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fā)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孫武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么一句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那么這句話是出自哪里呢?這句話是出自《孫子兵法》,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寫這部偉大兵法的作者孫武。
孫武這個人很不簡單,早些年他一直隱居,并且醉心于并發(fā)的創(chuàng)作,后來他大作著成,被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吳王闔閭重視伍子胥,但是一開始并沒有太過在意這個孫武。后來伍子胥連續(xù)七次推薦孫武,這才引起了闔閭的重視,闔閭親自接見了孫武,一番交談下來,這才覺得此人十分不簡單。不論是政事還是兵法,孫武皆能對答如流,闔閭感到十分驚喜,于是重用了孫武。
在軍事方面,孫武表現得十分超前,當時很多人迷信鬼神之說,然而孫武并不這么認為,他認為打仗靠的是人,而不是靠鬼神作祟,另外能影響戰(zhàn)爭的因素也有很多。統(tǒng)治者的政策開明,國家的具體經濟實力,和其他鄰國的外交政策,還有每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等等方面都是影響戰(zhàn)爭勝利與否的重要因素。另外,孫武還認為,戰(zhàn)場上是瞬息萬變的,在戰(zhàn)場上最主要的還是人,人要利用戰(zhàn)場上微妙的變化,來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對自己有利的局面,引導戰(zhàn)爭走向勝利,而不是單純的依靠鬼神之說,所謂的一些鬼神莫測的力量,無非是大自然里一些不可掌控和未知的力量而已,如果人事先有所準備,這些力量是不足為懼的。
孫武的這些理論,在當時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會理解,所以到了春秋末期,不少人漸漸懂得了孫武兵法之中的奧妙,于是不僅贊嘆他的大才,還有人把他和孔子、老子并放在并列的地位,更是尊稱他為兵圣。孫武倒也是配得上這一稱號,不過這都是些后話了,我們先談一談他在吳國時的作為。
吳王闔閭讓孫武做了大將軍,當時吳國還有兩只兵力陷在楚國。不過這兩只兵力是之前吳王僚的兩個兒子所帶領的,之前吳王闔閭還是公子光的時候,吳王僚派他們兩個去攻打楚國,自己身邊沒了保護,公子光設宴款待吳王僚,并且趁機奪取了王位。吳王闔閭上位之后,吳王僚的兩個兒子便不可能再回吳國,于是楚王分了一塊地盤給他們,讓他們安心駐扎,等時機成熟再讓他們回去復仇。
孫武做了大將軍之后,立刻派兵先去攻打了吳王僚的兩個兒子,用其神乎其技的兵法輕松地拿下了楚國給他們的地盤,吳王闔閭本還想乘勝攻打,孫武建議先暫時撤退,百姓太過疲憊,先讓他們修整,然后再戰(zhàn)。闔閭聽取了他的建議,過了幾年之后,孫武認為時機已到,于是向闔閭獻計,攻打楚國不能只靠蠻力,需要找一個盟友來協(xié)同作戰(zhàn)。于是,孫武建議先派人說服依附于楚國的一個小國家背叛楚國,然后這時,吳王再放出消息,假裝說吳國害怕楚王的威名,不敢冒犯,可以代替楚國攻打反叛之國。
孫武這一計果然有效,楚人上當了,在楚軍毫無防備之際,吳軍直接攻打楚國,連下楚國多個城池。正所謂,“兵者,詭道也”,孫武不愧是一代兵圣,楚國最為他的對手,實在是太不幸了,虛虛實實,實實虛虛,這便是兵法。輕松攻入楚國之后,孫武再來一計,來一招就地取糧。吳軍因為深入楚國,糧草的押運成了最大的問題,糧草不能及時送達,那么部隊就會陷入癱瘓,士兵無力作戰(zhàn),再多的士兵都沒有用。孫武就地取糧,在楚國搜集糧食,吃了楚人的食物,然后繼續(xù)高歌猛進,直搗楚國的都城。楚昭王早早就受到了吳軍到來的消息,嚇得屁滾尿流,逃命去了,后來秦國派兵馳援,吳國這才退兵,但是這一戰(zhàn)下來,楚國差點滅國,基本上是在沒有任何威脅了。
不久之后,吳國又和越國交上火,吳王闔閭不幸重傷去世,孫武繼續(xù)輔佐吳王夫差,夫差上位決心為父報仇,在孫武的幫助下,最終大敗越王勾踐,勾踐只能向夫差求和。這時伍子胥建議夫差滅掉越國,以免留下隱患,可是不但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處死了伍子胥。伍子胥悲痛欲絕,揚言要挖掉雙眼,掛在城門之上,看到吳國滅亡的那一天。伍子胥死后,孫武痛失知音,對吳王夫差的做法不能理解,于是辭去官職歸隱民間,不再為吳王效力。最后,因為伍子胥的去世,孫武郁郁而終。
沒了孫武和伍子胥,夫差最終遭到了報應,伍子胥的話應驗了。越王勾踐在吳國忍辱偷生,最后博得了夫差的信任回到越國,在越國屯兵養(yǎng)將,等待復仇,幾年之后,越王勾踐卷土重來,打敗了夫差。夫差此時才后悔莫及,害怕在陰間遇到伍子胥,蒙上雙眼拔劍自刎。可惜了孫武忠心輔佐,幾十年的心血白費,吳國就此滅亡。
但是不得不說,孫武在軍事方面是個奇才,他所著的兵法在不僅是在當時轟動一時,流傳到后世之后也十分受用,甚至到了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他的兵法還被翻譯成了多國語言出版,可見孫武對兵法的見解,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孫武
【1】《孫子兵法》是從戰(zhàn)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zhàn)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fā)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fā)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孫武,字長卿,即孫子,春秋未著名軍事家。齊國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zhàn)無不勝,與伍子骨率吳軍破楚,五戰(zhàn)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避隱吳國著兵法
孫武,字長卿,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或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后來由于陳國內部發(fā)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guī)Э?,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后,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干,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并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由于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zhàn)勝四帝的作戰(zhàn)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zhàn)亂頻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于帶兵作戰(zhàn)的將領,
