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為何掛一串珠鏈,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可能很多看電視劇的朋友都發(fā)現(xiàn)了,在清朝的時候,很多官員他們的脖子上都有一串“項鏈”。甚至連皇帝和后宮嬪妃他們都也會帶著一個“項鏈”。其實他們這個不是“項鏈”,而叫朝珠。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根據(jù)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絳色都有區(qū)別。
那么,是不是任何人都能在脖子上掛上一串朝珠,以裝點門面呢?并不是。按照《大清會典》規(guī)定,只有5品以上的文官、4品以上的武官,才有資格佩戴朝珠。一般官員和老百姓,不允許隨意佩戴。
朝珠據(jù)說象征著四季,而朝珠的質(zhì)料也不盡相同。由于清朝皇帝篤信藏傳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wèi)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并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而且對于佩帶何種質(zhì)地的朝珠,也有嚴格的區(qū)分和等級規(guī)定,從官員胸前所佩帶朝珠質(zhì)地的好壞,可以看出官員的品級高低來。
所以說朝珠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更重要的是一種代表自己等級的標志,由此看來,只要是封建社會就沒有真正的平等可言,不管是服飾方面還是待遇方面,都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以此來彰顯上層社會和中層、底層社會人員的區(qū)別,而這也正是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本質(zhì)原因。
據(jù)史料記載,清代的朱超源于藏傳佛教的佛珠。歷史上除了清朝沒有皇帝穿佛珠。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清政府就開始推行扶持藏傳佛教的政策,經(jīng)常將佛珠交給下屬。各級官員也把珠子作為禮物致敬。后來,作為清廷皇冠和配飾的標準,朱超風格誕生于西藏佛珠。
佛教傳入中土,直到隋唐才進入興盛時期。佛珠開始在中土佛教中廣泛使用。按照體系,佛珠可以分為三種:持珠、賞珠、掛珠。
持珠是佛教徒手中持的佛珠。這種珠串在萬文圈俗稱手持。珠子的數(shù)量從18顆到54顆不等,往往配有優(yōu)雅的吊墜和流蘇;
朱培,也就是戴在手腕上的珠子,是我們所說的發(fā)展成手鐲的念珠。朱培在萬文業(yè)內(nèi)通常被稱為手鐲,珠子的數(shù)量是最常見的,幾乎與今天萬文手鐲中的珠子數(shù)量相同。從佛教朱培演變而來的手鐲,在清朝宮廷里很流行;
掛珠,即掛在脖子上的珠子,通常由108個子珠組成,配以佛頭、間隔珠和弟子珠。
朱超是由108顆普通珠子組成的上品掛珠發(fā)展而來,是清代宮廷服飾的標準服飾。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御袍可以看出,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皇帝都沒有佩戴佛珠,但是順治皇后佩戴了。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皇后溫,在她晚年的長袍里也穿著朱超。從康熙帝開始,歷代皇帝的朝服都顯示出他們都戴著御珠。
隨著清朝入關后民族服飾制度的不斷完善,宮廷創(chuàng)造了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逐漸被賦予禮儀和音樂教育的功能,朱超逐漸成為宮廷皇冠服飾的定制。
制作和佩戴珠子的標準也包括在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清代御書》中,這表明政府對此非常重視。
清代朱超由七部分組成:身、珠飾、佛頭、背云、牌位、大墜和墜角,周長約130-170厘米。身體由108顆珠子組成,表示12月、24節(jié)氣、7月2日為一年,總數(shù)定為108顆。還有一種說法,佛教認為人生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在舊社會,佛寺每天黃昏打鐘108次,稱為“醒180煩惱”。
清朝皇帝、后妃、朝中文官、四品以上武官、妻妾侍衛(wèi)等。,都可以穿朱超。在不同的場合,皇帝穿不同顏色的衣服,也穿不同顏色的晨珠。
例如,皇帝在太陽祭壇儀式上穿紅色長袍和紅色珊瑚珠;當時官員佩戴的晨珠也分了不同等級。官階越高,晨珠的材質(zhì)越高貴。晨珠的材料有珊瑚、東珠(珍珠)、玉石等。,飾以明黃色、金色和石藍;有名有頭銜的老婆也有晨珠。當他們穿上吉祥的衣服參加先為谷蠶祈福的古老儀式時,只需佩戴一盤晨珠;如果是重大會議,比如祭祀始皇帝,接受封爵,一定要穿朝服,掛三套佛珠,歷代后妃、后妃畫像也是如此。
