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碣Z詡做太尉為什么孫權(quán)會大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的220年,曹操在洛陽病重去世了,在曹操死去了之后,他的兒子曹丕成了曹操的繼承人,最后成為了魏王,但是曹丕跟曹操不一樣,曹丕是比曹操還要有野心的,可能也是受不了在一人之下了,所以他就逼著漢獻帝把帝王的位置給讓出來,自己成功的登基稱了帝,創(chuàng)建了魏國,最后也是成功的成為了帝王的后人,曹丕開始分封了自己手下的大臣們,其實人的分封都沒有什么事情,在他封了賈詡作為太尉之后,這樣的一個消息傳到了在江東孫權(quán)耳朵里面的時候,讓孫權(quán)沒有忍住,大笑了起來。曹丕封賈詡升封做了曹魏的太尉,在孫權(quán)知道了之后大笑,這樣的一件事情是在荀勖別傳里面記錄的。
按道理來說,曹丕在成功的登基稱了帝,開始對自己手下有功的大臣們進行分封,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幾乎上所有人稱帝都會分封自己手里面的有功之臣的,這件事情跟孫權(quán)本來就是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而賈詡能夠成功的得到太尉這樣的一個職位,說明了賈詡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要知道當時賈詡跟隨著張繡一起投向曹操的時候,選擇站隊的時候,從來都是跟曹操的想法在一條道路上,所以曹操一直都是非常喜歡跟相信他的。
之后的曹植跟曹丕在爭搶世子位置的是,曹操曾經(jīng)是還向賈詡詢問一下計策,賈詡在那個時候剛開始是避而不答,心里面是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沒說,后來在曹操好幾次非常煩人的詢問之下,賈詡就說自己是正在向劉表跟袁紹之前做的那些事情,因為劉表跟袁紹都是做了廢長立幼這樣的事情,導致了最后都沒有好結(jié)果,所以要讓曹操把這樣的想法給消除。而曹操在聽完他說的這些話之后,考慮的一些時間之后,最后選擇了曹丕來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可以這么說,曹丕能夠成功的坐上世子的位置,賈詡說的這些話是有很大的成分,所以,作為交換的話,曹丕封了賈詡做了太尉也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所以,孫權(quán)在那個時候應該不是嘲笑賈詡沒有能力不能擔當太尉的,應該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的。
其實孫權(quán)在那個時候嘲笑的并不是賈詡這個人。而是曹丕在那個時候在剛剛的登基稱帝,就直接加封了賈詡做太尉這件事情。要知道如果要成為三公的人不見得會需要太大的能力,但是他的品行跟德行一定要是非常優(yōu)秀的,在政權(quán)里面一定要是德高望重的。因為三公這個位置的人就是帝王身旁的楷模,是所有人都要學習的人。就像程昱就是永遠都沒有辦法做三公的,因為在程昱自身的身上面發(fā)生了很多士兵把人給吃了的這些事情,導致了程昱在自己的道德上面,出現(xiàn)了自己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污點永遠按在了自己的身上,讓他徹徹底底的失去了能夠做三公的機會。
那么賈詡呢?賈詡雖然是很有計策很有想法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但是他做的事情跟想出來的計策都是非常底下的,不是光明正大的。賈詡被后人稱作毒士,就是當初因為賈詡的教唆之下,長安才出現(xiàn)了大亂,民是不聊生的。不但這樣,在追隨了張繡之后,賈詡也是一直沒停,當時也是挑起來了張繡對曹操發(fā)起造反,導致了曹昂跟典韋的死。后來歸降了曹操之后,還用計把韓遂跟馬超之間的關(guān)系給離間了,能看出來,雖然他是為了自己政權(quán)勝利采用的計策,但是這些計策都只能說是陰謀的詭計。
