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崇禎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明確記載過的皇帝也多達400多人,這些皇帝中或雄才偉略、或荒淫無度、或刻薄寡恩、或碌碌無為……而縱觀大明一朝,雖然只有不到300年的國祚,但大明朝的歷任皇帝卻都很有特點,有研究工匠技術的,有修仙煉丹的,有數(shù)十年不上朝的,有想沖鋒陷陣的,當然了,要數(shù)最悲壯的可能要數(shù)明朝第16位皇帝——朱由檢,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崇禎皇帝”!
與其他朝代的末代君主不一樣,朱由檢繼位以來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jié)儉,更是曾六下罪己詔,算得上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了,就是這樣一位敢于承認自己的功過得失的君主,卻奈何碰到地獄級的難度,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jīng)覆水難收、窮途末路,最終在內(nèi)憂外患下,崇禎只能含恨自縊,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讓人嘆息不已。那么歷史上真實的崇禎皇帝究竟是明君還是昏君呢?李夫子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充滿爭議的人物!
好運登基,沒有心理準備的崇禎皇帝
首先,崇禎皇帝的登基是一個沒有心理準備的意外!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到西苑坐小船在湖中游玩,結(jié)果就在碧波蕩漾之時,忽然一陣狂風刮來,朱由校落水差點被淹死,因為驚嚇過度落下了病根,導致身體每況愈下,后來腦子犯抽,又飲用了尚書“霍維華”進獻的仙藥“靈露飲”,在幾個月之后渾身日漸水腫,臥床不起,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了!而朱由校因為沒有子嗣,所以就把皇位傳給了弟弟朱由檢,也就是崇禎帝,所以從當皇帝這個事來說,崇禎皇帝朱由檢可能沒什么心理準備,壓根就沒想過自己能當皇帝,這就造成了一個現(xiàn)象,他想當一個好皇帝,但是他卻不具備一個好皇帝應有的性格,崇禎的天賦算不上優(yōu)秀,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只能靠后天的勤奮去彌補,想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救國之路,但可惜的是時局給不了他那么多時間!
崇禎繼位短短17載,大明亡了,要想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就必須要先了解崇禎皇帝在執(zhí)政期間所面臨的主要敵人有哪些?第一,就是以“東林黨人”為主的文官集團;第二,則是“崛起的大清(后金)”;第三,就是明末的農(nóng)民起義軍;第四,就是崇禎皇帝自身。
隱忍果斷、鏟除閹黨
那么針對于這四個主要對手,崇禎繼位的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事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鏟除閹黨”,他繼位初始就開始大力清除閹黨。在這個過程當中,崇禎皇帝朱由檢表現(xiàn)出來的隱忍和果斷,確實非同一般。他首先麻痹魏忠賢及其黨羽,在魏忠賢試探性的遞交辭呈之時,崇禎皇帝果斷地回絕了,并夸贊魏忠賢對朝廷貢獻巨大,哥哥天啟皇帝叮囑他要信任魏公,這是讓魏忠賢萬萬沒想到的,魏忠賢這種官場混了一輩子的人都誤以為崇禎皇帝真的會像天啟皇帝一樣寵信于他,于是就此打消了對崇禎圖謀不軌的念頭!
在麻痹魏忠賢之后,崇禎抓住時機,果斷出手,先后鏟除了魏忠賢最重要的羽翼客印月、兵部尚書崔呈秀,奪回兵權,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此事一經(jīng)發(fā)酵,本身對閹黨集團憎恨已久的大臣們就紛紛彈劾閹黨,崇禎于是看準時機,借著嘉興貢生“錢嘉征”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之時,一紙詔書免去了魏忠賢司禮監(jiān)和東廠的職務,讓他去鳳陽守祖陵了!這是一個試探性的決定,并沒有引起很大的騷亂,于是崇禎皇帝命錦衣衛(wèi)擒拿魏忠賢治罪,魏忠賢行至途中接到密報,當夜他就聽到門外有人唱到:“隨行的是寒月影,嗆喝的是馬聲嘶。似這般荒涼也,真?zhèn)€不如死”!
