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康熙不阻止九子奪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清圣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以說是千古一帝??滴跎倌陼r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wèi)雅克薩、創(chuàng)立"多倫會盟"取代戰(zhàn)爭,聯(lián)絡蒙古各部,可謂是功勞卓著。
正是因為康熙才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康熙在位期間,卻出現(xiàn)了令其最頭疼的九龍奪嫡,三十多個兒子中,有九個都覬覦皇位,想謀得太子之位,令康熙真是傷透了腦筋。
那么,康熙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自己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這個提法肯定是參照乾隆退位,然后讓兒子嘉慶當了皇上,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這件事情。
(康熙)
其實當年,乾隆退位時不想超過爺爺?shù)脑谖粫r間61年。而我們都知道乾隆退位以后,雖然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政權還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即使老眼昏花,話語不清,還是不肯放權。此時的嘉慶皇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也就是說,乾隆也是貪戀皇權的。乾隆所謂的讓位,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形式吧。
康熙貪戀皇權
作為歷朝歷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更明白皇權的重要性。誰當皇上,皇權握在手里誰就說了算。如果誰想挑戰(zhàn)皇上的權力,那么誰就沒有好果子吃,既使他是太子,也不例外。
諭禮部曰:"帝王紹基垂統(tǒng),長治久安,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誕生嫡子,已及二齡。茲者欽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儲大典,宜即舉行。今以嫡子胤礽為皇太子。爾部詳察應行典禮,選擇吉期具奏。"
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索尼的孫女)所生,但是其母在生下他兩個時辰后就去世了。由于同胞哥哥早夭,胤礽是作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的。其中原因估計康熙心里最清楚,一是皇后誕下嫡子有功,而隨之皇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把胤礽立為太子是給皇后的一個交代,二是對自己與皇后感情深厚。
康熙說"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嫗愛惜"。
康熙雖然平時很忙,但堅持親自撫養(yǎng)和教育這個生而喪母的孩子??滴踉鴮Υ蠹艺f,自己一天中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問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過問皇太子的學業(yè)情況。而胤礽聰慧而好學,文武兼?zhèn)洌滴鯇λ歉訉檺?,甚至是溺愛??滴踉试S胤礽結交朝臣和外臣,目的就是鍛煉他的能力,培養(yǎng)自忠于自己的一幫大臣??滴踹€讓胤礽代為祭祀、監(jiān)國等事物,得到了大家廣泛的贊譽。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康熙在縱容太子,同時也默許索額圖(太子的叔姥爺)所定規(guī)格幾乎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康熙還縱容太子揮霍浪費,如歷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皆較皇帝上乘,命令當?shù)毓賳T搜刮民脂民膏。東宮內花銷亦高于皇帝。
()
如此,慣子如殺子,太子胤礽養(yǎng)成了脾氣暴躁,不可一世、蠻橫無理的性格,甚至還做出了任意鞭撻王公大臣,到處樹敵,搜羅美女等事情。康熙以為太子沒錯,錯在身邊人身上,于是經常換太子身邊的侍從,他覺得自己的兒子是沒有缺點的,是別人在教唆太子做壞事。
長此以往,康熙訓斥太子,說他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訓"。康熙帝巡幸塞外時,胤禔等皇子打太子的小報告,說他的種種不良的表現(xiàn)。且太子對7歲弟弟得了重病之事,感覺無動于衷。
康熙說,"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實錄》)這意思非常明確,就是康熙覺得太子想來分他的皇權。特別是在返京途中,康熙帝發(fā)現(xiàn)皇太子在夜晚在他的帳篷外邊偷窺,覺得太子會“弒逆"。
從上述可以看出,康熙是多么貪戀皇權,廢太子的真實原因就是太子覬覦皇位,有可能會篡權。所以,康熙能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線,當太上皇嗎?顯然不能。
康熙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那是因為在康熙心中,在九王奪嫡的過程中,他也不知道該到底讓哪一個兒子繼承大統(tǒng)。
太子第一次被廢,已經35歲,在太子位上坐了33年。而此時,諸皇子的心一下子活了,都覺得自己有兩把刷子,可能會被康熙看中,明爭暗斗,都想施展一下拳腳。
康熙帝深惡皇子結黨,內外勾結,上下串聯(lián),蓄謀大位。他說:"諸皇子有鉆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雍正)
但是康熙看到那個亂騰勁,又覺得廢太子后給太子一個教訓,太子知錯就改就好了。在一年后,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又被復立。但是三年之后,發(fā)生了太子再度被廢之事,原因與第一次太子被廢如出一轍,這次太子結交大臣,想靠對方的力量促使自己早點登上皇位。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自復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yè)斷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后,著將胤礽拘執(zhí)看守。"
之后,康熙的九個兒子都參與到了皇權的爭奪中,康熙一時焦頭爛額,看看哪個皇子都覺得不是那么合適當太子,于是太子之位就一直空著。無形中,更縱容了兒子們的明爭暗斗。或許直到生命垂垂老矣,康熙才選中了皇四子,也就是后來的雍正帝繼承自己的皇位。
那么,如此說來,康熙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權力的。
因為到了雍正事情就已經想辦法避免“九子奪嫡”的事情再次發(fā)生,所以乾隆時期自然也就沒有“九子奪嫡”。清朝宗室損失最慘烈的時候就是在“九子奪嫡”時期,因為康熙對繼承人的猶豫不決,導致了皇子之間的爭斗。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獲勝而結束,后來為了避免九子奪嫡再次發(fā)生,雍正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因為“九子奪嫡”太過于慘烈,所以雍正雖然最后獲得了勝利,成為了君王,但卻被冠上殘暴無情的頭銜。因此雍正也認真反思了“九子奪嫡”所帶來的危害,所以勢必要阻止這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所以后來雍正就想出來了秘密立儲的方法,將繼承人名字寫在圣旨上然后放于匾額后。
不過在康熙時期之所以會發(fā)生九子奪嫡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康熙在位時間太久了,各皇子早就已經非常焦急,所以也就引發(fā)了爭斗。乾隆的子嗣雖然也更多,但是卻還沒有康熙子嗣多,而且乾隆也退位當了太上皇,所以皇子之間爭斗也并不激烈。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康熙成年的皇子比較少,能夠爭奪皇位的人也比較少,所以想要引起爭奪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康熙在位時成年皇子數(shù)量已經很多了,而且各自都有了勢力,所以對于皇位也都是虎視眈眈。但乾隆的皇子們大都比較年幼,都沒有能力去爭奪。所以在種種原因之下,乾隆時期就沒有發(fā)生九子奪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6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