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就只讀書就好了嗎,其實還要必備六種技藝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讀書人的事情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
、射、御、書
、數(shù)
,即為“君子六藝”。

1)【禮】:禮節(jié)
。
古代人很重視“禮”
,不同場合必須遵守特定的禮節(jié),【古代五禮】是漢族禮儀總稱
。以祭祀之事為吉禮
,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
,賓客之事為賓禮
,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
。
2)【樂】:六樂
。
按照《周禮·大司樂》的記載,【六樂】指《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
。
周時保存有完整的這六套樂舞
,成為六樂,分別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使用:《云門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大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
。
3)【射】:射箭
。
古代讀書人并不是無縛雞之力,而是能文能武
,射擊是基本技藝
。而射技又分五種:白矢、參連
、剡注
、襄尺、井儀
。
白矢
,箭穿靶子而箭頭發(fā)白,表明發(fā)矢準確而有力;參連
,前放一矢
,后三矢連續(xù)而去,矢矢相屬
,若連珠之相銜;剡注
,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
,臣與君并立
,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
4)【御】:駕馭馬車戰(zhàn)車的技術(shù)
。
御,不是指騎馬
,而是駕車
。西周是一個騎馬尚未普及的時代,在那時
,人們最重要的代步工具就是馬車
,因此駕車的技巧成了讀書人的必修課。六藝中的御
,便教授給學生從日常行駛到特技表演等諸多駕駛技巧
。那時候,一個駕車經(jīng)驗老道的馭手可以在很多場合派上大用場
,小到上司的日常出行
,大到國家的外交與戰(zhàn)爭。
5)【書】:書法
。(書寫
,識字,文字)
書
,是古代讀書人基礎六藝中的基礎課。不認字
,何以治天下
。
古書記載,創(chuàng)造文字有六種方法
,即“六書”
。《漢書》首先談到"六書"的具體名稱:"古者八歲入小學
,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
,教之六書,象形
、象事
、象意、象聲
、轉(zhuǎn)注
、假借,造字之本也
。"
6)【數(shù)】:數(shù)術(shù)又稱術(shù)數(shù)
,是計算、數(shù)學的技術(shù)
。
對于注重實際的古代中國人來說
,數(shù)術(shù)亦是一門實用的生活技能
,如推算天文歷法、丈量田地
、分配物資
、計算稅收和賬目等等。中國古代數(shù)學很早就已經(jīng)很發(fā)達
,中國古代數(shù)學體系的形成以漢代《九章算術(shù)》的出現(xiàn)為重要標志
。
可以說,古代中國讀書人真是相當不容易啊
。
古代讀書人有哪些讀書方法?
一
、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
,與穎州石廣元、徐庶
、汝南孟公威是好友
,并一起拜師游學。其他三人
讀書學習“務于精熟”
。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
,他他沒有鉆進書堆,死記硬背
,而是泛讀大
概
,擷取精華。
二
、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
,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
。”
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
,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
三、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里
,介紹了他首創(chuàng)并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
。他說:“書富如入海,百貨
皆有之
,人之精力
,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
,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為書籍
豐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
。人的精力
,不能夠全部收取看盡。只要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書就行
。
四
、鄭板橋的“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
,選好書
,讀精品;“求
當”就是恰到好處
,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
三字經(jīng)兒歌解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
,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
,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
茍不教
,性乃遷。教之道
,貴以專。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
,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
昔孟母
,擇鄰處。子不學
,斷機杼
。
【譯文】戰(zhàn)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
,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
【譯文】五代時
,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
,同時科舉成名
。
養(yǎng)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譯文】僅僅是供養(yǎng)兒女吃穿
,而不好好教育
,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
,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
,是很不應該的
。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
,又無知識
,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
,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
,就不懂得禮儀
,不能成才。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
,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jié)和知識
。
香九齡,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zhí)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
,替父親暖被窩
。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宜先知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
,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
,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
首孝弟
,次見聞。知某數(shù)
,識某文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
,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shù)和高深的數(shù)學
,以及認識文字
,閱讀文學。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
【譯文】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shù)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shù)字
,然后十個十是一百
,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
?三才指的是天
、地
、人三個方面。什么叫“三光呢
?三光就是太陽
、月亮、星星
。
三綱者
,君臣義。父子親
,夫婦順
【譯文】什么是“三綱”呢
?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
,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
,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huán)境
,春
、夏、秋
、冬叫做四季
。這四時季節(jié)不斷變化,春去夏來
,秋去冬來
,如此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止
。
曰南北
,曰西東。此四方
,應乎中
【譯文】說到東
、南、西
、北
,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
。這四個方位
,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數(shù)
【譯文】至于說到“五行”
,那就是金
、木、水
、火
、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
,是根據(jù)一
、二、三
、四
、五這五個數(shù)字和組合變化而產(chǎn)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譯文】“十干”指的是甲
、乙
、丙、丁
、戊
、己、庚辛
、壬
