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融為東漢統(tǒng)一做出了什么貢獻?竇融是怎樣經(jīng)營河西的?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公元36年,竇融率領(lǐng)河西五郡太守進京奏事,竇融主動上交印綬,卸任涼州牧、張掖都尉,把河西5郡之地拱手送給漢光武帝劉秀,東漢迎來了最終的統(tǒng)一。竇融雖割據(jù)河西十余載,一度成為兩漢之際最有實力的軍閥之一,但他是個高風亮節(jié),擁護統(tǒng)一的有識之士,避免了和東漢的軍事沖突,也成全了他的美名。竇融獲得巨大成功,竇氏受到“一公兩侯”的待遇。
竇融畫像
竇融字周公,扶風平陵人今咸陽西)。他的七世祖竇廣國,是漢文帝的皇后竇猗房的弟弟,被封為章武侯,世代為官。竇融高祖在漢宣帝任二千石的官吏,從常山才遷到平陵。到王莽時,竇融擔任基層軍官,立有軍功,被封為建武男(爵位)。史書說竇融“出入貴戚之間,結(jié)交長安豪杰,以任俠為名”。前途一片大好時,王莽政權(quán)卻也處在了風雨飄搖之中。
謀求河西
王莽末年戰(zhàn)火紛飛,起義者此起彼伏,竇融跟隨太師王匡鎮(zhèn)壓起義軍,與赤眉軍戰(zhàn)于青、徐一帶,王莽軍隊大敗。后來劉玄在南陽稱帝,竇融又跟隨大司空王邑,敗于昆陽之戰(zhàn)。返回長安后又被舉薦為波水將軍,來抵御更始軍,但是依然挽救不了王莽兵敗被殺的命運。竇融于是投降更始政權(quán),在大司馬趙萌部下?lián)涡N尽?/p>
趙萌對竇融很是器重,舉薦竇融擔任巨鹿太守,這是個兩千石的高官,但竇融不感興趣,認為天下尚未平定,政權(quán)不穩(wěn)前途未知,能不能保住竇氏還不知道呢?想到竇氏曾經(jīng)在河西幾世為官,便萌生了去河西自保的念頭。
河西走廊
竇融對他兄弟說:“現(xiàn)在天下的安危未知,河西富饒。張掖屬國有精兵一萬多騎,東有黃河阻礙,一旦發(fā)生緊急事變,切斷黃河渡口,就能自保,這是留給咱們子孫絕佳的好地方啊!”眾兄弟都同意這一看法。于是辭去巨鹿太守,要求鎮(zhèn)守河西之地,竟然得到更始帝張掖屬國都尉的任命,竇融大喜,帶著家屬奔河西而去。
經(jīng)營河西
竇融以他審時度勢的眼光,完美的避開戰(zhàn)火四起,前途不明的是非之地,以圖自保。雖然竇氏在河西幾世為官,有一定的政治基礎(chǔ)和人脈,畢竟那是個羌胡混雜之地,稍有不慎,也會惹火上身。竇融該怎么樣經(jīng)營河西呢?
本文中的河西五郡,主要是河西走廊四郡加上東南方向的金城郡。漢武帝打敗盤踞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先后設(shè)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自此打通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得以形成。又在張掖郡設(shè)立屬國都尉一職,主要負責投降來的小月氏、西羌事宜,也就相當于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域。竇融擔任張掖屬國都尉一職,說白了就是他們的領(lǐng)導。竇融經(jīng)營河西,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他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的才干。
河西五郡位置
1、政治方面
史書記載竇融“撫結(jié)雄杰,懷輯羌虜,甚得其歡心,河西翕然歸之?!彼Y(jié)交當?shù)睾缽姷刂?,安撫屬國的少?shù)民族部落。深交酒泉太守梁統(tǒng)、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和所有州郡豪杰。
更始敗亡后,竇融促成五郡聯(lián)合自保聯(lián)盟,大家共推他為河西五郡大將軍,集軍政于一身,算是正式開始割據(jù)生涯。竇融又重新做以下部署,梁統(tǒng)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厙鈞為金城太守,竇融仍然擔任張掖屬國都尉。
竇融還任用一些清廉的讀書人擔任地方官員,出臺一些保護少數(shù)民族利益的措施,讓他們安心畜牧、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真正的“懷輯羌虜”,達成 “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北钡乜ぁ⑸峡?、安定郡的一些流民也前來投靠。