本身魏忠賢經(jīng)歷了從權傾天下到落寞無聞,心理落差就很大,再聽到外面有人唱的歌詞,更是心灰意冷,心知自己最終也難逃一死,于是自縊而亡!魏忠賢死后,崇禎皇帝將閹黨的260余人或處死、或遣戍邊關、或禁錮終生,至此貪污受賄、玩弄權術、禍國殃民的閹黨受到了致命打擊,閹黨徹底分崩離析!然而崇禎過早、過快地鏟除魏忠賢集團,卻間接地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力膨脹!崇禎時代的政治平衡就此被打破了!
東林黨復起,崇禎被文官集團綁架
東林黨起于萬歷年間,最初是一群充滿理想、心懷天下,以匡扶社稷為己任的士大夫建立的東林書院,為的是向天下傳遞自己的政治理想,痛斥時局的昏暗、朝廷的腐敗,而那些反對派就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系的朝野人士統(tǒng)稱為“東林黨”。明熹宗年間,東林黨人開放言路、指責朝政,觸動大太監(jiān)魏忠賢,魏忠賢于是開館篡修《三朝要典》,在霍維華的基礎上纂輯萬歷、泰昌、天啟三朝有關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大案的檔案資料,借此打擊東林黨,同時還造編《東林點將錄》等文件上報朝廷。
天啟五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天啟六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了打擊,楊漣、左光斗等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都遭到了殺害,東林黨人在朝堂之上逐漸失去了話語權,而活著的東林黨人也只剩下一些阿諛奉承、明哲保身之輩,一直到了天啟七年,崇禎帝即位,魏忠賢被流放,東林黨人余部才免招魏忠賢的打擊,等到魏忠賢余黨基本被肅清的崇禎二年,崇禎皇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復名譽,并下詔修復東林書院,自此東林黨開始重新被啟用,在朝堂之上又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而這里所指的東林黨是指崇禎鏟除閹黨之后的以東林黨為首的整個文官集團!
這個時候的東林黨已經(jīng)變味了,表面上一直高舉廣開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等三項具體主張,但此時的東林黨人是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而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政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偉光正的口號,但實質(zhì)上卻已經(jīng)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這幫占據(jù)朝堂主要力量的文官集團,對明末的饑荒、災民的悲慘現(xiàn)實視而不見,對撥款賑災的行為極力阻撓,如此看來和奸詐污濁的閹黨集團其實沒什么兩樣。然而崇禎皇帝朱由檢卻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對東林黨的印象還保持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階段!
拒絕議和,大明朝兩線作戰(zhàn)
崇禎皇帝執(zhí)政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拒絕議和”,崇禎元年,清皇太極便積極聯(lián)系了遼東的督師袁崇煥,聲稱愿意自降國格,積極尋求和明王朝議和,但是因為崇禎以及一些朝臣均認為流匪不足為據(jù),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所以議和一事就在部分大臣的反對下被擱置了,和清朝議和的時機就此錯過!清軍隨即入關報復,而明朝也集中軍隊和清朝開戰(zhàn),結(jié)果13萬大軍一擊潰敗,最后中原叛亂再起,明朝廷疲于兩線作戰(zhàn),而此時的李自成在攻入京城前,曾給崇禎明確表過態(tài),只要明朝能封他做河南王,他可以馬上調(diào)轉(zhuǎn)槍口跟清朝的八旗開戰(zhàn)!但崇禎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其實崇禎想過和清朝議和,但和農(nóng)民起義軍李自成議和,可能壓根就沒放在崇禎皇帝心里吧。
處死袁崇煥,自毀長城
崇禎朝第四件大事就是處死袁崇煥,明末袁崇煥算得上是三朝元老了,萬歷47年中進士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官任職,得到了孫承宗的器重,鎮(zhèn)守寧遠。在抗擊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的歡心,從而辭官歸鄉(xiāng)。天啟七年,崇禎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同年7月,袁崇煥重返京城,崇禎召見了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為此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贊賞,隨后的袁崇煥當上了遼東督師,拿著崇禎賞賜的尚方寶劍再一次來到前線,成為東北地區(qū)和渤海灣部分地區(qū)的最高指揮官。
然而袁崇煥卻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做了至今都仍有很大爭議的幾件事兒,“以糧資敵”、“擅殺總兵毛文龍”、“私自議和”,再加上之前在崇禎面前五年復遼的狂妄欺君之語,條條罪狀都可以要了袁崇煥的命,此時的崇禎本來就對此大為不滿,接著又爆發(fā)了“己巳之變”,即崇禎21年11月,后金主皇太極舉兵數(shù)十萬分別進入了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后率領祖大壽、何可剛?cè)腙P守衛(wèi),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營都被后金軍攻破,后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抵京城,袁崇煥忙率領軍隊護衛(wèi)京師,與后金軍鏖戰(zhàn),經(jīng)過艱難的戰(zhàn)斗后,皇太極率軍撤退。
金軍退兵以后,袁崇煥卻被治罪,最大的原因就是朝中大臣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于是紛紛誹謗袁崇煥和后金軍有勾結(jié),崇禎帝對此也很懷疑,最終以“擅自和后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8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亡3000里,并抄沒家產(chǎn)!袁崇煥是否該死、是否有通敵叛國的可能,我們暫且不討論,但是崇禎殺了這員大將,確實是自毀長城!
