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硖瞥y(tǒng)揭秘,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五胡十六國時代以后,漢人就已經(jīng)擁有了胡人血統(tǒng),而胡人也擁有了漢人血統(tǒng)。
這個大分裂時代其動蕩程度和持續(xù)時間之久雖然讓人觸目驚心,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五胡十六國時代又是促進民族大融合的一個時代。
唐人民風開化,社會風氣極為開放,這也是隋唐以來民族融合的一個證明。
其實中國人原本并不保守和傳統(tǒng),不過由于宋代程朱理學興起,朱熹等人開始宣揚三綱五常,中國人才逐漸開始變得保守和傳統(tǒng)。
以上是閑話,唐人具有胡人血統(tǒng),這是史學界承認的事實。
李世民家族也不能避免,在這個家族身上也有胡人的血統(tǒng)。
但“隴西李氏”和“鮮卑漢化以后的李氏”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隴西李氏和李世民家族的關系
隴西李氏是指自秦代以來就世居隴西郡的李氏家族。
據(jù)考,隴西李氏的始祖是秦國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這是隴西李氏的起源。
我們再來看看李淵家族和隴西李氏的關系。
我們就以十六國時代西涼國君主李暠為節(jié)點,來梳理一下李世民家族和這個隴西李氏的關系。
李暠是隴西李氏出身,他是飛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
武昭王諱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晉書》
隆安四年(400年),北涼晉昌太守唐瑤叛變,推舉李暠為冠軍大將軍,由此,李暠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六鎮(zhèn)為核心建立起西涼政權。
李暠的次子李韻,他的第三個兒子李重耳是李淵的曾祖父。
他們的家族世系表現(xiàn)為以下:
李廣(先祖)……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也作李天賜)→李虎→李→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可見,李世民家族的姓氏一脈相承于隴西李氏。
李淵家族是門閥大家族,遠的不說,就從李淵的祖父李虎說起。這位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西魏是宇文家族在北魏分裂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由于身居高位,李虎還被賜姓為大野氏。
但李淵家族真正具有鮮卑血統(tǒng)是從李淵的父親李開始,李的妻子是西魏八大柱國獨孤信的第四女獨孤氏。
這個獨孤姓出自北鮮卑獨孤渾部,所以從李淵父親這一代開始,李淵家族就具有了鮮卑血統(tǒng)。
而這個獨孤氏的妹妹獨孤伽羅后來嫁給了隋朝皇帝楊堅,所以李淵還得叫獨孤伽羅一聲姨媽,又得叫楊堅一聲姨丈。
因此你會發(fā)現(xiàn),整半天隋唐兩代原來是親戚關系。
而獨孤信的長女嫁給了北周宇文泰庶出的長子宇文毓,這個宇文敏后來被擁立為北周皇帝,因此一個獨孤家族就把北周、隋唐三朝的高層統(tǒng)治者來聯(lián)系起來,組成了一個無比顯赫的家族。
縱觀中國歷史,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這樣勢力龐大,身份顯赫的家族了。
李世民家族是否和鮮卑漢化以后的李氏有關聯(lián)?
