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清朝的第四個藩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zhèn)。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南方地區(qū),所以,類似于西周初期將部分邊遠地區(qū)分封給功臣、宗室來建立諸侯國一樣,清朝也選擇將部分南方省份分封給明朝降將來鎮(zhèn)守。其中,吳三桂封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zhèn)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繼茂襲封,鎮(zhèn)守福建。在此基礎上,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被稱之為“三藩”,乃至于在清朝康熙皇帝決定撤藩后,三藩起兵造反,從而形成了“三藩之亂”。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初期原本有四個藩王,可最后只是形成了三藩的格局,那么,另外一位藩王是怎么回事呢?
一
首先,根據(jù)《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yǎng)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zhèn)守南方的結果。在崇禎皇帝自盡后,李自成率領大軍攻占明朝都城。但是,不久之后,清朝就成功入主中原。在此背景下,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和南明等勢力,清朝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將來攻城略地。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在此基礎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原本應該成為清朝初期的四大藩王。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在后來的三藩之亂中,卻沒有孔有德的身影呢?
二
對此,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孔有德很早之前就被逼自盡了??子械?1602年?—1652年),字瑞圖,遼東蓋州衛(wèi)(今遼寧省蓋縣)人,原籍山東,明末清初將領。根據(jù)《明清史料》、《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原本都是毛文龍的手下。在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之后,孔有德自然是非常生氣,也即對明朝朝廷也比較失望。于是,在崇禎四年(1631年),孔有德這位武將發(fā)動吳橋兵變,不久投降后金。崇禎九年(1636年),孔有德受封為恭順王,出征錦州、松山等地,成為后金以及清朝的一員大將。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后,孔有德隨多鐸追剿李自成及南明力量。
三
順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歷勢力。而這,是孔有德單獨領兵的開始。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孔有德獲得了清朝朝廷的進一步信任。也即因為多年積累的戰(zhàn)功,清朝決定給予孔有德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一個更能展示自身才華的舞臺。順治五年(1648年),封他為定南王,率軍二萬出征廣西,并攜家鎮(zhèn)守。由此,按照清朝朝廷的安排,是讓孔有德這位藩王鎮(zhèn)守廣西的話,以此和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形成四藩拱衛(wèi)南方的格局。在清朝的加官進爵之下,孔有德的沖勁自然更足了。
四
最后,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孔有德率清軍破桂林,俘虜南明重臣張同敞、瞿式耜及靖江王朱亨歅等,在此基礎上,孔有德住進了靖江王府,改為定南王府。但是,好景不長的是,順治九年(1652年),孔有德被南明將領李定國打敗,被困桂林。面對重重包圍的南明大軍,孔有德自知走投無路,于是選擇自盡。在孔有德死后,其子孔廷訓逃跑過程中被明軍俘獲,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此外,孔有德之子孔廷訓在順治十五年(1659年)被李定國下令處斬。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孔有德父子相繼去世后,即便清朝朝廷想要保留孔有德的王爵,自然也沒有合適的人選來襲爵了。基于此,清朝初期四藩的格局,在孔有德自盡后,自然也就形成了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的格局。進一步來說,如果孔有德沒有被逼自盡,并且和吳三桂一起起兵的話,或許會提高其面對清朝康熙的勝算。對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4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