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李建成為什么會玄武門事變中慘敗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李家父子的權(quán)力角逐戰(zhàn),引發(fā)了玄武門事變的惡果!
隋朝末年朝局動蕩,各方勢力競相走上了歷史舞臺,無疑李淵一家成了笑到最后的大贏家,可惜李家贏得了天下卻輸了親情,父子離心、骨肉相殘的悲劇正在悄然醞釀。
反隋成功后,李淵建立了唐朝,可是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難,李建成是嫡長子,按照祖制理應(yīng)立為太子,可嫡次子李世民手下在反隋戰(zhàn)爭中立下不巧功勛,曾多次救李淵于水火之中,甚至可以說打下大唐萬里江山的軍功章上有李世民的一半,權(quán)衡再三的結(jié)果是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當然為了表彰李世民的卓越功績、彌補未立太子的遺憾以及平息其部下的不滿情緒,李淵特設(shè)了一個“天策上將”的職位,允許他開府納士,也就是在太子之下特設(shè)個天策上將,讓李世民有自己的府邸,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天策上將府成了唐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
對于父親給予弟弟的特權(quán),深居?xùn)|宮的李建成是如鯁在喉,他們兄弟二人在起兵反隋時尚能同心協(xié)力,可是因為行軍打仗能力不及李世民,所以李建成在建朝后基本退出了一線戰(zhàn)場,專門負責幫助李淵打理政事,終日打交道的都是文臣言官,手里沒有軍權(quán)、帳下沒有虎將、在軍中的威望也遠不及李世民,再加上李淵對他們兄弟的態(tài)度并不明朗,雖然立自己為太子,卻百般拉攏重用李世民,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李建成不得不忌憚自己的這位好弟弟,所以一直與齊王李元吉合謀,打壓甚至構(gòu)陷李世民。
與此同時,遭受兄長打壓的李世民也很郁悶,自己勞苦功高,只因為李建成早生了幾年就人家為君我為臣了,拼命在戰(zhàn)場廝殺為他人做了嫁衣還備受排擠,世上哪有這般道理?想當年可是李世民堅定了李淵反隋的決心,甚至《唐書》說,李淵曾許諾李世民在反隋成功之后封他為太子。李世民從來都是個有野心的人,怎么可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嘴里的肉就這么被李建成叼走了;
再者說就算李世民能夠安于現(xiàn)狀、得過且過,天策上將府里的將軍們也不會同意的,大家拜了李世民的山頭,他若是九五之尊,將軍們跟著平步青云,他若是甘居人下,將士們恐怕早晚要被清算掉,所以他們決不允許李世民任人宰割。
面對兄弟的明爭暗斗,李淵做了些什么呢?李淵也知道李世民居功至偉,甚至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對他的軍權(quán)也是有所忌憚的,所以他選擇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扶持李建成做太子,冊封天策將軍安撫李世民,在皇子中形成兩股勢力,相互制衡,穩(wěn)定朝局,穩(wěn)固自己的皇位。當然冊立李建成而非李世民,也有吸取了隋文帝廢長立幼引出禍端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李淵可不想步隋文帝的后塵,隨著李世民勢力越來越強,李淵的天平也偏向了李建成,使得太子集團逐漸占了上風。
李家父子三方各懷鬼胎的拉鋸戰(zhàn),最終釀成了玄武門事變這骨肉相殘的悲劇。
李建成何以會在玄武門事變中慘敗喪生?