拓跋氏是鮮卑部落的其中之一的分支。
拓跋氏是鮮卑,但鮮卑不一定是拓跋,這是它們之間的關系。
拓跋的姓氏來源在《魏書·官氏志》如是記載:
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得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為元氏。自是拓跋降為庶姓。
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在北魏孝文帝時代,為了緩和內部的民族矛盾。
孝文帝開始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在這一時期,他不僅要求鮮卑族開始身穿漢服,在朝堂上還必須說漢語,提倡鮮卑貴族和漢族門閥通婚。
譬如孝文帝自己就以身作則把當時許多門閥大族如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宗族內部的女性納為后妃。
同時又讓自己的兄弟兒女與這些大家族通婚聯(lián)姻。
另外還讓鮮卑族改為漢姓,其中孝文帝欽定的姓氏就是元姓,“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詔改姓元氏《北史·魏紀》”
因此自孝文帝開始,北魏皇室的名字就不再用拓跋姓,而是改為元姓。
這也是為什么把北魏又稱為元魏的原因,此外孝文帝又把北魏功勛之后的姓氏改成了八個漢姓,分別是:丘穆陵(穆)、步六孤(陸)、賀賴(賀)、獨孤(劉)、賀樓(樓)、勿忸于(于)、紇奚(嵇)、尉遲(尉)八姓。
其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魏書·官氏》
這就是著名的北魏“勛臣八姓”,這八個姓主要是對建立北魏有功的勛臣制定的姓氏,而像其它的鮮卑人則根據(jù)各自不同的情況改為其它姓氏。
如在《魏書》中有著詳細記載,現(xiàn)列舉一二:
賀拔氏,后改為何氏;叱呂氏,后改為呂氏;莫那婁氏,后改為莫氏;奚斗盧氏,后改為索盧氏;莫蘆氏,后改為蘆氏;出大汗氏,后改為韓氏……
而當時改為李姓的鮮卑姓是叱李氏,所以這鮮卑漢化以后的李氏和李世民家族并沒有任何關系。
而這些改為漢姓以后的鮮卑人慢慢就融入到了漢族人的生活,應該說這是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作為同樣統(tǒng)一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前秦由于沒有處理內部的民族矛盾,就急于發(fā)動針對東晉的戰(zhàn)爭。
結果淝水之戰(zhàn)的失敗直接誘發(fā)了前秦的解體,反觀北魏由于妥善處理了內部民族矛盾,最終能夠維持一百四十余年的統(tǒng)治。
終北魏一朝,李淵家族都有直系始祖在朝廷中為官,但李淵家族真正發(fā)跡是北魏解體的時候。
李淵的祖父李虎受到宇文家族的信任和重用,開始在西魏政權內部崛起成為一個大家族。
因此從西魏、北周再到隋朝,李淵家族都身居高位,始終處于權力的中心。
可以說是門閥士族、官宦世家的典型代表,兜兜轉轉一圈后,這個曾經(jīng)北魏的臣子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新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
李淵乃是山西人。而山西自漢起便是漢朝皇帝賜給歸順的匈奴人的地盤。那里有大量的游牧民族聚集。至隋唐時代,鮮卑也在那里盤踞。李淵與當?shù)氐孽r卑族公主結婚生下了太宗皇帝——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大帝擁有50%的鮮卑血統(tǒng)。而大帝又娶了鮮卑的公主為妻就是初唐時代盛極一時的長孫家族的女子。所以李智擁有75%的鮮卑血統(tǒng)。初唐時代李唐王朝的君主們擁有的外族血統(tǒng)是高于漢族血統(tǒng)的。但絕對沒有什么高麗方面的血緣關系。而后歷代皇帝都是和漢族女子結婚生下的。所以自初唐之后大唐帝國的君主們的漢族血統(tǒng)是主要的。
楊堅和李淵都是漢人。
楊堅是漢人,鮮卑賜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為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
楊堅掌權之后,下令“以前賜姓,皆復其舊”,恢復漢姓“楊”,并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建立的隋朝,統(tǒng)一了全國。楊堅的妻子是北周衛(wèi)國公,獨孤信嫡女獨孤伽羅,獨孤伽羅是漢化的鮮卑人。
李淵和楊堅是親戚,隋文帝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母,獨孤皇后是漢化鮮卑族,她的姐姐自然也是鮮卑人,所以李淵是有一點鮮卑人的血統(tǒng)的漢人。
楊堅和李淵所處的時代,當時正處于民族大融合的南北朝時期,鮮卑人已經(jīng)全面漢化,和漢人無二,兩個民族上從皇室,下到黎民百姓都在互相通婚。
到隋、唐時期,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已經(jīng)逐漸融合為漢族或其他民族中去了。?所以他們有一些鮮卑人的血統(tǒng)是很正常的事情。