河西走廊
2、軍事方面
在軍事上也有建樹,河西走廊地處匈奴和西羌中間,威脅隨時發(fā)生,主要是北邊的匈奴時而進行虜掠。面對這個情況,漢武帝當年修的居延塞發(fā)揮重要作用,就是從居延海一帶至酒泉的軍事要塞。竇融重新修理塞、城、塢、鄣、烽燧等軍事配套設(shè)施,使它們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
“修兵馬,習戰(zhàn)射,明烽燧之警,”平常加緊訓練,一旦有敵情即將點燃烽燧發(fā)信號,竇融經(jīng)常親自率軍與諸郡一起救援,都能及時打敗敵人。以后匈奴就吸引教訓,盡量不來招惹河西之地。
3、經(jīng)濟方面
西漢時,河西走廊的糧食主要是中原供給,處在亂世糧食就只能另想辦法了!竇融延續(xù)以往的軍隊屯墾制度,即軍人戰(zhàn)時打仗,閑時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在弱水上游修建灌溉系統(tǒng),組織民眾開墾荒地。下令禁止隨便殺死牛馬,這一措施使河西的經(jīng)濟發(fā)展,糧食能完成自給自足。
河西走廊
助東漢,促統(tǒng)一
雖然竇融治理河西頗有些成就,這也顯示竇融的能力很強,但是他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只自保不自立。先后沿用更始、赤眉的建世、甚至漢平帝的“元始”、劉秀的建武,反正誰強就拜誰為正統(tǒng),這樣小心是不想招惹不必要的麻煩,也同時傳遞出竇融還沒找到真命天子以求歸順,分享利益。
東漢建武五年,東方的劉秀平定了關(guān)東地區(qū),天下就剩下割據(jù)天水的隗囂和割據(jù)益州的公孫述。此時竇融面對重要的抉擇,即河西的歸屬問題,是自立還是歸順劉秀?
于是竇融召集太守豪杰開會,聽聽大伙的意見。其中有膽識的人指出,天下流行的讖語表示劉秀當為天子,天命難違。拋棄天命說,就按天下的形勢來說,劉秀已經(jīng)平定關(guān)東、關(guān)中,占據(jù)洛陽、長安,土地最廣,兵甲最強,號令嚴明。
影視劇里的劉秀
從天命和形勢來看,都占據(jù)在劉秀這邊。但有人同意歸順劉秀,有人不同意,最后拍板權(quán)在竇融。當然劉秀有多優(yōu)秀竇融可是領(lǐng)教過的,當年在王邑手下,和劉秀在昆陽交過手大敗而歸。還有河西走廊北有匈奴,南有羌胡,夾在他們中間,也難求向外發(fā)展,竇融權(quán)衡利弊,終于決定歸順劉秀。
劉秀此時也遇到難題,隗囂和公孫述搞起了聯(lián)合,更難以對付。于是想到割據(jù)河西“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的竇融,聯(lián)合他可以牽制隗囂,也派使者去聯(lián)系竇融。經(jīng)過兩方使者多次聯(lián)絡(luò)溝通,最后劉秀和竇融走到同一個戰(zhàn)線去了,這也是兩漢之際的“合縱連橫”。
竇融為表誠意,主動出擊占據(jù)金城的先零羌,打掉了隗囂和先零羌的聯(lián)盟。梁統(tǒng)又殺死隗囂勸竇融自立的使者。
漢朝騎兵
公元31年夏,隗囂侵犯安定郡,劉秀準備親征隗囂,告知竇融約定出兵日期。恰逢傾盆大雨,道路難以通行,劉秀聽說隗囂已經(jīng)退兵,所以就停止進軍,返回洛陽。當時竇融行進到了姑臧(今武威),被詔罷兵返回。竇融怕拖延時間太長,并上書勸劉秀:“拖得越久就是長敵人威風,應(yīng)該趁隗囂上下離心,最好速戰(zhàn)速決?!眲⑿惚硎举澩?。
第二年夏,劉秀又一次親征隗囂,竇融率領(lǐng)五郡和張掖屬國的小月氏、羌虜步騎兵數(shù)萬人,輜重車五千輛在高平第一城(今寧夏固原)會師。劉秀舉行盛大宴會,非常隆重的接見了竇融,會上竇融的弟弟竇友封為奉車都尉,從弟竇士為太中大夫,這只是稍微表示一下,共商共同出擊。
結(jié)果隗囂主力盡失,大敗而逃,劉秀攻下許多城邑,這一次聯(lián)合出兵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所以戰(zhàn)后,劉秀封竇融為安豐侯爵,竇友為顯親侯,以及五位河西太守全部封侯。封完劉秀東歸,竇融也返回了河西,依然各司其職。
劉秀畫像
直到隴蜀全部平定以后,天下只剩下河西五郡,竇融和劉秀共襄盛舉的時刻來臨了。這又到了本文開頭的那段,竇融把一個完整、富庶、和諧、穩(wěn)定的河西之地交給了劉秀。
結(jié)語
