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晉文公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春秋時期,大小諸侯國星羅棋布,大兼小、強吞弱,各國之間的戰(zhàn)爭從未間斷,諸侯爭霸,英雄輩出。有很多成語典故,就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比如:“臥薪嘗膽”,“退避三舍”,“一鳴驚人”等等。
春秋時期,稱霸的霸主很多,其中的五霸,就是具有很強代表性又被高度認可的五個國家。
有人說這五霸是:齊,宋,晉,秦,楚;也有人說這五霸是:齊,吳,越,秦,楚,除去了宋和秦,加上了吳和越。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實力強大足以威懾稱霸的霸主確實不少。這些霸主則分別在北部、中部、南部雄踞一方。
然而,在五霸之中,最沒有爭議的霸主之首,就是齊桓公與晉文公。對于齊桓公,世人都知道,他因得管仲而成為五霸之首。
那么,晉文公呢?他又是怎么成為五霸之首的呢?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晉獻公和狐姬之子,也是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晉文公繼位后,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非常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一生顛沛流離、歷盡坎坷,逃亡長達十九年之久,最后,才在秦穆公的幫扶下,返回晉土,成為了晉國的國君。
晉文公自幼苦讀詩書為人謙善,喜歡結交賢能之士,其中,就有晉國的大夫趙衰。而趙衰與趙盾父子,他們先后為晉國的發(fā)展立下了不朽功績。自從重耳流亡開始,趙衰就一直陪伴侍奉其左右。之后,重耳重返晉土成為了晉國國君,趙衰更是鼎力輔佐,最終,成就了其霸主地位。
趙衰為人謙遜有禮,不爭權奪利,被喻為“冬日之日”,溫暖而舒適。在兒子趙盾繼承父位后,也是盡心輔佐國君,以鞏固晉國的霸業(yè)。但趙盾性格卻與趙衰截然相反,趙盾性情耿直,剛烈霸氣,被喻為“夏日之日”,炙熱難耐,他的專橫獨權,最終,釀成了趙氏孤兒的慘案。
晉獻公在位時,非常寵愛妃子驪姬,而驪姬仗著晉獻公的寵愛,就想讓她的兒子奚齊做太子,之后再繼承國君之位。于是,驪姬預謀想殺死太子申生,結果,申生無路可逃,被逼自殺身亡。但是,申生死后,驪姬還是不死心,想繼續(xù)殺害重耳與夷吾。
聽到噩耗之后,重耳與夷吾便趕緊逃亡到了異國他鄉(xiāng)。后來,他們的不告而別,讓晉獻公懷疑他們想陰謀造反,于是,便派兵去追討。無奈之下,重耳只能從蒲城逃到母親的家鄉(xiāng)翟國。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驪姬的獨子奚齊繼承王位,驪姬為國母,荀息為托孤之臣。
然而,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晉國卿大夫里克、邳鄭父等人,趁機聚眾作亂,把奚齊刺死在晉獻公的靈堂之上。
之后,里克等人派狐偃的兄弟狐毛,到翟國迎接重耳返回晉國,卻遭到了重耳的拒絕。
重耳辭謝說:“我本就違背了父親的命令而逃出晉國,在父親逝世后又不能按照兒子的禮儀侍候喪事,我怎么敢回國繼承王位,請大夫還是改立別人吧?!庇谑牵锟说热酥缓糜右奈峄貒^位,史稱晉惠公。
晉惠公繼位之后,怕受到重耳的威脅,于是,就派人追殺重耳,重耳得知后,決定逃往齊國。重耳一行人,先是到了衛(wèi)國, 但是,他們的落魄卻遭到了衛(wèi)文公的冷落。于是,他們離開衛(wèi)國前往齊國。
一路上重耳饑餓難耐,就向途中的村民討要吃的,村民看到他們寒酸的樣子就羞辱他,給了他一塊土讓他吃。重耳惱羞成怒,趙衰急忙安慰他:“土,即是土地的象征,他們給你土,即表示愿意臣服于你,你應該行禮接受?!庇谑牵囟x了村民,便把土帶在車上,繼續(xù)前行。
