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砦牡禄屎蟮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非常繁榮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中影響力最大的國家,所謂的萬邦來朝、八方來儀,即使是現(xiàn)代的人,也無不憧憬著想要回到那個歌舞升平的古代,領略一下它的風采。
說起唐朝,很多人都會想到唐太宗、唐高宗等有名的皇帝,而說起唐朝的女性,大部分人腦海中只有一個武則天,因為這個女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打破了古代女子只能作為男人附屬品存在的思想。
但是唐朝還有一個女人,是很多人不了解的,讓武則天都無法和其相提并論,這個女人是誰呢?為何連武則天都比不上她?
要知道武則天能夠當上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她是唐朝的皇后。武則天成了皇后之后,便扎身于唐朝權利的頂峰,才有機會對整個國家的朝政進行干涉。
而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后,就源于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的“廢王立武”。此后武則天成為了皇后,身份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也得益于唐高宗對于朝政的疏松,讓武則天有機會去接觸到唐朝的核心權力,這也為武則天后來能夠當上皇帝,并且為大唐開辟一片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人,曾經也是唐朝的皇后,和武則天處于相同位置的她,卻沒有想過爭奪李氏家族的權利,反而選擇一心去扶持身邊的帝王,成為一代帝王的賢內助。
她就是唐朝的文德皇后。文德皇后出生于唐朝有名的長孫家,她的兄長長孫無忌,在唐朝也是非常有名的宰相。從十三歲嫁給唐太宗開始,文德皇后便獨得李世民的寵愛,夫妻兩人恩愛無比,相扶相持琴瑟和鳴。即使如此,文德皇后也從來沒有想過沾染唐朝的半分權利。
文德皇后十三歲嫁給李世民,而李世民要比她大三歲,此時的李淵還沒有自立為帝,李世民也只是一個太守的兒子。兩個人因為門當戶對走到了一起,結成了婚配。
到了武德元年時,李淵稱帝,李世民也被封為秦王,文德皇后則成為秦王妃。當李淵準備將皇位交給李建成的時候,文德皇后不停地在皇宮內周旋,以求李淵和后宮中的眾嬪妃能夠支持李世民,更是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親自出面勉勵李世民麾下的將士。
在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獲得勝利之后,李世民也沒有其他的想法,直接將文德皇后立為太子妃。李世民登基后,更是在登基之后的第十三天,就將其冊封為皇后。
文德皇后和李世民的感情是非常深的。正如史料中記載的一般,文德皇后真正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以至于她只有兩個稱呼,一個是臣民們對她的稱呼“長孫皇后”,另一個是李世民對她的稱呼“觀音婢”。
觀音婢是她的小名,而李世民也從來只稱呼她的小名,無論在什么場合之下,所以文德皇后真正的名字無處查找,即使是在記錄皇帝起居的文獻中,李世民也從未叫過文德皇后的本名。
文德皇后非常喜歡看書,即使是早上剛起來,宮女給她梳妝打扮的時候,文德皇后手中也時常拿著一本書,無論什么時候,就算是成為了皇后也是如此,這是她的一種愛好。
也正是因為這一愛好,讓文德皇后非常的博學,很多時候李世民和她探討文學,常常都被文德皇后反駁的啞口無言。而且文德皇后也非常善于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在面對時事政治的時候,經常能夠說出不一樣的看法,對于李世民執(zhí)政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這也是文德皇后獨得李世民喜愛的一個原因,對于李世民來說,后宮佳麗三千已然審美疲勞,而如此聰慧博學的文德皇后,卻是整個后宮中的獨一份。
在古代的后宮中,相互之間的斗爭比起戰(zhàn)場的刀光劍影可一點都不少。后宮的女子為了奪得皇帝的寵幸,幾乎是不擇手段。妃子被皇帝寵愛,不單單可以獲得直接的賞賜,自己的家族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最主要的是,一旦為皇帝誕下子嗣,不敢說以后可以成為皇太后,最起碼孩子以后當個王爺,自己也能有個安穩(wěn)的晚年。
后宮這么多女子都想要爭奪這唯一的男人寵愛,豈止是苦難兩個字可以形容的,明里暗里的爭斗是少不了的。而文德皇后卻能很好地將后宮打理好,管理的井井有條,讓李世民安心朝政。
李世民和文德皇后兩人可謂是天作之合,唐太宗雖然能夠理智接受群臣的諫言,但有時候脾氣上來了,卻會非常的犟,誰的話都不愿意聽,固執(zhí)己見。而且唐太宗非常喜歡享受,但凡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東西,必須要得到手,無論什么手段,不然的話心里非常難受。
而文德皇后卻很對李世民的口味,當李世民開始犯犟的時候,文德皇后就會對李世民進行勸告,說來也奇怪,李世民生氣起來誰都勸不住,唯有文德皇后的話能聽得進去。而文德皇后也利用這些方法,救了一大批官員的性命。當李世民對某樣東西特別執(zhí)著的時候,文德皇后也會用借古喻今的方法,讓李世民打消念頭。
文德皇后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賢后”,正是因為自己和李世民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在兇險異常的后宮能夠成為皇后,定然不是尋常家的女子,而有些女子雖然都聰明,但卻過于聰明,以至于把握不住分寸。
文德皇后之所以被大家所稱贊,就在于她深諳這其中的道理。自己嫁給了皇帝,那么自己和皇帝就是一家人,皇帝的也就是自己的,何必還去掙去搶,去使用陰謀詭計謀奪呢?