竇融是東漢開國元勛,他以一個割據(jù)者的身份加入到劉秀集團的,功勞肯定其他功臣之上,終獲得榮譽。天下大亂時,他以敏銳的洞察力,以退為進,謀得河西之地。經(jīng)營河西時,又展現(xiàn)其政治、軍事、經(jīng)濟才能,的確是一個人才。歸順劉秀時,又表現(xiàn)出其識大體,促統(tǒng)一的積極性。至于他是否動過自立的想法,大家討論一下。
劉秀:勞鎮(zhèn)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nèi)則百姓蒙福。
耿恭:故安豐侯竇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
呂凱:曩者將軍(雍闿)先君雍侯(雍齒),造怨而封,竇融知興,歸志世祖,皆流名后葉,世歌其美。
孫權(quán):雖昔竇融背棄隴右,卒占河西,以定光武,休名美實,豈復(fù)是過?(指公孫淵)
曹奐:昔儀父朝魯,春秋所美;竇融歸漢,待以殊禮。
李梁:昔隗囂跋扈,竇融保河西以奉光武,卒受其福。
范曄:①竇融始以豪俠為名,拔起風塵之中,以投天隙。遂蟬蛻王侯之尊,終膺卿相之位,此則徼功趣勢之士也。及其爵位崇滿,至乃放遠權(quán)寵,恂恂似若不能已者,又何智也!嘗獨詳味此子之風度,雖經(jīng)國之術(shù)無足多談,而進退之禮良可言矣。 ②悃悃安豐,亦稱才雄。提契河右,奉圖歸忠。
裴松之:昔竇融歸漢,與國升降;張魯降魏,賞延于世。
姚察:昔竇融以河右歸漢,終為盛族。
姜皎:竇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頻封萬戶侯。
林同:璽書來萬里,鼎足許三分。解道為忠易,誰知以孝聞。
錢時:光武每事懲先漢之弊,而輕殺大臣乃不異武宣之世,皆由不知三公為何官而責之以吏事之效也??蓜賴@哉。以是觀之,竇融此日辭之懇懇,亦可謂有先見之明矣。
王夫之:①雖然,驂乘于初謁高廟之時,非歸政之日也,而禍已伏。雖避去,且有疑其諼者。而讒賊間起,同朝離貳,子弟不謹,竇融所以不免,而奚救于禍? ②融之初起,與光武比肩事主,從更始以謀復(fù)漢室,非有乘時徼幸之心也。更始既敗,獨保西陲,而見推為盟主,亦聊以固圉而待漢之再興。其既得通光武也,絕隗囂而助攻囂之師,囂亡,隴土歸漢,融無私焉。則奉版圖以入朝,因而禮之,寵以上公,錫以茅土,適足以相酬,而未有溢也。
人物生平
一天,章帝車駕經(jīng)過此地,指問園田,竇憲語塞,不知道怎么回答,同時也暗中呵禁左右不準回答。后來,漢章帝了解到此事經(jīng)過,大怒,召來竇憲,深加責備。竇憲非常害怕。還是皇后毀服(降低服式等級以示自責)謝罪,一再代為求情,章帝才漸息盛怒,命他把園田歸還公主。這次雖然沒有治他的罪,但此后章帝對他再不授予重權(quán)。
竇憲還牽朋引類。他見太尉鄧彪為人謙和禮讓,委隨不爭,便尊崇他,推舉他為太傅。竇憲想做什么,就鼓動鄧彪上奏,而自己再告白太后,因此,言出計從。另外,屯騎校尉桓郁,幾代都做皇帝的老師,性情恬退自守,竇憲也把他推薦上去,讓他在宮禁中給皇帝講授經(jīng)書。于是,內(nèi)外協(xié)附,沒有人能對竇憲不利。
竇憲性情果急,睚眥之怨莫不報復(fù)。謁者韓紆當年曾經(jīng)審判過竇憲的父親竇勛的案件,竇憲居然令人將他殺死,割下首級在竇勛墓前祭奠;都鄉(xiāng)侯劉暢來吊章帝之喪,得幸太后,數(shù)蒙召見,竇憲怕劉暢分了他的宮省之權(quán),公然派遣刺客在屯衛(wèi)之中殺死劉暢,而歸罪于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并且派人審問劉剛。后來真相破露,太后大怒,把竇憲禁閉內(nèi)宮之中。
第二年,竇憲與耿秉各率四千騎、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今內(nèi)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出兵;南單于屯屠河率領(lǐng)萬余騎從滿夷谷(今內(nèi)蒙古固陽縣)出兵;度遼將軍鄧鴻和邊境地區(qū)歸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騎、左賢王安國萬騎從翩陽塞(固陽縣境)出兵。三路大軍在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爾泰山東脈)會師。
