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和姜維究竟誰更勝一籌?看看他們?nèi)绾问貪h中就知道了!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魏延和姜維是蜀漢中后期重要的軍事將領(lǐng),兩人都能擔大任,獨當一面,成為蜀漢的中流砥柱,魏延和姜維都能稱得上是難得的將才。然而,兩個人,究竟誰打仗更厲害一些呢?誰的軍事才能更高呢?
史書記載,魏延勇猛善戰(zhàn),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而姜維也不差,諸葛亮死后,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xù)北伐中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果說非要比較出誰高誰低,我個人認為,還是魏延要厲害一些,為什么這么說呢?
就拿守衛(wèi)漢中來說吧,劉備在世時,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鎮(zhèn)守漢中,漢中是軍事要地,與北方的曹魏接壤,在最前沿,為了守住漢中,魏延采取重兵把守,不放敵人一兵一卒進來的戰(zhàn)略,將敵人擋在門外,這樣,魏延鎮(zhèn)守漢中近十年,漢中一直固若金湯。
后來,魏延之后,王平鎮(zhèn)守漢中,也采取魏延這樣的戰(zhàn)略,不放敵人一兵一卒進來,成功地擋住了曹爽十萬大軍,將敵人拒在門外。
《三國志 姜維傳》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zhèn)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而到了姜維這里,姜維則改變了魏延的戰(zhàn)略,采取放敵人進來,堅壁清野,不給敵人留一點糧食,企圖困住敵人,再伺機殲滅的辦法,說這樣可以擴大戰(zhàn)果,給敵人以有力地打擊,可以消滅其有生力量。然而,姜維這樣做,很快導致了漢中失守。
《三國志 姜維傳》記載: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御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guān)鎮(zhèn)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并進以伺其虛。敵攻關(guān)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諸城并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shù)也。
鄧艾和鐘會伐蜀時,漢中很快就失守了,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是姜維改變了魏延拒敵于外的戰(zhàn)略方法。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如果放敵人進來,一旦撕破口子,就很難再補上了,再說了,漢中大部分是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如果敵人進來,一馬平川,騎兵就可以發(fā)揮優(yōu)勢,想守就沒那么容易了。
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魏延的做法是對的,不放敵人一兵一卒進來,御敵于外,死守。而姜維放敵人進來,固然可以有機會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但是,這樣放敵人進來,是非常危險的,敵人步步緊逼,一點點蠶食也是很危險的,何況完全把險要的地方讓給敵人呢?
一直有人認為,正如《三國演義》所說,魏延出生就具有叛逆的性格,如果他留下來,就會叛逆。但最近我看到有人說魏延是無辜的,只想繼承諸葛亮的事業(yè)。魏延的人格存在諸多缺陷,與大臣之間存在矛盾,尤其是與大臣、謀士和武將的矛盾。最突出的是楊儀,魏延也因此去世。但把所有的黑鍋都扔給他是不合適的。
楊儀也是個心胸狹窄的人。魏延死后的表現(xiàn)如下。當然,根據(jù)《三國志》的原始記載,他們爭執(zhí)的主要原因是魏延,而魏延是主要的責任人。據(jù)《三國演義》記載,魏延生來就有?反骨?之意,一個接一個地背叛,最后在諸葛亮的謀劃下被馬岱殺死。從浪漫的角度來說,很難說骨子里的反賊比北伐的戰(zhàn)士更強大。
這太神奇了。當時劉備以為張飛是漢中的統(tǒng)帥。只能說這是張飛自以為是,劉備也以為會是張飛承擔這樣一個重要的職務,但劉備還是給了魏延。當時,魏延還在為天下而戰(zhàn),神采奕奕的劉備一頭腦發(fā)熱,就不會把責任托付給?外人?。究其原因,可以從劉備與魏延的對話中看出。劉備當著群眾的面問魏延在重要位置時該怎么辦。
蜀漢開國初期,魏延不如關(guān)張、趙云、馬超、黃忠。直到關(guān)羽死后,魏延才出名。姜維在歷史上褒貶不一,特別是在西晉初年的那段時間中,輿論都是批評聲不絕于耳,只有三國志里陳壽引用欲正的一段話,才使大家對其有所了解。欲正作為和姜維的同僚是很了解他的。
話里的意思是,不管外界怎么評論姜維,但是姜維家里清貧,好學不倦,在那個時代里的確是非常難得,有諸葛亮的遺風。 陳壽對其的評價比較客觀,姜維的為人是不錯的,但是他考慮問題不夠周密,雖然大膽冒險,但總是屢屢遭受挫折,這也是姜維事業(yè)上不夠成功的原因。而作為政治上又不如諸葛亮那樣有才能,但也確實算得上站在時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之一。
恰恰相反,姜維的兵力不如魏延,更像一個軍事指揮官。據(jù)《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對姜維的?思精?、?其人,良州軍士?、?勇而深知軍?進行了評論。這樣一來,姜維的軍事理論素養(yǎng)很好,對軍事書籍也很熟悉,這讓他略勝一籌。但從實戰(zhàn)層面來看,我們感受到的影響更多的是來自魏延。
因此,在武力上,魏延優(yōu)于姜維。在智謀身上,姜維比魏延更強大。除了諸葛亮的評價外,姜維的策略處處體現(xiàn)。魏延燕不會改變。千百年來,魏延的子午谷讓人們做白日夢。如果他們真的向韓信學習,秘密地消磨時間,說不定蜀漢真的能毀滅魏國。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數(shù)萬?,?亮制而不許?。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冒險,因為它可能成功,但風險很大。但魏延每次都有這樣的建議。他的策略不一定壞,但確實違背了諸葛亮的策略。在官史上,魏延為蜀漢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也希望通過北伐重振蜀漢。
因為他?鬧得一團糟?,用《三國演義》的話來說,就是?本來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而是要殺器等等?,本來是想繼續(xù)北伐,但隨著楊儀等人的離去。雖然姜維的形象比較正面,但中原九征消耗了蜀漢太多的國力,軍隊在外面空出了防御工事,給了鄧艾一個機會。諸葛湛臨終時說:?你不能控制外面的姜維?。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它們確實是不同的。但從最終的結(jié)果來看,魏延對自己的職位略勝一籌,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小。綜上所述,魏延在我心中的作用更為強大。
姜維與魏延自然都是蜀漢重要的將領(lǐng),那么誰更厲害一些呢?顯然,姜維更厲害一些,為什么這樣說呢?
