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和越國的斗爭!為什么人們只記得勾踐?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勾踐和夫差,原本他們所處的越國和吳國,都只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家而已,是其他兩個大國之間的爭斗,各自扶持了一個小國作為牽制敵國的力量,這才讓它們有機會登上春秋的大舞臺。不過,現(xiàn)如今世人都知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掉吳國,也對此十分敬佩,但是為什么就沒人記得,吳王夫差也是為了報自己的國恨,努力發(fā)展吳國,才將越國滅掉的呢?
春秋時期,吳、越兩個蠻夷之國崛起后都紛紛加入到諸侯爭霸之中。為了取得霸主地位,他們不僅同中原各國交鋒,而且還相互爭斗,特別是到了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當政時,兩國的火拼到了白熱化的地步,都各有一次將對手逼到絕路。然而,面對同樣的絕境,越王勾踐東山再起,而吳王夫差卻自殺身亡。為什么面對同樣的絕境,倆人卻有著不同的結(jié)局呢?讓我們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探究竟。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把勾踐逼上了絕路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伯嚭,以及軍事家孫武的扶佐下,不僅國力迅速強盛起來,而且還率領(lǐng)大軍一舉攻入楚國的郢都,為伍子胥和伯嚭報了仇、雪了恨。
闔閭并不滿足于戰(zhàn)勝楚國,他還想兵進中原,與中原的諸侯爭霸。但要兵進中原,前提是必須有個穩(wěn)固的后方,而此時緊鄰的越國也已崛起,正虎視眈眈盯著吳國這塊肥肉。闔閭思前想后,決定先干掉越國,再圖中原。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一般情況下,政權(quán)交接之際,也是一個國家最混亂的時候,吳王闔閭決定乘機出擊,滅了越國??勺岅H閭沒想到的是,新繼位的越王勾踐絕不是等閑之輩,他不僅出奇兵一舉打敗了吳國,而且吳王闔閭也在戰(zhàn)斗中負傷喪命。
闔閭臨死前,把兒子夫差叫到床前,叮囑道:“爾而忘勾踐殺汝父乎?”要兒子千萬不要忘了殺父之仇,要想盡辦法為自己報仇雪恨。夫差繼位后,時刻不忘父親的囑托,是“習戰(zhàn)射,常以報越為志”。
勾踐聽說夫差要報仇,便不聽范蠡的勸諫,一意孤行要先下手為強,想趁夫差還沒成氣候就把他給滅了。可這次勾踐失算了,在兩軍交鋒中,勾踐被打得大敗,僅剩五千人馬被夫差圍在會稽山上,是藏也沒處藏,跑也沒處跑。
面對絕境,勾踐與手下大臣范蠡、文種一商量,決定先無條件投降夫差,掙得一條活路再說。
勾踐可憐巴巴要投降,夫差心軟了,想放勾踐一馬,但伍子胥堅決不同意,他知道勾踐是一頭猛虎,放虎歸山,必有后患。于是他引經(jīng)據(jù)典勸諫夫差,“天以越賜吳,勿許也”,“勾踐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后必悔之”,“勾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
就在夫差猶豫不決時,越國大臣文種決定利用夫差身邊的紅人伯嚭貪得無厭的人性弱點,給他送去“美女寶器”,讓他替勾踐說好話。
果然,伯嚭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勸說吳王夫差放了勾踐一馬。
臥薪嘗膽勵志復仇,勾踐把夫差逼到了絕境
勾踐死里逃生回到越國,是臥薪嘗膽日夜都想著要報仇,終于經(jīng)過十數(shù)年的隱忍和勵精圖治,越國國力大盛,而此時的吳國經(jīng)過夫差這么多年的折騰已到了強弩之末。
公元前482年,勾踐抓住夫差帶兵外出作戰(zhàn),國內(nèi)兵力空虛的有利時機,親率五千精兵,討伐吳國,一舉俘獲了吳國的太子友。