首先要從雙方帳下的人才上面分析,李世民這邊可謂是人才濟濟,由擅長出謀劃策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組成的智囊團,還有擅長帶兵打仗、驍勇善戰(zhàn)的尉遲恭、程咬金、侯君集等猛將,不是親戚心腹就是共同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友,總之都是一心捧李世民上位的。
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勢力就顯得有些單薄,但也不是沒人,例如在唐太宗一朝以直言進諫聞名的魏征,就曾是李建成陣營的大將,他一直對李建成主張要盡早除掉李世民,否則后患無窮,可是并未能引起李建成的重視,錯失了良機。魏征在投了李世民之后還在慨嘆當初李建成若是聽了自己的話也不至于落到這般田地,不過李世民寬宏大量,也沒和魏征計較。
在玄武門事變中有一位重量級嘉賓叫做常何,雖然名氣不大,但確實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他本是李世民手下的人,后來被李建成陣營中的魏征相中,便讓李建成將其拉攏在自己營下,不過魏征怎么也沒有想到,常何又在李世民的多次暗訪勸誘下重歸其陣營,成了一個雙面間諜,玄武門之變時,就是常何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經(jīng)過玄武門入朝之后將玄武門關(guān)閉,斷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援兵的后路,助李世民成功的斬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其次,在對形勢的判斷和事前的準備上,李建成由于對二弟李世民能力和勢力的忌憚不得不早早的便開始做準備,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李建成招兵買馬時做出的響動太大,好像是在昭告全天下,李世民必然有所察覺,而且李建成一開始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提前泄露被又李世民知曉,這樣李建成就處于一個不利的形勢,也加快了李世民對他誅殺行動的進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就已經(jīng)提前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安插在宮中的人手清理掉了,還在玄武門埋下了伏兵,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便成為案板上的魚肉,只能任憑李世民宰割了。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歷史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它開啟了大唐皇位血腥爭斗。政變成為大唐每一任皇帝都需要面對和親身經(jīng)歷的事,幾乎成了必讀必修的現(xiàn)實課程。奪嫡是歷代封建帝國多少都會出現(xiàn)的政治事件,常規(guī)意義的奪嫡是以支子取代嫡子的地位,再具體點便是皇子敗太子得其位。如漢武帝劉徹取代劉榮,隋煬帝楊廣取代楊勇,等等。而玄武門之變的唐太宗李世民之取代李建成,也被歸進此列,作為普通的奪嫡事件看待。其實,只要大家看懂明白了玄武門事變的關(guān)鍵在哪,就會明白玄武門事變,嚴格來說不屬于奪嫡的政治事件,而是更為嚴重的政治事件。
武德元年至武德四年,李世民完成位極人臣、社稷之望、民心所向的蛻變,奠定向太子之位發(fā)起猛烈沖擊的基礎(chǔ)實力。當時的李世民,基本上是以臣身份功高蓋主,以兒子身份超越父親,太子之位本該是他的囊中之物,李淵和大唐應(yīng)賜予他太子的榮耀身份。武德四年至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活躍在朝堂之上,在長安城內(nèi)與李建成斗智斗勇,不斷向太子之位發(fā)起挑戰(zhàn),可即便是李建成圖謀造反鐵證如山,李淵始終不廢其位。
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身兼天策上將、太尉、領(lǐng)司徒尚書令、陜東道大行臺、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等職,中央朝堂和地方政府有大量他這一派的人,軍隊方面其聲望更是無人能比,堪稱神話。若是李淵是相對公平公正公開地決定大唐未來皇位的歸屬,那李世民是十拿九穩(wěn)地得太子之位,可李淵偏不是。不知從武德幾年開始,秦王府對抗的不只是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聯(lián)手,而是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皇帝李淵及麾下其麾下勢力。這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不再有裁判了,因為裁判已上場,不再有資格能判勝負。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等人射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看似是奪嫡事件,其實射殺李建成二人不過是表面的戰(zhàn)國,實際戰(zhàn)果是令皇帝李淵真正放權(quán)退位。玄武門之變是皇帝李淵和秦王李世民的最后君臣決戰(zhàn),李建成只是臺前代表。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和權(quán)力來自于李淵,李世民的權(quán)力來自哪里呢?表面上是他爹兼皇帝李淵,實際上是多年的汗馬功勞、赫赫威名和龐大勢力,從滿朝文武到軍隊百姓,一大半都聽李世民的,知道李世民比知道李淵的多。有點搞笑的說:李淵的皇位龍椅,四條腿里有三條是李世民的,還有一條是李淵李建成等人占。所以,秦王李世民絕對有抗衡皇帝李淵的實力資本。