就是因為賈詡從來都是為了利益不管自己的立場,所以他的德行是非常不好的,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沒有機會做三公的,而曹丕在稱了帝可能有點開心,有點著急了,在沒有把賈詡這些污點給掩蓋的情況下,就直接讓做了太尉,也是沒有什么德行的展現(xiàn)。小編認為,曹丕在那個時候剛剛得到了大權(quán),肯定是有點得意忘形的,所以并沒有太注重這個細節(jié)。本來曹丕是沒有什么錯誤的,卻因為他封了賈詡做太尉,他的德行就得到了后人的斥責,真的是很不值得一件事情。
賈詡就任三公之職,孫權(quán)笑了,這句話源于《三國志賈詡傳》注引《荀勖別傳》,其中有一段:”晉司徒闕,武帝問其人于勖。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quán)笑之。”“;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晉武帝司馬炎問一個叫荀勖的大臣,司徒這個職位有空缺,誰能夠勝任,荀勖回答到需要有一個有能力、有威望、而且是眾望所歸的人來擔當,不能像魏文帝那樣用賈詡這樣的人當太尉(三公之一),都被孫權(quán)恥笑了。那么孫權(quán)為什么要恥笑魏文帝使用賈詡當太尉呢,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
一、德不配位:三公,即指太尉、司空和司徒,是秦漢時期的高官職位,其中太尉是指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可謂是位高權(quán)重,是皇帝絕對相信的人才有可能去擔當此職,賈詡當時就深得魏文帝信任,因此得以重任。但賈詡此人善于心計,謀有余而德不足,雖然精于權(quán)術(shù)但道德品質(zhì)不好,在當時常被眾人恥笑。
二、任人唯親: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有兩個兒子,一個曹植,一個曹丕,那么為什么曹操會最終選擇曹丕為世子,最后繼承了曹操的位子,當了皇帝呢,這與賈詡是分不開的:1、賈詡告訴曹丕想要當皇帝就要做到弘揚道德,培養(yǎng)氣度,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做違背孝道的事情,于是曹丕聽取了他的建議,最后得到了曹操的認可,2、曹操問賈詡讓誰當世子,賈詡巧妙的回答了曹操的問題,暗示曹丕可當。最終曹丕當上了世子,最后稱了帝。就這樣賈詡成了魏文帝最信任的人,孫權(quán)認為這是魏文帝曹丕是為了感謝賈詡,才任命他當了太尉,是任人唯親的做法,讓人不恥。
曹丕任用賈栩為太尉之所以會遭到孫權(quán)嘲諷有兩個原因,一是孫權(quán)認為賈栩德不配位,二是孫權(quán)認為曹丕不懂避嫌。曹丕稱帝后,立刻任命功臣賈栩為太尉,孫權(quán)認為這為臣之人品行有待考量,為君之子便急不可耐地給了封賞,因此才?笑之?。(一)、?毒士?賈栩品行不端三國時期的謀士賈栩以?毒士?聞名,雖然很少有人認為他品行不端,但是孫權(quán)卻對他的品行十分質(zhì)疑。當時東漢王朝覆滅的很大原因就是賈栩亂政,導致朝廷動蕩不安,賈栩又一意孤行派兵攻打長安,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因此孫權(quán)認為賈栩不安好心。而且賈栩當時多次易主,根本不知他是否真心,所以孫權(quán)賈栩總是持鄙夷態(tài)度。再加上賈栩的一些計謀比較陰毒,這也是賈栩的品行被正義的孫權(quán)嗤之以鼻的重要原因。(二)、曹丕急不可耐地封賞功臣曹丕的登基之路其實并不是很順暢,最終能夠繼承曹操的大統(tǒng),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賈栩。曹操自己心儀的三位繼承人當中,曹沖因為早亡而退出競爭,只剩下曹丕與曹植兄弟互相明爭暗斗。曹操本人也是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搖擺不定,于是悄悄問了賈栩的意見,賈栩知道曹操的困惑,于是利用袁紹和劉表的實際例子來暗示曹操選擇曹丕,曹操因此下定決心讓曹丕繼承大統(tǒng)。曹丕順利登基后,立刻便封了賈栩為太尉,絲毫不懂得要避嫌,這也導致曹丕登基的事情總被民間議論。雖說曹丕稱帝后封賞賈栩與孫權(quán)沒有關(guān)系,但是曹丕和賈栩君臣二人,為君者不懂得避嫌的重要性,為臣者品行又遭到他人非議,怎會不被嘲諷呢?