身在國外正與諸侯一爭高下的夫差一聽說勾踐打上門來,趕緊派人去求和。面對勝利,勾踐想想此時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滅吳就答應了下來,班師回國繼續(xù)苦練內(nèi)功。
又經(jīng)過四年的等待,公元前478年,勾踐是再次興兵報仇攻打吳國,把吳軍打得是節(jié)節(jié)敗退。公元前473年,經(jīng)過越國的連年打擊,吳國喪師失地,已經(jīng)是窮途末路。被越國圍困在姑蘇山的夫差眼見著自己已無路可逃,便派手下大臣公孫雄去向勾踐請降。
公孫雄赤裸著上身,代表夫差,屈膝來到勾踐面前,聲淚俱下,乞求勾踐看在當年夫差曾在會稽山上放過他的情面,讓勾踐也效仿一次,讓夫差投降,給夫差一條活路。
勾踐想想往事,再看看哭得甚是可憐的公孫雄,心軟了,便想答應夫差的請求。就在這緊要關(guān)頭,范蠡站了出來,義正辭嚴勸諫道:“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タ抡咂鋭t不遠’,君忘會稽之厄乎?”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當年上天要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上天要把吳國賜給越國,我們怎么可以逆天而行呢?君王你想過沒有,這些年你廢寢忘食不就是為了滅了吳國嗎?二十二年過去了,現(xiàn)在你不滅吳,吳反過來就會滅了越!君王您難道忘了當年會稽山的惡夢了嗎?
盡管范蠡極力勸諫,但勾踐還是心有點軟。范蠡見狀,便自作主張“乃鼓進兵”,帶兵猛攻夫差,逼得夫差拔劍自刎。
勾踐得生夫差自剄,短板效應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在夫差與勾踐的對決中,雖然勾踐笑到了最后,但當我們回顧整個過程時卻會發(fā)現(xiàn)倆人的人生軌跡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倆人不僅都胸懷大志、為復仇都殫精竭慮,而且連倆人身處絕境時采取的逃生方法都一樣——投降對方。
相同的奮斗歷程、相同的走投無路、相同的逃生方法,為何勾踐能得以生還,而夫差卻不得不自刎而死呢?這還得從兩個人的核心團隊說起。
夫差與勾踐的核心團隊也極為相似。夫差的團隊由夫差、伍子胥、伯嚭組成,勾踐的團隊由勾踐、范蠡、文種組成。
兩個團隊的組成人員都極為精干、治理國家的能力與軍事能力都極強,兩個國家在兩個團隊的帶領(lǐng)下,也都能在短時間內(nèi)得以崛起。
然而,兩個團隊不同的是,勾踐的團隊中,無論是范蠡,還是文種,都是忠心耿耿,一心扶保社稷的忠臣。而夫差的團隊中,只有伍子胥是個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伯嚭則是個好大喜功、貪財好色,為一己之私利而不惜損害國家利益的奸佞之臣。
兩個團隊中的這一點差異,就決定了夫差和勾踐兩個君主,相同的困境而有不同的命運。
當夫差把勾踐圍在會稽山上無路可逃,勾踐想“委國為臣妾”時,忠臣伍子胥力諫殺了勾踐以絕后患??刹畤涸谑帐芰嗽絿疱X美女后,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讓夫差放了勾踐,從而給了勾踐東山再起的機會。
可當勾踐把夫差圍在姑蘇山上,夫差想讓勾踐“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也”時,范蠡不僅力諫,而且還不惜以下犯上不等勾踐答應自己即“乃鼓進兵”,要一舉殲滅夫差,從而使夫差徹底絕望自刎而死。
在這次勸諫勾踐的過程中,史書雖沒記載文種的態(tài)度,但從后來文種就是死了也要力保勾踐的人生結(jié)局來看,文種在對待夫差的態(tài)度上也決不會手軟。
夫差也是個明白人,他在自殺時回顧自己的一生,終于知道,自己不是敗給了強大的對手勾踐,而是敗在了自己團隊中的奸佞之臣伯嚭,于是,他想忠臣、恨奸佞,在自殺時以物蒙面,大呼:“吾無面以見子胥也!”