到了齊國后,齊桓公覺得重耳言談舉止不凡,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因此,厚待重耳,并把家族的女兒齊氏許配給了他,從此,重耳便在齊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齊桓公死后,重耳重新踏上了逃亡生涯,先后輾轉幾個國家,終于來到了楚國。
楚成王早聞重耳賢名,用諸侯的禮數(shù)接待了他,并問重耳:“你日后拿什么來報答我?”重耳感激不盡地說:“君王榮華富貴,不缺奇珍異寶,假使有一天晉國和楚國兵戈相見,晉軍會退避三舍,以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p>
楚國的大將子玉見重耳口出狂言,就建議楚成王殺了他,但是,卻受到楚成王的阻止。因為,楚成王認為重耳品德高尚,跟隨身邊的人,也都是將相之才,將來肯定是一個大有作為的人。公元前637年,重耳來到了秦國,秦穆公對重耳也很是賞識。
他認為:重耳要是當上國君的話,一定會是一個賢明的君王。再說,秦國和晉國又是鄰國,可以修成“秦晉之好”。于是,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以奪取了國君之位。最終,重耳成為了晉文公,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流亡生涯。
晉文公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在長時間的流亡中飽嘗辛酸,也深深的體會到民間生活的疾苦。在他繼位后,不僅非常體恤民情,還減輕稅收減免刑罰,深得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另外,晉文公還在政治經(jīng)濟上,實施了改革措施,治國安邦發(fā)展生產(chǎn)。
很快,晉國的國力就得到很大的提升,又幾經(jīng)征戰(zhàn)擴展疆土,終于成就了晉國在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
1、晉文公能夠善察戰(zhàn)機,虛心采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wèi)這兩個楚之盟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后作戰(zhàn)的前進基地。
2、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爭取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
3、當城濮決戰(zhàn)之時,敢于貫徹后發(fā)制人的作戰(zhàn)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zhàn)。
4、會合齊、秦、宋各國軍隊,集中起相對優(yōu)勢的兵力;并針對敵人的作戰(zhàn)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輝煌勝利。
望采納?。。?/p>
晉國的成功有諸多因素:
處理組織內(nèi)部的關系
晉國君臣和睦, 能以德政,通心協(xié)力,晉軍上下團結、同舟共濟。因此,晉國制定恰當、正確的戰(zhàn)略決策,同時晉軍軍紀嚴明,斗志昂揚。
反觀楚軍內(nèi)部摩擦嚴重, 國君與將士背德離心,互相掣肘。尤其是楚王與子玉的意見對立。盡管楚軍的實力本占優(yōu)勢, 但因為君臣不和、在內(nèi)耗中卻逐漸轉為劣勢。
出師有名,制造有利輿論環(huán)境
晉文公稱霸中原對手是楚國,他的眼界和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能夠很清醒地意識到中原大地“尊王攘夷”的基本生存法則,發(fā)兵救宋、晉楚交兵于城濮是一個契機。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賞罰分明是衡量成功領導者的標準
賞罰嚴密與否是衡量領導者的氣度和眼界。晉文公獎賞以德為先。但是文公在勝楚賞功時,將建立赫赫戰(zhàn)功的先軫排在了狐偃的后面,屈居第二。晉文公認為:“城濮之戰(zhàn),而狐偃力主‘必避楚,毋失信?!沟脮x國贏得有利的輿論環(huán)境.
