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的是誰?晉朝賈南風為何能禍亂朝綱?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元康九年(299年),賈后誣告太子謀逆,而朝中大臣懾于賈氏的勢力,沒有一人反對,太子被廢為庶人后不久,就被賈后設(shè)計害死,而讓賈后沒想到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趙王司馬倫成為這場博弈的最大獲利者。
今天搜史君就帶大家看看,賈后和太子之爭結(jié)束后,西晉王朝上演了一出怎樣的“好戲”。
賈后為何敢亂政、誣陷太子?
那就是由于晉惠帝的不作為,而賈后害死太子司馬遹之后,立馬被趙王司馬倫以謀害太子的罪名將賈后廢除,毒死。沒有了專權(quán)的賈后和雄心壯志的太子,只留下了一個愚鈍的晉惠帝,這不明擺著給這個擁有野心的趙王司馬倫上位的機會嗎?
成功上位的趙王司馬倫自封為“使持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等高官,這一段歷史在《晉書》中也有記載:
“甲午,倫矯詔大赦,自為相國、都督中外諸軍,如宣文輔魏故事,追復(fù)故皇太子位。”
在搜史君看來,趙王司馬倫給自己加封這么多官職絕對不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自封的官職有兩點已經(jīng)顯示出他的野心了。
其一是“相國”這個官名,“相國”在西晉建立以來還從來沒有設(shè)置過,而曹魏后期司馬昭做的官就是“相國”,接下來就不用搜史君多說了吧。
其二是按照晉宣帝(司馬懿)、晉文帝(司馬昭)輔佐曹魏的故事,都是司馬懿和司馬昭父子二人以輔佐曹魏之名,做著代魏的事。趙王司馬倫在這時候給自己封了這么多官職,已經(jīng)是把取代晉惠帝的心思昭告天下了。
可即使趙王司馬倫給自己安了這么多頭銜,西晉的朝堂也不可能因此穩(wěn)定下來,在趙王司馬倫發(fā)動政變之前,朝中就有聲音要立晉惠帝的兄弟淮南王司馬允為皇太弟,如果淮南王司馬允真的上位了,趙王司馬倫不是白忙活了嗎?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的發(fā)生,不僅給自己陣營中的官員加官進爵,還封司馬允為驃騎大將軍領(lǐng)中護軍,以此來籠絡(luò)司馬允。
丁酉,以梁王肜為太宰,左光祿大夫何劭為司徒,右光祿大夫劉寔為司空,淮南王允為驃騎將軍。——《晉書》
朝堂上本就是世事無常,司馬倫雖然手握兵權(quán),但是論讓誰成為皇室的繼承人,還是司馬允的呼聲更高一點,但司馬允真的能安安心心的當一個驃騎大將軍嗎?司馬允就真的一點野心都沒有嗎?
搜史君認為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幾乎是不存在的,機會擺在眼前,司馬允是不可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的。既然很多人想要推選司馬允為皇帝,就說明司馬允絕對不是一般諸侯王,他暗中畜養(yǎng)死士,就是為了推翻司馬倫。司馬倫對司馬允也是十分忌憚,所以就將他調(diào)為太尉,解除了他領(lǐng)中護軍的職務(wù),奪了司馬允了兵權(quán)。
這一段歷史在《晉書》中記載的并不詳細,搜史君是在《資治通鑒》中查閱到的?!霸手鄧鴤惣皩O秀有異志,陰養(yǎng)死士,謀討之;倫、秀深憚之。秋,八月,轉(zhuǎn)允為太尉,外示優(yōu)崇,實奪其兵權(quán)?!?/p>
司馬倫要削掉司馬允的兵權(quán),司馬允能愿意嗎?如果司馬允真的將兵權(quán)交出去了,那就真的成司馬倫砧板上的魚肉了。
接下來司馬允就要反抗了。
