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如果孫策沒有早死的話會怎么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魏蜀吳,其中魏國曹操、蜀漢劉備都是自己打下的江山,只有吳國的孫權(quán)是從哥哥孫策那里繼承來的江山。
陳壽曾評價孫策:“英氣杰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睂O策自己也曾對弟弟孫權(quán)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一個勇猛銳取的梟雄形象,躍然紙上!
應(yīng)該說,在那個亂世,其實孫策比孫權(quán)能力更強,足以跟曹操、劉備逐鹿中原,但可惜的是,在25歲就英年早逝,讓人扼腕長嘆!
現(xiàn)在不妨開個腦洞:如果孫策不死,他能統(tǒng)一三國、定鼎天下嗎?
據(jù)史書記載,孫策十幾歲時就與名士相交,與孫策同年的周瑜慕名前來拜訪,兩人結(jié)為至交好友。父親孫堅在荊州戰(zhàn)死時,孫策翅膀還沒長硬,無奈之下只好投奔袁術(shù)。
袁術(shù)曾感嘆:“使術(shù)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不過,袁術(shù)雖然認可孫策的能力,畢竟不是自己的親信,就把之前許諾給孫策的官位給了他人,引起了孫策的不滿,決定脫離袁術(shù)集團,向袁術(shù)請兵平定江東,說打下江東之后,地盤都是袁術(shù)的。
孫策就帶著借來的這點兵馬,先后平定劉繇、嚴白虎等勢力,為江東打下基礎(chǔ)。袁術(shù)死后,孫策又平定了廬江太守劉勛。當時遠在許都的曹操,聽說孫策平定江東之后,也只能感慨“猘兒難與爭鋒”,并且主動和孫策聯(lián)姻,以便穩(wěn)住孫策。
而且,孫策也很會識人用人,吳國的核心人物如張昭、張纮、周瑜、呂蒙、周泰、太史慈等等,都是孫策在世時招攬的,后來都成了孫權(quán)倚仗的重臣。
再看當時的局勢,孫策遇襲死于公元200年,正值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當時袁紹曾與孫策暗通書信,約他襲擊曹操后方,形成夾擊之勢。曹操為對抗袁紹的進犯,幾乎是傾巢而出,這個時機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當時依附于荊州劉表的劉備,就曾力勸劉表出兵襲擊許都,只可惜劉表胸無大志,白白錯過了這個大好時機。
但是,問題不能只從一方面來看,做為孫策的對手,曹操是那么好對付的嗎?
袁曹相爭之初,在曹操針對袁紹進行部署時,劉備就曾起兵反曹,一度攻占下邳,屯據(jù)沛縣,擴軍至數(shù)萬人。劉備還與袁紹通信,雙方準備夾擊曹操,結(jié)果呢,曹操抓住時機,迅速打敗劉備。其中的原因,雖然有袁紹因幼子有病而沒有采納田豐追襲曹軍的原因,但也充分說明了曹操對形勢和時機的把握能力。
曹操與孫策聯(lián)姻,其實只是想要暫時穩(wěn)住他,作為一代奸雄,曹操怎么會把自己的大業(yè)寄托在一次政治聯(lián)姻上?這年頭兒誰都靠不住,更別說什么親家女婿了。當初曹操讓陳登任廣陵太守,其實就是在防著孫策。
由于袁紹的壓力,曹操不得不率主力來到官渡。出兵之前,曹操集團是經(jīng)過研究的,郭嘉就曾分析說:“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郭嘉的眼光太毒了,他都沒見過孫策,只憑僅有的一點信息,就能判定一個人的生死。果然,沒過多久,孫策就死在許貢的三個門客手里。
這事看起來是一種巧合,但是仔細思之,又是一種必然。