擴展資料:
隋唐皇室,母系是鮮卑族,這是確定無疑的,也是無可否認的,唐高祖李淵的生母元貞太后、隋文帝楊堅的妻子文獻皇后分別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第四個女兒和第七個女兒,李淵和楊廣是姨表兄弟。
如果李淵的父親李昞和楊廣的父親楊堅都算是純種的漢人的話,那么唐高祖李淵和隋煬帝楊廣至少也是半個鮮卑人。況且唐高祖還娶了一位鮮卑族的皇后紇豆陵氏,唐太宗也娶了一位鮮卑族皇后長孫氏,這樣大家可以簡單的琢磨一下,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唐朝皇室的漢人血統(tǒng)也就沒多少了,基本都是混血。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西晉末年,聚居北方的五大少數(shù)民族——匈奴、 鮮卑、羯、氐、羌,紛紛崛起建立各自的政杈。各族首領先后建起成漢、前趙、后趙、 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 燕、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和夏等十六個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
鮮卑為東胡一支,秦漢之際為匈奴所奴役,分保鮮卑山, 因此以鮮卑為號。西晉時鮮卑分幾大勢力:拓跋部、慕容部、宇文部、 乞伏部、禿發(fā)部。
鮮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漢化。北魏分裂后,宇文部建立北周,滅掉北齊,實行漢化,鮮卑逐漸和漢族融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楊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獨孤伽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鮮卑族
說隋朝君主“有鮮卑血統(tǒng)”也許還有點道理。
但是要說隋朝君主“是鮮卑族的”則過分了。
首先,鮮卑作為一個古代民族,有它產(chǎn)生和消亡的時間。事實上,從魏孝文帝改革之后,鮮卑作為一個血脈相傳的穩(wěn)定民族已經(jīng)不復存在,此后的“鮮卑”更多地成了代表胡化的名詞。到隋朝的時候,甚至“鮮卑”一詞已經(jīng)基本不見于歷史?!端鍟樊斨懈緵]有“鮮卑民族”活動的記載,也基本沒有“某人是鮮卑人、某人是漢人”之類的說法,擁有鮮卑姓氏的人物,都寫明其“某州(郡)某某縣人”,和一般漢人一樣。可以說鮮卑作為一個民族在隋朝時期已經(jīng)基本消亡,鮮卑民族本身在隋朝都已不復存在,隋朝君主又怎么可能是“鮮卑族”呢?
其次,現(xiàn)存所有有關隋文帝以前其家族的記載中,沒有與鮮卑姓氏之人通婚的記載,也沒有起胡名的記載,隋文帝之父倒是被北周賜胡姓普六茹,但隋文帝柄周朝政,還沒來得及篡位,就迫不及待下令“已前賜姓,皆復其舊”,可見其原本是漢姓楊氏無疑。所以,沒有證據(jù)能證明隋文帝有鮮卑血統(tǒng),加上他認同漢文化,下詔言必稱詩書禮儀,認同漢族,自稱漢族名門弘農楊氏,而稱突厥、高麗為夷狄,也不見其有任何非漢族風俗習慣的記載,隋文帝是地地道道的漢人,與鮮卑無關,至少從現(xiàn)有資料看是這樣的。
第三,獨孤不是鮮卑,隋文帝的岳父獨孤信一族,自稱出自漢光武帝,本姓劉,流入南匈奴為獨孤氏,現(xiàn)代學者考證多認為其父系是匈奴南單于一族,而母系則可能是漢朝公主。獨孤信本人還是西魏那些“胡人”重臣當中少有的,只留下漢名未留下胡名的。其女獨孤迦羅,史書明載“河南洛陽人”,生母是漢人名門崔氏,她本人雖然是妒婦,卻也標榜漢人婦道的“柔順恭孝”,瞧不起北周宇文氏諸公主,罵她們“無婦德”,還稱突厥為“戎狄”。
所以不管是從血統(tǒng)上還是文化上,把隋文帝皇后獨孤氏說成“鮮卑族人”都是欠妥的,她血統(tǒng)當中漢人的成分最多,其次為匈奴,鮮卑則不見記載,文化上她也是以漢文化為主。
第四,順便再說說李唐,樓上有人說從唐太宗畫像看他絕對不是漢民族,不知證據(jù)在哪里?現(xiàn)存所有畫像中的唐太宗,都是標準的黃種人長相,身著漢人君主服飾。
唐太宗之母竇皇后也不是鮮卑,她家族自稱漢朝名門竇氏之后,現(xiàn)代學者多認為她實際的父系祖先是費也頭族紇豆陵氏,費也頭大致是匈奴役屬的一些“雜虜”奴隸部落雜糅成的一個部落集團,與鮮卑并不是同一個民族。事實上竇家的血統(tǒng)很復雜,算不上純種的費也頭,而是混有鮮卑和漢人的成分。 至于竇皇后本人,自幼熟讀《女誡》、《列女》等書,標榜婦道與孝道,“工為篇章規(guī)誡,文有雅體。又善書”,自己說自己的血統(tǒng)出自關中漢人竇姓,所以她其實已經(jīng)基本漢化,完全可以算作漢人。
唐太宗之妻長孫氏,其母是漢人名門高氏,更是完全漢化,在史書中找不到一點她跟“鮮卑”有關的東西了。
第五,隋煬帝和唐初諸帝,盡管有一定的胡人血統(tǒng)(這些“胡人”血統(tǒng)也不是來自純粹的胡人,而是被漢化并具有漢族血統(tǒng)的“胡人”帶入的),但父系祖先始終是漢族,血統(tǒng)當中的大部分也是漢族,他們本人,說漢語,寫漢文,積極保護和推廣漢文化,多次發(fā)表自居漢人還有甚至是歧視胡人的言論,生活習慣是漢族,民族認同感是漢族。其民族屬性當然是漢族無疑,而根本不可能是當時已經(jīng)消失了的鮮卑或者別的胡人。何況鮮卑最后都融入了漢族,從這個角度看,鮮卑人也是漢族。