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內(nèi)杭愛山)作戰(zhàn),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L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余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因北單于已逃到遠處,竇憲一面派司馬吳汜、梁諷攜帶金帛追尋北單于,企圖招降他。一面班師回國,駐扎五原。當時,北匈奴人心離散,吳汜、梁諷所到之處,宣明國威,前后有萬余人歸降。在北海西北的西海,追上了北單于,勸說他仿效當年呼韓邪單于歸漢的先例,以求保國安人。北單于喜悅,率領(lǐng)他的部下與梁諷一起回到私渠海。聽說漢王朝大軍已入塞,就派他的弟弟右溫禺疑王隨梁諷到洛陽,向漢朝廷進貢,并留侍漢和帝。竇憲見北匈奴單于沒有親來洛陽,認為他尚乏誠意,便奏請朝廷遣歸右溫禺L王。準備再次出征。在漠北,南單于送給竇憲一只古鼎,能容五斗,上面有“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的銘文。竇憲獻上朝廷。
當時,竇憲兄弟,竇篤為衛(wèi)尉,竇景、竇瑰都任侍中、奉車、駙馬都尉。于是,兄弟四人大修宅第,爭競豪奢,窮極工巧。
永元二年(90年)六月,朝廷下詔封竇氏四兄弟侯爵。只有竇憲拒不受封。七月,將兵出鎮(zhèn)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鄧疊任其副將。
北單于因為漢王朝遣還他的弟弟,又派車諧儲王等人居延塞見竇憲,請求向漢稱臣,并想入京朝見。竇憲上表請示后,派班固、梁諷前往迎接。這時,南單于上書漢廷,建議乘機消滅北單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歸漢。漢廷同意,于是,南單于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受重傷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轉(zhuǎn)頭返回。竇憲認為北單于勢力微弱,想乘機將其徹底消滅,于是在永元三年(91年),派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率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大破北單于,斬首五千余級,北單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國遂亡。
竇憲以為有大功于漢,愈加跋扈恣肆。
永元四年(92年)他的黨羽鄧疊、鄧磊、郭舉、郭璜也互相勾結(jié),有的還出入后宮,得幸太后,于是欲謀叛逆。
和帝得知了他們的陰謀,但無法與外臣接觸。素知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敏而有心機,不事豪黨,于是便招來鄭眾,定計除滅叛黨??紤]到竇憲駐扎在外,怕他興兵為亂,謀定后忍而未發(fā)。適逢竇憲和鄧疊班師回京,和帝大喜,下詔讓大鴻臚持節(jié)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級賞賜軍中將士,以安其心。竇憲進城之后,和帝親臨北宮,命將屯衛(wèi)南、北宮,關(guān)閉城門,逮捕了鄧疊、鄧磊、郭舉、郭璜,下獄誅死。并派人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讓他和竇篤、竇景、竇瑰都回封地去。竇憲、竇篤、竇景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殺。
永元十年(98年),竇瑰也被梁棠所逼自殺。受株連者也都免官還鄉(xiāng)。
軼事典故
歷史評價
其次,從軍事史的角度上看,竇憲作為指揮東漢第二次征伐北匈奴戰(zhàn)爭的漢軍統(tǒng)帥,成功地組織實施了稽落山之戰(zhàn)和金微山之戰(zhàn)等重大戰(zhàn)役,在中國軍事史上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竇憲用兵,善于針對敵軍弱點,及時掌握和準確判斷敵軍的動向,采取主動出擊的戰(zhàn)略方針,調(diào)遣優(yōu)勢兵力與敵主力決戰(zhàn)。如漢三路大軍匯集琢邪山后,竇憲根據(jù)北匈奴勢力已大大削弱,不敢與漢軍正面交戰(zhàn)的狀況,派出精騎萬余,向北單于庭所在地稽落山一帶運動,迫使北匈奴主力出戰(zhàn),并一舉將其擊潰。此役后,竇憲繼續(xù)主動出擊,盯住北匈奴主力不放,又先后在河云北、金微山取得重大戰(zhàn)果。