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是個怎么樣的人?為何他能被評為“宋良將第一”?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一、宋良將第一
宋朝向來被認為是積弱的朝代,不過在歷史上,卻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將領,曹彬、狄青、宗澤、岳飛、韓世宗、吳玠、吳磷等。在這其中,曹彬不僅是開國功臣,更是三朝元老,死后《宋史》評價其為宋良將第一。
曹彬,字國華,他和宋太祖趙匡胤原先都是后周的臣子。據(jù)說太祖還在當大將時,有一次他想喝酒,便跑到掌管茶和酒的曹彬那討酒喝。而曹彬卻說即使是區(qū)區(qū)的酒,亦仍屬國家之物,不是自己可以任意給予的。然后,他從自己的口袋掏出錢來,自己買酒給太祖喝。
等到太祖黃袍加身后,太祖對群臣說:世宗時期的官員,不欺君的,只有曹彬一人!因此,把曹彬當作心腹大臣,先后命其滅后蜀、征北漢、平南唐、抗契丹。但如果只是這樣,那曹彬也只是個名將,跟李繼隆、潘美、王全斌等能征貫戰(zhàn)之人并無不同,真正使他從名將轉為仁將,在于除了戰(zhàn)功外,他言行舉止都有名臣風范,是為將者的典范。
二、名臣風采
滅后蜀時,雖然出征前,太祖一再交代不得擄掠百姓,但遵從命令的只有曹彬。王全斌、崔彥進、王仁瞻約束部屬不嚴,肆意殺掠川民,欺壓降卒,致使川人及降卒結合在一起叛亂。反觀曹彬,不許部下屠城,所到州郡秋毫無犯, 各地都心悅誠服。在討論殺不殺俘虜?shù)臅h上,只有曹彬堅決反對,王全斌拿著決議讓他簽字,曹彬誓死不從。
平南唐,太祖命曹彬為統(tǒng)帥。出征前,太祖在諸位將領面前將配劍授予曹彬,對他說:
持此劍,凡副將而下,不用命者,以此斬之。
潘美、曹翰等好殺聞之皆失色??v然如此,在攻破南唐首都金陵前夕,曹彬突然生病了。諸將都前往探病,詢問主帥健康如何,說要為其尋訪名醫(yī)。結果曹彬說這是心病,無藥可醫(yī),要求眾將發(fā)誓,破城后,不許隨便殺人,也不許任何人奸淫擄掠。于是大家都發(fā)誓遵守,曹彬馬上從病床爬起,指揮進攻。果然打進金陵,這次完全沒有騷擾百姓。
后來忽必烈滅宋之時,還對部下提出要向曹彬學習,不可大肆殺戮失去民心。所以元朝滅南宋,就不像過去那般屠城滅國。
三、德澤后世
曹彬一生仁敬和厚,雖然在朝廷位極宰相,但從不以權勢壓人,不評論別人得失。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先行回避。每次手下官吏談政事,一定先整冠才接見,并且從不直呼其姓名。他做官俸祿也全分給宗族,沒有任何積攢。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曹彬后代發(fā)展都很好,他的女兒為宋真宗的曹賢妃,孫女做了宋仁宗的曹皇后,外曾孫女也嫁給宋英宗為高太后。
除了嫁入皇家外,曹彬子嗣中還有兩人成仙,曹皇后有一兄弟曹佾,即八仙中的曹國舅原型。相傳還有一個孫女成了神仙,便是道家《靈源大道歌》的作者曹文逸真人。
這些都是人們懷念曹彬生前的仁德,才有子孫后來良好的發(fā)展。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顯德五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于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率軍滅后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wèi)上將軍。后復起為侍中、武寧軍節(jié)度使。宋真宗即位復任樞密使。死后謚號武惠
