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1年
當時明王朝主要的外患
1449年下,也先從王振手里得到了足夠的武器
,分兵四路,大舉南侵。這時英宗已經(jīng)20多歲了,對文武百官的話一概聽不進去,就是相信王振,王振居然勸他御駕親征。滿朝文武都反對
,這是兒戲般的御駕親征,把毫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英宗送上前線是太危險了,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于謙,堅決站出來勸阻,吏部尚書王直又率百官苦卻數(shù)日。英宗根本不聽。1449年7月16日
,英宗、王振率大軍50萬,從北京出發(fā),英國公張輔,陳國公朱勇,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及大批文武官員隨行。大軍出發(fā)之時,天昏地暗,風雨交加,大家都知道這不是好兆頭7月19日
8月初,大軍到達大同
,各地軍報紛紛傳來,知道瓦刺各路人馬都已進了長城,迅速南下,大軍的歸路有被切斷的危險。此時王震驚慌失措,自己決定退兵了,大同副總兵郭登向英宗建議:大軍最好向東南方撤退,經(jīng)過紫荊關回到北京,就安全了。這條路撤退要經(jīng)過王振的家鄉(xiāng)蔚州,王振想請英宗臨幸他的老家,同意了這個建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8月10日,大軍到達宣府
8月13日大軍從宣府退到土木堡
次日黎明
,角聲嗚嗚這時英宗駐地受到圍攻,身邊的侍衛(wèi)太監(jiān)紛紛中箭
護衛(wèi)將軍樊忠
王振為謀私利,視國事為兒戲
這次土木堡之戰(zhàn),瓦刺軍只有2萬多人
,50萬的明軍在英宗與王振的指揮下,竟然一敗涂地,死傷過半,騾馬損失20多萬頭,衣甲輜重全被敵人奪去。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土木堡之變”,這一慘痛教訓值得后人牢記1368年
明朝正統(tǒng)十四年的爆發(fā)的?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率的轉折點
皇權勢弱
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
皇帝太過幼小
皇帝明英宗此時的主要任務就是玩,有一大群的太監(jiān)
正統(tǒng)十四年
內閣勢微
明英宗時期的內閣大臣是整個大明王朝最為強大的
等到明英宗在皇宮里玩著長大了
這也不能怪后繼之人
明朝雖然沒有丞相
土木堡之變時期的明朝內閣勢力很微弱,特別是無法對皇帝形成有效的約束力
奸宦初起
明朝亡于黨爭,而明朝禍害最大的卻是太監(jiān)干政
王振在早期還是很老實
明英宗親政后
明朝時期的宦官一直對朝局有重要的影響力
,就從明英宗時期開始,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明朝皇帝對于權力的制衡和控制,相權轉為了內閣形式,但是內閣的權力比丞相更大;皇權在明朝很多時期受制于內閣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0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