我國歷史并不諱言隋唐皇室與胡人有一定血緣關系,但“隋唐皇室是鮮卑人”這樣的說法,是建國后我國某些學者在所謂“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民族團結”的旗號指引下編造出來的,到了網(wǎng)絡時代,部分少數(shù)民族分離主義者,為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打壓占中國人口大多數(shù)的漢族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認同感,大肆宣揚這一觀點,也誤導了一些不明真相的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網(wǎng)民,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與歷史事實、傳統(tǒng)觀點都是不符的。
簡單的說,隋唐皇室自己從來都沒有把自己當成鮮卑人,現(xiàn)代人難道還要自作多情地把“你們是鮮卑人”強加給他們嗎?
問題一:唐太宗李世民是漢族人還是鮮卑人? 是漢族,現(xiàn)在史學已經(jīng)定論了,按史學大家陳寅恪的說法,他家是趙郡李氏的破落戶,注意,這個史學家可不是現(xiàn)在的專家教授,他是建國前就已經(jīng)成名的學者。
趙郡李氏在唐代屬于五姓七望,五姓七望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因為漢族是以父系論,無論母系是什么民族,他就是火星人,只要父親是漢族他就是漢族。
李世民的家族是崛起于李虎時代,因為李虎寒門出身,所以他的出身現(xiàn)在頗受爭議,另外,李世民的鮮卑血統(tǒng)非常濃厚,目前除了不知道李虎的妻子是什么民族外,李氏家族基本上正妻都是鮮卑人。
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鮮卑人,因為鮮卑人已經(jīng)融合進了漢族。
問題二:李世民是鮮卑后裔嗎?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一代明君賢主,然而他的身世之謎卻永遠被湮沒在簡略的正史記載之中。有考古學家根據(jù)《步輦圖》留下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最早畫像推測,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鮮卑人的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們的議論,李世民是鮮卑人嗎?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李淵生于關隴,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的后代。唐朝時候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界線劃分不嚴格,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現(xiàn)象廣泛存在,如在隋煬帝時,突厥人就曾強制改穿漢裝,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政策,同一個等級的人可以被允許通婚。所以造成了有皇室是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大臣中也有許多是少數(shù)民族。李世民是鮮卑族的后裔,這也是有可能的。然而這里邊有幾個疑點:一是李淵一門在此之前到底如何,無法從歷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淵自稱為西涼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實如此還是自抬身價?根據(jù)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于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而李淵一方的血統(tǒng)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jù)進行論證。歷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賜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F(xiàn)在一般的習慣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民族大融合的產(chǎn)物。然而再進一步的研究卻步履維艱,主要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稱為帝王的楷模,后世人們想盡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許多學者對考證唐太宗李世民身世問題并不積極。