開國之君,絕大多數(shù)是文武的頭、百姓的心、軍隊的手,沒什么人能敢去造反,因為不可能成功不了;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開國之君在打天下中,貢獻度是絕對的第一,無人可以取代。然而,李唐天下不是如此。歷朝之初,都會或多或少、或嚴苛或懷柔地打擊功臣和削弱功臣的軍政力量。在這方面李唐也是一樣的,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博弈,內(nèi)地里是李淵和李世民的君主打擊功臣的斗爭。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等待良久,既然不能進行溫和地上位,那就掀起狂風暴雨般地上位吧。要知道玄武門之變,除開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兵馬進行了反抗,長安城內(nèi)非太子秦王系的官兵和私兵都沒有任何動作,李世民順利擊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向長安皇宮進發(fā),圖窮匕見地逼迫李淵寫下放權(quán)詔書,最關(guān)鍵的是李淵還是老死的。哪怕是李淵有點勢力,尉遲恭程咬金等人就不會帶著刀槍、穿著染血戰(zhàn)甲順利地走到他面前,話里有話地逼他放權(quán);但是李淵沒有,他連皇宮都沒走出,被堵在大殿(一說是湖中船舶)束手就擒。
玄武門之變成功后,李淵實際已經(jīng)喪失了權(quán)力俯首稱臣,李世民“大度”地沒有立即進行登基,即便是登基了也沒有過分苛責李淵,依舊尊為太上皇好生奉養(yǎng)。但,這仍沒改變李淵早已稱臣李世民的實質(zhì)。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慘死在玄武門,李淵被架空后遭到軟禁。史書上將這個事件描述成:太子李建成因為嫉妒李世民的賢能才干,總是對李世民進行打壓和誣陷,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為求自保的李世民只能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發(fā)起自衛(wèi)反擊。
以上,是我們在史料上看到或者聽說的版本。但是,史書是勝利者編寫的,何況這個勝利者還是一個特別在意自己歷史形象的李世民。
如果仔細想想,李世民殺了兩個兄弟后,去看李淵,李淵居然沒有發(fā)怒,還來了一句:?我之前是聽信了謠言,誤會我的好兒子了。?李世民立刻跪倒在地,抱著李淵的大腿痛哭。李淵作為一個父親還是一個皇帝,在得知自己的一個兒子手刃了手足兄弟,李淵不僅沒有懲罰李世民,還封李世民為太子,而且不久后就宣布退位,將皇帝的位子讓給他。
其實,我們都知道,宣武門之變后李淵被架空了,只能任由自己的兒子擺布。但是,面對這樣的歷史事件,我們不免心里有些疑問:李建成身為嫡長子,名正言順的大唐皇太子,為何會敗給李世民?我們開頭說了,這事兒得怪李淵。是李淵一步步為?玄武門之變?種下了惡果。
李淵對?太原幫?不信任
李淵與隋煬帝楊廣是親表兄弟,本來是隋朝皇室的親戚。隋朝末年,唐國公李淵在起兵時的官職是?太原留守?,也就是太原地區(qū)的軍政長官。雖然,李淵在太原為官,但是他在太原的根基并不深,因為他是地地道道的長安人,被派去太原當?shù)牡胤焦佟?/p>
因此,隋末天下大亂,李淵起兵之初,他對太原本地的官僚集團并不十分信任,太原本地的官僚也沒把李淵當成真名天子。太原的官僚們沒人真正冒著生命危險,去給李淵打天下賣命。他們只希望李淵能夠在動亂中割據(jù)一方,不被被人吞并,這樣他們的好日子才能夠繼續(xù)。
李淵用兵之初,戰(zhàn)略目標是先拿下易守難攻的關(guān)中地區(qū)。可就在李淵攻打關(guān)中的緊要關(guān)頭,軍中傳出了突厥準備南下進攻太原的消息。這時候,?太原幫?那些人可就炸鍋了,紛紛表示要李淵撤并返回太原。
正在這緊要關(guān)頭時,李建成與李世民出來,力排眾議穩(wěn)住了局勢,在賈胡堡打敗了隋軍敲開了通往關(guān)中的大門。
經(jīng)過此事后,李淵對他的?太原幫?徹底失望了。所以,在唐朝開國后,?太原幫?在李淵那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重要官職,大多數(shù)人被李淵用一塊?免死金牌?給打發(fā)了。這背后,充分顯示了李淵對?太原幫?的不信任。
李淵需要培植政治資源,只能仰仗自己的親信
?太原幫?靠不住,李淵就得打造自己的政治資源。在李淵率軍打進長安的時候,李建成是左軍統(tǒng)帥,李世民是右軍統(tǒng)帥,兩個兒子可謂是李淵的左膀右臂。
李建成可不是史書上寫得那么不堪,真實的歷史中,李建成的能力可一點兒都不比李世民差。李建成曾經(jīng)率軍平定山東,而且多次打退了突厥的入侵。只是他被立為太子后,要經(jīng)常留在長安,幫李淵處理國家大事。這時李世民卻負責率軍在各地征戰(zhàn),平定軍閥的殘余勢力,所以李世民的戰(zhàn)功才逐漸超過了李建成。后來李世民成功奪取皇位以后,對于李建成的歷史形象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丑化。所以我們今天才會覺得,李建成是個無能之輩。