而這一點,就是武則天遠遠比不上的。雖然武則天對于唐朝的貢獻也不小,但若是武則天安心做好皇帝的賢內助,所做出的貢獻并不比自己當皇帝小。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隋右驍衛(wèi)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yǎng),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后位時,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薨。謚號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謚號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中文名: 長孫氏
別名: 觀音婢
國籍: 中國唐朝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長安
出生日期: 隋仁壽元年(西元601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貞觀十年(西元636年7月28日)
職業(yè): 皇后
代表作品: 女則三十卷、書法一幀、春游曲一首
配偶: 唐太宗李世民
評價: 一代賢后
享年: 36歲
謚號: 文德順圣皇后
陵寢: 唐昭陵
生平簡介
長孫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宗室長。父長孫晟,隋右驍衛(wèi)將軍,有“一箭雙雕”之美譽,母高氏。仁壽元年出生,大業(yè)九年(13歲)嫁唐公李淵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預言她“貴不可言”。唐代隋后被冊為秦王妃。武德末年儲位之爭期間,與房玄齡“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激勵將士。李世民即位后,立為皇后。長孫氏是一位有趣的賢后,自稱不涉朝政,但時常以古事設喻勸諫皇帝,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回策略保護大臣的美名;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無忌為宰執(zhí),卻因不愿留下“恃寵”惡名而請求李世民赦免其參與謀反的異母兄安業(yè);性情不好奢靡,卻有以丹羽金葉制作的“歧頭履”傳世;史載“造次必循禮”,卻有活潑浪漫的《春游曲》流傳;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卻斥責佛道為異端,在重病時駁回皇帝為其大赦延壽的決定;對于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卻敢于在其著作《女則》中毫不留情地指摘東漢明德皇后的過失。貞觀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長孫后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謚號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魏征婉諫,方作罷。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歷史人物,這樣一位具備一切成為禍國妖姬特質以及條件的女子卻選擇了一條往往令今人曲解為壓抑刻板的道路。也許結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兩端,我們才能看清一位充滿智慧、榮寵一生、優(yōu)雅大氣與嫵媚活潑并存,且驕傲自負得可愛的賢后的真面目。
鶼鰈情深
貞觀帝后
她驕傲地認為,桃花之所以紅艷是因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學”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負地認為,無須說出名姓,世人也曉她是誰,因為她的出眾風流已是遠播中外,有口皆碑。——無須多言,這是一位得寵的宮妃通過這首詩表達她的驕傲和幸福、尊寵,她是那般的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神采飛揚。 [1]那么這個宮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寵才能寫出這般張揚的詩句? 這位宮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后。她是一個賢后,一個著名的賢后,卻也因為她的賢名太出眾,世人漸漸忘記了她是賢后的同時更是一個幸福的女人,是一個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還是從長孫皇后的離世說起吧。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太宗依據(jù)愛妻因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宮后,太宗做了兩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yǎng)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太宗首創(chuàng)??梢娫谔谛睦铮L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唐會要》卷二十.陵議)。 [2]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視曰:“臣眊昏,不能見?!钡壑甘局?,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钡燮瑸闅в^?!巴隁в^”的故事相信熟悉歷史的人都有所耳聞。這個故事既反襯出太宗對長孫皇后刻骨銘心的追戀之情,又反襯出太宗追戀愛妻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tǒng)的。 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太宗如此張揚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了。其實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規(guī)則不可能不知,但他還是毫不避諱建層觀,望昭陵,還拉著大臣一起來懷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己,又怎么會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勸諷下,層觀最終拆除了。但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fā)洶涌難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見《答魏征手詔》)。真可謂“一字一血淚”,看后令人不免唏噓。 [3]也因為對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曠古絕今之事——親自撫養(yǎng)了長孫皇后的幼女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為什么要留他們在身邊親自撫養(yǎng),《唐會要》中是這樣記載的“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边@同時可以在《新唐書.