唐朝滅亡后,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zhàn)亂不斷。那時候,曹彬跟隨宋太祖趙匡胤南北征戰(zhàn),后來遷居太丘,落戶永城。趙匡胤命令大將曹彬率領重兵駐扎太丘,主要是把守商丘東南睢河要塞,控制汴河至淮北一線的中心地帶,形成對江淮的進攻之勢。曹彬屯兵太丘后,和幾個兒子在太丘城里居住。
曹彬經(jīng)常在太丘城里召開軍事會議,研究軍事部署。睢河南岸是部隊演習的操場,曹彬親自操練軍士,針對江淮河流眾多的特點,曹彬專門成立一支水軍,每天在睢河上操練,水軍進步很大,斗志高昂,得到了趙匡胤的贊成和表彰。
北宋開寶七年,曹彬率軍征伐江南,在長江北岸關于如何渡江,存在很大爭議。曹彬認為可以在江上搭載浮橋過江,但有不少大將表示反對,認為長江江闊水深,自古無搭浮橋渡江成功之事。曹彬力排眾議,認為浮橋切實可行,于是便在長江采石磯上搭浮橋,大部隊一舉通過了長江天塹,打敗了南唐軍隊,曹彬得到一致稱贊。曹彬率領的宋軍主力在開寶八年(974年)圍攻南唐國都金陵,采用長時間圍而不擊的策略,使城內人心渙散,軍心瓦解。南唐大將朱令贊順長江來救都城,曹彬命令避實擊虛,虛張聲勢,用障眼法將長江沿岸樹立長木偽裝成帆檣桅桿,布成疑兵,以迷惑敵人。果然朱令贊中計,遲疑不決,徘徊不前,曹彬趁機發(fā)起攻擊,大敗敵人。
在進攻南京城的前夕,曹彬突然得病了,諸位將領前去探望。曹彬說:“你們向我做一個保證,我的病就好了。”大將們說:“做什么保證呢?”曹彬說:“你們攻打金陵,必須向我保證,不準無辜殺人,不準掠奪財物?!睂㈩I們紛紛做出莊重的承諾,于是曹彬的病很快就好了。攻克金陵后,將領們都嚴守紀律,遵守承諾。宋太祖表揚曹彬說:“你屢用奇謀,而又不妄殺一人,真良相也?!苯o予重獎。
北宋乾德年間,曹彬向宋太祖趙匡胤建議用假途滅虢之計,進攻后蜀。趙匡胤依計而行,命令宋軍兵分兩路征伐四川。曹彬率領的部隊所向披靡,首先攻破后蜀的三峽防線,然后與另一只宋軍會師成都,后蜀滅亡。曹彬平定蜀國后,凱旋而歸,有些將領攜帶金銀財寶和美女,而曹彬卻攜帶了幾箱圖書,軍中閑暇,曹彬經(jīng)常手不釋卷,勤奮讀書。
公元999年曹彬病逝,葬于太丘睢河南岸。明代嘉靖年間的《永城縣志》記載:“宋武惠王曹彬墓在太丘集西北,其塋方一里許。”明清永城縣城的鄉(xiāng)賢祠里,刻有祭祀曹彬的名字。曹彬的后代在永城子孫繁衍,民間有“十三門曹”之說,皆是曹彬后代。時間雖已過去千年,但崢嶸的歷史依然閃耀著余暉。
北宋初年,有個將軍叫曹明斌,名叫國華,就是今天的河北人。他很謙虛,從不自傲。曹彬早年有個叫陳僖儀的人,很會算命,曾經(jīng)跟他說,他早年雖然有錢,但是沒有什么后福,出兵打仗要少殺。所以曹兵帥兵征討,從不濫殺無辜。
乾隆二年,曹彬率兵攻后蜀,破隨州,部下皆主張屠城,但曹彬嚴令禁止。對于士兵俘虜?shù)臄撑?,曹彬下令一間間妥善保護。戰(zhàn)爭結束時,他出資遣返那些有家可回的婦女;無家可歸的女人也會為她們準備結婚禮物。后來,平定蜀亂后,的將軍們大多滿載美女而歸,而曹彬只帶了自己的書和衣服回來。
看到他立下大功,宋太祖提拔他到宣惠南院和翼城節(jié)度使的崗位上。曹彬再三拒絕,沒辦法。
后來南唐曹彬開始圍攻金陵時,怕士兵害民,就裝病。士兵們紛紛前去迎接,曹彬對他們說:“剩下的病,藥石治不了,只要王公們誠心發(fā)誓,在取城之日不誤殺任何人,就自愈?!睂⑹總兟犃瞬鼙虻脑挘夹攀牡┑┑叵蛱鞜?,在攻克江南的那一天絕不錯殺任何人。
宋軍攻下這座城市后,受到了城里人的歡迎。致曹彬,請交出南唐的李后主和他的大臣們,以禮相待。曹斌的班主任還是背對著背,也沒寫封信表功。他只寫道:“我向江南官致敬。”意思是皇上讓我在江南做的事情已經(jīng)做完了。出發(fā)前,宋太祖說如果曹彬能平定南唐,就任命曹彬為丞相,于是副帥潘仁美提前祝賀,但曹彬淡淡地笑著說,自己只是在履行職責,完全靠天威,說不上有什么功勞。