個人品質是其成霸業(yè)之關鍵因素
晉文公原名重耳,是晉國公子,流亡在外十九年,吃盡了人間的苦難,也嘗盡了人世間的冷暖炎涼,然后在秦國幫助下回國即位。我們熟讀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往往是這種流亡在外的,經(jīng)過人世間苦難的君主,都有雄才大略,因為他們懂得民間疾苦,懂得人心險惡,而且懂得虛心納諫,比如齊恒公(公子小白),也是流亡的公子。又如嬴政,早年流亡于他國,備受欺凌,后來即位,成其帝業(yè)。晉文公重耳歷經(jīng)磨難最終復國為君,成就霸業(y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往往是這些流亡的公子稱霸稱王,青史留名。
晉文公,(前697一628年),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與齊桓公齊名,為春秋五霸之一。
在春秋五霸之中,晉文公(重耳)的經(jīng)歷最為獨特。他原本是晉獻公的兒子,因受后母騙姬所害,被迫逃亡。那時他43歲,為避禍先后輾轉于狄、齊、秦、曹、宋、鄭、楚等國,直到62歲回國即位,在外流亡19載,其中艱難曲折可想而知。晉文公即位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運用嫻熟的內(nèi)政、外交謀略,使一個瀕臨崩潰的晉國迅速崛起。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nèi),他成為繼齊桓公后的第二代霸主。他種種的經(jīng)歷和奇跡令人驚嘆不已,到底他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妃子酈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不久就被大臣里克殺死。卓子被立為國君,里克又殺了卓子,一時間國君沒有了繼承者。秦穆公很想插手晉國的政治,以實現(xiàn)稱霸中原的目的,于是他就幫助逃到秦國的夷吾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上臺后的晉惠公,對內(nèi)濫殺無辜,弄得眾叛親離;對外又背信棄義。
公元前648年,晉國遭受了嚴重自然災害,百里奚說:福禍各有輪替,再說,我國借糧給晉國,也不是給夷吾一人,而是為了晉國的黎民。于是,秦穆公同意通過水道運了大量粟米給晉。這次人道主義的義舉,征服了晉國的人心,史稱泛舟之役。
到了公元前646年,秦國也發(fā)生饑荒,晉國卻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反而出兵攻秦。秦穆公看到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國君就忍無可忍,于是出動大軍迎擊晉軍。晉軍被擊敗,晉惠公當了俘虜。后來,在穆姬等人的求情下,秦穆公才釋放了晉惠公,另叫晉國把太子圉送到秦國作抵押。
重耳是一個有賢能的人,他逃奔狄國時,一批敬仰他的大臣如介子推等人緊緊追隨其后。他們受到重耳的信任,忠于重耳,對重耳事業(yè)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夷吾從秦國回來后,生怕重耳歸國會與他爭奪君位,就派人去狄國行刺重耳。
跟隨重耳的狐毛、狐偃接到父親傳來的信息,趕快去告訴重耳。重耳跟大伙兒商量,決定逃到齊國去。第二天狐毛、狐偃又接到他父親的信說:刺客提早一天趕來了。重耳急得也不通知別人就跑。有一個管行李、盤纏的人名叫頭須,卻拿著東西逃走了。
重耳這一幫一無所有的難民要到齊國去,得經(jīng)過衛(wèi)國。衛(wèi)文公吩咐管城門的人不許他們進城。重耳和大伙兒餓著肚子繞到五鹿(今河南清豐西北),正瞧見幾個莊稼人在田邊吃飯。重耳他們看得更加口饞,就叫人向他們討點吃的。
莊稼人懶得理他們,其中有一個人跟他們開個玩笑,拿起一塊泥巴給他們。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動手揍人了。隨從狐偃連忙攔住,接過泥巴,安慰重耳說: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啦,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嗎?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臺階,苦笑著向前走去。又走了十幾里,再也不能走了,只好坐在大樹下歇歇腳。重耳躺下把頭枕在狐毛的腿上,別人都去掐野菜,煮了點兒野菜湯,自己不喝,先給公子送去。重耳嘗了嘗,皺著眉頭,喝不下這種東西。
后來趕上來的趙衰帶著一竹筒稀飯給重耳吃。重耳說:你吃吧!趙衰不愿一人吃,只好拿點兒水和在稀飯里,分給大家伙兒,每人吃了—口。
重耳他們好容易到了齊國。那時齊桓公待他挺客氣的,送給重耳許多車馬和房子,還把本族一個姑娘嫁給了重耳。
重耳覺得留在齊國挺好的,于是就不打算回晉國了,可隨從們卻不這樣想。
隨從們背著重耳,聚集在桑樹林里商量回國的事。沒想到桑樹林里有一個女奴在桑葉,把他們的話偷聽了去,告訴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對重耳說:聽說你們要想回晉國去,這實在太好了!