晉陽公主傳》中的得到復證。太宗親自撫養(yǎng)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因為愛寵其母,所以親養(yǎng)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來慰籍自己苦悶和空虛心靈,不過這種慰籍法,只能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也因為太宗的這種心情,因此在長孫皇后去世后,后宮多年無子嗣,僅得的一子也被過繼。 [4]貞觀14年,長孫皇后的二子李泰與兄爭奪太子之位,為了討好其父,這位皇子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了伊闕佛龕,為母親追福(右《三龕記》,唐兼中書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書,字畫尤奇?zhèn)?。在河南龍門山,山夾伊水,東西可愛,俗謂其東曰香山,其西曰龍門。龍門山壁間鑿石為佛像,大小數(shù)百,多后魏及唐時所造。惟此三龕像最大,乃魏王泰為長孫皇后造也。————《歐陽修集》)。這時長孫皇后已經過逝五年多了,遙想隋煬帝謀嫡時,不顧悍母在側,公然賄賂討好父親的寵姬宣華夫人,而李泰謀嫡卻是抬出了已過世多年的母親討好父親。這足以充分說明李世民對他的愛妻是多么癡心長情,不僅沒有人走茶涼,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為父親對母親的深愛而備受呵護,而嫡子們對母親的態(tài)度甚至能影響太宗對他們的寵愛度。 即使到了貞觀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漸得君寵的情況下,李世民卻還要留已成為太子的李治在身邊,為此大臣們在貞觀18年和貞觀20年兩度上書,要求皇帝放太子回東宮,最后雙方妥協(xié),太子李治15日在東宮,15日留在父皇身邊。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說“父子不可以滯愛”,正因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內宮,衍生了他與武則天的戀情,從而給大唐李氏宗室?guī)砹藶碾y。 可能是李治也覺察到父皇對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貞觀22年建起了一座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來紀念母親(大慈恩寺的規(guī)模很大,共有10幾個院落,1897間房屋,云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豪華。唐玄奘稱其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shù)墓こ?。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許,太子是沒有能力和膽量如此做的)。 長孫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載:當她病重時,太子李承乾請求做佛事,為其祈福,皇后斷然拒絕。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吧。 其實長孫皇后為佛家的貢獻遠不止這兩件: [5]貞觀(或武德)年間,因長孫皇后不預,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禮謁道綽太師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眾寶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眾寶名珍,供養(yǎng)啟愿?!薄惰F彌勒像頌碑》) [6]貞觀十年四月,因長孫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國破舊寺廟為功德。(敕為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并依舊名置立?!短莆氖斑z.卷五十》 ) 長孫皇后曾經說過:“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太宗本“上所不為”,卻為了能從死神手中奪回愛妻,“不為”也“為”了。見于《舊唐書.文德皇后傳》 其實綜觀史載,唐太宗為長孫皇后不為”也“為”之事,還有許多: 比如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yè)參與謀反,按律當誅,卻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這樣一個身犯謀反大罪之人,最后卻還能官拜兵部尚書,封薛國公。(親兄弟謀反,按一般邏輯,皇后這時應該是跪著請罪,擔心自己被株連才對,但長孫皇后非但不擔心自己的處境,反而要求皇帝網開一面饒恕這位異母兄長,這是得到怎樣的寵愛,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太宗本是對官員要求極其嚴格之人,有個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來變賣珠寶他就懷疑人家貪污受賄,但當長孫皇后的叔叔長孫敞因貪污被免官后,太宗卻因為他是皇后的親叔叔,常常賞賜給他大量絲絹,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為官。 至于太宗對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親兄長孫無忌的寵愛更可說“罄竹難書”了。 “唐文德皇后遺履,以丹羽織成,前后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蓋古之岐頭履也?!薄@是長孫皇后遺留在世上的一雙鞋子,由鮮艷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這只遺履的出現(xiàn),使長孫皇后“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華麗如此,那么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書記載的是皇后物品夠用即可,不鋪張浪費,而不是說她苛求自己)。 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恰如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長孫皇后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確實是驚世華麗,在一個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會里,即使嫁得是一個普通男人也不能輕易說“不”,對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但長孫皇后卻常常氣定神閑對皇帝丈夫說“不”——不想發(fā)表意見時,無論皇帝如何問,就是不說;不想讓兄長為官時,即使皇帝反對,兄長也一定要辭官;想要赦免兄長時,就算兄長犯了謀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認為某人無罪時,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舊頂風而上,從容辯白;更有甚者,就連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親自選定……長孫皇后的強勢令吾輩佩服,不過吾輩更佩服無私縱容長孫皇后強勢的那個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個男權的世界里,一個女人無論多么強勢多么出眾,若沒有男人的垂青,她幾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長孫皇后能成就一場驚世華麗,成為千古傳頌的賢后,唐太宗居功至偉。