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碜髩舾墓适拢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提到吳三桂、孫可望之流,很多熟悉明末清初這段歷史的朋友,對這群為了私利而變節(jié)的叛徒極為痛恨。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左夢庚,也是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敗類,他的變節(jié)投敵,直接導致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
左夢庚,祖籍山東臨清,他的父親便是南明大將左良玉。左良玉本是兵部侍郎侯恂的仆從,一次左良玉醉酒丟失了金酒杯,侯恂沒有怪罪左良玉,而且因為左良玉武藝不俗,能力出眾,破格提拔他當上裨將,左良玉因此發(fā)跡。
1628年,左良玉因?qū)庍h衛(wèi)軍士嘩變,受牽連被朝廷治罪,最后轉(zhuǎn)隸昌平總督侯恂麾下。侯恂賞識左良玉,讓他擔任副將。左良玉在與后金的戰(zhàn)事中,多次立功,終因軍功成為統(tǒng)軍大將,左良玉對侯恂感恩戴德。
左良玉被崇禎調(diào)往河南,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左良玉戰(zhàn)功顯赫,在鄧玘、曹文詔等人陣亡后,左良玉成為中原地區(qū)最強勢的明軍統(tǒng)帥。但左良玉雖有大將之才,但養(yǎng)寇自重,不服調(diào)遣。楊嗣昌為拉攏此時已是總兵的左良玉,保舉他擔任平賊將軍。興奮的左良玉,在瑪瑙山之戰(zhàn),擊敗張獻忠主力,俘獲張獻忠的妻妾和他的軍師潘獨鰲。
左良玉因立下殊勛,加太子少保,但左良玉擁兵自重,不服調(diào)遣,坐視張獻忠攻打襄陽。在1642年的朱仙鎮(zhèn)之戰(zhàn),左良玉被闖王李自成擊敗,從此畏敵如虎的左良玉,開始過上擁兵二十萬,退守九江自保的生活。
1644年,崇禎為激勵左良玉,下詔封他為寧南伯,左良玉之子左夢庚為平賊將軍,并許諾,只要左良玉能從張獻忠手中收復武昌,就讓左氏父子世代鎮(zhèn)守。左良玉上書表忠心,結(jié)果沒等來回信,就聽聞北京被李闖攻破,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江北四鎮(zhèn)擁立福王朱由菘,左良玉因攻下并駐防武昌,被排擠出決策權(quán),朱由菘為拉攏他,進爵左良玉為寧南侯。
偏安一隅的弘光小朝廷,不思進取,黨爭不斷,內(nèi)訌頻發(fā)。江北四鎮(zhèn)主將互相攻殺,不以國事為念。年老體衰的左良玉,不想收復中原,只貪圖享樂,招兵買馬,在占據(jù)武昌后,整日飲酒作樂,只求自保。左良玉本部精銳,均被李自成消滅,之后招撫的均是打家劫舍的烏合之眾,人數(shù)雖然號稱八十萬(實際兵力大概二十萬上下),但戰(zhàn)斗力低下,左良玉為了籠絡人心,默視他們縱兵在民間搶掠“子女金帛”。
左良玉的恩人侯恂是東林黨人,侯恂此時雖然亡故,但是他的兒子侯方域(也是《桃花扇》男主)身為復社領(lǐng)袖,跟專權(quán)誤國的馬士英、阮大鋮勢如水火。左良玉也受影響,跟弘光小朝廷的東林黨人往來密切,而馬士英、阮大鋮擔心左良玉會成為東林黨的外援,于是修筑板機城,防備左良玉。
左良玉的好友黃澍,被弘光皇帝任命為監(jiān)軍,他在朝中對馬士英、阮大鋮不滿,當面頂撞。之后黃澍回到武昌,而朝廷派遣錦衣衛(wèi)緹騎,闖入左良玉軍中,緝捕黃澍。左夢庚拔劍,將緹騎斬于將臺之下。殺了朝廷派遣的緹騎,得罪馬士英、阮大鋮,左良玉此時也有取代江北四鎮(zhèn),擁立新君,把持朝政的野心。
于是在1645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在武昌誓師起兵,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向南京進發(fā)。駐防九江的總督袁繼咸雖是東林黨人、左良玉的好友,之前被馬士英誣告,但袁繼咸以大局為重,他堅決反對左良玉悖逆之舉。左良玉看到袁繼咸正色凜然,不能強迫,便將他放還九江,哪知道左良玉的部將賊心不改,縱火劫掠,看到九江城內(nèi)火光沖天,病重的左良玉覺得對不起老朋友,便嘔血身亡。
左良玉全家在許州兵變被害,身邊僅有兒子左夢庚,左良玉的部將秘不發(fā)喪,推舉左夢庚擔任統(tǒng)軍元帥。左夢庚統(tǒng)軍攻打安慶、池州,兵犯南京門戶采石,但被黃得功擊退。南明弘光小朝廷內(nèi)耗不斷,清廷坐收漁利,清軍兵鋒直指淮南,小朝廷離心離德,江北四鎮(zhèn)在關(guān)鍵時候,發(fā)生內(nèi)訌,叛徒許定國殺害興平伯高杰后投清。
督師史可法在揚州壯烈殉國,東平伯劉澤清、廣昌伯劉良佐變節(jié)投敵,靖南伯黃得功力戰(zhàn)殉國,江北四鎮(zhèn)瞬間土崩瓦解。駐防九江的左夢庚,自知威望不高,難以服眾,進退不得,焦慮萬分。
此時,傳來豫親王多鐸攻破南京,弘光小朝廷覆亡,而英親王阿濟格率軍一萬,即將到達九江的消息。左夢庚和部將們均有降清之意,他們先誘捕總督袁繼咸,把他當作見面禮送給阿濟格,袁繼咸被俘后,誓死不降,英勇就義。
貪生怕死的左夢庚,率領(lǐng)號稱八十萬(實則二十萬)的大軍,向清廷投降,攝政王多爾袞大喜過望。設(shè)宴款待左夢庚,命他隸漢軍正黃旗,加官賜爵,他在乾隆時更是被封為一等子爵。而不愿降清的部下,比如馬進忠、王允成、盧鼎等人,率領(lǐng)殘部,轉(zhuǎn)投何騰蛟抗清,但南明從此就徹底喪失翻盤的資本。
吳三桂、洪承疇、鄭芝龍、尚可喜、范文程、耿精忠、孔有德、祖大壽、祖可法等。
1、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wèi)中后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歷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fā)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滴跏吣辏?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后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jié)束。
2、洪承疇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zhèn)良山村霞美)人。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在鎮(zhèn)壓明末農(nóng)民起義中立功,升任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zhuǎn)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被清朝俘虜,后投降清朝。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兵入關(guān),此后開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nèi)院佐理機務,翌年赴江南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shù),曾針對順治皇帝迎達賴喇嘛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chǔ)。洪承疇也建議清廷采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
