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什么沒有經(jīng)常北伐,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整個歷史上,單單只說“北伐”,其實是有很多次的,而其中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北伐又是更為人所熟知的一段歷史,盡管北伐的最終結果不如人意,但卻讓諸葛亮贏得了死而后已的名聲。不過,與他們同時期的吳國,卻好像一直沒什么動靜,照理來說,吳國國力雖然不及魏國,但比之蜀國還是要更加強盛一些,為何吳國卻沒怎么進行北伐呢?
1.諸葛亮的北伐是為什么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國家,但是主角卻似乎一直都是魏國和蜀國,基本上沒有吳國什么事。既然如此,不如先來看看魏蜀兩國之間的爭斗。諸葛亮不斷進行北伐,其中劉備的遺愿占據(jù)了一部分,統(tǒng)一全國不僅僅是諸葛亮的心愿,更是劉備一生的目標,然而至死都沒能完成,作為被寄予希望的諸葛亮,當然想要完成這個目標,不管會有多么艱難。
不過,這也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諸葛亮身在蜀國,對于蜀國內部的各種矛盾當然都是很清楚的,劉備還在的時候他能夠調節(jié)這些矛盾,但是他一死,諸葛亮沒辦法做到這些,他的聲望不夠,因此想要以戰(zhàn)爭來分散國內的注意力,另外,北伐也屬于是能夠讓蜀國“以攻為守”的生存策略,畢竟魏國強大,蜀國最弱,如果魏國要主動開刀,蜀國必定會是第一個。
2.吳國為何不北伐
反之,吳國為什么不熱衷于北伐呢?吳國不是蜀國,他沒有復興漢室的旗幟,不需要這樣的大目標,畢竟他們的主公姓孫不姓劉,在這一點上與蜀國是完全不一樣的。更何況,吳國雖然比蜀國強,但是比起魏國還是差遠了,孫權也不是傻子,單純的進攻奪取地盤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通過一些騷擾,讓魏國不能喘口氣,才能助力蜀國的北伐。
另外,吳國與魏國不同,吳國多水軍,魏國多陸軍,如果守著這塊地方,魏國還未必能夠攻的進來,畢竟有一條長江在那,魏軍來了的話是很不熟悉的,這一點在赤壁之戰(zhàn)就有表現(xiàn)。反之,吳國如果要主動進攻,勢必就要越過長江,一旦如此,水軍進入陸地,他們同樣無法施展自己的優(yōu)勢,那就是被吊打的結果,因此,他們也沒有主動出手。
3.吳國有什么戰(zhàn)略
既然不出手,但是魏國可不會閑著,那么吳國能做些什么呢?前面有提到,吳國配合蜀國對魏國進行一些騷擾,畢竟魏國強大,吳蜀只有聯(lián)盟才能夠有比較大的生機,但是雙方的政治立場又有些不太一樣,吳國畢竟又不是蜀國的附屬國,它也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不可能完全無條件地幫助蜀國的北伐,所以,騷擾之后并不會全力進攻,遇到困難就直接撤回來了。
東吳領導者孫權與他的哥哥孫策是不一樣的,如果孫策在世,情況或許就是另一個樣子,孫策善于攻,但孫權善于守,所以,東吳并不是什么都沒做,只不過因為他本身的政治立場和地理位置與蜀國的不同,因此人們很容易就將他忽略掉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5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成器拒絕當太子,死后被弟弟追封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