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明朝為什么沒有徹底降服蒙古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對蒙古殘余進行8次北伐,而此后朱棣靖難之役后,又對蒙古進行了5次北伐。從明朝歷史上看,明朝最大威脅依然來自北方的蒙古部族,后人不明白,為何明朝不徹底降服蒙古呢?
1449年,明朝發(fā)生了嚴重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這是明朝歷史最大的恥辱,有人認為也是明朝沒有徹底解決蒙古部族的問題,致使此事件發(fā)生。其實“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個偶發(fā)事件,明朝對蒙古部族已經形成了壓倒性優(yōu)勢,沒必要再勞民傷財,深入草原征戰(zhàn)。特別是蒙古兩個對明朝有威脅的部族,矛盾就很大,明朝根本沒有大的憂慮。
背景
對于明朝北伐的蒙古部落,雖然有成吉思汗后裔,也有忽必烈一系,但成分較為復雜,叫法不一。朱元璋于1388年北伐時的著名戰(zhàn)役“捕魚兒?!币粦?zhàn),打敗了脫古思帖木兒,致使其向西逃去。后來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兒用弓弦勒死。
脫古思慮帖木兒死后,實際上蒙古地區(qū)分成兩個部分,既東西蒙古,而東部蒙古就是蒙古本部,他們活動區(qū)域主要在蒙古草原上,也就是古代我們所稱的漠北、漠南地區(qū)。此地也是成吉思汗崛起后,統(tǒng)一蒙古各部族的核心之地。到了明朝時,東部蒙古政權,被明朝稱為“韃靼”,這里韃靼與蘇俄的韃靼又是兩個不同民族。
而蒙古西部主要由瓦剌部落控制,關于“瓦剌”稱呼,是明朝對蒙古西部的稱為,而在史料中又有“斡亦剌”的音譯,現在又有“衛(wèi)拉特”稱呼?,F在所說的衛(wèi)拉特蒙古就是瓦剌部落。
瓦剌部落嚴格來說并不是蒙古部族一部分,因為他們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海的森林中,長年靠打獵衛(wèi)生,屬于典型的游獵民族,與蒙古的游牧民族不同。這個部落的曾經的習俗類似于我國鄂溫克、鄂倫春等游獵民族。
以上是關于明朝時期,蒙古地區(qū)兩在部族的介紹,接下來咱們再來看看他們的恩怨。
隔閡
瓦剌部族為什么后來又被歸為蒙古部族呢?主要還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后,他派長子術赤率軍到森林去征服“林中百姓”。據《元朝秘史》所記載,所謂的“林中百姓”就是游獵民族。而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認為“林中百姓”就是狩獵民族,而瓦剌就是其中最早歸降于術赤的一支。
除了瓦剌被稱為“林中百姓”以外,《元朝秘史》中還有“氈帳百姓”,主要是游牧民族,還有以農耕為主的部族被稱為“門板百姓”??梢娺@些部族因為生活習性不同,叫法也不同。
瓦剌部族在拉施特《史集》有種說法,他們最初瞧不起游牧民族,也就是說“林中百姓”瞧不起“氈帳百姓”。甚至那時有“林中百姓”的女兒嫁給“氈帳百姓”的,就會感覺沒百子。但由于“氈帳百姓”后來逐漸強大起來,并征服了“林中百姓”,成為蒙古一部分,這種看法才逐步消失。
然而,瓦剌部落雖然被“氈帳百姓”所征服,但瓦剌卻始終感覺是一種屈辱,因此表面上認同,但與東部蒙古始終有隔閡,即使后來成吉思汗家族與瓦剌部落保持著通婚習俗,這種隔閡也始終未消除。據史料記載,瓦剌部落與阿里不哥系家族有著密切的婚姻關系。因此他對忽必烈系及其他貴族,更加不認可。
恩怨
瓦剌部落對東部蒙古的這種隔閡,一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演變?yōu)槌鸷?。因此,瓦剌部落也在元朝末期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而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兒殺了脫古思帖木兒,瓦剌部落是支持的,因此也速迭木兒自立大汗,與瓦剌支持分不開的。但這種支持,并不代表瓦剌與東部蒙古的矛盾緩和。
脫古思帖木兒死后,蒙古出現很奇怪的現象,從永樂初年后的十多年時間里,蒙古汗換了6個,這些汗中,既有阿里不哥的后裔,也有忽必烈后裔。甚至有學者認為,還有窩闊臺系的后裔。這種不停換汗,實際上就是蒙古內部斗爭造成的,以至于瓦剌部落與東部蒙古也經常混戰(zhàn)。
因此,瓦剌部與東部蒙古的矛盾,當然就圍繞著阿里不哥后裔之爭。瓦剌部落實力強大了,東部蒙古汗就是阿里不哥后裔,如果瓦剌被打敗了,或許就是忽必烈等人的后裔。
結語
對于蒙古內部矛盾,朱棣看得非常清楚。因此他北伐5次,并未費多少勁。靖難之役后,從朱棣做的一件事,就能看出他已經掌握了蒙古內情。朱棣于1400年派出兩隊使者,一個出使韃靼可汗坤帖木兒,一個出使瓦剌王猛哥帖木兒。
此后朱棣又分別下詔給和林、瓦剌等部族的酋長,此時蒙古各部實際上已經臣服明朝,只是明朝沒必要再派兵征服,因為蒙古部落的人,打敗了就跑,撤兵后依舊匯集在一起。朱棣非常清楚,此時的蒙古實際上形成東西兩大陣營,只要保持對兩大陣營均衡,明朝北部邊防是穩(wěn)定的。
但到了明英宗時,就沒有朱棣這樣長遠的眼光。當強悍的瓦剌南下時,實際上瓦剌并不是滅明朝,他們沒這么大實力,只是日子難了掠奪點財富而已,但朱祈鎮(zhèn)的低級錯誤而兵敗被俘,造成了連瓦剌都沒想到結果。
從韃靼與瓦剌的矛盾和恩怨看,明朝沒必要大動干戈。因為蒙古草原在當時來看,無論戰(zhàn)略位置與地緣政治,對明朝來說都無關緊要。
