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為何叫觀音婢?“觀音婢”的稱號是怎么來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長孫皇后是歷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后了,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也可以說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李世民能夠有后來的成就,長孫皇后可以說功不可沒,她一直都是后世人眼中賢良淑德的皇后的典范人物。而長孫皇后還有一個稱呼,叫做觀音婢,這個稱呼又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長孫皇后還叫做觀音婢,和觀音有什么關系嗎?
和歷史上很多的皇后一樣,長孫皇后之名同樣不見史書記載,后世多稱其為長孫皇后或文德皇后。倒是五代時期何光遠寫的筆記小說集《鑒誡錄》以一句話帶過了長孫皇后的小字——“長孫后號觀音婢,難懺產亡”。
千年前的作品能夠流傳至今,實屬不易,雖然這本書的內容真實性并不高,比如長孫皇后難產而亡的記載就是孤證(其余史料多為病故),但其記載長孫皇后的“觀音婢”之名卻被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文學、影視作品所引用。
古人醫(yī)療水平較差,孩子往往難以養(yǎng)活,觀音婢之名,可以理解為觀音身旁的侍女,起這樣的小字,正是希望襁褓中的長孫皇后能夠平安長大。
觀音婢帶著一家人的希冀長大,玄武門之變后,更是成為了一代賢后。不僅主張生活節(jié)儉,杜絕鋪張浪費,更熟讀書籍圖卷,與丈夫李世民談論古今,發(fā)表自己的從容見解。李世民登基后,生了一場重病,長孫皇后更是親自侍奉,晝夜不離,直至自己的丈夫痊愈如初。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廣開言路,難免有被臣子的“逆耳忠言”刺激到暴跳如雷的時候。李世民就曾被魏征氣得回到宮中就揚言一定殺掉魏征這個鄉(xiāng)巴佬,此外還曾把房玄齡一怒之下貶回過老家,而長孫皇后卻總能勸說李世民改變心意,同直言進諫的大臣冰釋前嫌,李世民也因此愈發(fā)愛惜自己的發(fā)妻。
貞觀十年(636年),年僅36歲的長孫皇后因病離世,李世民悲傷不已。十年之后,李世民得了中風,再次臥床不起,但陪在他身邊,悉心照料他的,卻再也不會是觀音婢了。
文德皇后長孫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小字觀音婢,其名于史無載。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親。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
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yǎng),十三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后位時,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氏在立政殿崩逝,終年36歲,謚號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謚號為文德圣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尊號為文德順圣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
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游曲》一首。
長孫皇后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成為皇后后依然如此。經(jīng)常與丈夫一起地共執(zhí)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fā)表獨特見解,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唐太宗對長孫皇后一向愛重。登基之后,對長孫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長孫皇后深以盈滿為誡,說服胞兄讓位,在太宗恩準下,長孫無忌得以閑職高薪退避宰執(zhí)之位。長孫皇后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長孫皇后一方面欣賞“庇護”著魏徵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現(xiàn)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君明后賢臣直,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大唐初期迎來了它令后世魂縈夢繞的理想境界“貞觀之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9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