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朱允炆百萬軍隊都是擺設嗎?為何敵不過朱棣?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兵不在多而在精。
造成南軍縷縷被朱棣擊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棣的軍隊相較南軍而言,更為精銳。朱棣常年駐守在邊境地區(qū),與蒙古人為戰(zhàn),麾下的軍隊自然是百戰(zhàn)之師。更重要的是,朱棣本人的部隊中,是存在蒙古騎兵的。這些蒙古騎兵來源不同,一部分是朱棣本人率領,另一部分是他吞并的寧王朱權精銳朵顏三衛(wèi)。實際上,此時的明軍戰(zhàn)斗力已經(jīng)退化,在面對精銳的蒙古騎兵時根本不是對手。
因此,南方的這些少爺兵,在面對朱棣的百戰(zhàn)之師和蒙古鐵騎時,真可謂是插標賣首。
除了軍隊質量的差距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朱允炆手下始終沒有一員合格的大將。明朝那一班開國名將,比如馮勝,傅友德,藍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或早死,或病死,或被朱元璋干掉(大多數(shù)是這個結局),留下了一個只善于防守的耿炳文。而朱棣一邊,由于本身就負擔這軍事任務,所以手下武將如云,朱能,張玉,自己的兒子朱高煦包括他本人,都有著杰出的軍事才能。如此一來,雖然南軍也出了鐵玄和盛鏞這樣的名將,但總體天賦還是不如朱棣。
最后,朱棣有個好兒子朱高熾。建文帝圍攻北京時,全賴朱高熾守住老巢。任憑建文帝怎么利誘,朱高熾都沒有動搖。
除此之外,建文帝一方的謀臣,黃子澄和齊泰加上方孝儒,都是一些書生,在處理公務政務方面,毫無半點能力,雖然這些人最后都非常有骨氣,但這也能難以掩蓋這些人作為社稷重臣的嚴重不合格。
建文帝朱允炆生于1377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是怎樣當上皇帝的呢?其實朱元璋在位的時候,為了給明王朝定下傳統(tǒng),杜絕以后皇位繼位引發(fā)爭端,選擇了性情溫厚的長子朱標作為太子。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標在37歲的時侯不幸身染重疾病故。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有二十多個兒子的。太子朱標死了,難保其他皇子不會凱覦皇位,有其它的想法,為了免絕后患,而且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孫,加上朱允炆在朱標病重期間表現(xiàn)的十分孝順乘巧,深得朱元璋喜歡,于是,朱允炆被立為了太子。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享年70歲,同年21歲的朱允炆登基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上位后也是自己作死,因為忌憚于那一幫藩王的實力,也就是朱允炇的叔叔,那些叔叔在朱元璋時期全都是據(jù)地為王,被封為藩王的。朱允炆認為藩王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所以決定削藩。
本來皇帝為了皇權要削藩也無可厚非,誰知道朱允炆踢到了四叔,燕王朱棣這鐵板。很快朱棣于1399年發(fā)動靖難之變,自北平揮軍南下 ,僅僅三年時間便打敗建文帝,成功上位奪得了皇位,成為了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而建文帝則被迫落荒而逃,不知所蹤。說來也是奇怪,朱棣初始一個區(qū)區(qū)800人起兵的叛逆之師,如何在短時間之間打敗正統(tǒng)朱允炆的呢?
1.燕王朱棣的才智比較老謀深算,從朱元璋時期就已經(jīng)是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了,是朱元璋這么多兒子中頗具軍事才能的人,而且朱棣做了這么多年藩王,可謂根基實力雄厚。再加上建文帝朱允炆已經(jīng)是擺明了車馬要削藩,坐以待斃引頸待戳是死,倒不如放手一博才有一線生機。
2.朱允炆過分相信身邊的大臣,相信朝廷的實力,而且剛剛登上皇位,根基未穩(wěn),還沒有培養(yǎng)起自己真正的大臣、親信班子。雖然名正言順,但是削藩欠缺周詳計劃,手法上操之過急,失敗也是不奇怪了。
3.朱允炆的失敗朱元璋難辭其咎。在朱標做太子的時候,朱元璋就為了給老朱家的皇權掃清障礙,把以前的開國功勛,也就是能攻城拔寨的,能打硬仗將領都殺完了,原想著為太子朱標鋪平道路的,誰知道會坑了自己的大孫子朱允炆,導致了朱允炆雖然名正言順都最終無人可用。只能使用輔政大臣齊泰和黃子澄這些只會紙上談兵的飯桶。
4.說來也是奇怪,李景隆統(tǒng)領幾十萬大軍打到了朱棣的老窩,就在快攻下來的時候,卻莫名下令撤退。而且在朱棣之所以這么快攻破南京,還是因為李景隆開的大門。所以,朱棣有了李景隆這個內(nèi)奸,叛逆造反的大殺器,真是如虎添翼,能打敗朱允炆也就不奇怪了。其實在這里細思極恐,朱棣什么時侯收買了李景隆,難道早就預料到了會有這么一天,埋伏下李景隆這枚奇兵?如果真是這樣,明成祖朱棣就真的太可怕了。
朱允炆手握數(shù)十萬大軍,為何最后還是打不過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大肆削藩,眾多藩王中,他最忌憚的就是實力強大的燕王。為了削弱燕王的力量,朱允炆調緣邊軍官三萬駐扎開平,將燕王府的精銳部隊全部抽走,只剩下八百精兵。這八百人怎么來的呢?史書說:“王密與僧道衍謀 ,令指揮張玉、朱能潛納勇士八百人入府守衛(wèi)?!笔堑?,偷偷摸摸來的。朱允炆實力雄厚,耿炳文為大將軍時,號稱兵力三十萬;李景隆為大將軍時,率領五十萬軍隊攻打北平。雙方實力懸殊,但擁有一手好牌的朱允炆卻輸?shù)靡粩⊥康兀@是為什么呢?