錯失保京機會
崇禎17年,明朝內(nèi)憂外患,崇禎皇帝長吁短嘆!清軍攻占了山東88個州縣,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幾十萬大兵虎視眈眈,張獻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奪關占地,準備全面占領四川,更嚴重的是,李自成已經(jīng)西進潼關,占據(jù)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頓兵馬,打算直取京城,大有稱王建國之勢,正月初四,崇禎帝急召大學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等人到書房議事,討論陜西總督于英貴和薊遼總督王永吉提出的速調(diào)吳三桂入京勤王的緊急奏折,雖然放棄了山海關,但可以避免京城陷落,崇禎帝陷入了兩難選擇,如果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山海關很可能會落入清軍手中,如果不讓吳三桂進京,則北京城很有可能被李自成大軍攻破,崇禎沒有自己決斷,而是在朝堂之上和大臣們共議!
南遷計劃失敗
在爭論是否固守京城的朝會過后,大臣李明睿為崇禎獻上了南遷之計,他認為目前之困境,京城很難保住,唯有南遷或許有一線生機,這個計策在當時而言確實是上策了,崇禎心里也是贊同的。 在李自成攻克京城周邊,明軍一敗涂地,京城岌岌可危之時,李明睿又在朝堂之上奏請南遷,崇禎當即征求大臣們的意見,沒料到左都御史李邦華竟說,“皇上應該鎮(zhèn)守京師,讓太子南下江南”,直接將崇禎帝自己的計劃打亂,無奈之下,崇禎帝便將太子南遷之事訓斥了一番,南遷之事也就此作罷,結(jié)果朝堂之上眾位朝臣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一派主張“棄地守京”,另一派主張“絕不棄地”,雙方僵持不下,不歡而散,命吳三桂入京勤王的提議也就這樣被擱置了下來。
隨后崇禎皇帝下了入京勤王的圣旨,準備等待各路大軍前來護駕,但是此后的幾天,勤王軍隊始終沒到,李自成的大順軍卻像潮水一般涌來,這時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崇禎帝,勸他盡快南遷,結(jié)果朝廷上眾大臣各懷心事地一言不發(fā),正在尷尬無奈之際,前方傳來保定失陷的消息,南遷之路就此被掐斷,往南逃跑的可能性也很小了,再行南遷之策已經(jīng)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了,崇禎皇帝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心里徹底絕望,在李自成攻進北京時,崇禎煤山自縊而亡!