參考資料:《元史》、《明史》
幽云十六州又稱為燕云十六州,是以幽州和云州為中心的16個州,主要位于今天的華北北部地區(qū)。
這里是傳統(tǒng)的中原民族的生活區(qū),在歷史上最遲到戰(zhàn)國時期已經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趙國和燕國的一部分了。
幽云十六州北靠燕山山脈,翻過燕山往北走不遠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大本營蒙古高原。
所以,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當游牧民族發(fā)展出強大的騎兵隊伍之后,幽云十六州所在的地區(qū)就是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的基地。
趙國和燕國兩個國家沿著燕山山脈修建了縱橫數千里的長城。
幽云十六州既然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老巢,而是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基地,也就是說,如果守住幽云十六州就能保證北方民族威脅不到中原地區(qū)的農業(yè)核心區(qū),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
守不住那就麻煩了。
當游牧民族奪取了幽云十六州之后,反而可以把這里打造成南下的前進基地,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
幽云十六州有如此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在強大的時候都會在這里重兵云集。
第1次讓幽云十六州失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作用的時期是西晉。
說起來這事也不能怪西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人口損失非常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漸被降服,所以很多人從草原上遷徙到了今天的幽云十六州的地方,甚至往南遷到了關中一帶。
當西晉八王之亂爆發(fā)之后,中原王朝進一步衰落,當地的匈奴人的首領劉淵率領以匈奴為主的各北方民族發(fā)動了反對晉朝的大起義。
從那時候起一直到整個南北朝時期,幽云十六州所在的地區(qū)就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所控制了。
誰能控在這里誰就能在中原取得優(yōu)勢。
南北朝時期,這里是當時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北方六鎮(zhèn)所在地,北方六鎮(zhèn)軍人控制北方中國達百年。
所以,幽云十六州可以降低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能力,但是并不能完全根除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游牧民族的基本盤并不在幽云十六州,而是在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位于亞洲腹地,東南為大戈壁,中部和東部為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總面積高達200萬平方公里。
這里屬于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大約200毫米,不適合從事農業(yè)活動,但是當地有優(yōu)良的草原牧場,適合發(fā)展畜牧業(yè)。
在歷史上這里是游牧民族的核心地區(qū),這片土地至少可以養(yǎng)活200萬牧民,提供四五十萬人的兵員。
一旦統(tǒng)一蒙古高原,就會形成對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脅。
歷史上第1次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嚴重威脅開始于漢朝,匈奴統(tǒng)一北方草原之后強大的機動性讓他們在北方數千里的戰(zhàn)線上可以自由進攻。
每次出兵少的時候上萬,多的時候幾十萬,防守的漢朝軍隊只能沿長城布防,所以雖然漢朝的總兵力要超過匈奴人,但是在某一個點兵力卻經常遠遠少于匈奴人,十分被動。
匈奴最猖獗的時候,甚至已經攻打到了甘泉宮附近。
但是,正是因為北方幽云十六州仍然牢牢的控制著漢朝的手中,匈奴人搶劫一番之后只有回到草原。
所以,威脅不是致命的。
明朝收復了幽云十六州之后重新在北方修筑長城,阻擋住了蒙古人依靠幽云十六洲為基地向南方侵蝕。
這也是為什么土木堡之戰(zhàn)結束后,于謙反對朝廷南遷,就是不想把幽云十六州讓給蒙古人。
丟掉了幽云十六州,整個華北平原就再無寧日,守住幽云十六州,雙方將繼續(xù)在長城沿線對抗。
收復幽云十六州也解決不了游民族游牧民族的威脅,唯一解決北方游牧民族威脅的辦法就是將蒙古高原變成中原王朝國土的一部分,大家都成一家子就好說了。
這方面清朝解決的很好,到了清康熙年間,所創(chuàng)立的會盟制度成功把整個蒙古高原直接歸于清朝的統(tǒng)治,就算是有人在這里造反也變成了內戰(zhàn)。
