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zhàn)諸葛亮為何不表態(tài)?劉備慘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三國時期,蜀主劉備無疑是能與曹操并列的當世梟雄之一。從一介白丁到開創(chuàng)一個王朝,劉備的逆襲之路可謂是不少人心中的傳奇。當然,劉備能取得這般成就,除了他自身的雄才大略以外,還與不少頂級謀士的效忠有關,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便是劉備麾下的三大軍師。諸葛亮三分天下,龐統(tǒng)智取益州,法正拿下漢中,都為劉備立下了很大功勞。那么問題來了,他們之中誰又最受劉備信任呢?
說到這,相信不少讀者以劉備白帝城托孤的例子指出,諸葛亮其實最受主公重視。但在那個時候,龐統(tǒng)和法正早已去世,劉備選擇諸葛亮或許也有一分無奈在其中。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是諸葛亮都自愧不如的。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見于《三國志法正傳》。劉備親率大軍討伐東吳,沒想到卻遭遇了慘敗;有趣的是諸葛亮在聽到這個消息后,卻感嘆道:“若是法正還活著,必然能阻止主公的東征啊;哪怕是法正隨軍出行,主公又怎么會落得如此境地!”
諸葛亮此話一出,也直接說明了自己在劉備心中,是不如法正的。正因如此,不少讀者便以此為依據,認為法正在蜀中的地位在諸葛亮之上。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個結論雖然是對的,但這個依據卻不足以證明法正在蜀中的地位。而且諸葛亮的這句話,顯然是在為自己“洗白”。因為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劉備親征東吳之時,諸葛亮為什么不加以勸阻?要知道,諸葛亮在加封丞相之后,已經成為了蜀國的二號人物,如果他站出來反對劉備,或者給劉備一些提醒,或許能改變夷陵之戰(zhàn)的最終結局,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偏偏諸葛亮的態(tài)度卻耐人尋味,他既不支持也沒反對。究其原因來看,一方面是諸葛亮不愿冒著觸怒劉備的風險,也損害自己的利益。當時公然頂撞的趙云就已經被發(fā)配到江州了。如此看來,諸葛亮很明智地選擇了不趟這渾水。而另一方面,那就是諸葛亮默許了劉備的東征計劃。劉備東征,看似為關羽復仇,實則是以奪回荊州為首要目標的。在諸葛亮提出的戰(zhàn)略決策中,荊州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諸葛亮在心里是希望劉備能奪回荊州的,畢竟他也是荊州士族集團的首腦人物。
但是以諸葛亮的精明,他不會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因為這場戰(zhàn)役的結果,他是無法預測的。在很多人心目中,諸葛亮是個軍事奇才,他運籌帷幄的本領令人折服,可實際上他的軍事能力還比不上魏延。從他北伐戰(zhàn)爭的表現來看,不過是平平無奇。正因如此,以諸葛亮的能力,他無法確保的事情,自然不會先做出許諾。諸葛亮給自己留了一手,也就是不表態(tài),然后順勢而為。
當劉備戰(zhàn)敗的消息傳回成都后,不少大臣的心思難免會出現一些波瀾,甚至有一部分認為,諸葛亮身為軍師、丞相,他應該為劉備的戰(zhàn)敗負責任。如果諸葛亮當初阻止劉備,又豈能有今日這種情形?顯然,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所以他不露聲色地將已經去世多年的法正推出來“背鍋”。
諸葛亮的意圖很明顯,自己沒有法正在劉備心里的位置高,就算自己勸阻劉備,也起不到多大作用。還別說,諸葛亮的這一招的確有很大的成效,不少人開始感嘆法正的早逝以及劉備的命途多舛。
那么諸葛亮為何如此確定,自己將法正推出來,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呢?其實在百官心目中,法正的確是最受劉備信賴的人。諸葛亮拋出這個感慨,也能最大程度上得到百官的認同。首先,法正在位之時,以其為首的“扶風系”隱隱壓制住了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
在勸諫劉備稱漢中王的一份聯(lián)名表中,諸葛亮不過才排在第五位,而前四位分別是馬超、許靖、龐羲、射援。馬超不用說,只是個尷尬的“吉祥物”,空有地位而無實權。而許靖能有如此高位,完全是法正一力保下來的,射援是法正的同鄉(xiāng)好友。而法正的另一位同鄉(xiāng)孟達,其實也受到了劉備的重用,還曾在宜都這個戰(zhàn)略要地擔任過太守。從法正集團的輝煌不難發(fā)現,劉備對法正本人的信賴了。
其次,法正是有真才實學的。他并非是諸葛亮那樣,給劉備畫上一個看似美味的大餅。法正的奇謀遠略,給了劉備很大的幫助。劉備進取益州,法正第一個支持;曹操從漢中回到許都后,又是法正在第一時間內勸說劉備進攻漢中。在定軍山一戰(zhàn)中,法正再次憑借自己的計謀令劉備最終如愿得到漢中。由此可見,法正的軍事才能,不在鳳雛先生龐統(tǒng)之下。
