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慈禧掌權為什么會亡國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縱觀中華歷史五千年,至近代之前,基本都是由男性主導帝國運行,他們叱咤風云,呼風喚雨,建功立業(yè);女性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男性的“附庸”,在帝國里處于邊緣位置,基本沒啥話語權。然而,歷史上也有出類拔萃之女強人,她們讓無數(shù)英雄好漢匍匐在腳下,聽任其使喚,且不敢有半句怨言。史上女強人,秦宣太后、呂雉太后、北魏馮太后、武則天皇帝、北宋高太后、遼國蕭太后、清朝孝莊太后、慈禧太后等,必定榜上有名。當然,知名度最高的莫過于呂雉、武則天、慈禧這三位了;她們不但主宰帝國運行,私生活也頗為相似,“男寵”一堆,讓后世文人所津津樂道。有意思的是,呂雉掌權可以讓西漢強盛,武則天掌權可以使唐朝走向極盛,而慈禧掌權則加快清朝衰亡之步伐,最終走向滅亡。那么,同樣是女強人,同是掌權者,為何三者差距這么大呢?
01.呂雉掌權,穩(wěn)住局面,為“文景之治”奠定基礎
靠聯(lián)合關東各路諸侯,劉邦與楚霸王項羽打了四年,雖然屢敗屢戰(zhàn),卻最終奪得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但是,此時的漢朝非常虛弱,國內民生凋敝,北方草原上的冒頓單于還虎視眈眈,并不時出兵侵犯,將劉邦30萬大軍合圍在山西大同白登山之上,差點將其活捉。劉邦去世后,冒頓單于公然給呂雉寫“情書”,還派兵入侵,前鋒一度抵達長安郊外,京師被迫戒嚴?!肮聝f之君,愿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贝说绕鎼u大辱,呂雉忍了,因為漢朝還不是匈奴對手。
為了挽回尊嚴,呂雉掌權期間,奮發(fā)圖強,“韜光養(yǎng)晦”,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發(fā)動反擊戰(zhàn),蕩平匈奴。政治上,繼續(xù)執(zhí)行漢初“無為而治”政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發(fā)展生產(chǎn)。經(jīng)濟上,限制大商人活動,穩(wěn)定市場,保護小農(nóng)。外交上,暫時對匈奴妥協(xié),向其示好,讓冒頓放松警惕。收到“情書”之后,呂雉回信給冒頓單于,說自己年事已高,容顏易老,配不上你這大英雄。為表示歉意,再嫁幾位公主過去,并送錢、送禮。如此,呂雉穩(wěn)住了局面,西漢國力得以恢復,為“文景之治”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漢武帝呢?享受“文景之治”榮光,屢次發(fā)動對匈奴反擊戰(zhàn),使漠南再無王庭,打出了漢朝之威風。
02.武則天掌權,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為“開元盛世”做準備
說起武則天,大伙必定很熟悉,她與李世民十幾年不生一子,與李治則連續(xù)生多子,同時服侍兩代帝王之傳奇故事,讓人津津樂道。當然,武則天皇帝能夠留名千古,絕對不是因為“私生活”有多精彩,而是她治國之手段,以及對唐朝社會發(fā)展之巨大貢獻??筷P隴世族發(fā)家的大唐王朝,門閥政治一直都很強大,他們把握中央、地方各要職,排擠寒門弟子,王朝中央集權體制遇到挑戰(zhàn),隨時可能面臨分裂之危險。武則天上臺后,第一步就是拿門閥世族開刀,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門閥及其黨員全部鏟除,一概不留;擴大科舉錄取名額,采取殿試,剝奪門閥勢力對官員選拔之控制權;編纂《姓氏錄》,明確規(guī)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幾乎將北周以來強大的關隴貴族集團連根拔起,極大強化了中央集權。此外,任用酷吏,打擊貪腐,維護社會安定。武則天之努力,為古代史上最繁盛的“開元盛世”出現(xiàn)奠定基礎,后世評價:“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03.慈禧掌權,采取“保守治療”之策,大清一步步走向滅亡之深淵