明朝朱元璋將蒙古人驅逐入了大草原,這才有了大明。后來朱元璋和永樂皇帝朱棣對蒙古發(fā)動了數次進攻,但都沒有將蒙古人剿滅,這是怎么回事?漢族是一個農業(yè)國家,其基礎是耕地。而蒙古族則是一個被稱作“騎馬人”的牧民,他們的基礎就是可以在草地上放羊。以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技術,他們選擇了一種最適合自己生活的生活方式。
這就導致了就算漢王朝實力大增,占據了大面積的土地,但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土地,所以想要在這里站穩(wěn)腳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為何朱棣、朱元璋多次發(fā)動戰(zhàn)爭,但最后收效甚微的緣故。因為他們可以擊敗蒙古人,但不可能占領整個大平原,所以不可能將蒙古人一網打盡。也有人說,蒙古是唯一的游牧民,漢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人,宋朝的契丹,他們都是在北疆稱霸一方的,但最后都被抹去了,朱元璋和朱棣,怎么可能沒有?
這是因為,元蒙的實力太強了。蒙古族比任何一個北方的部落都要強大,蒙古族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將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給抹去了。大量的部落被抽調,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北地部落被剿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契丹和黨項氏。契丹是遼王朝的一個分支,耶律楚材是契丹人,但是在百年前,契丹帝國就消失了。由黨項所創(chuàng)建的“西夏”曾經與宋、遼、金等數百年的對峙,但在蒙古人的踐踏下,徹底覆滅。
前面說過,漢人很難征服大平原,在漢、唐時期,匈奴和突厥雖然很強,但是也有很多的游牧民,尤其是突厥和匈奴,更是受到了中原的重創(chuàng)。但是到了元、蒙兩國,其余的草原人卻是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可以說,他們已經和蒙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屬于蒙古的部落。這就導致了在大平原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蒙古人抗衡。這意味著,就算蒙古帝國遭受到了大明的打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取代他們。
蒙古的勢力并不局限于元代,即使在元代滅亡后,蒙古族依然擁有龐大的疆域與勢力,在明末的時候,帖木兒大帝曾經想過要東侵,帖木兒雖然被稱為蒙古人,但是他們依舊以蒙古人的名義統(tǒng)治著整個西亞,帖木兒王朝統(tǒng)治著整個西亞,所以,沒有任何一個部落會懼怕他們。
蒙元的力量讓他們幾乎把草原上的一切敵人都給吞并了,即使明王朝擊敗了元朝,但是蒙古族依然很強,再加上明朝并沒有在草原上站穩(wěn)腳跟,所以無法將蒙古人一網打盡,最后只會是一場持久戰(zhàn)。一直到了一百多年后,清朝才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而不是草原上的牧民。
明朝是在元朝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但是,明朝的建立,僅僅只是收復了原漢族人生活的地方而已。對于蒙古人生活的故地——蒙古草原,以及蒙古帝國在西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四大汗國,并沒有真正的涉獵與征服。當徐達占領了元大都,將整個蒙元勢力趕回草原上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的蒙古人,依舊控制著長城以北的諸多區(qū)域。只不過,原來管轄的最富裕的長城以南區(qū)域丟失了。
退往草原的蒙古人,依舊擁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為了徹底消除蒙古人對長城以南的威脅,朱元璋以及后來的明朝統(tǒng)治者,積極組織了多次的北伐。雖然打擊了蒙古各個部落的銳氣,但是始終沒有消滅蒙古人。況且,在國際上蒙古人的勢力還是非常強大。整個中亞、西亞、南亞依舊是伊斯蘭化的蒙古人天下。
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時候,也曾積極對蒙古開戰(zhàn),但是由于中原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與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相隔甚遠,雖然也建立了一些蒙古人為主的衛(wèi)所,但是終究沒有辦法拿下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明朝天生的盟友逐漸加入了東方半島的高立國、南方的越南等地,但是這些僅僅也是東亞文化圈而已。
最終拿下蒙古的,是滿清勢力,他們通過聯姻的方式,逐漸控制了整個蒙古草原。后來,又積極實施分化瓦解和打擊的方式,最終讓這個人口近千萬的蒙古,變成了人口只有幾十萬的小部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2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