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zhàn)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后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斗爭極其反感,不愿糾纏其中,萌發(fā)了遠奔他鄉(xiāng)、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yè)就在吳國展開,死后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后,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后,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蕩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fā)。
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后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后,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fā)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筑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fā)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并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于,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
第一《計篇》,論述怎樣在開戰(zhàn)之前和戰(zhàn)爭中時行謀劃的問題,并論述謀劃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意義。孫武認為,在開戰(zhàn)之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較,認真地時行謀劃,以便制訂正確的作戰(zhàn)計劃。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有五項,就是“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制)。對這些條件比較清楚了,就可以判斷戰(zhàn)爭的勝負。在戰(zhàn)爭時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系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時行研究和謀劃,采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zhàn)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于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第二《作戰(zhàn)篇》,論述速戰(zhàn)速勝的重要性。因為出兵打仗要耗損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國會乘機進行進攻。從速勝的思想出發(fā),孫武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zhàn)武器去攻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國內一再征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優(yōu)待俘虜,主張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這樣做,才能迅速戰(zhàn)勝敵人。
篇三《謀攻篇》,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孫武認為“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地強迫敵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戰(zhàn)方案,“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擊破敵人則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樣才能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呢?孫武認為上策是“伐謀”,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張通過政治攻勢、外交手段和武裝力量來征服敵人。在和敵人斗爭時,如果敵強我弱,應該集中優(yōu)勢兵力戰(zhàn)勝敵人,做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即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和敵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戰(zhàn)勝敵人,比敵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卻,戰(zhàn)斗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與敵人作戰(zhàn),不能強拚硬打。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光輝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第四《形篇》,論述用兵作戰(zhàn)要先為自己創(chuàng)造不被敵人戰(zhàn)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zhàn)勝的時機,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孫武認為:戰(zhàn)爭的勝負決定于敵我雙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戰(zhàn)勝敵人,就必須在力量的對比上使自己處于絕對優(yōu)勢,造成一種迅猛不可抵擋之勢。除此之外,還要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zhàn)勝的有利時機,善于抓住敵人的弱點,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戰(zhàn)勝敵人。孫武認為,要在作戰(zhàn)中取勝,必須善于對待攻和守的問題。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進攻。防守時要十分嚴密地隱蔽自己,進攻時要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這樣,就能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第五《勢篇》,論述用兵作戰(zhàn)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并要善于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勢是什么呢?孫子說,這種勢就像可以漂起石頭的激流,就像一觸即發(fā)的拉滿的弓弩,就像圓石從千仞高山上滾下,有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用這種力量打擊敵人,就能夠以一當十,所向無敵。