朱棣在北平期間,可謂是兇險萬分,處于朱允炆的重重包圍之中。建文元年七月,朱棣用計擒殺了謝貴和張昺,奪了九門,轉危為安。其后引援《祖訓》的內(nèi)容:“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平之”,開始了靖難。其實朱棣這條借口是有漏洞的,因為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密詔諸王,但朱允炆沒能立馬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制裁朱棣,錯失了輿論的先機。其后,朱棣拔居庸關,破懷來,抓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只用了短短兩個月,實力已經(jīng)壯大到幾萬人了。
靖難之役,只是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之間的皇位爭奪中,說白了就是自家人的權力斗爭。打了三年,朱棣并沒有占到太大的優(yōu)勢,“所克城邑,兵去,旋復為朝廷守,僅據(jù)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究其原因,還是兵力有限,不能直接跟朱允炆正面剛。這時候,恰好因為朝廷有些宦官投降朱棣,朱棣由此探聽到了建文帝那邊的虛實。朱棣身邊武將比較多,運籌帷幄的只有姚廣孝。不過一個姚廣孝也夠用了,因為他的每個建議,都提到了點子上。姚廣孝建議朱棣直搗京師。這個計策很是精妙,一來南京是建文帝的老巢,抓住了問題的核心;二來不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可以集中兵力直搗要害;三來避重就輕,出其不意。
身邊的武將能打,文臣善謀,相比之下,建文帝的幫手,就顯得有點菜了。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都是飽讀詩書的文臣,但并不擅長實踐,更不擅長指揮作戰(zhàn)。齊泰稍微好點,出的主意都比較中肯,可惜朱允炆不太聽他的。黃子澄最大的特點就是出餿主意,關鍵是朱允炆偏偏愛聽他的。黃子澄出的最餿的主意就是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耿炳文是老將,雖然失利了,但是采取的是持久戰(zhàn),時間一長,朱棣未必吃得消。李景隆就不同了,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只會瞎指揮、送人頭,還特別小心眼,嫉妒賢能。
朱元璋殺的開國功臣多了去了,直到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時,開國功臣早已所剩無幾,有個老將耿炳文還算有兩把刷子,但是也厲害不到哪去,多的都只是沒打過什么仗的功臣之后,比如像李文忠兒子李景隆,廢柴一個,完全不會打仗的一個白癡都能被朱允炆取代耿炳文的位置,可見朱允炆其人也是廢柴得可以,朱允炆其人缺乏領導者的魄力,對于削藩左顧右盼優(yōu)柔寡斷,且缺乏軍事素質和識人之明,和朱棣比起來他顯得很稚嫩很無能。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都認為朱允炆削藩失敗是因為太過仁慈導致,為什么大家會有這種印象呢?就是因為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嚴苛的政策,朱允炆即位后?寬刑省獄?,相對于朱元璋來說,不管后一個皇帝做的如何,都是一個仁慈的皇帝,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朱允炆是一個仁慈的皇帝。
其實,這是沒有什么根據(jù)的,朱元璋后期為了防止權臣亂政,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壓政策,為朱允炆鋪平道路,朱允炆上位之后,自然要寬松一點,換句話說,哪一位皇帝上位不大赦天下。
其實,關于朱允炆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沒有權威的資料了,因為朱棣在靖難之后,將朱允炆的資料全部銷毀,他就像一個敏感詞一樣,被官方強制?和諧?!
那么,為什么人們會認為朱允炆是因為仁慈而導致削藩失敗呢?