孫秀派御史帶了“詔書”逼迫司馬允就范,司馬允一看這詔書上的字跡分明就是孫秀的字跡,大怒道:“司馬倫,你這是要毀了我啊!”帶著自己手下就沖了出去,大喊:“司馬倫反叛,我司馬允現(xiàn)在要討伐他,想要跟著我司馬允的站在我左邊。”響應(yīng)的人也有七百之多,于是司馬允就帶著這七百號人一路殺向皇宮。到了皇宮宮門前,發(fā)現(xiàn)宮門緊閉,沒辦法進去,就轉(zhuǎn)向圍攻司馬倫的相府,和司馬倫一方激戰(zhàn),雙方死了近千人還是僵持不下。最后,一名宿衛(wèi)兵將領(lǐng)受到司馬倫部將唆使,帶了幾百士兵,謊稱“有詔助淮南王”趁司馬允不備,將之殺死。
司馬允的下場《資治通鑒》中也有詳細的記載:
“詐言有詔助淮南王。允不之覺,開陣內(nèi)之,下車受詔;胤因殺之,并殺允子秦王郁、漢王迪,坐允夷滅者數(shù)千人。
司馬允發(fā)動的事變,牽連了數(shù)千人。這場小戰(zhàn)役是宗室內(nèi)戰(zhàn)的第一戰(zhàn),不過此時的淮南王司馬允并沒有算在后來“八王之亂”之中。
搜史君認為司馬允之所以呼聲高,卻斗不過司馬倫有以下幾點原因。
(1)實力比拼:
司馬允在司馬倫下假詔書收他兵權(quán)后立馬拉起反抗司馬倫的大旗,沒有仔細分析雙方實力的差距。身為趙王的司馬倫在賈后和太子之爭中,就充當了“黃雀”的角色,而且司馬允的驃騎大將軍、領(lǐng)中護軍這些職位都是司馬倫給的,司馬允和司馬倫在實力上本就不對等,司馬允唯一可以可司馬倫比一比的也就是朝廷上的呼聲了。
但是呼聲在混亂時期根本不管用,最后還是要看誰的實力強。
(2)謀士的重要性:
身為一方諸侯,身邊要有幾個給你出謀劃策的謀士,孫秀從賈后和太子之爭中,為司馬倫謀得了相國之位,而在司馬允和司馬倫的亂斗中還是司馬倫的人用計謀將司馬允殺害,由此可見身邊有個謀士的重要性。
(3)懂得隱忍:
《資治通鑒》中是這么描述淮南王司馬允的:“性沉毅,宿衛(wèi)將士皆畏服之?!边@里搜史君就有疑問了。
第一說淮南王“性沉毅”,說真的搜史君真還就沒看出來。一個性格沉著的人,不可能明知道自己和對手的實力不對等還偏要明目張膽的反抗。
第二說他“宿衛(wèi)將士皆畏服之。”這就很矛盾了,司馬允是因何而死的?不就是被一名宿衛(wèi)將領(lǐng)詐稱是來支援他的,而被殺害的。宿衛(wèi)將士們都畏服他了,怎么會騙他呢?當然,不排除個別人支持司馬倫,才造成這樣的結(jié)果。
從司馬允和司馬倫之爭,可以看出司馬允根本就不懂得隱忍,司馬倫在察覺到司馬允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下他的兵權(quán)是正常反應(yīng),司馬允的反抗也并不是沒有道理,但是要反抗至少也要準備準備,分析分析實力情況,做出相應(yīng)的策略,所以搜史君以為司馬允敗的并不冤枉。
“黃雀”司馬倫在身為“螳螂”的賈后殺掉太子后,廢除賈后,走向了歷史的前臺,而沒想到的是朝中大臣竟然支持自己的侄孫淮南王司馬允,為了上位司馬倫可以算是費盡心機,但是他最后真的可以得償所愿嗎?
搜史君認為不可能,趙王司馬倫從一開始入局就目的不純,在賈后解決掉太子這個威脅后,打著為太子正名的旗號,廢除了賈后自己上位,在除掉司馬允這個競爭對手后,以晉惠帝的的名義下詔,給自己加“九錫”并且擴充軍隊,明眼人都能看出司馬倫下一步就是要稱帝了。
果不其然,永康二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稱帝,改元建始。
西晉的亂世在賈后和太子之爭時就已經(jīng)開啟了,不是司馬倫稱帝就能結(jié)束的,歷史上最不缺乏的就是野心家。司馬倫以趙王之身稱帝,那其他諸侯能愿意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要想徹底解決西晉的混亂只有出來一個可以在實力上能震懾住各路諸侯的人,然后在慢慢使西晉的制度完善,磨掉那些諸侯們的野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8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