怎樣造成這種勢呢?首先,要給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使本身具有戰(zhàn)勝敵人的強大力量。其次,要“擇人而任勢”。選擇熟知軍事、知人善任的將帥,指揮士兵作戰(zhàn)靈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敵人,用小利調動敵人,引誘敵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擊敵人。
第六《虛實篇》,論述用兵作戰(zhàn)須采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
怎樣才能做到避實擊虛呢?第一,要使我方處于主動地位,使敵方處于被動地位,把戰(zhàn)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zhàn)術上的我眾敵寡。
孫武指出,運用避實擊虛的作戰(zhàn)方針,要從分析敵情出發(fā),要隨著形勢的變化,因為戰(zhàn)爭過程中的眾寡、強弱、攻守、進退等等關系處在急劇變化之中,“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第七《軍爭篇》,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zhàn)主動權的問題。孫武認為:首先,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向導,做到情況明。其次,必須行動統(tǒng)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第三,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zhàn)爭中處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變篇》,論述將帥指揮作戰(zhàn)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并對將帥提出了要求。
孫武強調,將帥處置問題時必須做到:首先,考慮問題要兼顧有利和有害兩方面。在有利的情況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據不同的斗爭目標,采取不同的斗爭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準備、使敵人不可攻破的基礎上,不能存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靜地考慮問題。只有做到了以上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fā)處置問題才能戰(zhàn)勝敵人,所以對于國君的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zhí)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第九《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zhàn)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還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堿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孫武還提出了31種觀察、判斷敵情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把看到、聽到和偵察到的各種現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實的敵情,才能制訂出正確的作戰(zhàn)方案,才能獲得勝利。孫武在本篇中還提出了“令之以文,齊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軍原則,即要用道義來教育士兵,用法紀來統(tǒng)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一定能取得勝利。
第十《地形篇》,論述用兵作戰(zhàn)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zhàn)的好處。孫武分析了九種戰(zhàn)地的特點和士兵處在這些地區(qū)的心理狀態(tài),相應地提出了在這些地區(qū)用兵的不同措施,認為深入敵國,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們會迫不得巳拚死作戰(zhàn),發(fā)揮更大的戰(zhàn)斗力,而且,深入敵國,還可就地補充軍糧 ,還可因離家太遠而不會逃散,服從指揮,一心一意作戰(zhàn),奪得戰(zhàn)爭勝利。
第十二《火攻篇》,論述在戰(zhàn)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孫武認為,火攻有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即焚燒敵軍的營寨、積聚、輜重、府庫和運輸設施這五種。著眼點在于摧毀敵人的人力、物力和運輸線。這五種火攻方法必須變化運用,我軍可以掌握,敵軍也可以掌握,應該注意防備。
之攻必須具備條件。除了發(fā)火的器材必須平時有準備之外,縱火時還要選擇天時,要在天氣干燥和刮風的日子放火。實施火攻也必須和士兵的進攻互相配合,這樣才能發(fā)揮火攻的作用,達到奪取勝利的目的。
第十三《間篇》,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zhàn)中的重要意義,并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孫武十分重視間諜的作用,認為它是作戰(zhàn)取勝的一個關鍵,軍隊依靠間諜提供的情報而采取行動。孫武把間諜分為五種: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所謂因間,就是利用敵國鄉(xiāng)里的普通人為間諜 。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國的官吏為間諜 。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方的間諜來為我所用。所謂死間,就是故意對外散布虛假的情況,讓我方間諜知道,然后傳給敵方。所謂生間,就是派往敵方偵察敵情以后能親自回來報告的間諜。這五種間諜,前三種是利用敵方人員,后兩種是我方潛入敵人內部的。這五種間諜都使用起來,情報的來源就十分廣泛,打起仗來使敵人茫茫然不知怎樣應付,確實是神妙莫測。從反間得來的情報最重要。因此,要特別重視反間,對待反間的待遇應該特別優(yōu)厚。
