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狀元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現(xiàn)代高考各省的第一名,會被稱為省狀元,而狀元也是古代科舉最高的榮譽和頭銜。不過古人要是考取了狀元,今后的各種待遇可是高考狀元不能相比的。狀元等于是由皇帝親自選取的人才,一夜之間便能從普通百姓變成達官顯貴。不過唐朝的狀元好像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唐朝一共出過144位狀元,其中有11位還當(dāng)上了宰相,但沒有一位有過過人的成就,這究竟是為何呢?
在中華民族的性格當(dāng)中有一個深刻的烙印,它就是對于考試和功名的極度重視。比如每年高考來臨之際,與高考有關(guān)的熱點話題立刻就會登上熱搜,全國各地都在討論與高考有關(guān)的事項,而無數(shù)的學(xué)子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踏入考場,希望考出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這是一個現(xiàn)實事件,因為高考成績將決定學(xué)子的大學(xué),但它同時也是一個歷史事件,亦或說是一種歷史傳承,因為這種對于考試的極度重視,從一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心中就埋下了種子,它就是科舉制度。正如于賡哲先生所說,“科舉制度在古代讀書人的心中埋下了種子,那就是考取功名……它形成了全民讀書和考試的社會氛圍,并且在中華民族性格當(dāng)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科舉制度形成的科舉文化,的確對中國人的思想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深植在中國人的血液當(dāng)中,比如狀元文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即使是在現(xiàn)代,“狀元文化”仍舊大行其道,每年高考成績出爐之后,各地的文理科狀元都會登上書刊或是接受采訪,儼然成為熱點人物。在這種背景之下,不管是要參加高考的學(xué)子還是他們背后的父母,都對“狀元”夢寐以求,認為成為狀元未來的人生就會是一路坦途,而這與科舉制度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世人眼中,“考取狀元就相當(dāng)于是鯉魚躍龍門,是下層階級登往上層階級的天梯?!?《懸崖邊上的名士》大生)
不過對待歷史后人應(yīng)當(dāng)客觀公正,看待問題切不可一葉障目,比如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狀元,地位是有巨大差異的,并非所有狀元都如同宋代一樣,地位尊崇。
“狀元”這個稱號最早出自于唐朝,據(jù)史書記載:“舉人赴京應(yīng)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辈贿^,唐朝時期的狀元地位并不像后世那樣尊崇,影響力也微乎甚微,這與唐朝狀元的選拔制度有關(guān)。唐朝時科舉制度雖然已經(jīng)開始快速發(fā)展,但制度總體并不完善,狀元的選拔既不依靠皇帝欽點,也不根據(jù)考試成績,而是完全由考官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賄賂考官、討好考官成為當(dāng)時的風(fēng)氣,只要是名氣大出身好的考生,就有機會成為狀元,因此唐朝的狀元含有許多“水分”,所以唐朝的狀元在史書上記載不多,史書也不會刻意強調(diào)他們的狀元頭銜。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在史書上的記載只有寥寥數(shù)筆,這與宋朝的狀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唐朝的狀元與宋朝的狀元不可同日而語,兩者之間仿佛云泥之別。宋朝的狀元符合后人對它的期待,在唐朝時狀元只是一個頭銜,不等于官職,想要做官還要等待吏部的補錄,而宋朝時的狀元含金量很高,狀元及第后立刻授予官職,而且升遷極快。當(dāng)然,這種差異是有原因的。宋朝時科舉制度較為完善,皇帝和政府對科舉考試非常重視,從宋太祖開始禁止公薦,到宋真宗時期采取“糊名制”,體現(xiàn)的是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公平。在宋朝狀元的選拔完全憑借他們在考場上的表現(xiàn),因此宋朝的狀元皆是飽讀詩書、對答如流的賢士人才,至少在能力上是沒有大問題的,因此朝廷才會如此重視狀元。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當(dāng)中寫道:“宋代的科舉制度的完善,使他們可以選拔出更優(yōu)秀的人才,狀元不再是一種符號,而是對官僚體系強有力的補充,這是宋的成就之一?!?/p>
元朝時,狀元的處境非常尷尬,首先元朝對于科舉制度的態(tài)度經(jīng)常轉(zhuǎn)變,廢立不過統(tǒng)治者一念之間,而且即使科舉開設(shè),也存在種族歧視,錄取的比例對于漢人來說很不公平,因此元朝時代的狀元,幾乎已經(jīng)名存實亡。至于原因,易中天先生在他的《鐵血蒙元》中講述的非常透徹:“帝國的統(tǒng)治者很清楚,如果恢復(fù)科舉制度,蒙古人與色目人肯定無法與漢人一爭高下,他們把持政壇就不再可能……便讓許多讀書人希望落空?!?/p>
明朝時,科舉制度發(fā)生了一個戲劇化的變化,狀元的地位恢復(fù)到了與宋朝相仿的程度,但考取狀元的限制卻更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基本上不能是重臣之后。在明朝時非常避諱重臣之后成為狀元,有時當(dāng)朝重臣甚至?xí)笞约旱膬鹤硬灰獏⒓涌婆e,比如萬歷皇帝時的一位首輔沈一貫,就因此與自己非常有才華的兒子決裂。
沈一貫的做法有些絕情,但從政治角度來看他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比如張居正就選擇不避嫌,他的兒子中了狀元,這在當(dāng)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都在對他進行非議,張居正死后他的兒子們基本上都被革除功名,后代也背上罵名。
清朝時的狀元仍是憑借考試成績,但是過程當(dāng)中又參雜了許多人為因素,比如一個考生的樣貌或是姓名,都有可能成為他中狀元或者被革除狀元的原因。
到了現(xiàn)代,科舉制度不復(fù)存在,但科舉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仍舊巨大,比如人們對于狀元的吹捧和追求,這當(dāng)然是理所當(dāng)然的。不過,縱觀中國歷史狀元的沉浮,我們會發(fā)現(xiàn),科舉制度不在于選拔出狀元,而在于選拔出人才,現(xiàn)代的高考制度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對狀元懷著熱烈的追求,但切不可盲目吹捧,否則便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5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