在現(xiàn)在的萬文手鐲文化中,一大群皇帝、官員和名人佩戴的朱超似乎與不同材質(zhì)的珠子連成一條線。
朱超是清朝皇帝和官員穿禮服(巢父、破衣)、吉祥服裝(龍袍)和普通服裝時佩戴的裝飾品。它掛在脖子上,掛在胸前,是顯示自己地位和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朱超的主體由108顆珠子組成,這些珠子由各種材料制成,如大理石、木材和角石,其中大多數(shù)是珍貴的材料。
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珊瑚珠。
珊瑚珠、青金石珠、佛頭、佛塔共108顆,黃色掛毯鍍銀,點綴綠云。根據(jù)《大清書》的規(guī)定,從皇帝和后妃到五品以上的文官和四品以上的武官,都可以配備朱超。為這個朱超挑選的108顆珊瑚珠大小相同,顏色鮮艷,圓圓的,閃閃發(fā)光。按照每月12,每個節(jié)氣24,每年72的說法,總數(shù)是108。
此鐲子由十八顆珊瑚珠、青金石佛頭、佛頭塔組成。黃綬帶是一個綠色的玉佩,上面刻著淺云。又長著一對落下的角,晶瑩剔透。中間有米粒珍珠,更添美感。手串最初是佛教徒用來消除麻煩和報告障礙的珠子。手鐲的具體數(shù)量有特定的佛教含義?!笆俗印敝傅氖恰笆私纭?,即六根、六塵、六感。這款手環(huán)選用的珊瑚飽滿明亮,其他搭配的石頭都很出色,是吉祥富貴的象征。
清朝君王和大臣身上掛的不叫佛珠,而是叫朝珠;不一樣的原因是因為官位不同材質(zhì)就不同,因此朝珠體現(xiàn)了一位官員的身份以及等級。
清朝的朝珠屬于朝服上的裝飾品,由一百零八顆珠子串成,其中四個大一點的珠子垂于胸前,叫做佛頭代表了一年四季,其背后有一個下垂的垂云,其意是一元復始。除此之外還有三串小珠子串成的紀念,每串有十顆小珠子,其作用是區(qū)分性別,因為不僅官員可以佩戴朝珠,宮里的一些嬪妃和太后之類的女眷也可以佩戴;左邊兩串右邊一串代表男性,左邊一串右邊兩串代表女性。
同時清朝對可以佩戴朝珠的官位等級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才可以佩戴,其他官員以及老百姓不允許佩戴。同時朝珠的材質(zhì)也代表不同的等級。如皇室使用的朝珠材質(zhì)皆為珍珠,大臣則為琥珀、翡翠、珊瑚、蜜蠟、沉香木、象牙等物,而珠子的顏色越亮就代表官位越高。
千萬不要以為朝珠是專門發(fā)放的,朝珠是需要大臣花錢去定制的,要是想在一起上班的同事中高人一等,就得自己花錢去買質(zhì)量好的朝珠,沒錢就只能戴那些差的材質(zhì)。而戴材質(zhì)不好的大臣中有我們比較熟悉的以為就是曾國藩。
當時曾國藩家里窮啊,沒辦法只有拼命讀書考取功名,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的考上了,并在翰林院謀了份差事。興許他以為當了官生活條件就會好起來,但是卻沒想到當一個翰林的工資那么低,工資低不說,平時的開銷還要花大把的錢,各個官員還要經(jīng)常的禮尚往來,那點工資簡直是入不敷出,沒辦法,他只有去定制了一串蜜蠟朝珠。
這串珠子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象征官員身份地位的作用,另一個是為了方便跪拜皇帝的作用。先來說說珠子,關于官員脖子上掛珠子,縱觀古今,唯有清朝最為盛行,現(xiàn)在我們在電視劇中經(jīng)常會見到,很多官員上朝都會在脖子上掛一串珠子,可能我們會覺得很好笑,但是在清朝的時候,珠子的意義重大。
第一個作用,那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這串珠子其實叫“朝珠”,大臣們上朝或者辦公的時候都要佩帶,而且這個珠子還是非常珍貴的材質(zhì)制作而成,官員的品級越高,佩帶的珠子就越貴重。而且珠子的數(shù)量也是隨著官階的上升而增加,當然并不是每個官員都可以掛珠子,據(jù)說只有四品以上的武將以及五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擁有珠子,下層官吏和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擁有的。所以人們可以通過珠子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來判斷官員的高低。
第二個作用就是,大臣們見了皇帝需要行跪拜之禮,有了珠子就會方便很多。為什么呢?因為對皇帝行跪拜之禮的時候,一般都要磕頭,而磕頭是需要額頭碰到地面的。脖子上掛上一串珠子,珠子就會先接觸到地面上,珠子碰到地面,人就不用把額頭也觸碰地面,這也是清朝皇帝給官員們的一種福利,官員官階越高,那磕頭就越不費勁兒,還這是好用。
不過話說回來,清朝還真是特別,用珠子就可以分辨官員的品級高低,還真是有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1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