竇憲在作戰(zhàn)中,十分注意揚長避短,根據(jù)漢軍準備充分、裝備精良、兵力集中,但深入大漠、遠離后方、不宜久戰(zhàn)的優(yōu)弱點,以及北匈奴雖行動飄忽、反應(yīng)快速,但力量薄弱,懼怕決戰(zhàn),且有大量老少部民拖累的實際情況,采用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戰(zhàn)術(shù),往往輕裝疾進,速戰(zhàn)速決。如包抄、夜襲河云北,長途奔襲金微山,均收到了出敵不意、以奇制勝的效果。同時,一旦逮住戰(zhàn)機,便不輕易放棄,每次擊潰敵軍后,均窮迫猛打,不讓敵人有喘息機會,盡量在追擊中殲滅敵人。
家族成員 曾祖父:竇融,字周公,東漢開國功臣,官大司徒,為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祖父:竇穆,以罪被誅。
父:竇勛,以罪被誅,追爵安成息侯。
母:東海恭王劉強之女a(chǎn)陽公主。
弟:竇篤,為黃門侍郎。
妹:章德皇后,漢章帝劉氐幕屎蟆
族子:竇武,靈帝時為反宦官的領(lǐng)袖,亦擔任大將軍輔政,卻因鏟除宦官失敗而自殺身亡。
竇融
竇融(前16—公元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東漢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竇融七世祖竇廣國,是孝文皇后的弟弟,封章武侯。竇融的高祖父,宣帝年間以二千石官吏的身分從常山遷徙到平陵。竇融少孤而有大志。王莽居攝年間,任強弩將軍司馬,參加了攻翟義、平槐里的戰(zhàn)斗,因軍功被封為建武男。竇融內(nèi)修孝義,外接豪杰。他侍奉母親兄長,關(guān)心培育弱弟,有名于時;而他居住長安,出入權(quán)貴,連接閭里豪杰,尚氣牡俠,也見重于世。王莽末年,青徐兵起,王莽太師王匡請竇融任助軍,出兵東征。 漢兵起,竇融隨王邑軍在昆陽大敗,撤歸長安。漢兵長驅(qū)入關(guān)。在王邑推薦下,竇融被任命為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引兵進駐新豐。王莽失敗,竇融率軍投降更始大司馬趙萌,任校尉。趙萌十分看重他,推薦竇融為鉅鹿太守。 竇融見更始帝新立,東方尚在亂離之中,加上竇家累世在河西,習知當?shù)仫L俗,因而不想出關(guān)。他對兄弟們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 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后漢書·竇融列傳》)。兄弟們都認為他言之有理。 竇融去見趙萌,說自己不想到鉅鹿郡,而想出守河西。趙萌替他奏明更始帝,于是朝廷任命竇融為張掖屬國都尉(武帝時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竇融大喜,立即帶領(lǐng)家人西行。到任后,他安撫百姓,交結(jié)豪俊,對羌人示以恩信。于是吏民擁戴,河西歸心。 當時,酒泉太守梁統(tǒng)、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以及州郡中英彥之士,均與竇融交好。更始政權(quán)敗亡后,竇融召集梁統(tǒng)等人商量說:“今天下擾亂, 未知所歸。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不同心曒力則不能自守;權(quán)鈞力齊,復(fù)無以相 率。當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贝蠹乙恢峦膺@一建議,并推舉竇融任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主持大局。因為竇融家族幾世任河西官吏,深得民心。從此,竇融擁眾割據(jù)。 當時,武威太守馬期和張掖太守任仲沒有參與其事。竇融等便寫公文曉示二人。二人解脫印綬離任而去。竇融便任命梁統(tǒng)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厙鈞為金城太守。竇融仍然駐居屬國,兼任都尉之職,設(shè)置從事,監(jiān)察五郡事務(wù)。 河西地區(qū),民俗質(zhì)樸,而竇融等為政又比較寬和,于是,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平時,軍民一起習練兵馬騎射和烽燧之警。