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么不妒忌后宮,為什么會善待后宮?原因很簡單,因為后宮無人值得她妒忌,因為她在后宮已是三千寵愛在一身!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弱者,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征,這是在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于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上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是長樂公主最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臨終前為什么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后不去憂慮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么會發(fā)下“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嗎?不,當然不是!這個誓言只能說,女人終究是女人,當一個男人,當一個皇帝能夠全心全意,無私無畏的獨寵一個女人時,這個女人必然會回報。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女人終究是女人! 其實,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于什么緣故,或許是因為長孫皇后沒有利用太宗的寵愛殘害妃嬪、禍國殃民,又或許是一些無聊八卦人士的獵奇以及嘩眾取寵心理,導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對鶼鰈情深的恩愛夫妻說成了怨偶。 或許,有人會說一千年前的事誰能知道呢,唐太宗愛誰只有他自己清楚。可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歷史見證者們留下的錚錚記載,卻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現(xiàn)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親眼見證”的唐太宗的錯綜復雜,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氣勢”。如果非要這樣才是所謂的“大唐氣勢”,那么很遺憾,唐太宗并沒有這份氣勢,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鐘情于自己的妻子、只為自己的妻子癡心。
子以母貴
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女皆為長孫皇后所出或收養(yǎng)。即便觸摸著最冰冷客觀的史書,那一腔對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來的拳拳父愛,仍然充斥著撞擊千年后讀者心靈的最強力度。 下面我們隨著那些最樸實無華的敘述,來感受一下一代明君對妻子所育子女匪夷所思的溺愛記錄: 李承乾 [7]①兩唐書承乾傳載:“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②貞觀五年為承乾患 長子李承乾
病,并非虔誠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筑了普光廟與西華觀,獄中的囚徒也得以減罪,以此為承乾祈福[8]。③貞觀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詔請印度高僧波頗入宮為其祈福治病[9]。④因承乾多病,太宗不忍其多讀書,只要求跟孔穎達評論古事。一次,太宗令其試寫治國策略。承乾很快寫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于是太宗很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兒子的能力。⑤貞觀13年,在東宮設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借此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⑥貞觀15年十二月13日,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持。⑦貞觀十六年,太宗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承乾上表推辭。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駁回了承乾的辭謝。⑧承乾謀反罪當死,太宗不愿殺他,群臣沒人敢說按律賜死之類的話。最后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來濟也因此得到看重。⑨承乾死后,太宗專門為他罷朝。 李泰 [10]① 史書明確記載:“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其寵異如此”;“魏王泰寵冠 次子李泰
諸王”;“時魏王為太宗所愛”。②皇子成年后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并不“之國”。③因李泰喜愛文學,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他引召學士。④李泰體型偏胖,唐太宗特許其乘小轎上朝。⑤李泰的封地,據(jù)《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五月,吳王恪除使持節(jié)大都督益綿邛眉雅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節(jié)大都督揚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李恪的封地只有“八州”,而李泰的是他的兩倍,有“十六州”。⑥李泰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將軍。⑦太宗外出度假,經常把李泰帶在身邊(《資治通鑒》載:魏王穎悟,多從游幸)。⑧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大赦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賜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⑨因李泰寵冠諸王,盛修府邸,岑文本進諫。