很多人喜歡拿魏延與諸葛亮進行比較,尤其拿子午谷奇謀來說,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北伐無功,有很大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太過謹慎,另外認為諸葛亮擅長的內(nèi)政,而不是軍事。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這里,我們不想過多的討論,畢竟武廟十哲之一,就是諸葛亮軍事能力最好的證明了,而像張遼,關(guān)羽,周瑜,鄧艾,鐘會等人也只是六十四名將之一,有些人說因為諸葛亮的忠心呀,難道歷史上的名將難道不多嗎?
子午谷奇謀根本是不可能的,韓信之所以能成功,很大一個原因是當時有十八個諸侯王再加一個西楚霸王,而項羽正忙著打齊國,根本就顧不了章邯他們,而章邯的投降,導致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
所以三秦之地,是十分痛恨章邯等三個諸侯王的,所以劉邦、韓信打三王,難度并不大,而諸葛亮面對的是實力是自己幾倍的強大的魏國,而且諸葛亮還是攻方,還是從蜀道出來的。
諸葛亮兵力本來就不足,更不能分兵,也必須謹慎,所以他必須慢慢蠶食魏國,比如后面拿下了武都,陰平二郡,另外還射殺了張郃。
其實諸葛亮并不喜歡魏延與楊儀兩個人,但是這兩個人確實有才能,但是這兩個人都不是自己最好的繼承者,諸葛亮心目中的繼承人是蔣琬,費祎,姜維三人,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十分之高,鐘會對姜維的評價也十分之高。
而魏延在諸葛亮死后的表現(xiàn),讓人大跌眼鏡,蜀漢滿朝文武都沒有人支持他,都認為他在造反,而他的部隊被王平的一句話直接給叫散了,所以魏延與姜維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姜維是諸葛亮提拔起來的,魏延是劉備提拔起來的,因此,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劉備和諸葛亮的影子。姜維謹慎,思慮周全。魏延大膽,勇武異常。那么他們兩個相比,誰能厲害呢?我覺得是魏延。
許多人對姜維有誤解,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傳人,傳承了諸葛亮的五行八卦、神鬼莫測的用兵之術(shù),應該比魏延厲害的多,其實正史上不是這樣的。
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主動投降過來的,在投降后諸葛亮親自接待了他,并且對他的才能進行了甄別,經(jīng)過考問,諸葛亮認為姜維思維縝密,有才干,是涼州的上等人才,比丞相府中的李邵、馬良都要強得多。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姜維這么優(yōu)秀,那么他和魏延相比呢?到底是誰更厲害一些呢?我們可以從攻和守兩方面來比較一下。
先說攻,兩人同在諸葛亮帳下任職。魏延為涼州刺史兼前軍師,而姜維為中監(jiān)軍征西將軍。諸葛亮慣用魏延為前鋒,就是依仗魏延的勇猛。而姜維則被委任為后方行軍,主要作用是圍城和支援。
能明顯比較出來兩人能力的就是當他們遇到同一敵人時的表現(xiàn),公元230年,魏延率領(lǐng)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涼州地區(qū)。在陽溪遇到曹魏費瑤和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結(jié)果魏延大破敵軍。那么姜維呢?
諸葛亮死后,蔣琬執(zhí)政。這時蔣琬上奏劉禪表姜維為涼州刺史,率領(lǐng)一支偏師西入羌中,襲擊涼州地區(qū),結(jié)果幾乎毫無所獲。
公元240年,姜維率兵進攻隴西,郭淮追至強中。這時姜維撤退,結(jié)果是郭淮遷走羌族族民三千多戶。此一戰(zhàn)姜維撤退,沒有功績。
公元247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等地諸羌叛亂,他們聯(lián)系蜀地姜維為援。當時護軍夏侯霸屯兵為翅,負責防守地方叛亂。郭淮率軍抵達狄道后,諸將建議應當首先討平枹罕,制止諸羌叛亂。郭淮不這么認為,郭淮說:如今我們的大敵是姜維,姜維此來必然先圍攻夏侯霸,所以應該快速馳援為翅。后姜維果然前來進攻夏侯霸,而郭淮及時趕到,姜維不戰(zhàn)而退,沒有功績。
公元248年,涼州胡王治無戴叛亂,包圍了武威,郭淮率軍前來平叛,大敗治無戴。這時姜維率廖化前來馳援治無戴,當時姜維令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城堡,收集諸羌、胡散民自守,而自己則西向迎接治無戴。諸將都建議先追擊姜維,防止姜維和治無戴合兵,然后再回來攻擊廖化,各個擊破,郭淮則不這么認為。
郭淮說:廖化兵力不足,堅城未駐,趁此機會進攻他必然能夠獲勝。而姜維知道廖化遭到攻擊必然會回來救援,這樣就會疲于奔命,被我方擊敗。后郭淮令夏侯霸追擊姜維,自己率大軍強攻廖化。姜維果然回軍救援廖化,結(jié)果是姜維、廖華再次撤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2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