一有外兵侵犯,竇融就自己率兵與諸郡兵士前去救助平定。后來,匈奴和羌人都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百姓為避災(zāi)荒兵火逃到這里來的,也越來越多。 后來,竇融聽說光武帝劉秀即位,便想東向歸附,但河西路途險遠,不能自通。正巧當時隗囂先歸附漢室,稱建武年號,竇融等便依從隗囂,受漢朝正朔。隗囂表面上雖順應(yīng)官民將士的心愿歸附漢朝,內(nèi)心卻存有異志。他派舌辯之人張玄游說河西,張玄對竇融說:“更始帝劉玄事業(yè)已成,卻轉(zhuǎn)眼敗亡,這已清楚地表明劉姓不可能再復(fù)興了我們有所歸屬,終不自由。一旦受制于人,自失權(quán)柄,后果危殆,悔之莫及!如今天下豪杰爭銳競勝,雌雄未決,我們應(yīng)該各自占據(jù)土地,與隴蜀勢力結(jié)合,勝利了,可為六國;就算失敗了,至少也能如尉佗一般割據(jù)稱雄。” 竇融召集豪杰和太守們商量此事,有智之人都說:“劉秀天命所歸,而且,在目前天下稱帝的人當中,他的土地最廣闊,甲兵最強盛,號令最嚴明,別人遠遠比不上?!敝T郡太守的賓客們,意見略有分歧。竇融經(jīng)過慎重考慮之后,決定東歸光武帝劉秀,建武五年(29年)夏,派遣長史劉鈞向光武帝通誠獻馬。 共4頁,當前第1頁 1 234 起初,光武帝聞河西完富,地接隴、蜀,常欲招之以逼迫隗囂和公孫述,也派使者來給竇融送信,正好使者在路上遇到了劉鈞,于是便跟他一起回到洛陽。 光武帝接見劉鈞,心中異常高興,他盛情款待劉鈞之后,便命他帶著自己親加璽印的書信回河西,信中對竇融非常坦誠直率地分析了形勢,勸他拿定主意,早作決斷:“制詔行河西五郡大將 軍事、屬國都尉:勞鎮(zhèn)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nèi) 則百姓蒙福。威德流聞,虛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 長史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攻,權(quán)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諸事具長史所見, 將軍所知。王者迭興,千載一會。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yè);欲三 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并,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之議者, 必有任囂效尉佗制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便宜輒言”(《后漢書·竇融列傳》)。并任命他為涼州牧。 光武帝璽書一到,河西震驚,全體官員將士都佩服光武帝明察萬里之外,洞見徘徊之情。竇融又派劉鈞上書光武帝,表明自己決意附漢,并無徘徊觀望之心。他說:“臣融竊伏自惟,幸得托先后末屬,蒙恩為外戚,累世二千石。至臣之身,復(fù)備 列位,假歷將帥,守持一隅。以委質(zhì)則易為辭,以納忠則易為力。書不足以深達至 誠,故遣劉鈞口陳肝膽。自以底里上露,長無纖介。而璽書盛稱蜀、漢二主,三分鼎足之權(quán),任囂、尉佗之謀,竊自痛傷。臣融雖無識, 猶知利害之際,順逆之分。豈可背真舊之主,事奸偽之人;廢忠貞之節(jié),為傾覆之事;棄已成之基,求無冀之利。此三者雖問狂夫,猶知去就,而臣獨何以用心!謹遣同產(chǎn)弟友詣闕,口陳區(qū)區(qū)”(《后漢書·竇融列傳》)。竇友到高平,隗囂反叛,道路隔絕,只好轉(zhuǎn)回,派司馬席封偷度至漢,通達書信。漢武帝又命席封帶信給竇融、竇友,真誠地給予安撫慰問。 竇融深知光武帝的意旨,便寫信給隗囂責備他不該叛漢。信中說:“伏惟將軍國富政修,士兵懷附。親遇□會 之際,國家不利之時,守節(jié)不回,承事本朝,后遣伯春委身于國,無疑之 誠,于斯有效。融等所以欣服高義,愿從役于將軍者,良為此也。而忿悁之閑,改節(jié)易圖,君臣分爭,上下接兵。委成功,造難就,去從義,為橫謀,百年累之,一朝毀之,豈不惜乎!殆執(zhí)事者貪功建謀,以至于此,融竊痛之!當今西州地埶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輔人,難以自建。計若失路不反,聞道猶迷,不南合子陽,則北入文伯耳。夫負虛交而易強御,恃遠救而輕近敵,未見其利也。