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諸葛亮死后為什么司馬懿沒有打蜀國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無論是野史傳說,還是文學演繹,都讓人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三國時期?;孟胫约荷硖幗鸶觇F馬的三國,戎馬一生,建功立業(yè),跟隨著曹操、劉備、孫權(quán)稱霸一方,和關羽、張飛把酒顏歡,與諸葛亮、司馬懿廬中對談,陪趙云深陷百萬曹軍中七進七出。
我們喜愛著三國,不止是因為關羽的忠肝義膽,更是喜歡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對“生死冤家”的智謀對決。諸葛亮七出祁山,每一次和司馬懿的對決都扣人心弦,兩位三國智商最高的兩人的對決,稍有不慎就將萬劫不復。雖然智商稍高的諸葛亮數(shù)次將司馬懿逼入絕境,但是都讓司馬懿死里逃生。智商不夠生命湊,雖然司馬懿智商比不過諸葛亮,但是卻耗死了諸葛亮,過慧易夭。 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沒有乘勝追擊的攻打蜀國,而是直接宣布退兵,這讓我們非常的不解,最大的敵人諸葛亮已經(jīng)死了,為何司馬懿不一鼓作氣的拿下蜀國呢?
其實,當時司馬懿也曾想一舉拿下蜀國,但是這太過于冒險,因為戰(zhàn)爭所需要的天時、地利、人和自己都沒有。
天時:雖然現(xiàn)在諸葛亮已經(jīng)去世,但是東邊的吳國一直在虎視眈眈看著魏國,如果自己出兵攻打蜀國,誰都不能保證吳國不會出手。
地利:蜀國多群山峻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多年的征戰(zhàn),戰(zhàn)士們已經(jīng)疲憊不堪,此時長途進攻蜀國,蜀軍一定會以逸待勞的埋伏。
人和:從司馬懿進入到曹家之后,曹家人一直提防著司馬懿,無論是曹操、曹丕還是曹叡,對司馬懿都是非常的不信任,一直都不敢給司馬懿太多的權(quán)利。曹叡也不希望司馬懿繼續(xù)攻打蜀國,生怕司馬懿到時候功高震主,取締了曹魏政權(quán)。如果司馬懿執(zhí)意的攻打蜀國,那無異于叛國,司馬懿和他的家人都將生命不保。
所以,司馬懿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只能班師回朝。事實也正如司馬懿預料的那樣,回朝之后的司馬懿雖然加官進爵了,但是軍權(quán)卻第一時刻被交了出來。
一、不愿。其實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戰(zhàn)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司馬懿并不愿意和蜀國交戰(zhàn),之所以打了那么多次,也全都是諸葛亮一直挑戰(zhàn),他被迫應對。即便在應對過程中他也始終堅持防守為主,以至于諸葛亮嘲笑他膽小,他都不為所動。
按理來說,古代大將都喜歡靠打仗來建功立業(yè)封侯拜相。但是司馬懿卻不同,他志向遠大,他想要的是天下。即便當時已經(jīng)掌握了魏國的兵權(quán),但是他仍要穩(wěn)住,不能讓皇帝曹叡對他起疑心,懷疑他一味攻擊是有一統(tǒng)天下的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削除他的兵權(quán)。
二、不能。他不能進攻蜀國,因為會引起皇帝曹叡的猜忌。司馬懿統(tǒng)兵多年,軍中威望越來越大,曹叡猜忌他擁兵坐大會奪走自己的江山。可是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這樣才能打勝仗。因此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是矛盾的。只要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會做大。所以后來在司馬懿試圖發(fā)起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也很聰明,故意多次出兵,等皇帝曹叡來阻止再退兵,這樣顯得自己很忠心聽話。
三、不空。諸葛亮去世之后,司馬懿是很忙的。他先后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zhàn)爭和阻擋孫權(quán)進攻的戰(zhàn)爭。而這些都是曹叡派他去的。而曹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也只有他能去,再者只有他去打這些仗才不會有機會做大的可能。后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他才發(fā)動高平陵之戰(zhàn),奪去曹魏權(quán)力。
四、不敢。如果說之前是因為曹魏統(tǒng)治者的猜忌所以不能攻打蜀國,那為什么他奪權(quán)之后還沒有發(fā)動大軍進攻蜀國呢?那是因為他不敢啊。初奪政權(quán),政局不穩(wěn),國內(nèi)很多人都不服試圖奪權(quán),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敢貿(mào)然出兵進攻蜀國。一旦出兵在外,朝堂上發(fā)生一些事誰都控制不了。
諸葛亮死后司馬懿為何從來都不攻打蜀國?