孫策和他父親孫堅一樣,為人太過猛浪急進,必難持久。當年,孫策與太史慈單挑,他如果打贏了,不過是戰(zhàn)勝了敵軍一個將領(lǐng),但如果打輸了,那是要給江東集團帶來巨大危機的。事實也證明了,這次單挑,成就的是太史慈的英名,而對孫策沒有任何好處。
試想:如果孫策當時面對的是曹操,恐怕就沒機會安全返回了,看看曹操手下那些猛將,哪個拎出來都夠?qū)O策喝幾壺的。
曹操和袁紹對峙時,確實是孫策襲擊許都的大好時機,但是,孫策想要襲擊許都也并非易事。正如孫策自己所說,他擅長戰(zhàn)陣爭勝,但不擅長內(nèi)政處理,當時孫氏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但江東集團并不是鐵板一塊,難保后院不失火。
除了江東集團內(nèi)部的不穩(wěn)定,孫策的鄰居——荊州劉表,與孫氏也有殺父之仇,如果吳軍北上襲擊許都,劉表會坐視不管嗎?劉表本人不偷襲許都,是因為曹操威脅不到荊州,但如果孫策偷襲許都成功,荊州的東邊與北邊就要被孫策包圍,這樣一來,荊州就沒出路了,這種情況下,劉表不想出兵也得出兵。
如果孫策的老巢被端掉了,進不能滅曹操,退不能回江東,孫策可能就要完了。
再者,孫策的本意是輕騎襲許都,想要成功,只能靠一個“奇”字,趁曹操毫無防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許都,這才有可能成功。但是以曹操的老謀深算,早就對孫策留有后手,時刻關(guān)注著孫策的動向,孫策的所謂“奇兵”,恐怕就沒多大的效果了。
而且,曹操留下鎮(zhèn)守大后方的是荀彧,以荀彧的才能,孫策即便兵臨許都城下,也無法快速攻克,到那時,曹操必然引兵回援,而孫策聯(lián)合的是“豬隊友”袁紹,多謀無斷,勝負一目了然。
即使孫策能從曹軍的反攻中突圍而出,并且返程中躲過劉表集團的圍追堵截,那么天下形勢仍然是袁曹爭霸,只不過曹操集團被孫策一攪和,會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以曹操的性格,他會選擇休養(yǎng)生息,等待機會再圖后舉。而回到江南的孫策,肯定會把眼光放在荊州上,畢竟這才是東吳最重要的戰(zhàn)略屏障。以孫策的軍事才能,一旦曹操無暇顧及,或會最終打敗劉表,拿下荊州,但這絕不會是一個輕松和短暫的過程。
而曹操在抗住袁軍的壓力后,早晚能平定袁紹,這是個人能力決定的,大勢不可逆。滅掉袁紹后,曹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已控制荊州的江東孫策集團。誠然,曹操很難攻下荊州,畢竟孫策實在太厲害,但是,曹操可以趁機占領(lǐng)實力相對較弱的漢中張魯、西川劉璋、西涼馬超等勢力。隨著曹操集團實力的不斷擴大,最終大致可形成西晉建立之初與吳國的對峙格局,也就是曹操占據(jù)魏、蜀之地,與東吳抗衡。
當然,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就是以孫策輕敵冒進的性格,喜歡親自上戰(zhàn)場,就算不被小人所害,也早晚會死于戰(zhàn)場上,這就是他的性格命運。
其實,曹操最不怕的就是孫策這種性格的人,他有一百種方法打敗他,能跟曹操抗衡的,只有劉備這種人。
我認為孫策如果沒有英年早逝的話,很大概率能帶領(lǐng)東吳保全顏面,大業(yè)可成,曹操可滅。不過只是我們作為后人的推測,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wù)勎业挠^點。