主要是因為在《明史》中有為數(shù)不多的關于朱允炆的一句話,在平朱棣叛亂的時候,朱允炆跟出征的主帥說:?你們一定要活捉朱棣,不要讓我背負著殺掉叔叔的罵名?。
很多人就根據(jù)這句話說朱允炆是優(yōu)柔寡斷,沒有殺伐果斷之心,其實是扯淡,這句話如果不放到具體語境當中,應該是解釋不出來的,尤其是古文有的時候跟現(xiàn)在并不是一個意思。
即使強行解釋,也可以看出,不要讓我背負殺叔的罪名,和不要殺朱棣還是兩個概念的,也就是說,拿這句話來說明朱允炆是一個慈善的人,沒有任何根據(jù)。
實際上朱允炆削藩的時候對于他的那些叔叔是相當狠的,在其當政后,連續(xù)幾位藩王都被朱允炆削藩,其中湘王朱柏全家被逼得自焚而死,導致剩下的藩王人人自危,最后抱團取暖。
其實,朱元璋設立藩鎮(zhèn)目的就是給老朱家的政權加一些保險,在中央有苦難的時候,藩王能夠出兵幫助,然而在朱棣靖難過程中,大部分藩王不是隔岸觀火就是倒向朱棣,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只是虛假的仁慈,真正的兇殘。
削藩時急于求成,沒有形成完整性的指導思想
正是因為朱允炆削藩時過于急于求成,剛登上皇位還沒有坐穩(wěn)就開始削藩,一年之內(nèi)削掉五位藩王,逼得其他幾位藩王不得不反,這番急于求成,實在是有些欠缺。
朱允炆的即位方式是明清時期最特別的,是隔輩繼承,孫子直接繼承爺爺?shù)幕饰?,由于少了朱標這個緩沖,也讓兩任皇帝之間的年齡存在很大的代差。
朱元璋打了半輩子天下,40歲才在南京稱帝,假如朱標不死,應該也是40歲,偏偏朱標過早死了,朱允炆即位的時候只有21歲。
年輕意味是沖動,意味著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因此上位的時候急于做出點成績,所謂?攘外必先安內(nèi)?,想要打擊蒙古殘余勢力,先把國內(nèi)的藩王給解決了。
結果是,狗急跳墻,朱棣來了一個靖難之役,朱允炆的政權被推翻。
實際上,削藩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漢武帝削藩時采取的就是這種策略,比如推恩令和酎金奪爵,逐漸削弱藩王的實力,然后再進行削藩。
其實,漢朝的藩鎮(zhèn)局面遠遠比明朝的局面要艱巨得多,尤其是漢文帝削藩時,稍有不慎就引發(fā)七國之亂,地方政權敢于公然和朝廷叫板。
后來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下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不單獨封給一個兒子,而是分給好幾個兒子,通過這種方式,幾代之后,原來諾大的諸侯國就被分為若干個侯國,地方再也無法產(chǎn)生對中原的威脅。
可以看出,漢武帝在削藩的時候,采取的就是不止一代人的準備,而是幾代人的時間,將削藩這件事完成。
包括后來的朱棣,其實也是一位削藩大師,朱棣是以藩王的身份登上皇位,他在位期間則以柔和的方式削藩,最終就是我們沒有看到朱棣風風火火的削藩,而藩王卻再也沒有對皇權產(chǎn)生過威脅。
用人不善,給了朱棣?清君側?的口實
削藩也要有指導思想,不能胡來,蠻來,朱允炆上位后就要削藩,在沒有制定好一套削藩策略后,可以說,建文削藩是所托非人。
漢文帝削藩時是有了晁錯的一套削藩辦法,甚至也考慮到武裝鎮(zhèn)壓的情況,并且始終占據(jù)道德制高點,七國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漢文帝直接把晁錯給殺了。
當朱棣以靖難的名義清君側的時候,朱允炆卻未能把身邊的?小人?給推出去,給人落下口實。
其實,站在后來者的角度,晁錯其實是真君子,而建文帝身邊的這些大臣是真小人,但是漢文帝能夠殘忍殺害真君子,建文帝卻沒能殺了假小人,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朱允炆身邊的?小人?都有哪些呢?都是明朝初年在學術界有一定聲望的大儒,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齊秦和黃子澄和方孝孺,這些大儒用儒學的理念教育他,全盤采用儒家為指導思想實行仁政,結果卻是一地雞毛。
這些人其實都是書呆子,既沒有領導才能,看待問題也不能從實際出發(fā),在朱允炆即位之初就蠱惑他削藩,朱允炆當時年紀很小,哪里能受得了儒家那一腔熱血,最終被這幾個儒家大師傅給坑了。實際上,儒家真的坑了不少帝王。
當時主張削藩的齊秦和黃子澄兩人,其實兩個人私下里是不和的,一直都是明爭暗斗,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不惜拿國家命運來當賭資。
其實,朱棣打出靖難之役的旗號,并非毫無根據(jù),根據(jù)朱元璋制定的《祖訓錄》,朝中如有奸佞小人,藩王可以帶兵進京?清君側?。假如朱允炆能夠把這幾個真小人殺了,至少不會再走彎路,不至于受人蠱惑。
史論縱橫說:
建文削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軍事方面的表現(xiàn)也很一般,當然,這也不能怪朱允炆,實際上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就是一個文官家底,而非武將家底,而朱棣卻是一個軍事方面的人才。這也是這場戰(zhàn)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9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