重耳趕快辯白,說:哪有這回事??!
姜氏一再勸他回國,說您在這兒貪圖享樂,是沒有出息的。可重耳卻沒有要離開這里。那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隨從們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車里,送出齊國,等重耳醒來,已經(jīng)離開了齊國。
后來,重耳又到了宋國。宋襄公剛吃了敗仗,大腿受了傷,正在害病,就派公孫固去迎接,宋襄公也像齊桓公那樣待他們不錯。過了些日子,公孫固告訴重耳的隨從狐偃,指望宋國發(fā)兵護送公子回去,宋國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又離開了宋國到鄭國。鄭國的國君認為重耳在外邊流浪了這么些年,一定是個沒出息的人,所以也就沒有理踩他。他們只好去了楚國。楚成王把重耳當做貴賓,還用招待諸侯的禮節(jié)去招待他,兩個人并結為好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請重耳的時候,開玩笑地說:公子要是回到晉國,將來怎樣報答我呢?
重耳說:金銀財寶貴國有的是,叫我拿什么東西來報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著說:這么說,難道就不報答了嗎?
重耳說: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我愿意跟貴國交好,讓兩國的百姓過太平的日子。萬一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在兩軍相遇時,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時候行軍,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動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聽了并沒有把這話放在心上,卻惹惱了旁邊的楚國大將成得臣。宴會結束,重耳離開后,成得臣對楚成王說:重耳說話沒有分寸,將來準是個忘恩負義的家伙。如今還不趁早殺了他,以免日后留成禍患。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見,正好秦穆公派人來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國(都城雍,在今陜西鳳翔東南)去了。
公元前636年,秦國護送重耳的大軍過了黃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國即位。這就是晉文公。
當初,晉文公之所以選擇在外流亡,就是通過以退為進、蓄勢以待的策略保全自己。在流亡的途中,重耳一行長期忍受寒冷饑餓以及臨國他人的嘲弄、排斥和打擊:多次遇險,數(shù)度面臨絕境,一路狼狽不堪,到處乞求。路過衛(wèi)國,衛(wèi)君吩咐守門衛(wèi)兵不讓他進城;向路邊農(nóng)人乞食,農(nóng)人不但不給,反而扔土塊以戲弄:在曹國,受到非常冷淡的接待,遭到曹共公的羞辱。面臨各種困難,重耳并沒有放棄和退縮,而是帶領他的隨從艱難地生存了下來,成功回國即位,并在執(zhí)政后迅速推動了晉國的崛起。
重耳從流亡到回國即位的經(jīng)歷,給人留下深深的啟迪。晉國的長期內(nèi)亂給晉文公的上臺、稱霸提供了客觀條件;歷經(jīng)長達20年的逃亡,晉文公以及他的隨從們,磨練了意志,積累了政治才干,也鍛造了一個團結有力的政治集團,為他們的霸業(yè)準備了良好的主觀條件。