曹丕任命賈詡為太尉,說明曹丕手下是真的沒人可用了。賈詡雖然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是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并沒有得到重用,因為他手里有太多的人才可以使用,根本就輪不上賈詡上臺。太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掌握著全國的軍事大權(quán),曹丕使用賈詡這個人才,說明魏國已經(jīng)沒有什么杰出的人才。三國時代說到底拼的就是人才,誰的人才數(shù)量多,誰的人才能力高,就能夠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取得優(yōu)勢。
曹操在世的時候手下的文臣武將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多的。武將有五子良將坐鎮(zhèn),文臣有荀彧、郭嘉、荀攸、程昱、司馬懿等等。不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強大的,所以曹操能夠成為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人,賈詡在謀臣之中也能排的上號,但是他這個人出的計策都比較的陰損,都是一些旁門左道,有點投機取巧的意思,所以曹操不太放心使用他,而且也不需要使用他。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終于篡漢稱帝。建立了魏國之后需要組建自己的班子,當曹丕環(huán)視四周都沒有發(fā)現(xiàn)幾個可以使用的人才,司馬懿是一個可用之人,但是曹操在臨終之前囑咐過曹丕,不能把兵權(quán)交到司馬懿的手里。
所以曹丕只能重新啟用賈詡。這個時候賈詡的歲數(shù)已經(jīng)很大了,確實證明曹丕手下沒有什么可以信賴的人。孫權(quán)還看出來司馬懿和曹丕不和,司馬懿這么有才能的人是不甘心一直生活在曹氏政權(quán)的屋檐之下,現(xiàn)在的不和睦會對曹氏政權(quán)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司馬懿一定會成為未來影響魏國的重要人物,孫權(quán)能夠看出這一點是真的厲害。
賈詡是漢末三國時期,超一流的智謀之士。陳壽對其評價是:算無遺策,經(jīng)達權(quán)變,其良、平之亞歟(張良、陳平之流的人才)。但是,以賈詡?cè)绱酥瞬?,被曹丕任命為太尉,卻為何會被孫權(quán)恥笑呢?據(jù)裴松之引《荀勖別傳》而注《三國志》記載:晉司徒闕(通“缺”),武帝(司馬炎)問其人於勖(荀彧侄孫)。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孫權(quán)笑之。
至於孫權(quán)為何要笑之,先看一下裴松之的觀點。陳壽將賈詡與荀彧、荀攸合為一傳,并評論道: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jīng)達權(quán)變,其良、平之亞歟!而裴松之對陳壽將此三人合為一傳,卻頗有異議。
裴松之注解道:臣(裴)松之以為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張良)青云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馀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魏氏如(賈)詡之儔,其比幸多,詡不編程、郭之篇,而與二荀并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zhì)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qū)別之宜也。
裴松之的意思,張良、陳平雖并稱,但為人卻有霄壤之別,因漢初謀臣較少,故將二人并稱。但曹魏像賈詡之類的謀士卻很多,不將賈詡與程昱、郭嘉等合傳;而將賈詡與荀彧、荀攸合傳,是錯分其類了。而且荀攸與賈詡的為人,就如月光與燭光,雖都可以照明,但質(zhì)地卻大不同。
裴松之是將賈詡與郭嘉、程昱歸於陳平一類(智謀之士);而將荀彧、荀攸看成張良一類(王佐之才),而智謀之士不屬於正道,其社會地位也是較低的。據(jù)《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始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比黄溽嵩鴮O陳掌(衛(wèi)青之婿)以衛(wèi)氏親貴戚,原得續(xù)封陳氏,然終不得。
也就是說,陳平都認為自己因搞多了陰謀而積了陰禍,子孫也將因此而不昌。古人講究“治國以正”、甘棠遺愛,而三公為朝廷最尊顯之官職,其德行應為天下表率。賈詡以奇謀之士,而被曹丕任命為太尉,故為孫權(quán)所笑(意指曹丕重詭詐之術(shù)而不重德行,偏離了治國之正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3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