后來,曹彬見到了陳僖儀,陳僖儀說他的臉變了?!澳樕纤劢鸸?,必增其財,延年益壽,來世無量”。曹彬問金光是什么意思。陳僖儀告訴他,“金光是美德之光。一個人積大德,就有此光,不但長壽,子孫也有福?!惫?,曹彬回答了陳僖儀的預言,晚上的場景非常好。六十九歲卒,封為濟陽郡王。有九個兒子,長子魏,次子叢,三子夫人,都是一代名將,子女也都被封為太子,兒孫極為富足。
反倒是曹彬的弟弟曹翰,當時也是武將。大軍攻陷江州后,縱兵大肆燒殺,掠奪財寶而歸。曹翰死后不久,他的后代大多淪為乞丐。
曹彬改變命運證明了一件事:雖然一個人的命運是上天注定的,但是后天的選擇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問題上。做好事的人可以增加自己的幸福,做壞事的人會減少自己的幸福,甚至會得到惡報。
或許曹彬的故事能讓今天仍徘徊在善惡之間的官員深思。我們是繼續(xù)跟隨作惡的阿寶去害善,還是改變我們的方式,彌補我們過去的罪惡,這將決定我們自己和后代的最終命運。要知道,善惡有報,事關正義。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在證明這一點,現(xiàn)在和將來當然也不會例外。
是宋初名將,兩宋其實名將不少,然而,獨 久負盛名,聲譽最高。有宋一代, 被譽為「勛業(yè)最隆、功冠群雄」的「本朝第一良將」,極為引人注目。后世對他也推崇有加,盛名一直不衰。那么,這位名聲顯赫的大將,究竟有哪些了不起的戰(zhàn)績軍功,值得人們如此推崇呢?近有學者在考察了曹彬的生平戰(zhàn)績后,認為他在軍事方面其實非常平庸,實乃庸將負盛名,這是怎么回事?原因又何在呢? 曹彬字國華,是真定曹彬字國華,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父親曹蕓,為成德軍節(jié)度都知兵馬使,可謂出身將門。據(jù)說他周歲時,父母以百玩之具布放床席之上,觀其所取,他左手拿起武器戈,右手取祭祀用的俎豆,一會兒又抓住一官印,對其他東西看都不看,人們頗覺驚異。> 后漢乾祐時為成德軍牙將,后周時補供奉官,遷河中都監(jiān),出為晉州兵馬都監(jiān)。入宋,遷客省使,以戰(zhàn)功改左神武將軍,俄兼樞密承旨。在太祖、太宗朝,他披堅執(zhí)銳,平后蜀、攻太原、伐江南、征北漢、戰(zhàn)契丹,南征北戰(zhàn),為北宋的統(tǒng)一立下汗馬功勞,深得君主寵信,官至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 咸平二年(999)卒,享年六十九,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謚武惠,是宋代第一位死后全國舉哀的武臣。且贈其妻高氏韓國夫人,官其親族、門客、親校十余人,并與名相趙普一起配享太祖廟庭??芍^生榮死崇,地位顯赫。> 歐陽修《歸田錄》贊道:「曹武惠王彬,國朝名將,勛業(yè)之盛,無與為比?!估钬端纬聦崱?、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和李宗鍔《曹彬行狀》,都稱頌曹彬:「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將,稱為第一?!沽_大經(jīng)《鶴林玉露》說:「漢惟一趙充國,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將帥氣象。」宋人有關稱譽,不勝枚舉。