李淵之所以能奪取天下,最仰仗的就是兩個兒子。所以,開國后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兩人幾乎平分了朝中的軍政大權(quán)。
李淵失敗的?平衡術(shù)?,為?玄武門之變?種下惡果
自古以來,皇權(quán)與東宮(太子)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總是很微妙,太子代表帝國的未來,一旦確立了太子,很多政治投機者就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未來的主子的懷抱。要是太子的權(quán)力過大,皇帝的權(quán)力難免會受到威脅。
為了防止太子李建成的威脅,李淵選擇用增加秦王李世民權(quán)力的方法,對李建成形成制約。比如當時太子李建成因為幫助李淵處理朝政,擁有發(fā)布皇太子令的權(quán)力。這還算正常,但李淵還允許李世民也享有相同的權(quán)力。記錄唐朝歷史的《舊唐書》里就留下了這么一筆,說當時皇太子的命令和秦王李世民的命令經(jīng)常同時頒布,老百姓都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該聽誰的。
這么一來,太子李建成統(tǒng)領(lǐng)下的東宮,和秦王李世民統(tǒng)率下的天策府,實際上都變成了唐朝的政治中心。李淵實行任人唯親的方針,一直沒能建立正常的官僚政治。很多有能力的人都郁郁不得志,要想出頭,就只有投奔李建成,或者李世民,先成為他們的家臣。
到了這一步,唐朝的政壇上正式形成了?一君兩儲?的局面。上面有李淵這個皇帝,下面有兩個皇儲,一個是明面上的皇儲:李建成。還有一個是皇儲的候補,隨時可能挑戰(zhàn)皇儲的地位,也就是李世民。出現(xiàn)這種局面,是因為李淵信不過那些太原功臣,于是重用自己的兒子,接著又想在兩個兒子之間玩平衡,導(dǎo)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guān)系越來越緊張。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被李淵授予了很大的權(quán)力,膽子也越來越大,所以他后來才敢在李淵沒死的時候就發(fā)動政變。
?玄武門之變?前,因為?楊文干謀反?事件(李淵覺得背后是李世民挑唆的),李淵懲罰了平定叛亂的李世民,這讓李世民在政治上非常被動。后來,面對突厥南下侵犯,李淵同意了李建成讓李元吉掛帥出征的建議,不僅如此,李元吉趁機要求挑選李世民手下精銳的將士。領(lǐng)兵出征,不會是一天兩天的事兒,這等于將秦王府的骨干調(diào)離。朝中政治實力被削弱的李世民,就等于是李建成手中待宰的羔羊。
李世民知道,李建成肯定不會放過他。于是,李世民先是進宮拜見李淵,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狀,說他倆跟后宮的妃子們私通,又對李淵哭訴,說他倆已經(jīng)定下了除掉自己的計劃。李淵很驚訝,說明天一早,我就把你們兄弟三人都叫進宮來,當面對質(zhì),你明天一早就過來吧。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了消息,準備第二天早上趕在李世民之前進入皇宮,逼迫李淵下令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早已做好準備,他買通了皇宮北門玄武門的守將。按當時的規(guī)矩,早上要進皇宮,必須經(jīng)過玄武門。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帶上部將和親兵,在玄武門布下埋伏,等著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騎著馬來到玄武門附近,感到氣氛不太對,就調(diào)轉(zhuǎn)馬頭想逃走。這時李世民騎馬從玄武門沖出來,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李世民的部將尉遲恭殺死。這場宮廷政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結(jié)束。李淵被迫封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后又將皇位讓給他。
結(jié)語
李淵在奪取江山后,對?太原幫?不信任,所以無法打造忠于自己的官僚政治。到了晚年,又不顧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經(jīng)構(gòu)成對皇位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仍然玩平衡術(shù),在兩個兒子之間左搖右擺,導(dǎo)致他倆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走向白熱化。終于,李建成和李世民在玄武門刀兵相見,釀成了流血事件。在玄武門的這場宮廷政變的火種,其實就是李淵親自種下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5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