1861年,折騰十一年的咸豐皇帝帶著遺憾與憋屈去天堂向他的祖先“野豬皮”努爾哈赤匯報工作了。臨死前,咸豐讓肅順等八大臣輔佐政務,防止慈禧玩弄權柄,確保大清帝國能繼續(xù)運轉。但是,肅順人際關系實在太糟糕,將滿蒙集團勛貴們得罪一遍,還自認為慈禧不足為懼,結果死于“辛酉政變”;慈禧、恭親王走向了政治前臺,主宰大清帝國。1884年,慈禧發(fā)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及其黨羽一切要職,實現(xiàn)了大權獨攬。慈禧掌權后,為了拯救大清,她采取“保守治療”政策,不愿意做徹底變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自我改革措施,全部以失敗告終。如此,大清國力不斷衰落,在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慘遭失敗,列強掀乘機起了瓜分中國之狂潮,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同時,大清成了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之工具,被人民拋棄,武昌起義后,隆裕太后接受“南北議和”,體面結束了帝國。
04.個人能力不一,時代背景之差異,造就了不一樣之人生與國運
呂雉掌權強國,武則天掌權富國,慈禧掌權只能亡國,這實在有意思;同樣是女強人,同樣是掌權者,可同人不同命。對此,呂雉、武則天、慈禧等三者之能力與格局差別大,是主要原因之一。就拿呂雉與慈禧來說吧,面對匈奴單于的“情書”,妹夫樊噲揚言要親率10萬大軍討伐冒頓,蕩平草原,將其活捉,給太廟獻俘,以洗刷恥辱。但是,呂雉拒絕了,她知道此刻還不是對匈奴動手之時,必須積蓄足夠之國力才能反擊,否則結果更慘。為此,她妥協(xié)了,也忍了,給冒頓回信,陪笑臉。慈禧呢?對光緒皇帝不滿意,想立大阿哥溥儁為皇帝,卻被歐美公使集體反對。如此,慈禧非常惱火,直接下令向八國宣戰(zhàn),支持義和團,盲目排外,結果慘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喪失更多權益。
與呂雉、武則天相比,慈禧能力還是有限,三者不是一個級別,這是慈禧導致大清亡國之重要原因。當然,更關鍵的是三者所處之時代背景差異明顯,慈禧沒有強國之客觀條件。呂雉掌權時,西漢才剛建立,統(tǒng)治集團內部比較團結,算是鐵板一塊。北方匈奴呢?雖說有彎弓之士40余萬,鐵騎踏破草原,響徹隔壁,可發(fā)展水平太低,各部落之間明爭暗斗。如此,只要中原王朝內部不出現(xiàn)動亂,匈奴是不可能入主中原。武則天掌權時,強大的東突厥、西突厥被自己兩位老公相繼滅掉(李世民滅東突厥,李治滅西突厥),北方草原上已經(jīng)沒有強敵,大唐國力碾壓周邊群小。國內雖說門閥力量強大,可庶族地主強勢崛起,他們是武則天鐵定的擁戴者,支持其改革,也支持她奪權。慈禧呢?晚清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原農(nóng)業(yè)文明已遠遠落后于西方工業(yè)文明;國內則是漢族地主勢力崛起,中央集權衰敗。慈禧本人能力有限,又面對此困境,她也無可奈何。
綜上所述,由于個人能力不一,時代背景差異巨大,呂雉掌權強國,武則天掌權富國,慈禧掌權只能亡國。那么,如果可以穿越,讓武則天回到清末,取代慈禧之位置,她能扭轉乾坤嗎?各位說呢?