最后,法正能抓住劉備的心理。據《三國志法正傳》記載,法正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公報私仇、睚眥必較。但在筆者看來,這何嘗不是法正效仿昔日的蕭何,從而采取的一種“自污”手段?反觀諸葛亮,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圣人”,這又如何令劉備百分百的信任呢?作為一個主公,劉備肯定更喜歡和信賴法正。所以法正在任蜀中太守之時,即便他為了一己之私公然報復,諸葛亮也是無能為力,而劉備更是假裝不知情的樣子?;蛟S從這個時候起,諸葛亮便看清法正的特殊地位了吧。
因此,諸葛亮拿法正出來“背鍋”,是能夠得到百官認同的,自己并沒有付出多大代價。不過蹊蹺的是,劉備在進位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便離奇去世,年僅45歲。劉備為此十分痛苦,更是直接追封法正為翼侯。就這樣,法正反而成為了劉備在位時期,唯一享有謚號的大臣。若法正在世,他恐怕還能取代諸葛亮的丞相一職吧。
1、赤壁之戰(zhàn)后,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并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像“魚水”一般融洽。一直到劉備托孤之時,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只是個搞后勤工作的內政人員,而且搞得十分出色,并不是軍事參謀人員。
2、來梳理一下赤壁之戰(zhàn)后到劉備托孤前,史書中的諸葛亮做了哪些工作:
赤壁之戰(zhàn)后,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管理荊南地區(qū),干什么呢?征調賦稅,以充軍實;劉備入川,帶在身邊的參謀人員是龐統(tǒng),諸葛亮留下來和關羽鎮(zhèn)守荊州,也是搞后勤的;劉備在雒城受阻,龐統(tǒng)身亡,這時劉備讓諸葛亮、趙云和張飛等人協(xié)助劉備,最終攻克成都;拿下益州后,劉備去打漢中,帶在身邊的參謀是法正,諸葛亮鎮(zhèn)守成都,干什么呢:足衣足食;關羽死了,荊州丟了,劉備怒了,打孫權了,帶諸葛亮了么?沒有,諸葛亮依然留在成都踏踏實實搞后勤。
3、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
其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后勤工作是重中之重,所以劉備必須把這項工作交給他最信任、最有能力的人去做,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其二、劉備打了一輩子仗,到夷陵之戰(zhàn)時,雖然其勝少敗多,但也算是個老油子了,放眼看東吳那幫人,劉備是看不起的,自以為能夠應付。而東吳、陸遜也對劉備很忌憚,說整個蜀漢,也就劉備一人會打仗,是個英雄。
其三、劉備打夷陵是三線出擊的:北線黃權防備曹魏;中路主力所向披靡,直到被剛畢業(yè)的陸遜拖住;南線馬良策反武陵少數民族,震動荊南。如此看,劉備還是有一定戰(zhàn)略眼光的,而且初期所向披靡,證明其并不是徒有虛名。
4、諸葛亮是孫劉聯(lián)盟堅定的執(zhí)行者,我猜測,他內心是不想讓劉備伐吳的。可是,一個搞后勤的如何勸得住報仇心切的劉備呢?所以諸葛亮的選擇是一言不發(fā),主公你打便打,我給你搞好后勤就好。
夷陵戰(zhàn)敗,諸葛亮曾感嘆,如果法正在世,或許能夠勸阻劉備不要伐吳,即便打了,只要把法正帶在身邊,也不至于全軍覆沒,身死白帝城。
所以諸葛亮很為難,索性什么都不說了。
5、于是在223年,劉備一道圣旨將諸葛亮和劉禪等皇子叫到白帝城的病榻前,托付后事。諸葛亮痛哭流涕,至此從一個主搞后勤工作之人,變成開府治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漢實際領導者,開啟了一段“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壯烈人生。
在三國時期,蜀主劉備無疑是能與曹操并列的當世梟雄之一。從一介白丁到開創(chuàng)一個王朝,劉備的逆襲之路可謂是不少人心中的傳奇。當然,劉備能取得這般成就,除了他自身的雄才大略以外,還與不少頂級謀士的效忠有關,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便是劉備麾下的三大軍師。諸葛亮三分天下,龐統(tǒng)智取益州,法正拿下漢中,都為劉備立下了很大功勞。那么問題來了,他們之中誰又最受劉備信任呢?
說到這,相信不少讀者以劉備白帝城托孤的例子指出,諸葛亮其實最受主公重視。但在那個時候,龐統(tǒng)和法正早已去世,劉備選擇諸葛亮或許也有一分無奈在其中。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是諸葛亮都自愧不如的。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見于《三國志?法正傳》。劉備親率大軍討伐東吳,沒想到卻遭遇了慘敗;有趣的是諸葛亮在聽到這個消息后,卻感嘆道:“若是法正還活著,必然能阻止主公的東征啊;哪怕是法正隨軍出行,主公又怎么會落得如此境地!”