《史記·晉世家》記載: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楚得臣怒,擊晉師,晉師退。軍吏曰: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約退三舍,可倍乎!楚師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齊將、秦將與晉侯次城濮。己已,與楚兵合戰(zhàn),楚兵敗,得臣收馀兵去。
晉文公即位后,整頓內(nèi)政,發(fā)展生產(chǎn),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有一天,晉文公正在朝中處理政事,有人來報:宋國大司馬公孫固求見。晉文公立即起身相迎,當年晉文公逃到宋國之時,公孫固對自己十分尊敬,而且宋襄公對自己也十分好。一聽說公孫固來到晉國,晉文公又驚又喜,驚的是,知道宋國一定有急事相求;喜的是,可以與昔日的老朋友相見。晉文公見到了公孫固,立即把公孫固請到了宮中。
公孫固見晉文公如此相迎,心里十分感動。公孫固來不及休息就對晉文公說:如今楚兵已包圍了宋城10天有余,宋國沒有別的友鄰,只有請晉文公速速派兵解圍,如果不派兵,宋國就離滅亡不遠了。
晉文公一聽,感到左右為難,想起當年逃亡,宋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何況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呢,但是自己逃到楚國,楚君與自己稱兄道弟,對自己更是不薄,這讓我該怎么辦呢?出兵解圍,必與楚為仇,不出兵,對宋國又說不過去,被人家恥笑我,說我忘恩負義。
于是他就召集群臣們商議辦法,新提拔的將軍先軫說:楚國強橫中原,覬覦霸權,早晚要與我們兵戎相見的:這是天賜我們在諸侯中建立威望的良機,我們不能錯失?。?/p>
那么,如何去解宋國之圍呢?晉文公又問。
狐偃說:曹、衛(wèi)兩國與楚國關系密切,衛(wèi)國最近還同楚國結了親。我們?nèi)缗杀スゲ?、衛(wèi),楚軍必然來救,那么宋國自然就可解了。講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狐偃這個人。因為他與晉文公的關系非同一般。狐偃(?~前630年),亦稱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晉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稱舅氏。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隨重耳逃亡在外19年,為文公之心腹。官至上軍佐。晉文公六年(前631年)夏六月,偃代晉國與周、宋、齊、陳、蔡、秦等國盟于狄泉,奠定了晉國盟主地位。文公七年(前630年)秋,偃又隨文公參加了晉秦圍鄭之役,是年冬去世。葬于今新絳縣北二十里之九原。
于是,晉文公采納了他這個建議。任命先軫為元帥,于公元前632年,出師南渡黃河,攻克了衛(wèi)國的五鹿。
再說這時楚軍已打到了宋國的都城睢陽,忽然接到衛(wèi)國告急的信息,楚成王就分派出申、息二鎮(zhèn)的軍隊,留下元帥成得臣和斗越椒、斗勃、宛春等一班將領,和各路諸侯繼續(xù)圍宋。自己率軍去救衛(wèi)。軍隊走到半路上,又得報曹國都城已被晉軍攻下,曹君也被俘虜了。楚成王于是決定暫時撤回軍隊,不去與晉軍硬拼。
楚成王回國后,又派人去通知成得臣撤回圍宋的軍隊。成得臣是個十分勇武又驕傲的將軍,他覺得宋都被圍了這么長時間了,眼看就要快被攻破了,怎么能功虧一簣呢?他派使者回去告訴楚王說:等我馬上拿下宋都,|旋歸來。如遇上晉軍,讓我和他們決一死戰(zhàn)。如果失敗了,我愿受軍法處分!