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認為李世民為鮮卑族后裔的觀點主要有以下論據(jù):第一,立武則天為后印證了唐朝的胡俗。唐朝人對肥碩豐腴的女子情有獨鐘。這與唐的民族融合大有關系,帶有明顯的少數(shù)民族傾向。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系近乎 *** 。楊貴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妻子,卻被身為公公的唐玄宗討來做了妃子。這些為李唐王朝大臣們所不齒的關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體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第二,從唐太宗的性格來判斷他的血統(tǒng)。李世民性格兇殘、野心勃勃,為李唐天下立下赫赫戰(zhàn)功,晚年時,唐太宗戰(zhàn)志猶存,親征高句麗。唐太宗善騎射,一生過著不倦的戎馬生涯。這些都可以作為質疑他的血統(tǒng)問題的證據(jù)。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 *** 莫過于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門之變”。這一段歷史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個性格兇殘、充滿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兩人。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獨特的墓葬顯示了少數(shù)民族習俗。昭陵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有內外兩城。外城遺址已難以考證,門內當年建有獻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門稱為玄武門,又稱司馬門,原有14個“蕃酉”的石雕像,現(xiàn)在已不知何處,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來歷?現(xiàn)在已是無人知曉。但是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浮雕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陳列室里。“昭陵六駿”的確是李世民留下的有一個疑點:中國所有帝陵中,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戰(zhàn)馬石刻?唐太宗獨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顯示了鮮卑的習俗?李世民的墳墓昭陵至今未被打開,據(jù)稱也未被盜過,所以里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么現(xiàn)在只是猜測,或許若干年以后,我們可以從昭陵里睡著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實的答案。
問題三:李世民是鮮卑人還是突厥人還是漢族人 依二十四史中記載,李世民的父系是漢民族,是西涼武昭王李的直系后裔,他的曾祖李虎是西魏北周開國功臣,李虎的兒子李被封唐國公娶了鮮卑人獨孤信的女兒(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李的兒子就是李淵了,娶的老婆(李世民的媽)是鮮卑貴族竇氏,竇氏生了李世民。所以若單說父系李世民是漢民族,若以遺傳學比例上來說,他的鮮卑比例更大(奶奶,媽媽都是鮮卑人,故李世民3/4是鮮卑血統(tǒng),1/4是漢血統(tǒng))。實際上,為了更好統(tǒng)治,帝王多偽造家譜,李世民的父系只能推到李虎可以說是事實,再之前就存疑了,依照北朝將領多為鮮卑來看,李虎也有是鮮卑人的可能.順便說一句,李世民的老婆饑唐高宗的媽,長孫皇后也是鮮卑貴族。所以高宗的漢血統(tǒng)比例就更低了。
問題四:李世民有鮮卑人的血統(tǒng)嗎 他們家族有著胡人的血統(tǒng)。世民的祖母是北周鮮卑大將獨孤信的女兒,她的母親竇氏也是北周皇族,鮮卑人,嚴格的說,他們都是很漢化的鮮卑人,可以說李世民身上有鮮卑血統(tǒng),但漢族血統(tǒng)還是大于鮮卑血統(tǒng)的,而且中國傳統(tǒng)上還是以父系民族定的。
唐朝李氏是住在隴西郡的鮮卑族人,是漢化胡人??稍谝恍┪恼轮凶x到,文人如魯迅、柏揚、李敖等都提到過。宋人黎靖德編的朱熹言論集歷代三有一條錄:“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說明李唐皇族在倫理習俗上還是受到胡人風俗的很大影響。所以李氏到底漢化到什么程度,這個問題還是可以問得。以下歷出我所知的幾點,給大家一個理性認知。
