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朝廷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在古代的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看見在皇宮內(nèi)文武百官們和皇帝一起上朝,向皇帝稟告自己的工作情況或者某地發(fā)生了什么事需要皇帝定奪等等類似的場面。那么在真實的歷史中,有哪些品級的官員有資格參與朝會呢?而他們又是按照怎樣的規(guī)矩在朝堂中站立的呢?
古代的上朝又稱為點卯,指的是在卯時這個時辰進行朝會。卯時大概是在今天的早上五點到七點這個時間段,比我們今天大部分人的上班時間還要早很多。然后一般來說,文武是分兩邊站的,文官在左,武將在右。文官行列站首位的是宰相,而武將行列站首位的則是太尉,接著就按品級依次排列下去。能具有上朝資格的,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京官,而在特殊情況下,例如大朝會的時候,各省的督撫也是有資格能夠參加朝會覲見皇帝的。
能夠上朝的官員統(tǒng)稱為朝官,而丞相被稱作外朝官,因為丞相的府邸都是在宮外的。而皇帝身邊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給事中、大司馬和左、右、前、后將軍,及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稱內(nèi)朝官,一到五品官員都有。在明朝時期,能夠上朝的三大學(xué)士和六部尚書都是一品,二品的高官,其次的六部侍郎就是三品的官員了,但六部的給事中只是七品官員。同樣的還有督察院的御史,一般也只是六七品而已,卻也能參加朝會。但如果是地方官的話,除非是四品以上,也就是至少是巡撫,今天的省長一級的職位,才有資格上朝。
其實全國范圍內(nèi),在三品以上的官員都是很少見的,除了三大學(xué)士,六部尚書及侍郎以外,還有十三省的布政使與監(jiān)察使。所以單算文官的話,三品以上的官員只有不超過一百二十人,而需要天天上朝的最多不超過十五人。六部給事中的七八十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每天上朝的,只有當他們有必須要在朝會中提出來的事宜時才會上朝。雖然督察院的御史們都需要每天上朝,但他們?nèi)考悠饋硪膊挪坏饺?,而且還有很多的特殊情況下他們是不用來的。因此總的算下來,每天朝會的人數(shù)大概在四十人左右。朱元璋曾經(jīng)破除過只有高官才能參加朝會的規(guī)矩,下令只要在京城任職的官員都有資格參加,所以明朝的御史和給事中這樣的六七品的官員也能上朝。
到了清朝,滿清入關(guān)以后迅速漢化,學(xué)習(xí)漢族傳統(tǒng),基本沿用原來的官僚體系??滴鯐r期開始有了上早朝的先例,當時立的規(guī)矩是十日一朝,包括特殊時期的五日一朝。但實際上什么時候開完全看皇帝的心意,如果皇帝怠惰的話,從此君王不早朝也是有可能的,但清朝的皇帝幾乎都非常勤勉努力,朝會的頻率經(jīng)常大于規(guī)定的次數(shù)。最為勤奮的雍正皇帝,幾乎每一天都要上朝,官員們也只好跟著受累。而清朝是規(guī)定四品以上官員必須參加朝會的,如果是四品以下或者地方官員則要看皇帝有沒有傳召,如果沒有的話就不需要了。
在不同的朝代參加朝會的人數(shù)不盡相同,但大部分時候都在三十到五十人左右,很少會見到影視劇中那種上百號人同時上朝的情形,除非是在祭祀先祖或者大朝會之類的重大日子里才會有這種恢弘的場面。
應(yīng)該是京官才需要上朝的,沒有具體的品級限制(當然,官階太小是不行的,不如九品),你想想,侯爺品級應(yīng)該是挺大的吧,如果是外省的,就不用來上朝啊?!?br>
中書省的知府算京官,所以是需要來上朝的,但地方的知府就不用啦,】
以明朝為例吧
明朝官員品級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仆寺卿 行太仆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zhuǎn)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wèi)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jiān)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xué)士 謹身殿大學(xué)士 武英殿大學(xué)士 文淵閣大學(xué)士 東閣大學(xué)士
春坊大學(xué)士 翰林院學(xué)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jiān)正 太醫(y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jīng)歷 上林院監(jiān)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wèi)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xué)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jīng)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wèi)鎮(zhèn)撫
副千戶 儀衛(wèi)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yè)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醫(yī)院判 都督院經(jīng)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jiān)副 欽天監(jiān)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jīng)歷 都司經(jīng)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jīng)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jiān)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jīng)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jīng)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jīng)歷 靈臺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jīng)歷 衛(wèi)經(jīng)歷 宣慰經(jīng)歷 招討司經(jīng)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國子監(jiān)丞 五經(jīng)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yī) 協(xié)律郎 典牧所提領(lǐng)
營繕司所副 衛(wèi)知事 府經(jīng)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y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jīng) 大通關(guān)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jiān)助教 國子監(jiān)典簿 國子監(jiān)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jiān)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yī)副 宣慰司經(jīng)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jiān)學(xué)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jiān)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jiān)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庫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wù) 學(xué)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jiān)副 圉長
大醫(y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庫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shù)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xué)、京衛(wèi)、宣撫、宣慰司學(xué)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jié)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
以唐宋明清為例,唐朝至少需要地方官五品以上,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級別干部。因為唐朝的官員數(shù)量不是很多,所以唐朝時候,在長安的當?shù)毓賳T都得來上朝。地方上的市級干部要是被召見,也得來。但是五品以下就沒有什么面圣的機會了。
宋朝時,官員比例增多,中書省起居舍人以上,尚書省侍郎以上,御史臺中丞以上才需要上朝,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級干部。所以宋朝上朝的條件要比唐高很多。
明朝的時候,京官都需要上朝,而地方官四品以上可以上朝。在明朝,上朝的官員之多可以說是蔚為壯觀。成百上千的人一起上朝,在殿外都占滿了人。官員小的靠外站,能不能聽到朝堂內(nèi)容全靠打探和口口相傳。
清朝則是三品以上官員可以上朝,皇親國戚中有爵位的也是可以上朝。清朝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真正的早朝其實只有三品大元以上,或者有爵位的皇親國戚。所以真正意義上清朝上朝只有二三十個人。相當于現(xiàn)在省廳以上、副國級干部。
上朝并不是每個官員都可以有幸參加的,面圣議政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一件需要門檻的事情。但是每個朝代的官員等級劃分,參政程度都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等級越高的官員,越靠近皇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1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