楚將宛春向成得臣獻計說:我們可以派人去與晉軍談判,要他們恢復曹、衛(wèi)土地,我們就撤了宋圍。這樣,主動權就在我們手里。如果他們不答應,宋國人要怨恨他們》如果答應了,我們也不吃虧。
成得臣覺得這辦法倒也不錯,就派宛春去見晉文公。于是宛春到晉營中說:請復衛(wèi)侯而封曹,我們楚軍也會解宋之圍。狐偃訓斥他無禮,先軫看出了子玉的陰謀,對晉文公說:如果我們不答應楚軍的這個要求,必然會將三國都得罪,而楚軍又獲得美名。不如我們私下里允許曹和衛(wèi)國復國以離間他們和楚的關系,同時把楚方的宛春扣壓起來,以激怒楚國,采取既戰(zhàn)而后圖之的策略。先軫的意見得到采納。曹、衛(wèi)復國,立即和楚斷絕了關系。成得臣果然被激怒,撤出圍攻宋都的軍隊后,集結兵力轉向曹國境內(nèi),準備與晉軍決一死戰(zhàn)。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晉軍中有些將士看到這個情況,就想不明白。就問:我們的統(tǒng)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jīng)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zhàn),晉國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么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也不遲。
晉軍一口氣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城西南)停了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將軍見晉軍后撤,想停止進攻??墒浅傻贸紖s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zhàn)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沒有忘記過,所以退讓到這里?,F(xiàn)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么只好在戰(zhàn)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zhàn)剛開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后敗退。他們還在戰(zhàn)車后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zhàn)車后退時,地下?lián)P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里。他不顧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后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行了,不準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于是就自殺了。
晉軍占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回國。
城濮之戰(zhàn)后,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于實現(xiàn)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城濮之戰(zhàn)是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爭奪霸權的一場關鍵之戰(zhàn),以晉國取勝而告終,原本強大的楚軍為什么會在這場戰(zhàn)爭中失敗呢?
凡事都有內(nèi)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楚國失敗的內(nèi)因是成得臣在軍事上錯誤判斷。從兩軍人數(shù)上說,楚國要遠遠勝過晉國,楚國有其他國家的支持,而晉國也有同盟國,雙方力量上來看晉國比楚國人少了一點,可這并不影響晉國的士氣,但卻長了楚國的驕氣。楚國大將成得臣自傲其中,以為敵人力弱了一點,認為自己的軍隊強過于晉國,自信過了頭,上了戰(zhàn)場又輕率地中了先軫的圈套,指揮不力從而失去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使得楚國大敗而歸。
楚國失敗的外因就是晉國的計策高明及戰(zhàn)場上用的作戰(zhàn)謀略。先軫的確是一個用兵高手和外交能手。他先讓宋人賄賂齊秦兩國,再讓齊秦兩國去游說楚國,不要出兵攻打宋國,同時又扣了楚國的同盟國曹國的宛春,這就激起了成得臣的不滿,當然聽不進別人的勸說,一意孤行,激起了戰(zhàn)爭。這樣楚軍明顯就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tài),而晉國則處于主動地位,士兵的士氣也高漲了許多,那么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場戰(zhàn)爭中,先軫又擺出了上、中、下三軍,分別讓狐毛、自己、欒枝統(tǒng)帥。并且在軍隊前還放了一支祁滿的部隊,這樣的話可以在中軍橫擊楚左軍的時候,掩護晉國中軍的行動,真可謂是考慮周全,無一疏漏。在兵法上先軫還利用晉國公子曾流落楚國,受到楚國的款待一事,與楚國說明了退開三舍路以示報恩,但如若再進攻則要手拿刀來不再客氣了。就這一說,晉國還真得做到了,退開,且不用兵。但這是計策,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誘敵深人將敵人引過來,再利用地勢上的優(yōu)勢讓自己占有主動權,痛擊敵人。這個方法真得激怒了成得臣,他不顧兵法,只是順著晉國的意思步步前進,落入敵人的陷井中。在戰(zhàn)爭中,晉國還裝出一副狼狽樣,用樹枝扎在車后面,使車子前進時能夠拖出厚厚的塵土,迷惑敵人的眼睛,讓敵人真得以為晉國落敗了,使成得臣一步步地進人自己的圈套。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戰(zhàn)爭到了春秋時代已經(jīng)變成了一門復雜的藝術,遠古時代的打仗辦法已經(jīng)大大地落后了。戰(zhàn)爭的環(huán)節(jié)更多,涉及的方面更廣,對智慧的要求更高,矛盾斗爭更加錯綜復雜。有勇有謀已不足以取勝,還要善于搞外交,搞統(tǒng)一戰(zhàn)線,還要善于籠絡民心,保證后院不會起火,還要善于把各種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偠灾?,是越打越精彩了。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做好的統(tǒng)治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對他的要求,幾乎是對一個全才的要求:他必須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同時也是優(yōu)秀的外交家、軍事家、鼓動家、謀略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要懂得處世為人,禮儀制度,要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來應付各種繁雜的事情。而稱霸一方的晉文公居然能夠做得到,這就說明他是一個才高八斗的人!