一:陳寅恪第一篇(本紀第一高祖)文中論述了唐太宗李世民與高祖李世淵同名(同一字)。后來,高祖名中世子被冊去。陳評曰:“此例足證李氏習于胡俗”。此習當作習慣,習性解。
二:唐太宗納巢刺王妃,奸嫂;高宗納太宗妃武則天;玄宗納其子李壽正室妻子楊貴妃。此數(shù)例印證朱熹言。李氏皇族在倫理思想上漢化的程度并不高,因為自從漢武帝獨尊儒教后,漢風俗已難接受此事。駱賓王聲討武則天文中有“陷吾君于聚鹿(加七)”。實是以漢文化的倫理來評論李氏。而李氏所持的倫理道德大底上還是胡人的習俗。從這個角度來看,親歷武氏之變的慘痛的唐玄宗仍然做出迎娶其子正室妻子楊貴妃的臭事,就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荒誕,和不可理解了。
唐朝國風民俗禮教之開放前比之漢晉,后比于宋明清,都過之,我想應該是得益于胡人風俗。當你感受雄渾壯闊的大唐氣象時,你是否有秋風駿馬原野的聯(lián)想。
三:朱子語類:唐代夷狄來附者都賜漢性,唐皇族的女子多不出閣。唐時士族的共識是并不把李氏皇族立在最名門望族之類的。當時通婚作為承認門第的最大指標。名門望族對李氏皇族的態(tài)度是即不熱心嫁到皇族,也不熱衷娶皇族的來。其中的一大原因當時李氏的胡人背景。
問題五:李世民母親是鮮卑族嗎? 楊家和李家都有鮮卑血統(tǒng)
問題六:李世民祖先是少數(shù)民族人嗎 李世民祖母有鮮卑血統(tǒng)(父鮮卑族母漢族),李世民母親也有鮮卑血統(tǒng)(父漢族母鮮卑族)。
問題七:李世民的鮮卑血統(tǒng)怎么來的 根據(jù)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于非漢族。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歷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賜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認為李世民為鮮卑族后裔的觀點主要有以下論據(jù):
第一,立武則天為后印證了唐朝的胡俗。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類似的情況。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系近乎 *** 。歷史上楊貴妃也是一例。楊貴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妻子,卻被身為公公的唐玄宗討來做妃子。這些為李唐王朝大臣們所不齒的做法是不是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
第二,從唐太宗的性格來判斷。李世民性格兇殘。貞觀年間,唐太宗平定東突闕,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五年后,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晚年時,唐太宗戰(zhàn)志尤存,親征高句麗。唐太宗善騎射,一生過著不倦的戎馬生涯。這些都可以作為質疑他的血統(tǒng)問題的證據(jù)。
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獨特的墓葬顯示了突闕習俗?!罢蚜炅E”是李世民留下的又一個疑點:中國所有帝陵中,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戰(zhàn)馬石刻?根據(jù)《突闕問題研究論文集》上面記載:馬是突闕人不可離開的伴侶,然而李世民的墳墓昭陵至今未被打開,據(jù)稱也未被盜過,所以里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么現(xiàn)在只是猜測,或許若干年以后,我們可以從昭陵里睡著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實的答案。
(摘自《歷史密碼》)
問題八:為什么唐太宗有鮮卑血統(tǒng) 第一,從唐太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一點上來看,印證了唐朝鮮卑族人的風俗。在當時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唐太宗像鮮卑族人一樣,對肥碩豐腴的女子情有獨鐘。根據(jù)鮮卑族人的風俗,父死子娶母為妻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更有甚者一家的男人可以共用一妻。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類似的、尷尬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系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認為唐太宗系鮮卑族血統(tǒng)的學者從唐太宗的性格上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無論在跟隨其父李淵打天下還是治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那種與鮮卑族人一樣兇殘、野心勃勃的性格特征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即便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晚年時期,鮮卑族人那種喜歡戰(zhàn)爭的秉性都可以在唐太宗身上找到蹤跡,唐太宗晚年親征高麗便是最好的明證。除此之外,與絕大多數(shù)的漢族皇帝相反,唐太宗李世民極善騎射,這與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如出一轍。如果說他是漢族血統(tǒng),很難進行合理的解釋。