太宗雖獎勵了文本,但對李泰未采取任何限制性措施。⑩唐太宗將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賜予李泰[11]。⑾ 唐太宗又賜李泰占地廣闊的洛陽大宅及都城之勝魏王池。魏王池風景優(yōu)美,池與堤也因李泰為魏王而得名[12]。⑿李泰有時去東都父親送的大宅里小住,太宗常讓一只名叫“將軍”的白鶻從京城到東都給兒子送信,并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幾次。⒀李泰耗費奢靡,每月的開銷超過了太子,褚遂良為此進諫。但唐太宗并沒因此限制李泰的開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后花費不再受額度的限制。⒁王珪為李泰的老師,每次李泰見他都以見師之禮率先拜見。一次,李泰還主動向王珪請教忠孝之道。見兒子如此崇師問道,唐太宗倍感欣悅。⒂太宗曾計劃讓李泰搬進皇宮的武德殿來居住。魏征諫止。⒃聽聞大臣對李泰不夠恭敬,太宗大震怒,召來大臣質問。房玄齡等嚇得不敢說話,只有魏征敢于直諫。最后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私愛而忘公。⒄李泰長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寵愛,四歲時由祖父母當成兒子一樣(以為己子)養(yǎng)于宮中并賜名。⒅李泰出事后,太宗在貶斥他的詔書里仍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鐘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于崇重,爵位逾于寵章”,痛惜之情溢于言表。⒆立儲風波后李泰雖被貶,但太宗仍對其念念不忘,拿著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敘說思子之情:“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⒇貞觀二十一年,又進封李泰為濮王。 李治 [13]① 史書明確記載:“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yǎng),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鍾愛”;“太 幼子李治
宗以晉王仁孝,心所鍾愛”;“泰數(shù)知太宗愛晉王”。②出生時的特殊待遇:“(貞觀)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雹鄹改纲n“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國寶玉龍子給出生三天的李治。后此玉龍子在唐代帝帝相傳。④剛會走路的李治就能畫出個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閱奏折時經常抱著他,甚至興致大發(fā)教過他這個字,所以李治對‘敕’字印象深刻,才會不自覺的畫出它。⑤唐太宗考李治孝經,他對答如流,唐太宗萬分高興。⑥因為母親去世后無比傷心,唐太宗憐惜不已,“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⑦皇后去世后,由太宗親自撫養(yǎng)長大,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由此亦可想見太宗對妻子用情之深。⑧李治為親王時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候大將軍。⑨與胞兄李泰一樣,到了年齡太宗卻不讓其之官。⑩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晉王李治帶在身邊,曾引起敵人的關注。⑾《長安志》記載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是實際上他在被立為太子之前都沒有離開過父親出宮單獨居住過(《舊唐書·李璿傳》)。⑿立為太子后,仍隨太宗出行游玩。太子少詹事張行成認為皇帝出于私愛未能讓太子在這些時間留在宮中代理朝政、履行相應職責。⒀依照禮制,太子必須居住在東宮。太宗公然違反,導致褚遂良、劉洎分別在貞觀十八年、二十年相繼進諫,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14]。⒁正常的皇孫都封為郡王,可是太宗過于寵愛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長子封為親王。⒂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李治鎮(zhèn)守定州監(jiān)國,父子二人為了能及時了解對方的點滴情況,首創(chuàng)飛表奏事制度。⒃太宗征高句麗時,寫給兒子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說太宗因為沒能及時收到李治的來信而“忌欲恒死( 擔心得要死)”,直到收到李治的親筆信才“死而復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兒子以后有什么小病小痛都要寫信一一告訴他,同時表達了他“憶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犢深情躍然紙上,展現(xiàn)了這位偉大帝王細膩的一面[15]。 長樂公主 [16]①史書明確記載:“后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鐘愛”;“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鐘愛”;“房玄齡等咸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17]②只因其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別喜歡她,出嫁時,詔令有司為其準備的嫁妝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征以漢明帝故事諷喻太宗做法嚴重逾制。后經皇后首肯及褒揚魏征之舉,逾制之事方作罷。③在貞觀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協(xié)助反對“封建”的重臣們打消了太宗的決定。④根據(jù)現(xiàn)代考古挖掘發(fā)現(xiàn),長樂公主之墓沒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設一道石門的規(guī)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門。在昭陵已發(fā)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 豫章公主 史載豫章公主“早喪其母”,一出生就由皇后撫養(yǎng),等同親生。公主去世后,太宗穿了很長時間的素服,超過了禮法規(guī)定的父親為子女服喪的時間。因此,群臣悚動不安。 城陽公主 ①城陽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愛屋及烏,賜杜荷襄陽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御)。②出嫁前,太宗專門為她卜卦并欲打破黃昏行吉禮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禮。