、癸,又叫“天干”
;“十二支”指的是子
、丑、寅
、卯
、辰、巳
、午
、未、申
、酉
、戌、亥
,又叫“地支”
,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當中權(quán)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zhuǎn)
,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zhuǎn)
。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這就是赤道
。
赤道下,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譯文】在赤道地區(qū),溫度
,氣候特別炎熱
,從赤道向南北兩個
方向,氣溫逐漸變低
。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
曰江河,曰準濟
。此四瀆
,水之紀
【譯文】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
、黃河
、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
曰岱華
,蒿恒衡。此五岳
,山之名
譯文】中國的五大名山
,稱為“五岳”,就是東岳泰山
、西岳華山
、中岳蒿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曰士農(nóng)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譯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
、農(nóng)民
、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
,稱為四民
,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
、義
、禮、智
、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
,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
,不可怠慢疏忽
。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譯文】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
,這些屬于植物
,在陸地上和水里到處都有。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能飛走
。
【譯文】蟲
、魚、鳥
、獸屬于動物
,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
,有的能在水里游
。
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
,人所食
。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
、小麥
、豆類、玉米和高梁
,這些是我們?nèi)粘I畹闹匾称贰?br> 馬牛羊,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
、牛
、羊、雞
、狗和豬
,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谷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
。后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后
,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七情俱
。
【譯文】高興叫作喜
,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
,心里喜歡叫愛
,討厭叫惡,內(nèi)心很貪戀叫作欲
,合起來叫七情
。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識
。
【譯文】青色
、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
,這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五種顏色
,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
【譯文】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
,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
、甜
、苦、辣和咸
,這五種味道
。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譯文】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
,氣味主要有五種
,即羊膻味、燒焦味
、香味
、魚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乃八音
。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
,分為八種,即匏瓜
、粘土
、皮革、木塊
、石頭
、金屬、絲線與竹子
,稱為“八音”
。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
,宜調(diào)協(xié)
。
【譯文】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diào)分為平、上
、去
、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
,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
,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
,我生兒子
,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倫
。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
、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
。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
。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tǒng)的承續(xù)關系。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弟則恭
。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
,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
,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
長幼序,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
,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勿違背
。
【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
、子孝、夫和
、妻順
、兄友、弟恭
、朋信
、友義、君敬
、臣忠
,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
斬齊衰
,大小功。至緦麻
,五服終
。
【譯文】斬衰、齊衰
、大功
、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
禮樂射
,御書數(shù)。古六藝
,今不具
。
【譯文】禮法、音樂
、射箭
、駕車、書法和算數(shù)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
,這六種技藝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
惟書學
,人共遵。既識字
,講說文
。
【譯文】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xiàn)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
。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后
,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于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
有古文
,大小篆。隸草繼
,不可亂
。
【譯文】我國的文字發(fā)展經(jīng)歷了古文、大篆
、小篆
、隸書、草書
,這一定要認清楚
,不可搞混亂了。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
【譯文】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
,也無從下手
,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
凡訓蒙
,須講究。詳訓詁
,明句讀
。
【譯文】凡是教導剛?cè)雽W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
,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
,并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譯文】作為一個學者
,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
,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
論語者
,二十篇。群弟子
,記善言
。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
,以及弟子的弟子們
,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
。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
,共分七篇。內(nèi)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