夫差死了,吳國亡了,勾踐成了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在這一死一生、一悲一喜中,讓我們看到了團隊的整體建設(shè)是多么的重要!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秣馬歷兵,準備攻打越國。勾踐決定先發(fā)制人,在吳國未發(fā)兵之前討伐吳國。范蠡勸阻,勾踐不聽繼續(xù)發(fā)兵。背后一刀讓吳國元氣大傷,即使如此,吳國底子尚在,此戰(zhàn)之后勾踐依然用了整整九年時間才最終完成滅吳大業(yè),這可不是區(qū)區(qū)三千越甲所能完成的。
“三千越甲可呑吳”肯定是一種藝術(shù)性的描寫,屬于一種比較夸張的豪邁手法,就像“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一樣屬于一種口號性的情感宣泄。
吳王夫差秣馬厲兵,準備攻越。勾踐得到消息,便先發(fā)制人,出兵攻打吳國。但是被夫差打敗了。勾踐帶著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勾踐求和,帶范蠡入?yún)菫榕?,讓勾踐去賄賂吳國太宰伯嚭,這個人重利忘義,貪圖富貴,可以幫助勸諫吳王。于是越國就用美女和寶物賄賂伯嚭,伯嚭果然起了作用。
打到吳國宮廷,俘虜吳太子友,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偷家。此刻的夫差還忙著爭盟主之位呢,得到被偷家的消息,只能向越國求和。吳王見他很老實,同意放他回國,在有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嘗膽‘’,滔嗨三年,招兵買馬,積草屯糧,到兵強馬壯時一舉起兵伐吳,吳王大敗虧輸,被越軍浮之而殺之。
范蠡和大夫柘稽去吳國當兩年人質(zhì),自己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不穿華麗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曲求全,體恤百姓。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窮兵黷武。公元前487年,夫差為騶國討伐魯國,至魯,與魯定盟后離開。公元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蘇揚州附近)筑城,又開鑿邗溝。
吳國與越國之間的夫椒之戰(zhàn)是怎么回事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吳國先王闔閭被越軍擊敗殺死的仇恨,發(fā)全國兵力進攻越國,在夫椒山擊潰越國軍隊,迫使越國屈服于吳國,越王勾踐作為戰(zhàn)俘前往吳國侍奉吳王3年,此戰(zhàn)被后世稱之為夫椒之戰(zhàn)。下面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此戰(zhàn)奠定了吳國的霸業(yè),但吳王夫差聽信小人之言,放赦了勾踐,還與越國通好。雖然此后吳國出擊齊國大獲全勝,但也為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戰(zhàn)爭簡介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在吳越戰(zhàn)爭中,吳王夫差率軍在夫椒(今江蘇太湖洞庭山)大敗越軍的作戰(zhàn)。
這年,越王勾踐聞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正加緊訓練軍隊,準備攻越,遂不聽大夫范蠡的勸阻,決定先發(fā)制人,出兵攻吳。吳王聞報,悉發(fā)精兵擊越。兩軍戰(zhàn)于夫椒。越軍戰(zhàn)敗,損失慘重,僅剩5000余人,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吳軍乘勝追擊,占領(lǐng)會稽城(今浙江紹興),包圍會稽山。越王無奈,采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派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請其勸吳王夫差準許越國附屬于吳。伍員請吳王勿許。此時,夫差急于北上與齊爭霸,不納伍子胥之言,遂與越講和,并率軍回國。
此戰(zhàn),吳王夫差雖然獲勝,但許越議和,沒有乘勝一舉滅越,為以后越國的發(fā)展及繼而攻滅吳國埋下了隱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7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