李夫子說崇禎
縱觀崇禎皇帝的執(zhí)政生涯,其優(yōu)點是非常勤政,但關鍵是,一個國家的興亡和君主是否勤政并沒有直接關系,作為一名君主,關鍵還是要會用人,要善于發(fā)現(xiàn)賢臣,更要善于任用賢臣,大膽的放權賢臣,讓賢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才能!從這點來說,崇禎用人有著致命的缺陷,用人多疑、急功近利,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頻繁的調(diào)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nèi)閣大學士,領兵的大員更不用說,稍有不慎就會性命不保,他狹隘的用人造成了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輕易效命,可以說崇禎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用人,而他的用人又決定了大明的興衰。
由此可見,崇禎不是明君,因為他本身不是一個能力挽狂瀾的皇帝,他是一位有著太多小聰明而缺乏全局考慮和管理的皇帝,他急躁輕信、急功近利,情緒上容易大起大落,剛愎自用,待人處事喜怒無常,在崇禎看來,民眾敗者為賊寇、官員敗者為罪臣,永遠正確的只有他天子崇禎!這一任性猜疑和多變的性格,造成了無數(shù)個可堪任用的杰出將領,朝夕之間身首異處,命喪黃泉,而可用的人當然也越來越少!同樣,崇禎皇帝也不是一個昏君,因為他勤儉自律,清心寡欲,勵精圖治,試圖重現(xiàn)明皇朝當年的輝煌景象,他確實為了朱明王朝奮斗終生,盡了他能盡的最大力量,只能說崇禎是一位時運不濟的皇帝,非亡國之君卻趕上了亡國之運,如果非要給崇禎帝一個評價,那李夫子認為崇禎應該是一個“庸君”!
1644年一個春日的黎明,曾經(jīng)莊嚴肅穆的紫禁城陷入一片混亂。一個中年人和他的一個隨從互相攙扶著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萬壽山。他們找來兩棵一人高的海棠樹,然后拿出隨身帶的繩子,在上面上吊。
上吊自殺的中年人是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皇帝死得一塌糊涂。據(jù)說當時他披散著頭發(fā),穿著藍色的衣服,光著左腳,右腳上只有一只紅色的鞋子。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也是故意留下遺書來解釋自己的自殺,那么這個崇禎皇帝為什么要在17年后自殺呢?誰導致了他的死亡?
先介紹一下這個皇帝,崇禎,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歷史學家認為,崇禎皇帝本人并不是那種驕奢淫逸昏庸的君主。相反,他務實勤政。在生活中,我們提倡簡單和節(jié)儉。說起來,也算是一個真正想把國家大事做好,懂得節(jié)儉的皇帝。但問題是明朝以后的歷代皇帝基本都是奢靡之輩。他們貪圖享樂,后宮淫亂。多年不理朝政,任命后宮太監(jiān)監(jiān)督大臣,任命他們掌管生死。違法,倒行逆施,幾乎已經(jīng)羞辱了大明江山。
到崇禎末年,內(nèi)庫空虛,外強中干?;鹿佼?shù)?,漢奸橫行。老百姓流浪千里,赤貧如洗。全國各地的反叛隊伍一個接一個地舉起了反叛旗幟。受害者作出回應,占領城市,掠奪土地。勢如破竹,直逼首都。這個時候崇禎已經(jīng)無力獨擋一面。再加上他不注重用人,聽信讒言,誤殺于謙等愛國將領,導致背叛和孤立。最后,在清軍和王闖的兩面逼迫下,他們別無選擇,只好在景山上吊自殺。
在這部戲中,周出演了崇禎皇帝。開頭描述朝廷內(nèi)庫空虛,需要提高餉銀。在金殿上,崇禎要求大臣們慷慨解囊,捐錢繳納差餉。誰想,那些大臣們誰也不想回應。連富國方丈、太師周逵也只肯出幾兩銀子。此時清軍已集結(jié)關外,大王李自成的軍隊也已逼近京師。崇禎晚上出宮,只聽見地方官,連命都讓他們溜了,管弦的聲音就出來了。當國家陷入困境時,他們?nèi)匀粯反瞬黄?。這些也是當時國民政府官員的寫照。眼看首都危在旦夕,崇禎想帶太子去太師那里避難,結(jié)果連門都沒能進。
崇禎無奈,半夜敲鐘,想召集人抵擋一陣,卻沒有人被叫過來。三次敲鐘后,只有李國楨將軍一人。最后,李國楨打棋盤街,寡不敵眾,直到被殺。此時崇禎已知山窮水盡,走投無路,只好自縊于景山。在周民族危亡之際,該劇的演出深刻地諷刺了國民政府官員不顧國家安危,縱情于金錢和肉欲的丑惡狀態(tài)。同時,他還高呼:如果我們不勇敢戰(zhàn)斗,就只有毀滅的苦澀結(jié)局。喚起人們勇敢抵抗和斗爭。保衛(wèi)祖國,保衛(wèi)家園。因此,認為周當時《徽欽二帝》的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積極意義。
崇禎皇帝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三個逃跑的王子后來投降了李自成,然后就消失了。被砍傷的昌平公主在睡了五天后奇跡般地蘇醒了。經(jīng)過這次搶劫,昌平公主患上了抑郁癥。她在順治兩年的時候,請求順治允許自己出家,她沒有同意。她還嫁給了昌平公主
