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砻鞒商m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到明朝末年,就不得不提到崇禎皇帝,他接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明朝,雖然勵精圖治,卻也擋不住衰亡的腳步。不僅有內憂,更有外患,荷蘭的軍隊開到了東南沿海,企圖用武力逼迫明朝政府同意他們要壟斷中國貿易的野心。崇禎權衡了戰(zhàn)與不戰(zhàn)的考量,最終決定應戰(zhàn)。那么,當時并不占優(yōu)勢的明朝,又是怎么打贏這場戰(zhàn)爭的呢?
一
17世紀初的世界,是荷蘭人的世界。
剛剛從西班牙手中獲得獨立的荷蘭,快速成長為一個航海和貿易強國。他們建立了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船舶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船舶數目的總和,于是,荷蘭獲得了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海上馬車夫。
在堅船利炮的護衛(wèi)下,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將生意做到全世界。遙遠而神秘的中國,自然成為荷蘭的目標。
于是,1624年,荷蘭船隊來到中國東南沿海,并占據了澎湖作為據點。雖然他們很快就被明朝軍隊趕到臺灣,但一直停留于在中國東南沿海,尋找時機。
二
荷蘭人的野心很大,他們不單單是想與中國開展貿易,還要壟斷中國的所有對外貿易,禁止西班牙人、葡萄人介入。如果中國接受荷蘭人的要求,那么就不能直接與其他國家開展貿易——這對于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明王朝來說,絕對是不能接受的。
做不成生意,那就打仗!1633年7月,一支荷蘭艦隊從臺灣出發(fā),侵擾廣東、福建沿海一帶。荷蘭人決定以海上掠劫的方式,逼迫中國方面答應他們的要求,“對中國福建沿海進行掠劫活動逼使中國政府答應其貿易需求,并在掠劫途中盡量降低中國人民傷亡”
荷蘭人勢在必得,為此他們帶來了11艘戰(zhàn)艦,還有50艘海盜劉香的50艘海盜船。
三
1633年,是崇禎六年。這一年,年輕的崇禎帝面臨著一系列內憂外困。
內憂是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如星火燎原一般,勢頭越來越猛。外困是遼東后金政權,一再打敗明朝軍隊,已經成為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脅。
那么,對于荷蘭人的挑釁,要不要應戰(zhàn)呢?
朝廷里有兩種聲音。
一種認為應該堅決應戰(zhàn)。前車之鑒,歷歷在目。當年,倭寇在中國東南沿海肆虐幾十年,好不容易才撲滅。如果不對荷蘭人進行嚴懲,恐怕又將釀成新的禍害。
一種認為在面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沒必要打仗。畢竟,荷蘭人的目的是為了做生意,不妨答應他們的要求。
經過反復權衡,崇禎帝決定,應戰(zhàn)荷蘭。正因為時局艱難,他才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提振人心、凝聚力量。
四
左僉都御史、福建巡撫鄒維璉,成為中國方面的總負責人。此前,鄒維璉已在福建沿海悉心經營三年,整頓軍隊,鞏固海防,鼓舞士氣,積極備戰(zhàn)。鄒維璉還調動了已經投順朝廷的海盜鄭芝龍,全力對戰(zhàn)荷蘭艦隊。
1633年10月19日,荷蘭和明朝艦隊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集結完畢。3天后的10月22日,料羅灣大戰(zhàn)終于爆發(fā)。
荷蘭人雖然只有19艘軍艦,可都配備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紅夷大炮,這種大炮射程遠,最遠可以打到10里之外;而中國軍隊自造的鐵火銃最遠只能打到3里。這就意味著,在海戰(zhàn)時中國軍隊可能面臨著“你打得到我,我打不到你”的尷尬結局。
不過,明朝艦船雖然沒有射程較遠的大炮,但具有數量多、體型小、速度快的特點,便使用了荷蘭人從沒見過的一種戰(zhàn)術“火攻”。戰(zhàn)斗打響后,明朝軍隊使用了100多艘小型船只,攜帶各種硫磺硝石和干草等物,點燃后沖向荷蘭艦隊。明朝50艘主力艦船緊隨其后,當荷蘭艦船進入射程后,立即開炮。
一時間海上水柱四起,炮聲震天。在經過一番激戰(zhàn)后,荷蘭艦隊被擊沉兩艘艦船,被迫撤退。
明朝軍隊,取得了料羅灣海戰(zhàn)的勝利?!睹魇贰酚涊d,此戰(zhàn)明朝軍隊“焚其巨艦,俘其丑類,為海上數十年所未有”,打得荷蘭人好幾年不敢進犯,“不敢窺內地者數年”。
【參考資料:《明史》《鮮為人知的崇禎明荷海戰(zhàn)》《明朝火器種類》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