后世也對他推崇有加,盛名不衰。> 20世紀80年代,學者張其凡在認真考察了曹彬生平及其戰(zhàn)績之后,認為他在軍事方面其實非常平庸,實乃庸將而負盛名,并對宋代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 縱觀曹彬一生,他所參加的軍事活動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乾德二年(964)十月至次年正月的平定后蜀之戰(zhàn)。曹彬以樞密承旨為都監(jiān),隨劉光義軍進蜀。在曹彬的嚴禁約束之下,這支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受到褒獎。然而在平定后蜀,留駐成都的日子里,諸將爭功而競相擄掠,民眾還是大受侵擾。戰(zhàn)后有謂「清廉畏謹,不負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褂谑鞘艹⑻刭p,升為宣徽南院使,躋身大將之列。但此戰(zhàn)他并非統(tǒng)帥,且后蜀政治腐敗,已不堪一擊,沒有經(jīng)歷激烈戰(zhàn)斗,更未見曹彬有什么奇計巧謀。總之,這次戰(zhàn)役決無可夸口的戰(zhàn)績使他得以稱為名將。> 第二次是開寶七年(974)正月至次年十一月的平定江南之役。這次曹彬身為統(tǒng)帥,率軍沿長江東下。包圍其首府金陵(今南京)之時,曹彬稱病,諸將來問候,又提出破城日不妄殺一人,以約束將士,禁止擄掠,眾將許諾,使富庶的江南及首府金陵免遭戰(zhàn)爭洗劫。班師之時,曹彬船中只有圖籍和衣衾而已,這一功勛為人稱頌不已。獻俘開封,官升樞密使。平定江南是曹彬一生最得意之戰(zhàn),然而此戰(zhàn)是以強對弱,在南唐國勢日頹之時,曹彬率十萬大軍,卻打了一年多才把江南平定,尤其是圍困首府金陵近十個月,才得以攻破??梢哉f治軍不嚴,姑息太過,致使戰(zhàn)爭曠日持久,勞民傷財,主帥難辭其咎。> 第三次是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至五月的平定北漢之役。宋初,曹彬曾經(jīng)在他將麾下幾次率軍與北漢作戰(zhàn),取得過一些小勝。開寶二年(969)隨太祖進攻太原,戰(zhàn)敗而回。此次是隨太宗出征,雖然攻滅了北漢,但曹彬在其中并沒有指揮戰(zhàn)斗,自然也沒有什么謀略和戰(zhàn)績可言。接著太宗乘勝北伐,結果與遼軍高梁河一戰(zhàn)大敗而回。> 第四次是雍熙三年(986)正月至七月的北征攻遼戰(zhàn)役。此戰(zhàn),曹彬統(tǒng)率約二十萬人馬為東路主力軍,出雄州(今河北雄縣)向遼南京(幽州,今北京)進發(fā)。開局頗為順利,曹彬率軍很快攻占了歧溝關(今河北)和涿州(今屬河北)等地。三月與遼軍相持在涿水以北,十余天后終因糧草不濟,只得放棄前所攻占之地,退回雄州以便就糧。太宗得知消息后,認為指揮失策,令他與東路軍副帥米信的軍隊集結,養(yǎng)精蓄銳,等待戰(zhàn)機。此時中、西路軍捷報頻傳,東路軍為了爭回北征主力的面子,再度向涿州進發(fā)。因遼軍以輕騎不斷偷襲,曹彬命軍隊排成方陣行進,一邊行軍一邊在兩邊挖掘壕塹,以防敵騎侵襲。然而此舉使將士們疲憊不堪,從雄州到涿州百余里路,竟走了二十多天。大軍到達涿州,發(fā)現(xiàn)遼國大軍已埋伏于涿州東北,曹彬連忙決定撤退,而遼軍精銳開始了全力追擊。> 五月,宋、遼主力激戰(zhàn)于歧溝關。宋軍逐漸被遼軍包圍,宋軍只得以糧車環(huán)繞自衛(wèi),實成關門打狗之勢。曹彬、米信趁夜色率部突圍,渡拒馬河時,遭到遼軍襲擊,溺死者不可勝計。曹彬率軍潰退至易州(今河北易縣),駐營沙河。聽說追兵又至,宋軍如驚弓之鳥,爭過沙河,又死者過半,河水為之不流。