馬周諫止。 晉陽公主 ?、贂x陽公主李明達是唐太宗異常寵溺的女兒。這單從封號上就能體現(xiàn),晉陽正是李唐龍興之地。唐太宗給李明達“晉陽”的封號,足見他對這個女兒的珍視。②皇后去世后,與胞兄李治同為唐太宗親自撫養(yǎng)??梢哉f,晉陽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親養(yǎng)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③晉陽公主性情內斂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時,公主總能抓住時機為他們辯解,故亦贏得臣下的贊美和喜愛。仔細研究晉陽公主的勸諫方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與長孫后生前的迂回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難能可貴的是,晉陽公主利用父親的“殊寵”保護臣下的時候,至多只有十二歲。④唐太宗擅長飛白書。公主常年跟在父親身邊,便能臨寫一筆以假亂真的飛白字。臣下們都無法分辨真?zhèn)危ㄔ模褐髋R帝飛白書,下不能辨)。⑤晉陽公主去世時只有十二歲。唐太宗一個月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幾十次,身體瘦弱不堪。大臣們勸慰他時,太宗說:“我怎么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沒有意義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比绱耸B(tài)的舉止和言語背后的眷眷父愛令人扼腕。為了紀念夭折的愛女,太宗下詔將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為女兒的往生祈福求禱。 新城公主 ① 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僅九歲的新城公主初封為衡山公主,在貞觀年間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齡偏?。ㄆ洚惸告⑴R川公主首封已十八歲),足見太宗對新城的寵愛與重視。②貞觀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許配給魏征的嫡長子魏叔玉(未來的鄭國公)。③貞觀二十三年因新城將出降長孫詮,太宗特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舊唐書·外戚傳》)。④根據(jù)墓志,貞觀23年2月,太宗籌備新城的出嫁事宜??赡苁翘陬A感大限將至,不愿女兒為自己守孝三年耽誤青春。不幸的是太宗在當年五月駕崩,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兒出嫁。 城陽、晉陽、新城中的一位 文德皇后誕公主,月滿,宴群臣于丹霄殿。太宗命公圍棋賭,公再拜曰:“臣無可賭之物,不敢煩勞圣躬?!碧谠唬骸半拗形?,不須致辭?!惫萄詿o物堪供進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勝,朕與君物;君若不如,莫虧今日?!彼炫c公棋,才下數(shù)十子,太宗曰:“君已勝矣!”賜尚乘馬一匹,并金裝鞍轡勒,仍賜絹千匹?!尽段亨嵐G錄》○文德后載誕侍宴】
編輯本段賢哉長孫,母儀何煒
從古至今,紛紛擾擾千余年,君臨天下英明神武的君王已經各自流芳百世,而他們背后的女人,那些母儀天下,幫助夫君成就帝王之業(yè)的人,卻大多已經不為人所知!今天就讓我們來瞻仰千年來,我中華神州的那些為國家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賢后。
大漢 劉恒之妻竇猗房
孝文竇皇后(?—前135年),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人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皇甫謐言,云竇后名猗房。竇猗房是普通的農家女,平民出身。漢惠帝時竇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后,后被賜予代王劉恒。劉恒即位后竇姬被立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其為皇太后。建元元年,漢武帝即位,尊其為太皇太后。竇太后與漢文帝劉恒育有一女二男:長女館陶長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梁孝王劉武。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與漢文帝合葬霸陵。
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后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tǒng)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xù)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zhèn)I(yè),下啟漢武帝雄風。
劉秀之妻陰麗華
光烈皇后陰麗華(5-64年),春秋時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前5-57年)的結發(fā)妻子、第二任皇后。更始元年(23年)六月,與劉秀結為夫妻。劉秀稱帝之后,陰麗華成為了他的寵妃。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廢郭皇后改立陰麗華為皇后。劉秀死后,陰麗華的兒子劉莊(即漢明帝)即位,尊他為皇太后,又過了七年,陰麗華死,享年六十歲,合葬在劉秀的原陵。
青年時期的劉秀曾發(fā)出“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shù)藐廂惾A”的感慨,那時的他還只是沒落皇族,一介草民。后來,劉秀參加了革命運動并在昆陽一戰(zhàn)一舉成名,并再次偶遇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贏得美女芳心,才最終抱得美人歸。
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廢郭皇后,改立陰麗華為皇后。陰麗華當上皇后之后,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她主理后宮,不曾干預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后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xiàn)了與“文景之治”并稱的“光武中興”時代。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與劉秀的婚姻美滿幸福,天下都稱她為賢后,被譽為“史上最稱職的皇后”。
盛唐 李淵之妻竇氏
太穆皇后竇氏(約569年—約613年),唐高祖李淵的妻子,北周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與北周襄陽長公主之女。聰慧剛毅,頗有才華。嫁李淵,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陽公主李氏,隋大業(yè)年間,在涿郡去世,時年45歲。