融聞智者不危觿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今以小敵大,于觿何如?□子徼功,于義何如?且初事本朝,稽首北面,忠臣節(jié)也。及遣伯春,垂涕相送,慈父恩也。俄而背之,謂吏士何?忍而□之,謂留子何?自兵起以來,轉(zhuǎn)相攻擊,城郭皆為丘墟,生人轉(zhuǎn)于溝壑。今其存者,非鋒刃之余,則流亡之孤。迄今傷痍之體未愈,哭泣之聲尚聞。幸賴天運少還,而將軍復(fù)重于難,是使積疴不得遂瘳,幼孤將復(fù)流離,其為悲痛,尤足愍傷,言之可為酸鼻!庸人且猶不忍,況仁者乎?融聞為忠甚易,得宜實難。憂人大過,以德取怨,知且以言獲罪也。區(qū)區(qū)所獻,唯將軍省焉”(《后漢書·竇融列傳》)。隗囂不聽竇融的意見。竇融便和五郡太守一起厲兵秣馬,上疏光武帝,請示日期,準備出兵進擊隗囂,為漢廷效命。 光武帝見竇融如此忠誠,深為嘉美。專門派人給他送去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并下詔給他,詔書中先表彰竇氏與自己的親戚關(guān)系以及竇氏祖上對漢王朝的貢獻,然后說,有人從天水來,把竇融寫給隗囂的信抄來了,讀后令人痛入骨髓,“畔(叛)臣見之,當股栗慚愧,忠臣則酸鼻流涕,義士則曠若發(fā)蒙。非忠孝愨誠,孰能如此?豈其德薄者所能克堪”(《后漢書·竇融列傳》)?詔書中還指出,隗囂見竇融不肯幫助自己,肯定會造作離間之言,而朝廷中也可能有人因為不了解本意,傳言乖實,令人失望。請竇融有思想準備。最后,詔書中表示,關(guān)東已經(jīng)平定,大軍即將西征,請竇融整頓士馬,準備配合大軍,一起建功立業(yè)。 共4頁,當前第2頁 1 2 34 更始年間,先零羌封河等部曾殺死金城太守,占有其郡,因而隗囂派來使者,賄賂封何,與之結(jié)盟,想調(diào)發(fā)封何兵眾,以拒漢兵。竇融等乘部隊便利,擊破封何,斬首千余級,得牛馬羊萬頭,谷數(shù)萬斛,因并河揚威武,等待光武帝親征。 光武帝見竇融恪守信用,大加賞賜。命右扶風官長修理竇融父親的墳塋,用太守之禮祭祀,并幾次派人,賞賜竇融四海珍奇之物。 這年秋天,隗囂侵擾安定郡,光武帝準備親自率兵西征,先通知竇融,令他作好接應(yīng)的準備。竇融得到命令,立即出兵到姑藏。但不巧,天降大雨,道路斷絕,而且隗囂也已退兵,因而漢軍未發(fā)。竇融回駐原地。 竇融擔心此后漢朝不再出兵,上書給光武帝,說明利害:“隗囂聞車駕當西,臣 融東下,士觿騷動,計且不戰(zhàn)。囂將高峻之屬皆欲逢迎大軍,后聞兵罷,峻等復(fù)疑。囂 揚言東方有變,西州豪桀遂復(fù)附從。囂又引公孫述將,令守突門。臣融孤弱,介在 其閑,雖承威靈,宜速救助。國家當其前,臣融促其后,緩急迭用,首尾相資,囂 埶排迮,不得進退,此必破也。若兵不早進,久生持疑,則外長寇仇,內(nèi)示困弱, 復(fù)令讒邪得有因緣,臣竊憂之。惟陛下哀憐”(《后漢書·竇融列傳》)!光武帝深以為然。 建武八年(32年)夏,光武帝親自西征,竇融聞訊,率步騎數(shù)萬、輜重車五千多輛策應(yīng),在高平第一城會師。在拜見光武帝之前,竇融先派手下人去請教會見禮儀。當時,戎馬倥傯,兵戰(zhàn)連年,諸將三公交錯于路,因而禮儀疏簡。光武帝得知竇融先問禮儀,十分高興,于是宣告百僚,置酒高會,用特別優(yōu)厚的禮節(jié)接待竇融等人。任命竇融的弟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堂弟竇士為太中大夫。接著,光武帝與竇融一起進軍,隗囂大敗,城邑都歸降了漢朝。光武帝為回報竇融所建的大功,封他為安豐侯,封竇友為顯親侯。武鋒將軍竺曾為助義侯,武威太守梁統(tǒng)為成義侯,張掖太守史苞為曪義侯,金城太守厙鈞為輔義侯,酒泉太守辛肜為扶義侯。封爵完畢,光武帝東歸,竇融等回鎮(zhèn)原地。 竇融因為兄弟二人,都受侯封,而且久駐外鎮(zhèn),專有方面之權(quán),于是,內(nèi)心常懷戒懼,不能自安,屢次上書朝廷,請求派人來替代自己的職務(wù)。光武帝下詔回復(fù),說:“吾與將軍如左 右手耳,數(shù)執(zhí)謙退,何不曉人意?勉循士民,無□離部曲”(《后漢書·竇融列傳》)。 隴、蜀平定之后,朝廷下詔,命竇融率五郡太守一起到洛陽奏陳事務(wù)。于是,竇融等奉詔東行,官屬賓客相隨,駕車千輛,牛羊遍野。竇融先到洛陽城門,奉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光武帝派使者發(fā)還侯爵印綬,立即接見了他,使他盾于侯位。