為了鞏固清朝的統(tǒng)治,承疇建議滿洲統(tǒng)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jīng)略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滴跛哪辏?665年)逝世,謚文襄。
3、鄭芝龍
鄭芝龍(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祖籍光州(今河南固始),字飛黃(一說字飛龍),原名一官,天主教名尼古拉,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鎮(zhèn)(今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
明末清初東南沿海臺灣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盜,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lǐng),先后歸附明清兩朝為官。
鄭芝龍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活躍舞臺的海商兼海盜(隨朝廷政策的變化身份隨變),以其經(jīng)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fā)跡于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開始。
鄭芝龍在離開日本到臺灣建立新的根據(jù)地,不僅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海軍,而且效仿明朝在臺灣設(shè)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割據(jù)政權(quán)。
明政府無力剿滅鄭芝龍便轉(zhuǎn)而招安,1628年,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軍入關(guān),鄭芝龍于1646年降清后被軟禁北京,清朝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入獄,于1661年11月24日被殺。
4、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號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萬歷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
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轉(zhuǎn)戰(zhàn)數(shù)萬里,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康熙年間,晉封為平南親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七十三歲??滴趸实圪n謚曰敬。
5、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guī)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讀書,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陽縣學考取了秀才,時年18歲。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軍攻下?lián)犴?,范文程與兄范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成為清朝開國元勛之一。
清太宗時期,他深受倚賴, 凡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shè)等等,他都參與決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終年70歲??滴跤H撰祭文,賜葬于懷柔縣之紅螺山??滴趸实塾H筆書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作為對他的最高評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奸
可是左良玉也是可憐,走到半路就去世了,軍 權(quán)全部掌握在兒子左夢庚手中。左夢庚是一個標準的富 二代,沒有什么本事只能窩 里橫。在進攻 南京的時候,清朝派軍攻 打南明,左夢庚面臨著和清朝作戰(zhàn)的狀況,按說左夢庚率領(lǐng)八十萬軍隊,面對敵人的一萬軍隊卻慫了。
帶兵的將領(lǐng)死了,他的兒子直接投降。明朝最后十幾年,一直在垂死掙扎,奈何空有一個不想亡國的皇帝,沒有幾個有用的大臣,明朝還是無何奈何地走向了末路。崇禎殺完全家,自己自殺,不給清軍留下一點把柄。與此同時,福王建立了南明,為這個國家留下了一點希望。本著不當亡國奴的想法,很多人和軍隊紛紛投向南明,希望這個南明和南宋一樣,能存在幾百年,甚至可能光復。
福王繼位,把軍權(quán)交給了左良玉,收集有生力量,操練新軍,然后伺機打回北方。左良玉不負眾望,趁著李自成和吳三桂在山海關(guān)對峙,沒空管南方,先收復了幾個大省,消息一出,整個南明都覺得復國有望。左良玉見到自己聲威這么大,手里又有兵權(quán),于是就生出了一點想法,又加上部下攛掇,下定決心反了。這時候李自成兵敗了,帶著大軍南下,身后還跟著清軍。
左良玉運氣真差,還沒怎么樣自己就死了,北邊的清軍攻破了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繼續(xù)乘勝追擊左良玉的軍隊。左良玉的軍隊如今是他的兒子左夢庚來帶領(lǐng),他完全沒有遺傳到父親的作戰(zhàn)既能,只是一個公子哥,帥印都拿不動。此時看見北邊有清軍一路追來,南邊朝廷也大發(fā)雷霆,要把叛軍就地正法,兩邊都是個死,他就蒙了。蒙了以后他想,還不如投降清軍呢,還算有點功勞,要是落到朝廷手里,那就是個死字啊。
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俘虜了百萬大軍,然后用著百萬大軍去討伐南明,南明就這么滅亡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5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