她在李淵反隋之前就去世了,據(jù)說生前曾經勸說李淵不要把好馬留在家里,要及早獻給皇帝,以免引起隋煬帝忌妒。李淵當時沒有聽從,而后來不得不被迫獻馬以打消隋煬帝的疑心。李淵回想竇氏當初的勸言,嘆息著對子女們說:“如果我早聽了你們母親的話,哪里到這地步?!崩顪Y登基以后,追封她為皇后,并追謚為太穆皇后。李淵之后不曾再立皇后。
而在后世看來,竇氏最大的功績在于生育并培養(yǎng)了后來的千古一帝李世民。
李世民之妻長孫無垢
文德皇后長孫氏(601-636年),名不詳,小字觀音婢,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的皇后。13歲嫁給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冊封秦王妃。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后不久,李淵將皇位讓給了他,長孫氏也因此被冊封為皇后。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重去世,享年36歲。他先后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包括幼子李治,即唐高宗)。
長孫皇后出身于世代顯赫的貴族世家,聰明賢惠,知書善文,熟讀經史,是一個有見解、識大體、寬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長孫氏竭力爭取李淵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在后位時,她時常借古喻今勸諫皇帝,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回策略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長孫無忌為宰執(zhí);對于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宮中無人不愛戴,后宮無亂事;嘗著有《女則》十篇,書中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跡并加以評論,用來教導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皇后,太宗讀后感動得熱淚奪眶而下。長孫皇后去世時,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
長孫皇后是皇帝的輔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是后世皇后的標桿。她是一個擁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縱橫家,她是一個偏好奇特珍貴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個自信且略帶自負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摯愛一生的妻子,他們的伉儷情深足以讓后人感動。長孫皇后在后人的心目中是皇后的楷模,她和李世民是史上著名的“模范夫妻”。
李純之妻郭氏
懿安皇后(約779年—848年)郭氏,唐憲宗嫡妻,唐穆宗生母。華州鄭縣人。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子儀孫女,駙馬都尉郭曖、升平公主次女,唐憲宗為廣陵王時被選為為正妃,唐憲宗繼位后冊為貴妃,唐穆宗時尊為皇太后,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朝尊為太皇太后。
這是史上唯一歷經八朝的傳奇皇太后,她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四朝元老,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天下兵馬副元帥,汾陽王,被唐德宗尊為尚父的郭子儀。她的父親是郭子儀之子駙馬都尉郭曖,母親是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她一生經歷了八個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之尊。
后漢
劉知遠之妻李三娘
李三娘(約913年-954年):榆次鳴李人。后漢高祖劉知遠的皇后。李氏出身農家女兒,她與劉知遠的婚姻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劉知遠少時、家貧充軍當馬奴,在晉陽牧馬邂逅李氏,遂生愛慕之情。劉知遠托人向李父求親,李父因劉家貧而拒絕。劉知遠請幾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搶親。李氏和劉知遠共生三子。
后晉開運四年(947 年),劉知遠起兵太原。同年二月,劉知遠稱帝,國號為大漢,立李三娘為皇后。因為軍餉不足,要向百姓征收重稅。李氏諫道:“方今起事、號為義兵、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也?!?劉知遠果斷采納了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刮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翌年高祖死,次子劉承祐繼位,是為隱帝,尊生母李氏為皇太后。公元951年,劉知遠原手下部將郭威起兵反叛殺隱帝,代漢建周。后漢歷時四年,成為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而李太后因為反對隱帝殺郭威,而沒有被殺,直到954年病死。
北宋
趙煦之妻孟氏
元祐皇后,生于1073年,死于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祐孟皇后,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并二次于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孟太后一生,因福得禍,因禍得福,實在讓人感慨萬千。一個被北宋皇室遺棄的女人,卻一肩將宋室從北方挑到了南方。她雖在杭時間僅半年,但這是極為關鍵的半年?!懊鐒⒈儭笔沟脛倓傉Q生的南宋朝廷處于風雨飄搖中,是她穩(wěn)掌船舵,避過了滅頂之災。
《夢粱錄》記載:“昭慈圣獻孟太后宅,在后市街?!睉悄纤味ǘ己贾莺?,宋高宗為追思孟太后而建。
明朝
朱元璋之妻馬秀英
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名秀英,史稱馬大腳,是明太祖朱元璋患難與共的皇后。安徽鳳陽宿縣人,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養(yǎng)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興將其許配給部將朱元璋。明史上稱她仁慈有智鑒,好書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冊封她為皇后,對她十分信賴,多次聽從她的意見寬免大臣過錯。因此有人將她與唐代的賢后長孫皇后相提并論。