司馬懿肯定是想攻打蜀國的,只是老天給不了他更多的時間了,不過攻蜀,他的后人幫他做到了。為什么司馬懿在世的時候一直不打蜀國呢?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面我來向大家揭秘這其中的緣故。
其一:蜀國實力尚存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重要的時間點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251年,司馬懿病逝于洛陽;253年,費祎被刺身亡,姜維開始獨掌兵權(quán),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北伐;
從這三個時間點我們可以看出,自諸葛亮死后,一直到司馬懿病逝,蜀國沒有再對魏國進行大舉進攻,而在這一時期,蜀主劉禪開始正式掌權(quán),蜀國內(nèi)政穩(wěn)定,沒有什么動亂。劉禪不是小說《三國演義》里面說的那種荒淫無能之主,這個在諸葛亮死后能穩(wěn)定蜀國朝政30余年而沒有內(nèi)亂發(fā)生足見其之高明,反觀魏吳兩國,后期內(nèi)亂不斷。劉禪當政期間,任用了一批賢才,像蔣琬,費祎,姜維等等。所以即使在諸葛死后,蜀國實力也依然不可小覷,內(nèi)有賢臣外有良將,加之蜀地易守難攻,蜀國一直是固守狀態(tài),所以司馬懿在諸葛死后乃至之后多年也不敢貿(mào)然伐蜀。
其二:司馬懿無暇顧及蜀國
237年,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叛亂,自立為燕王,侵擾魏國北方。238年魏明帝曹睿命司馬懿率兵討伐,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一年多的時間。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由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由于主幼臣強,曹魏和司馬氏的內(nèi)斗也由此開始,而這場內(nèi)斗一直延續(xù)到249年曹爽被誅殺而告終。起初曹爽為排擠司馬懿,向天子進言任司馬懿為大司馬,后任命為沒有實權(quán)的太傅,此間,司馬懿一直隱忍。到241年,孫權(quán)率軍伐魏,司馬懿自請出兵討伐吳軍,到243年九月,徹底將吳軍逼退。而此時司馬懿也不再是當初那個無一實權(quán)的司馬懿了,其后司馬懿廣招天下人才于其門下,像有名的鄧艾,鐘會,王基等等。逐漸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力量與曹氏抗衡,而此時曹氏家族主要是曹爽當權(quán),244年,曹爽想立威名出兵伐蜀,后被蜀將王平大敗,其后曹爽更是專權(quán)跋扈,其行為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也使得曹魏國力衰退,逐漸更多的朝中大臣開始倒向了司馬懿這邊,而幼主曹芳只能看著這兩個顧命大臣內(nèi)斗而毫無辦法。終于在249年,趁著曹爽兄弟陪曹芳去高平陵掃墓,一舉將曹爽及其黨羽捉拿,后滅曹爽三族。曹爽死后,曹魏宗族勢力被司馬懿架空,251年正月,曹爽舊部王凌反叛,后被司馬懿誅滅,同年司馬懿也病逝于洛陽。而此后,其子司馬昭繼承了其父之位,司馬氏也成了曹魏真正的主人,獨攬大權(quán),魏帝也成了傀儡。所以在諸葛亮死后,司馬懿根本無暇顧及蜀國,先平內(nèi)亂,曹睿死后,陷入了與曹爽及背后的整個曹氏宗族的內(nèi)斗之中,雙方明爭暗斗數(shù)十年,最終司馬氏贏得了勝利,而此后不到一年司馬懿便病逝,所以他一直未能伐滅蜀國!
司馬懿不是不想打蜀國,掌握魏國實權(quán)后怎會不想一統(tǒng)天下?只是上天不能再給他歲月了,不過其后人完成了他的志愿,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晉朝,結(jié)束了近50年戰(zhàn)亂四起的局面,也算是功德圓滿吧!
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三國里面比較出名的兩個謀士,在用兵打仗和其他方面都非常的有智慧,有人說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后蜀國的軍隊敗退的時候沒有選擇繼續(xù)攻打,讓人很是疑惑。以下是個人關于這個事情的看法。
首先,司馬懿是一個不遜色于諸葛亮的存在,雖然吃了幾次的敗仗,更甚者差點死于諸葛亮之手,但是司馬懿能夠看出蜀國失敗是必然的,當時的情況也正式如此,劉備的去世嚴重影響了戰(zhàn)局,諸葛亮臨危受命在當時也是有苦說不出。所以司馬懿清楚諸葛亮死后蜀國的滅亡是遲早的事情,不用急于一時勞損軍士,雖說當時蜀國還有很多的能人,但是抵擋不住失敗的趨勢。
其次,司馬懿清楚“兔死狗烹”的道理,如果一舉拿下蜀國,然后合理打掉吳國,天下的統(tǒng)一在皇帝的身邊是不允許有大功之臣的,所以司馬懿不攻打蜀國也是為他自己考慮,打得太快他就沒有了利用的價值,以后的日子絕對不會好過,留下蜀國任其滅亡是自己的利用價值持續(xù)一度時間,事實證明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最后,雖然當時的諸葛亮已死,對蜀國的影響還是挺大的,但是當時的蜀國不得不承認病理強大,人才還很多,這個時候貿(mào)然攻打失敗的幾率很大,包括諸葛亮自己訓練的一批軍士,以及劉禪在位時用了很多的人才,所以,不是不打而是不能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4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從功高震主到一張人皮,藍玉為何這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