再說崇禎殺了自己的親人后,帶著十幾個太監(jiān)圍著京城轉(zhuǎn)。他穿著便服,帶著幾十個拿著利斧的太監(jiān),騎馬來到朝陽門。但當他接近城門時,有太監(jiān)在城墻上向他開槍。崇禎一伙只好鉆胡同到正陽門,也就是現(xiàn)在的前門。但是正陽門的城樓上已經(jīng)掛了三個白燈籠,表示情況緊急。崇禎只好作罷,但他沒有放棄。
這一天的子夜,大順軍隊其實已經(jīng)攻入了內(nèi)城,只是崇禎并不知道。突圍失敗后,崇禎回到紫禁城,敲鐘召集所有大臣。據(jù)說他嘴里嘟囔著該上朝了,大臣們該上朝了。但是他敲了很久,卻沒有人來。
這時,五面戰(zhàn)鼓齊敲,只剩下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守在崇禎皇帝身邊。兩人手拉手走上景山,到達山頂?shù)膲刍书w。在這里,北京的火焰熊熊燃燒,殺聲不斷。環(huán)顧四周,崇禎皇帝心里只剩下兩個字:絕望。3月18日凌晨,東方剛剛破曉,明朝第十六任皇帝朱由檢在壽皇閣旁的一棵海棠樹下自盡。
崇禎之死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清軍入關、外占的嚴重后果。流血犧牲,人民受苦受難。此后,中原大地被滿族統(tǒng)治了300多年。所以崇禎的仇恨到最后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國力弱了,就會被外族欺負蹂躪。因此,抗戰(zhàn)前后,“南派京劇”的代表人物周專門編了一部戲《明末遺恨》,其內(nèi)容是揭露當時身居要職的官僚,只顧個人私利,不顧國家存亡。通過這部戲劇,人們被敦促努力工作。同時也揭露和嘲諷了當時國民政府官員的貪婪、腐敗和無能。一場軟弱的抗戰(zhàn),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這出戲很受觀眾歡迎,因為它切中時代的短板。那時候無異于痛斥當權者的昏庸無能,真的是冒了很大的風險。表演周的劇需要高度的政治熱情和勇氣。
崇禎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大明江山二百多年的基業(yè)葬送其手,其本人也自盡于煤山。但是,后世三百多年來,每當人們提到明朝亡國這件事,普遍對崇禎抱有同情心態(tài),追根究底,是因為他在當皇帝時比較勤政,最終以身殉國并留下一封感人遺書所致。但是,當我們揭開歷史的迷霧,不難發(fā)現(xiàn),明朝亡國與崇禎脫不開干系。
首先,崇禎從他的父兄手中接管的皇位,實際當時已經(jīng)是一個爛攤子了。崇禎當上皇帝之后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宦官專權,當時,魏忠賢的權力已經(jīng)大到可以決定由誰來當皇帝的地步。崇禎掌權之后,迅速處理了魏忠賢,這件事處理的非常果斷。原本,崇禎可以利用魏忠賢這件事順理成章地籠絡人心并進行改革,但是,崇禎卻不聽輔韓爌的建議,一味地擴大牽連,無限度地清查清算,導致官場恐慌,人人自危,錯過了調(diào)整政策和改革體制的良機。
其次,崇禎雖然有勵精圖治之心,怎耐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不懂治國之道。據(jù)統(tǒng)計,崇禎為了盡快扭轉(zhuǎn)明朝的危局,他不停地更換首輔,在他當政的17年間,他總共任命了50位內(nèi)閣大學士,由此可見,他的用人之術有多輕率。這種隨心所欲地施政,導致他的內(nèi)閣根本就沒有一個連續(xù)的施政方針,整個朝廷內(nèi)部勢力忙于爭權奪利,而百姓的生活卻每況愈下,百姓沒有了活路,崇禎也失去了民心。
最終,喪失軍心導致崇禎成為了亡國之君。為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崇禎竟然使用了其老祖宗的套路,啟用宦官監(jiān)軍。這些宦官不懂帶兵打仗,但是卻掌管軍餉的使用,還直接參與軍隊的指揮,并暗中監(jiān)視軍隊將領的一舉一動。如此玩弄軍權和皇權,明朝軍隊將領的領導力和士兵的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在與農(nóng)民起義軍作戰(zhàn)過程中,明朝軍隊一觸即潰,導致李自成長驅(qū)直入北京城,而大明江山也就此斷送在了崇禎之手。
內(nèi)憂外患
為剿流寇,崇禎帝先用楊鶴主撫,后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xiàn)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shù)次大難不死,后往河南聚眾發(fā)展。
