以平安。劉伯溫晚年,地方一個縣令要見他一面,劉伯溫都能立刻報告給朱元璋,其人可見一斑。有猜測說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可能也是因為討厭他總是告密吧。
而劉伯溫去朱元璋那里告狀,說胡惟庸要毒死自己,朱元璋很冷漠,說明劉基的地位和重要性真的很一般。
擴展資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jīng)七十七歲,因為年老約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從信國公湯和那里借衛(wèi)士三百人,湯和悄悄告訴他所聽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發(fā)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太祖大怒,將丁斌治罪。
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于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供詞上說:“胡惟庸企圖謀反,派李存義暗地里勸說李善長。李善長驚叱道‘:你這么說到底為了什么?你們一定要慎重,否則九族都要被滅?!?/p>
不久,又派李善長的老友楊文裕去勸他說:‘事成之后,當(dāng)以淮西之地封你為王?!钌崎L驚駭不已,仍不同意,卻又頗為心動。胡惟庸于是親自去勸說李善長,仍然不同意。過了一段時間后,胡惟庸又派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嘆道:‘我已經(jīng)老了。我死之后,你們好自為之?!?/p>
有人又告發(fā)李善長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于是,御史競相上奏彈劾李善長。而李善長的奴仆盧仲謙等,也告發(fā)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互相賄贈,經(jīng)常偷偷私語。
這些證言顯示,李善長雖是皇親國戚,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fā)檢舉,而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當(dāng)時正好有人說將要發(fā)生星變,會有災(zāi)禍發(fā)生,占卜的結(jié)果是災(zāi)禍應(yīng)當(dāng)降臨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處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2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人為什么會吞金自殺金子有毒嗎
下一篇: 揭秘,玄武門之變到底有多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