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長什么樣子?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困擾中國人和歐洲人的大問題。從匈奴活躍于東亞北亞的先秦兩漢時期,再到虐打東羅馬帝國的公元5世紀(jì),匈奴人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輝煌。可是,因為歷史塵封太久,我們只能從史書和有限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去尋找匈奴人相貌的蛛絲馬跡。
在我們很多的影視劇中,匈奴人被描述成身材粗壯、小眼睛、大耳朵、圓臉盤以及滿臉胡渣的形象。直白一點說,這就是北方彪悍爺們!這就是來自于中國的北方大漢!
然而,真實的匈奴人是怎樣的呢?
我們在霍去病墓前,發(fā)現(xiàn)了一尊"馬踏匈奴"的雕像。從雕像來看,匈奴人的頭比較大,臉蛋很寬,長滿胡須,更為有趣的事匈奴人雕像的眼睛很小,嘴唇很厚??偠灾?,匈奴人雕像的樣子完美避開了"好看"和"帥"這兩個要求,怎么丑怎么來。
可是,當(dāng)時的大漢王朝與匈奴已經(jīng)作戰(zhàn)了100多年,尤其是漢武帝開始的全面戰(zhàn)爭,征討匈奴直接間接導(dǎo)致漢朝戶口減半,幾乎所有人把漢武帝的暴政甩鍋給了匈奴。所以,霍去病墓前的匈奴雕像,極有可能是出于丑化目的做了很多修改和扭曲。
中國人好像對匈奴人相貌不是很感興趣,于是我們找了《匈奴史殘稿》去看。這個史書中,對匈奴人的描述是"矮個子、大腦袋、肩部非常的寬大、眼睛很小鼻梁非常的扁平還喜歡蓄起胡須"。
不過,羅馬歷史學(xué)家威格爾對匈奴人有著另外的描述:
"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唇胡須濃密,而頷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只耳環(huán),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他的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松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質(zhì)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扎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2018年的一次中蒙聯(lián)合考古行動,終于為我們揭開了謎團。
這次聯(lián)合考古,有可能是找到了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當(dāng)然對于長期游牧居無定所的匈奴人來說,所謂龍城或者單于庭,可能只是一個祭祀場所??脊胖?,人們發(fā)現(xiàn)這處遺址有三個城垣,三座城排成一線,共用一個中軸線,彼此相距僅有100米左右。因為這種情形,此地被命名為"三連城"。
在三連城中,我們終于找到了匈奴人的頭骨,借助現(xiàn)代科技,匈奴人的相貌終于復(fù)原。最終結(jié)果很簡單——和現(xiàn)代的蒙古人,基本沒什么兩樣!
經(jīng)過DNA化驗,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匈奴人確實是北亞黃色人種,是和漢族、藏族、羌人擁有共同的祖先。
這樣來看的話,匈奴人的相貌,確實是被誤解了2000多年。
說起考古,我們不由得能想到博物館里的那些文物。對于考古學(xué)家來說,考古是一件非常艱苦的行動,可是對于普通人來說,不去考古工地,直接去博物館,實在是又輕松又新奇的一次"探險活動"。
我就喜歡帶孩子去博物館,因為在博物館里,孩子能見到很多日常生活見不到的東西,充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尤其是墓葬古尸之類的東西,孩子不僅不排斥,反而常常纏著我講這個人以前的故事。這大概是"植物大戰(zhàn)僵尸"系列產(chǎn)品的功勞吧。
不過,帶孩子逛博物館,最大苦惱是,面對這個滿腦袋問號的好奇寶寶,我嘗嘗無法用腦子里有限的知識去滿足他。好在,我發(fā)現(xiàn)了一款非常好的國寶地圖。
這就是《國家寶藏2020日歷》,這是一本書,更是一本日歷。
每一頁就是一個國寶,除了商朝的四羊方尊,還有秦的銅車馬、唐的羚羊首瑪瑙杯、北宋的三彩陶舍利塔眾多國寶。2020年366天,就是366件國寶。每一張圖片下都有對國寶的詳細(xì)介紹。
在日期頁,還有一段《菜根譚》的話,對孩子語文學(xué)習(xí)很有幫助。
點擊下面的鏈接,把366件國寶帶回家,從新的一年開始,和孩子一起開始一場場博物館探秘之旅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9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