諸葛亮此話一出,也直接說明了自己在劉備心中,是不如法正的。正因如此,不少讀者便以此為依據,認為法正在蜀中的地位在諸葛亮之上。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個結論雖然是對的,但這個依據卻不足以證明法正在蜀中的地位。而且諸葛亮的這句話,顯然是在為自己“洗白”。因為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劉備親征東吳之時,諸葛亮為什么不加以勸阻?要知道,諸葛亮在加封丞相之后,已經成為了蜀國的二號人物,如果他站出來反對劉備,或者給劉備一些提醒,或許能改變夷陵之戰(zhàn)的最終結局,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偏偏諸葛亮的態(tài)度卻耐人尋味,他既不支持也沒反對。究其原因來看,一方面是諸葛亮不愿冒著觸怒劉備的風險,也損害自己的利益。當時公然頂撞的趙云就已經被發(fā)配到江州了。如此看來,諸葛亮很明智地選擇了不趟這渾水。而另一方面,那就是諸葛亮默許了劉備的東征計劃。劉備東征,看似為關羽復仇,實則是以奪回荊州為首要目標的。在諸葛亮提出的戰(zhàn)略決策中,荊州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諸葛亮在心里是希望劉備能奪回荊州的,畢竟他也是荊州士族集團的首腦人物。
但是以諸葛亮的精明,他不會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因為這場戰(zhàn)役的結果,他是無法預測的。在很多人心目中,諸葛亮是個軍事奇才,他運籌帷幄的本領令人折服,可實際上他的軍事能力還比不上魏延。從他北伐戰(zhàn)爭的表現來看,不過是平平無奇。正因如此,以諸葛亮的能力,他無法確保的事情,自然不會先做出許諾。諸葛亮給自己留了一手,也就是不表態(tài),然后順勢而為。
當劉備戰(zhàn)敗的消息傳回成都后,不少大臣的心思難免會出現一些波瀾,甚至有一部分認為,諸葛亮身為軍師、丞相,他應該為劉備的戰(zhàn)敗負責任。如果諸葛亮當初阻止劉備,又豈能有今日這種情形?顯然,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所以他不露聲色地將已經去世多年的法正推出來“背鍋”。
諸葛亮的意圖很明顯,自己沒有法正在劉備心里的位置高,就算自己勸阻劉備,也起不到多大作用。還別說,諸葛亮的這一招的確有很大的成效,不少人開始感嘆法正的早逝以及劉備的命途多舛。
那么諸葛亮為何如此確定,自己將法正推出來,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呢?其實在百官心目中,法正的確是最受劉備信賴的人。諸葛亮拋出這個感慨,也能最大程度上得到百官的認同。首先,法正在位之時,以其為首的“扶風系”隱隱壓制住了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
在勸諫劉備稱漢中王的一份聯(lián)名表中,諸葛亮不過才排在第五位,而前四位分別是馬超、許靖、龐羲、射援。馬超不用說,只是個尷尬的“吉祥物”,空有地位而無實權。而許靖能有如此高位,完全是法正一力保下來的,射援是法正的同鄉(xiāng)好友。而法正的另一位同鄉(xiāng)孟達,其實也受到了劉備的重用,還曾在宜都這個戰(zhàn)略要地擔任過太守。從法正集團的輝煌不難發(fā)現,劉備對法正本人的信賴了。
其次,法正是有真才實學的。他并非是諸葛亮那樣,給劉備畫上一個看似美味的大餅。法正的奇謀遠略,給了劉備很大的幫助。劉備進取益州,法正第一個支持;曹操從漢中回到許都后,又是法正在第一時間內勸說劉備進攻漢中。在定軍山一戰(zhàn)中,法正再次憑借自己的計謀令劉備最終如愿得到漢中。由此可見,法正的軍事才能,不在鳳雛先生龐統(tǒng)之下。
最后,法正能抓住劉備的心理。據《三國志?法正傳》記載,法正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公報私仇、睚眥必較。但在筆者看來,這何嘗不是法正效仿昔日的蕭何,從而采取的一種“自污”手段?反觀諸葛亮,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圣人”,這又如何令劉備百分百的信任呢?作為一個主公,劉備肯定更喜歡和信賴法正。所以法正在任蜀中太守之時,即便他為了一己之私公然報復,諸葛亮也是無能為力,而劉備更是假裝不知情的樣子。或許從這個時候起,諸葛亮便看清法正的特殊地位了吧。
因此,諸葛亮拿法正出來“背鍋”,是能夠得到百官認同的,自己并沒有付出多大代價。不過蹊蹺的是,劉備在進位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便離奇去世,年僅45歲。劉備為此十分痛苦,更是直接追封法正為翼侯。就這樣,法正反而成為了劉備在位時期,唯一享有謚號的大臣。若法正在世,他恐怕還能取代諸葛亮的丞相一職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7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