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但是如長子曹昂等人早早戰(zhàn)死,又如曹沖等人英年早逝,活下來的本就不多。再加上曹操晚年的繼承權(quán)之爭,導(dǎo)致曹丕上臺之后,對曹氏宗族的防范簡直比防賊還嚴,致使曹氏宗族實力大為削弱。
曹丕繼位之后,為避免重蹈漢朝之覆轍,不僅嚴格限制宦官、外戚權(quán)力,明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同時,由于曾經(jīng)與曹植之間的繼承權(quán)之爭,使其上臺之后開始大肆削奪藩王權(quán)力,不僅多次調(diào)整藩王封地,而且收回了藩王對封地的治權(quán)和兵權(quán),并在各封國設(shè)立防輔,監(jiān)國謁者,負責(zé)監(jiān)視藩王,這使得曹氏藩王不但沒有了權(quán)勢,而且連行動都受到限制,簡直形同圈禁。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雖然加強了集權(quán)程度,使得曹魏一直沒有發(fā)生宦官、外戚、藩王作亂事件,但也使得宗族勢力單薄,導(dǎo)致皇帝失去了外力支撐,在日后司馬家族的篡權(quán)中根本無力阻止和對抗。
隨著曹魏功臣的逐漸減少,司馬家族自曹丕之后開始崛起
曹操在世之時,司馬懿實際上并未受到重用,曹操或許對其有所防范,但更為重要的是,曹操身邊早已是人才濟濟,文有荀彧、程昱、賈詡等智囊,武有曹氏、夏后氏宗族以及五子良將等猛將。因此,出仕較晚的司馬懿自然也就難有出頭之日。
然而,曹操晚年的繼承權(quán)之爭卻使得司馬懿獲得了機會,當時曹丕和曹植之間競爭激烈,兩人各有支持者,從而在朝中形成了對立的兩股勢力。其中,擁護曹丕的主要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zhì)等人,而擁護曹植的則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
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后,他自然要重用支持自己之人,而對曾經(jīng)支持曹植的人自然要打壓,司馬懿于是迅速得到重用,不僅被封為河津亭侯,且升任丞相長史。而在曹丕篡漢建魏后,司馬懿更是被任命為尚書,不久后又轉(zhuǎn)任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xiāng)侯。
與此同時,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將也已經(jīng)逐漸凋零,作為后起之秀的司馬懿實際上成長空間極大,而這也成為了司馬家族后期迅速崛起的一個關(guān)鍵所在。
司馬懿壽命實在太長,一連熬死曹魏三代帝王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總以為司馬懿與曹操乃是一代人,實際上并非如此,司馬懿其實只比曹丕大八歲而已。曹丕篡漢稱帝時,司馬懿才剛剛41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作為曹操的兒子,曹丕的政治手腕其實也并不弱,還是能夠駕馭司馬懿的。然而命運卻接連跟曹魏開了個玩笑,在篡漢稱帝后僅僅六年,即黃初七年(226年),曹丕便英年早逝了,此時的他不過才39歲,而司馬懿這時也僅僅47歲。
曹丕去世之后,太子曹叡繼位,曹叡雖然年少,卻也是位頗有能力的帝王,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如果曹叡在,再加上曹氏三代人的積累,以及曹真等人的支持,司馬家族仍然只能安心做一個臣子。然而在景初三年(239年),在位僅僅13年的曹叡也故去了,年僅36歲,而此時的司馬懿已經(jīng)60歲了。
曹叡死后無子,其養(yǎng)子、年僅7歲的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然而,曹爽哪里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對手,他雖然一度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quán),然而他顯然小看了已是四朝元老的司馬懿。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曹爽被夷滅三族。
至此,由于曹氏宗族被嚴格限制,曹操時期的老臣也早已全部故去,而曾經(jīng)的“后起之秀”此時卻已經(jīng)是四朝元老、根深蒂固,因而曹爽敗北之后,曹魏軍政大權(quán)全部落入司馬家族手中。此后,雖然司馬懿去世,但司馬家族的卻已經(jīng)是大權(quán)在握,此后的曹髦、曹奐也只是名義上的帝王罷了。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nèi)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1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