作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晉文公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卻影響著中國春秋時期的歷史發(fā)展。早年長期的流亡生活和政治斗爭的考驗,鍛煉了他的政治才能,同時使他對當時的形勢有著非常深人的了解,所以他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展開一系列的政治活動。他即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兩點是很重要的:
第一:尚賢。晉文公非常強調(diào)尚賢。在周代原來的分封制下,一個人的政治地位只能靠血緣親疏關系去確定,到春秋時代,宗法制度已經(jīng)顯示出與當時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不適應。晉文公效法齊桓公重用管仲的做法,身邊也聚集一批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如趙衰、狐偃、賈佗、魏武子等,都是棟梁之材,在治國安邦以及稱霸過程當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正因為晉文公避親而尚賢,所以在當時晉國統(tǒng)治集團中出現(xiàn)了不爭高位,惟賢是舉的優(yōu)良風氣,如晉文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瘡亩官t者居首,使晉國統(tǒng)治集團始終保持著勃勃的生機。
第二:賞功。賞功,就是賞賜有功勞的人。晉文公即位后,賞賜曾經(jīng)跟隨他流亡和支持他上臺有功的人,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他即位后,不再分封宗族王室子弟,政治上也不重用王族。他選擇職官的原則是按德行、才能、功勞,所任用的主要是一些諸姬之良、異姓之能。晉國實行的制度是軍政合一,諸軍將佐既是統(tǒng)帥軍隊的軍事首領,同時也是參與決斷國家政事之卿,是統(tǒng)治集團中的核心階層,而這些將佐分別出自不同的宗族。這樣,就使一批非公族的政治勢力進入統(tǒng)治集團的核心階層,堵塞了王族把持晉國政治的途徑。晉文公所采取的這一措施使晉國歷史的發(fā)展趨勢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從此之后,晉國的歷史形成了有別于其他諸侯國的顯著特點,使得封建因素在晉國較早較快地出現(xiàn)。同時,在這里法家思想也得到了深厚的奠定基礎。
走近晉文公,人們總是把最多的注意力放到他的開頭和結果,從外出逃亡的災禍,到成為霸王的榮耀顯赫,讓人感嘆的是命運滄海桑田的巨變。但是,人們卻忽視了過程這個巨大的環(huán)節(jié)。過程是漫長的,實實在在的,局外人可以從旁說大話,評頭品足,而過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歡樂憂傷,寂寞彷徨,唯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唯有當事人才有深入骨髓、刻骨銘心的體驗。旁觀者可以理解,卻沒有體驗,而理解和體驗則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兩事情。無論從哪種意義上都不可能等量齊觀。
縱觀晉文公從坎坷到輝煌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忍耐貫穿著他人生的始終。太多的坎坷、挫折、孤獨、屈辱、失敗、恐懼等,我們能夠承受、能夠忍耐嗎?我們能忍耐多久,若這一切都應邀而來,我們是否會在19年里一一地承受和忍耐?這一問題值得人們深思。也許吧,當一切順理成章的時候,你永遠體會不到。也許正是有了漫長凄苦的流亡過程才使得晉文公更加堅強,正像先賢孟子所說:天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一切的磨練成就了一代霸主的風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2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