幾個月后,任命他為冀州牧,又過十幾天,升任他為萬司空,賞賜優(yōu)厚,恩寵無加,傾動京師。竇融因為自己本非光武帝舊臣,而一人朝廷,就蒙此厚思,位在功臣之上,所以每次進見,容貌都非常卑恭,言詞也特別謙遜。光武帝見他能識進退,對他愈加親厚。竇融為人一向謹慎小心。如今久居高位,心中不安,屢次辭讓爵位。他先通過侍中轉(zhuǎn)達,然后自己上奏,說年事已高,兒子又不爭氣,因此不愿再位列諸侯,也不愿把侯爵傳給兒子。不久,他又請求進見皇帝,面陳此事此情,皇帝猜測出他的心思,沒有召見他。 一天,朝會完畢,諸臣退出,竇融逡巡滯留,光武帝知道他又要辭讓,就命手下人請他出去休息,不讓他上言。后來,皇帝召他議事,預(yù)先對他說:“日者知公欲讓職還土,故命公暑熱且自便。今相見,宜論它事,勿得復(fù)言”(《后漢書·竇融列傳》)。于是,竇融就不敢再請求了。 建武二十年(44年),大司徒戴涉因為所推薦的人違法,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后死去。當時,三公參職,光武帝不得已也免去了竇融大司空的職位。第二年,竇融加位特進。二十三年(47年),竇融代陰興行衛(wèi)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lǐng)將作大匠。竇友當時擔任城門校尉,兄弟二人都執(zhí)掌禁衛(wèi)部隊。竇融又提出退職還鄉(xiāng),光武帝不準,常派人賞賜金銀布帛珠寶珍奇。竇友去世,皇帝念竇融年邁體衰,派中常待、中謁者到他的臥室,勸他努力餐飯,珍重身體。 共4頁,當前第3頁 12 34 明帝即位之初,竇家同時在朝的,就有一名三公,兩名侯爵,三名娶公主為妻的,四位二千石等級的官員。在京師,祖孫官府相望,甲第連云。當時外戚、功臣無人能比。 明帝永平二年(59年),竇融的堂侄護羌校尉竇林犯罪被殺,明帝下詔書切責竇融,并舉出西漢竇嬰、田蚡之事為戒。竇融惶恐不已,上書請求離職。明帝命他歸家養(yǎng)病。第二年,竇融交上衛(wèi)尉印綬。 竇融在宿衛(wèi)任上十多年,年紀老邁,子孫放縱妄誕,多行不法。長子竇穆交結(jié)輕薄之徒,囑托郡縣,甚至矯稱太后詔命,貼亂政事。明帝大怒,把竇穆等官職全部免除,命攜家屬歸其故郡,只把竇融留在京師。竇穆等西行,到達函谷關(guān),皇帝又下令命他們回京。正好,竇融去世,享年78歲,謚戴侯。其弟之子竇固、曾孫竇憲皆為名將。 點評:竇融善于把握機遇,他“始以豪俠為名,拔起風塵之中,以投天隙,遂蟬蛻王侯之尊,終膺卿相之位”(《后漢書·竇融列傳》)。竇融善于自處,明哲保身。他任職朝廷、位高爵顯之后,雖乏經(jīng)國之術(shù),但卻明于進退之禮。謙遜謹慎,放遠權(quán)寵,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表現(xiàn)出過人的謀身之智,因而特蒙光武優(yōu)渥禮遇。只可惜子孫驕縱,終致衰微,良足嘆惋! 共4頁,當前第4頁 123 4
東漢時期,有個將軍叫竇融。新莽末年,為將軍,后來投降劉玄,擔任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亡以后,他聯(lián)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割據(jù)河西,號稱河西五郡大將軍,勢力很大。光武帝劉秀取得政權(quán)后,中原的局勢越來越穩(wěn)定,竇融便想歸歸附劉秀。于是他派長史劉鈞攜帶珍寶拜見劉秀。劉秀很高興地接受了請求,并封竇融為涼州牧,賞賜貢黃金二百兩,還給竇融寫了一封信,分析了當時政治、軍事形勢,肯定竇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績。信中說,除朝廷和竇融之外,還有益州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隗器,他們都野心勃勃,想稱王稱霸。在此形勢下,竇融的地位舉足輕重,對統(tǒng)一全國起著關(guān)鍵作用。竇融接到光武帝的信后,表示一心一意歸順朝廷。后來他率兵協(xié)助朝廷,平定了隗器的叛亂,又滅掉了公孫述。因此,劉秀封他為安豐侯,讓他擔任大司空。舉足輕重的意思: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會打破均勢。現(xiàn)比喻地位極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1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