孫武的兵法13篇,各有側重,波瀾起伏,分析透徹,見解精到,實用性強。為了使吳王能夠任用他,他在兵法開頭就說:“吳王聽我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勝,我就留在這兒,如不聽我計而用兵則必敗,我也就要再到別的國家去。”為了使吳王讀兵法感到親切,他在兵法中經常運用當時吳、越兩國沖突的戰(zhàn)例,有針對性地闡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開國大臣伊尹和周朝開國大臣姜太公,希望輔佐吳王統(tǒng)一王朝。
試兵任將 西征南伐
闔閭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吳國國內穩(wěn)定,倉廩充足,軍隊精悍,向西進兵征伐楚國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劃指揮,方能取勝。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稱贊孫武是個方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墒牵瑢O武自從來到吳國后一直隱居著書,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復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7次,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帶著他剛寫就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好,但忽然產生一個念頭,兵法頭頭是道,是否真適合于戰(zhàn)爭的實用呢?孫武能寫兵法,又怎樣才能證明他不只是一位紙上談兵的人呢?吳王便對孫武說:“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經逐篇拜讀,實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淺,但不知實行起來如何,可否用它小規(guī)模地演練一下,讓我們見識見識?” 孫武回答說:“可以”。吳王又問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樣的人去演練?”孫武答:“隨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樣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貴的還是低賤的,也不論是男的還是女的,都可以?!眳峭跸虢o孫武出個難題,便要求用宮女來演練。
于是,吳王下令將宮中美女180 名召到宮后的練兵場,交給孫武去演練。孫武把180 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他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zhí)行軍法。
分派巳定,孫武站在指揮臺上,認真宣講操練要領。他問道:“你們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視前方;向左,視左手;向右,視右手;向后,視后背。一切行動,都以鼓聲為準。你們都聽明白了嗎?”宮女們回答:“聽明白了?!卑才啪途w,孫武便擊鼓發(fā)令,然而盡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她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閽軍赦免她們?!睂O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睂O武執(zhí)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xù)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fā)令時,眾宮女前后左右,進退回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guī)矩,陣形十分齊整。孫武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便托辭不來,孫武便親見闔閭。他說:“令行禁止,
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
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
年,闔閭、伍了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這時闔閭頭腦發(fā)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鐘吾國可比。我軍巳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yǎng)銳,再等良機。”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并向吳王獻策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庇谑俏樽玉阏f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擾楚 、疲楚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從輪番時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給了吳軍伐楚的借口。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3萬精兵,乘坐戰(zhàn)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與楚國的交戰(zhàn)。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zhàn)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于水性,善于水戰(zhàn),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zhàn),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就這樣,孫武在3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3500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zhí)利器,連連大敗楚軍。舊歷11月28日攻入楚國的國都郢,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孫武以3萬軍隊攻擊楚國的20萬大軍,獲得全勝,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zhàn)例。
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此后,吳又繼續(xù)伐楚,楚為免亡國,將國都由郢遷到都(今湖北宜城縣東南)。
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計劃征服越國。公元前496年,闔閭聽說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稚弱,越國國內不大穩(wěn)定,認為機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