參考書目:《漢書》、《新唐書》、《清史稿》
慈禧太后作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阻礙了清代社會進步和發(fā)展,是清政府徹底淪為外國列強半殖民地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慈禧執(zhí)政時期的清政府看似風雨飄搖,但還是拖著疲憊的身軀一路往下走,直到二十世紀初。
光緒三十四年(1908),慈禧去世,這成為大清命運的拐點。風雨飄搖、茍延殘喘了近七十年的大清朝,在僅僅三年的時間里土崩瓦解。當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后,清朝成為了歷史。
人們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清王朝在慈禧統(tǒng)治時期能夠挺過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一系列對清政府構成危機的歷史事件,但是卻在載灃執(zhí)政的三年里迅速走向滅亡呢?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從政治方面看,光緒三十四年(1909)的清王朝,早已物轉星移,和慈禧統(tǒng)治的主要時期,即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頭十年,已經(jīng)有了極大變化。有這么幾件事,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首先我們要從戊戌變法說起。戊戌變法真正推行的時間并不長,從開始實行新政到被慈禧政變推翻也就103天。又被做“百日維新”的戊戌變法主要起到了兩個作用,一個是讓清政府意識到革新的必要性,另一個則是讓資本主義維新派意識到想要富國強兵,指望清政府自己進行革新是不太可能的了。
第一個作用,直接催生了后來的清末新政。戊戌變法失敗后不久,清政府遭遇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輪番打擊,痛定思痛的清政府終于認清了形勢,意識到自己徹徹底底地落后于世界。所以,連清政府的保守派都開始主動要求改革,雖然改革內容基本上是戊戌變法的翻版,但卻起到極為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當科舉制度被取消后,大量讀書人一下子沒有了出路,不知道該怎么辦。不少知識分子選擇到國外開闊眼界,了解世界的發(fā)展狀況。這些人出國后,更加意識到清朝已經(jīng)危在旦夕。他們支持革新,壯大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力量。
另一個對清政府的滅亡起到加速作用的改革措施就是編練新軍。編練新軍有兩個重大的影響,一方面讓編練新軍的主要負責人袁世凱以及他所代表的北洋系軍閥迅速發(fā)家,實力壯大。到慈禧去世之際,清政府的命運基本上握在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手上。新軍的設立也使得不少革命黨人或者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進入了軍隊體系,為之后的辛亥革命提供了知識支撐。
維新分子思想上的轉變也是清政府加速滅亡的主要原因。我們提到,當戊戌變法后,不少的維新派分子已經(jīng)意識到,想通過清政府內部革新實現(xiàn)改革已經(jīng)不現(xiàn)實。在后來發(fā)生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喪權辱國,讓很多有識之士對清政府徹底失望。他們轉向支持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
清末新政后,因科舉取消而出國的知識分子增多,編練新軍又讓軍隊中的革命思想愈演愈烈。到載灃接手時的清政府,其實早就是一堆干柴,距離大規(guī)模革命運動的爆發(fā)就差一個導火索。最后,武昌起義點燃了這把革命之火,清政府的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除了大的時代背景以外,載灃的個人能力和權威不如慈禧,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慈禧是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之一,生前執(zhí)掌中國權柄近半個世紀,期間親歷并策劃多場宮廷政變,在權力斗爭中練就了一身虎膽,成為晚清時期實際的掌權者。
而載灃為什么能夠成為在慈禧死后到清政府滅亡的這三年里成為中國的實際掌權者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慈禧看中了他,或者說是看中了他的兒子溥儀。所以,載灃之所以能夠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tǒng)治者,完全是父憑子貴。而在這個時期,載灃作為實際統(tǒng)治者,根本無法像慈禧太后那樣輕易地控制袁世凱等人的北洋系,所以當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為了鎮(zhèn)壓起義,袁世凱迅速掌握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載灃黯淡退出政治舞臺。
所以,清政府在慈禧死后三年便土崩瓦解,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不論是政治上的推動,還是革命思想的傳播,亦或是北洋勢力的坐大,以及載灃的個人能力,都在強迫這清政府這艘早已腐朽的巨輪,加速走向沉沒的結局。
首先跟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立下的功績有很大的關系,所以雖說武則天是一介女流,但是她的政治手段并不比那些男性皇帝差多少,比如說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這段時間被史學家稱為貞觀遺風,在這種統(tǒng)治之下,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不僅沒有倒退,甚至較之前有所改善,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那個時期的人們處在一個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狀態(tài)。
反觀呂雉和慈禧就沒有這樣的功績,比如說呂雉在掌權的時候,整個漢朝的發(fā)展是停滯不前的,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改進。慈禧的表現(xiàn)甚至更差,后期的清朝在慈禧的統(tǒng)治下是日漸衰弱的,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其次就是武則天的掌權之后,她日常生活的奢侈程度相對比她們兩個來說還是比較節(jié)儉的,基本上繼承了唐玄宗那種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
但是反觀清朝的慈禧,她奢侈程度達到了一個駭人聽聞的地步。就比如說慈禧這個人聞不得熏香,所以她就命令下面的宮女,每天給她準備大量的水果,用來給他聞香用,一年下來光浪費的水果都有幾十萬斤,并且慈禧一個生日就花費了整個北洋艦隊三年的軍隊開銷。
更過分的是她并不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思,在清朝末期財政那么吃緊的情況下,她甚至還會變本加厲的享受生活,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清朝之所以滅亡,慈禧要負50%的責任,這也是我比較討厭她的一個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4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