大腳馬皇后本是一位極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全力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yè),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在位正中宮之后,雖大富大貴而不嬌,并未露出暴發(fā)戶的臉孔,始終不忘民間勞苦,不改勤儉本色,不變平民心態(tài),時常用自己的言行規(guī)勸、影響朱元璋。她懲奸佞亳不手軟,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臣機智靈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習堅決果敢,倡新風大馬金刀。不許尋找馬氏遠支族人繼承馬公爵位,限制外戚們弄權禍國的可能性。朱元璋嗜殺多疑,馬皇后仁慈善良,常諫勸,挽救了不少大臣們的性命。朱元璋稱她“家有賢妻,猶國之良相”。
馬皇后對后世影響極大,明、清諸后乃至命婦民婦皆以其為楷模,爭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認的中國封建時代的一代賢后。
馬皇后的能力有多大,從朱元璋身上就能看出來。失去了馬皇后的朱元璋仿佛失去了自我,漸漸走入迷途,一些做法至今為人所詬病。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應該是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后了,她13歲嫁于李世民,武德元年被冊封為秦王妃。武德末年,她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并于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深受將士愛戴。三日后,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她也隨之成為太子妃 。 李世民即皇帝位13天長孫氏即被冊封為皇后。在后位時,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全力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著名忠臣魏徵就受其庇佑良多。是她輔佐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 ”貞觀之治”,從而留下「 ”千古第一賢后”的美名。 她先后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其中就有唐高宗李治。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氏在立政殿崩逝,終年36歲,謚號文德皇后,李世民譽之為「 ”嘉偶”、「 ”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 她是一位真正的大才女,她善書法,看過長孫皇后墨寶的古人,都將其與吳采鸞、胡惠齋、張妙凈、朱淑真、管道升等諸位女書法家相提并論, 甚至稱贊說「 ”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可見長孫皇后的書法水平亦是不容小覷;長孫皇后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 成為皇后后依然如此。她對歷史頗有研究,熟悉歷史典故,明悉王朝興衰緣由,經常與丈夫一起共執(zhí)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fā)表獨特見解,尤為可貴的是善于古為今鑒,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 。心中有得,方能下筆千言,字字珠璣,睿智的她也能寫史論析利弊,講得失。此文全文已失傳,從史書中提到的一段內容來看,評論的是東漢明德皇后馬氏不能抑制外戚「 ”貴盛”而開啟禍端一事。她與李世民夫妻二人,明君賢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長孫皇后實在是助益良多,功不可沒;她還編寫了《女則》,《女則》看書名是女教類的,但實際上內容卻不是。《舊唐書》很明白地定義了長孫皇后所著《女則》的內容:「 ”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自為之序?!憋@然長孫皇后的《女則》不是女性的行為規(guī)范。長孫皇后所著的《女則》,至少在永樂年間還存留,只是不符合當時的女性價值觀而已。 她的詩也寫得很好。令人遺憾的是,年代太久遠如今她的詩作只存下一首, 但僅憑這一首詩,我們便可一窺長孫皇后的卓然文采與坦然、毫不掩飾的堅定自信。 下面我們書歸正傳,拜讀千古第一賢后的大作,諸君可細細品味一下,看是不是有一點「 ”艷”,還有著一股舍我其誰的霸氣呢? 這是一首七言詩。貞觀初年,長孫皇后在上林苑與眾人游玩,一時興起當眾寫下此詩,眼界頗高的唐太宗李世民看過后是大為驚喜,贊不絕口。史書記載「 ”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讓我們一睹此作真容,領略一下令唐太宗都嘖嘖稱美的傾世文采。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第一二句,詩人上來就劍走奇招,不落俗套,摒棄了一般用顏色來形容桃花的慣用手法,而是著重突出一個「 ”明”子,點出了陽光的燦爛以及桃花在陽光照耀下的明艷奪目,另外也表達了詩人明快的心境,看到艷麗明快的春景,詩人那純真爛漫的少女心也跟著歡動起來......后四句詩中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明寫春色,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容顏之美猶勝艷麗的桃花,就連盛開的的桃花也忍不住來偷一縷嬌容以圖增添一份顏色;嫩柳學身輕,隱喻她身柔似柳就連飄柔搖曳的柳枝也來學習她的身輕如燕,身姿飄逸;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行轉如風,身形歡快;樹上啼鶯,猶言她歡笑如鶯、余音繞梁,入耳醉心,歡聲笑語蕩人心腸。前兩句是景的人化,后兩句則是人的景化,從而將景美、人美、情美合二為一。第七句「 ”林下何須逺借問”是借用典故,歷史上東晉大才女謝道韞被指有林下風氣,「 ”林”指「 ”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中評價人物時,常以其為標準?!?”林下風氣”形容婦女的飄逸出塵,超凡脫俗,詩人在此處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出眾才情與絕世容貌。最后一句「 ”出眾風流舊有名”更是霸氣流露,不讓須眉!詩人以「 ”風流”自詡,更是直言自己成名已久,毫無矯揉造作,滿滿的文人灑脫不羈之風。 最后兩句以「 ”林下”(之風)、「 ”風流”(多才)自詡,毫不扭捏作態(tài),而是當仁不讓地說出自己的出眾之名早已遠播于世間,勿須借問。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滿志這種與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態(tài)。 之所以說這首詩有點艷,關鍵就在第二句上,蘭閨艷妾動春情。從字面上看,有沒有艷的感覺?據(jù)說也就是因為這句詩,太宗朝中大臣是大驚失色,覺得有失皇后母儀天下之風范。同樣也是這首詩,讓朝中眾多自詡飽學之士自愧不如,齊感汗顏。 這就是千古第一賢后,不知羞煞多少須眉英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9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