此時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于兩線作戰(zhàn),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nèi)部騷亂嘩變。崇禎帝求治心切,《春明夢余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沈良住提督九門及皇城門,以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李鳳翔總督忠勇營”;中后金反間計,殺袁崇煥。
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崇禎帝的濫殺也日趨嚴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 朱由檢亦知不能兩面作戰(zhàn),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鑒于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崇禎帝對于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崇禎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zhàn)斗而已!”,朱由檢只能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后戰(zhàn)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zhàn)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帝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后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
崇禎皇帝朱由檢悲壯殉國一直為后人所稱道,尤其是皇宮后山上的一顆歪脖子樹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其生前七次下罪己詔,表明崇禎立志成為對百姓負責的帝王。崇禎在煤山自縊前血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死傷百姓一人。? 這樣的遺言讓很多人看了無不悲痛,為何一生勤政的崇禎皇帝的手里會斷送了大明王朝呢?我覺得主要是方法和性格使其然。
草率誅殺魏忠賢
1644年在李自成攻破京城前夕,崇禎卻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并埋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jiān)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后,終于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diào)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魏忠賢也許是比東林黨更有手腕,更能挽救明末頹勢,但是在天下大亂期間,魏黨不能大動。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圣明,肆意擴大魏黨名單,比東林黨交上去的還多。地方上只要給魏忠賢建過生祠的,無論是巡撫或總督等地方一把手,全部按魏黨處理。崇禎初年從朝廷到地方官員任免跟走馬燈似的,非常多的朝廷精英因此被波及。
沒有了魏忠賢閹黨集團的制衡,無法加稅于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征農(nóng)業(yè)稅,這只能逼反吃了上頓兒沒下頓的農(nóng)民們。
所以在亂世對這么大的黨羽動刀,不是好事。起碼也得等明朝安定之后才能殺魏忠賢及黨羽。
剛愎自用,疑心太重,做事急躁
崇禎一上來要面對爛攤子,實屬不易。這個我們理解,但是越是亂越要冷靜思考,而不是急躁面對。除了前面說的一上來先把魏忠賢等黨羽殺了外,還有個典型的明末支柱孫傳庭。
孫傳庭一開始在把李自成大敗之后后,朝廷忽然調(diào)孫傳庭將軍隊調(diào)往河北,防備清軍,孫傳庭極不同意,想先把李自成一舉消滅了。崇禎聽到手下不聽自己的,于是將孫傳庭壓入大牢三年。三年后李自成已成星火燎原之勢,崇禎又想起了孫傳庭,放他出來去東出潼關堵李自成。后孫傳庭上書說新兵得多操練,一直不出兵。結(jié)果崇禎懷疑他通賊急令出兵,結(jié)果孫傳庭無奈草率出兵全軍覆沒。孫傳庭死后,崇禎還懷疑他詐死,不給孫傳庭上謚號。
可見崇禎的性格太差,不太適合在皇帝這個圈子混,尤其是亂世中的皇帝,很容易得罪人。
所以,崇禎可能在太平盛世是個好皇帝,但是在亂世只能斷送祖宗的江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8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