殘余宋軍向高陽(今屬河北)潰逃,又被遼軍追上,一陣砍殺,死者數(shù)萬,丟棄的兵甲高如山丘。至此,宋軍主力傷亡慘重,損失十余萬之眾,導致全線崩潰,雍熙北征以慘敗告終。這次戰(zhàn)敗使宋朝北部邊防極大削弱,遼軍乘勝南下,河朔震動。時議認為,北征輸?shù)萌绱藨K烈,主要是將帥疏于韜略,指揮無方所致,其中曹彬之無能最為明顯,不堪為帥,實為庸將。> 總之,曹彬作為大將,既無指揮才能,也無神機韜略,更無出色戰(zhàn)績,往往指揮無方,應敵無謀,最多是一個謹小慎微、奉守軍法、有仁人之心的庸將。>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庸將得負盛名呢?其一,曹彬為人值得稱道。廉潔儉樸,在其他將帥聚斂成風之時,他卻身居陋宅,未嘗修廣,衣著素袍,安于儉德。出使吳越,不受饋贈,后不得不收,卻上交朝廷。居朝俸入,常接濟族人,非常難得。寬厚謙恭,心胸較為寬廣,喜慍不形于色。對同僚和下屬都能友好相處,遇小吏亦以禮,接人待物和氣,不言人過,不記人嫌,不以富貴驕人,唯以謙恭自處,還常助人于危難之中。讀書好學,每次出征,往往帶大批書籍回來,勤奮求知,學識益廣,能與朝士清談終日,鴻儒碩士也常嘆不如。這些人品與涵養(yǎng),是他獲得盛名的重要基礎。> 其二,曹彬后裔在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一直地位顯赫。其女兒為真宗嬪妃,其孫女被選為仁宗皇后,英宗時為皇太后,神宗即位,又尊為太皇太后。其長子,官至河陽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其他任節(jié)度使、宰執(zhí),乃至封王者有多人,其家族名望于北宋時一直隆盛。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士大夫自然多行稱譽。在當時官修史書中,更是不吝褒獎。曹彬名聲之鵲起,且久負盛譽之情況,可以想見。> 其三,朝廷的推崇。宋朝皇帝的御將之道是不求其善戰(zhàn),必求其忠誠,以鞏固趙氏江山。對能征善戰(zhàn)、多有才干的將帥,反而常常猜忌、防范,以盡力減除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威脅。由是,崇文抑武、壓低武將的地位,用將但求忠誠循謹,不求有勇有謀,這些都成為大宋王朝的祖?zhèn)骷曳?。而曹彬為將忠實馴良,謹小慎微,這正是統(tǒng)治者最看中的優(yōu)點,抬其為宋代第一良將,作為武臣的表率,完全符合最高當局的意愿。所以曹彬這樣的庸將得以久負盛名,正是反映了時代的風尚,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 我們看到,宋代真正可以稱為名將的北宋狄青,遭猜忌而死;南宋岳飛,遭構陷被害;南宋余玠,遭懷疑暴卒……名將幾乎都沒有什么好下場,這是宋代統(tǒng)治者容不得善戰(zhàn)名將的鐵證。其結果,必然導致軍政之不修,兵勢之不振,武力之積弱,而屢戰(zhàn)屢敗,宋室由一統(tǒng)江山,至南宋偏安一偶,最后被蒙古軍鏟滅,這也叫自食其果吧。> 上述主要是張其凡先生的一家之言,卻也言之有據(jù),論之成理。不過曹彬之久負盛名,主要還是在贊揚他嚴肅軍紀,不濫殺無辜方面,尤其是江南一役,使城市與民眾免遭戰(zhàn)爭洗劫之功,無論如何還是值得稱譽的。從這方面講,他也有良將的成分,不是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4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