第三,這些學者還從今天存留的李世民的陵墓唐昭陵獨特的墓葬外形中對李世民的鮮卑族傳統(tǒng)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如果李世民系漢族血統(tǒng),為何還將陵墓按照鮮卑族人的傳統(tǒng)墓葬風俗進行布置?為何會在陵墓之前筑有戰(zhàn)馬?很顯然,他的陵墓并非按照 *** 的墓葬風俗進行設計的,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李世民系鮮卑族血統(tǒng)無疑。
這種觀點的可信度究竟如何呢?從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身上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于非漢族,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如果從史料之中也可以找出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淵亦屬鮮卑族人的話,那么李世民的鮮卑族血統(tǒng)將不會有任何異議。但是從現(xiàn)存的資料之中,我們很難對李世民之父李淵的血統(tǒng)進行探尋,這就給后世史學家們的研究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建立在現(xiàn)有資料的基礎上,歷史學家們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統(tǒng)進行了合理的推測,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
其實,要想對李世民的血統(tǒng)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上極為少見的一代明君,可謂是歷代帝王的楷模,所以,后世的史學家一定會盡可能地模糊其民族血統(tǒng),這也是為何有關唐太宗李世民血統(tǒng)問題的研究,在今天史學界還是一個陌生領域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請采納謝謝
問題九:既然李世民有鮮卑血統(tǒng),為什么還說唐朝是漢族的王朝? 樓主,可能你不大愛聽,但我還是要說。
首先,你的問法就有問題。我給你指出來
誰說唐朝是漢族的王朝?唐朝時期,民族眾多,而尤以漢族最甚,畢竟 *** 最多嘛。但是,羌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名族,亦是大唐帝國的民族組成部分。
所以準確說的,唐朝是個多民族的社會,以 *** 為主。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唐朝時期,朝堂上的文官武將,能看到各種服裝和膚色的人種。
唐朝地域廣闊,遠甚當今的中國疆土。盛唐時期,北起‘西伯利亞’中部地區(qū),南至南海,西至‘哈薩克斯坦’中部地區(qū),東至日本海、東海,(朝鮮是臣屬國)。大概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吧!
盛唐時期,中國何其強大!現(xiàn)在中國提倡“振興中華、復我榮光”,就是追憶當年先人們的偉大。
問題十:到底李世民的父系是不是鮮卑族的,他為什么要說老子是他的祖先這種荒唐的話 誰說唐朝是漢族的王朝?唐朝時期,民族眾多,而尤以漢族最甚,畢竟 *** 最多嘛。但是,羌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名族,亦是大唐帝國的民族組成部分。
所以準確說的,唐朝是個多民族的社會,以 *** 為主。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唐朝時期,朝堂上的文官武將,能看到各種服裝和膚色的人種。
唐朝地域廣闊,遠甚當今的中國疆土。盛唐時期,北起‘西伯利亞’中部地區(qū),南至南海,西至‘哈薩克斯坦’中部地區(qū),東至日本海、東海,(朝鮮是臣屬國)。大概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吧!
盛唐時期,中國何其強大!現(xiàn)在中國提倡“振興中華、復我榮光”,就是追憶當年先人們的偉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8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