第一個方面,孫策和孫權(quán)的性格差異,孫策自負,孫權(quán)戰(zhàn)略保守。孫策的外號是“小霸王”,稱霸一方,為人自負傲氣,而孫權(quán)比孫策則更穩(wěn)重一些,所以在治國方面更有才能。但是因為性格保守,所以孫策去世以后,東吳再沒有孫策在世的時候那樣打勝仗擴疆土。
第二個方面,孫策適合打江山,孫權(quán)只適合守江山。孫策去世以后孫權(quán)掌權(quán),就沒有繼續(xù)開擴疆土。孫策守著長江,還有后方根據(jù)地,絕對不會一事無成。孫權(quán)打仗沒有孫策厲害,赤壁之戰(zhàn)本來是曹操為了統(tǒng)一江南,而孫權(quán)這個時候備戰(zhàn)不力。如果能配合周瑜打贏赤壁之戰(zhàn),拿下荊州,進入蜀地,和曹操南北對峙,三國局勢都將改寫。
第三個方面,如果孫策在,不會接受劉備的投靠,曹操的冊封,還有機會一統(tǒng)三國。孫策和孫權(quán)性格迥異,孫權(quán)接受劉備投靠,一定程度上來看是養(yǎng)虎為患,給劉備積蓄能量的機會。如果孫策在,可能有機會稱霸,最差也是和曹操平分天下。三國鼎立的格局也會改寫。
以上就是我對此事的看法,兩兄弟雖然都是孫堅所出,孫策是小霸王,適合開疆擴土,孫策適合治理國家,如果碰上了太平盛世則治理有功,可惜碰上了三國亂世,生不逢時。以上就是我對此事的看法,個人觀點,望采納。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相信《三國演義》很多朋友的看過,其中孫權(quán)坐鎮(zhèn)江東幾十年,力保江東不失,但卻在對外爭霸中似乎少有表現(xiàn)而令人遺憾。而孫堅、孫策作為孫權(quán)的父親和兄長,如若他們不早亡,東吳又有沒有統(tǒng)一的希望呢?在這里,蘑菇認為是比較難的,為什么呢?且聽細細道來。
外來者與本地人的矛盾事實上在孫權(quán)為政多年里面極大的緩解了孫家政權(quán)與江東大族的矛盾,使得江東可以同心協(xié)力對抗外患,而這一點上,孫堅和孫策則做的不怎么行了。
孫權(quán)的家族是南渡的淮泗集團,而當時處于江東地區(qū)的很多本地豪族對這個從天而降的統(tǒng)治階級來說其實是多有不滿的,
甚至在當時淮泗集團攻占江東時很多江東大族都死在了他們的刀下,在入主之后
,孫權(quán)的哥哥孫策對待江東本地豪族手法比較粗暴,以壓榨和利用為主,使得當?shù)卮笞宀粷M,
甚至后來孫策被刺也與他們有關(guān)。在
孫權(quán)主持之后,他采取了與兄長不同的方式:懷柔與削弱,一方面與江東大族搞好關(guān)系,一方面逐漸削弱他們在地區(qū)的影響,還起用了很多當?shù)卮笞宄錾淼膶㈩I(lǐng),比如陸遜便是當?shù)卮笞宄錾怼?/p>
對外無力在三國期間,其實蜀吳都是處于弱勢的,
甚至說魏國幾乎從頭到尾都是三國中最強大的,
因而蜀吳兩國僅靠單方面的力量都難以攻魏,以致他們需要聯(lián)合。而江東因為物產(chǎn)豐富,氣候適宜,所以其實也是非常適合生活的地方,所以
東吳實際上一直以來貫徹的都是“江東本位”思想,
不輕易冒進,先弄好一畝三分地,所以無論是從國力還是從統(tǒng)治思想來說東吳對外擴張是采取比較穩(wěn)妥的措施。
出師無名在前三國時期,也就是孫堅和孫策,天下名義上還是漢王朝的,劉備在那時就是憑借漢室子孫混吃混喝,終究成為了一方王侯,但即使在劉備擁有兩川后,他北伐也依舊是借助自己漢朝后人身份打著“光復漢室”的名義討魏,而北方魏國在曹丕取代之前更是有正統(tǒng)的漢天子坐鎮(zhèn),名正言順,但反觀江東則不是這般,無論是孫堅還是孫策,都只是漢臣,為臣子,難以有名義出兵征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4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