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為什么個個都是奇葩,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我國最后一個大漢建立的王朝是明朝,一共經(jīng)歷了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位皇帝。其實不論是哪個朝代總有一些奇葩的皇帝,但是偏偏明朝的十六帝都成了逗比。
首先是朱元璋,他的成功絕對算得上是勵志了。他是個大老粗,但也親手制定出了《大明律》,朱元璋的名字也很講究,朱重八,沒錯,明朝正是經(jīng)歷了二八一十六位皇帝,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爸爸給兒子起了個這樣的名字,千古第一神算子非他莫屬。
朱允炆當皇帝算是比較幸運的了,就因為他爹的身體不好,早早就去世了,要不然這皇帝還真沒他什么事,然而,他做了皇帝后陶醉于革命,結果被自己的叔叔朱棣給革命了,也算是悲催了。
朱棣是朱允炆的親叔叔,直接把自己的親侄子推翻,自己做了皇帝,不過在他統(tǒng)治期間,干了一件轟天動地的大事 ,就是鄭和下西洋。朱棣之后,他的兒子朱高熾繼承帝位,因為父親在職期間,將大明王朝治理的井然有序,自然他就沒有操什么心,而是開辟了一條專屬于自己的道路,他成為了一名美食家,后來因為吃得太胖猝死。
朱瞻基還很小的時候就被他的爺爺朱棣定為皇太孫,而且數(shù)度跟隨朱棣征討其他部落,在治理國家方面也是和朱棣頗為相似,但是他卻因為自己喜好蟋蟀被譽為“促織皇帝”,為了斗蟋蟀,不惜微服私訪,和民間的蟋蟀大神們一起去玩,不過他斗蟋蟀的本領是真的強,從沒有在這上面栽過跟頭。
后來朱祁鎮(zhèn)去蒙古打劫被綁,回家后被弟弟朱祁鈺篡位。朱見深則是鐘愛大自己十九歲的萬貴妃。他的兒子也就是下一任皇帝朱祐樘的身世也成為了一個謎。反正后來明朝的皇帝也是一個比一個奇葩,有動物園園長,有煉丹狂魔等。
這是和明朝特殊的政治生態(tài)有著直接關系的。
明朝時期的文官集團,勢力非常強大,強大到已經(jīng)可以超越皇帝,自行運轉政府,解決國家大事?;实墼谶@個時代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宗教信仰,一個符號?;实?,也就是天子,并不需要在實際的政務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他下面有內閣首輔,還有從洪武年間八千人規(guī)模發(fā)展到明末超過兩萬人規(guī)模的文官集團來處理。所以大臣們希望皇帝能夠無為而治,不要添亂。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的權利幾乎就全部被大臣剝奪,因此,他們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只能開發(fā)自己的愛好。明朝歷史上,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并不是沒有人對自己的這種存在感提出質疑,甚至進而抗爭的,但都是以失敗告終。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為了對抗這種對待,任性妄為,甚至單槍匹馬沖出了長城,在韃靼人面前晃悠了一回。他在位期間多次帶隊出征,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稱號。這種行為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種對于文官集團的反抗和控訴。
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在張居正死后,也曾經(jīng)想要振作,收回權利大有作為。但是爭國本事件的爆發(fā),讓他徹底明白了自己這個皇帝連自己的繼承人都無法決定。這也讓他徹底心灰意冷。因此,萬歷皇帝選擇采用無為的方式對抗這個冷卻了他的熱情的文官集團。所以,這位在位時間僅次于嘉靖的皇帝,在之后漫長的歲月中,變成了一個隱士。幾乎任何人都見不到他,就連內閣首輔也是如此。
所以,在儒家學說橫行,文官集團勢力空前龐大的明朝,才會有那么多的奇葩皇帝,既是他們的無奈,也是他們的控訴。
答案很簡單,因為前朝的歷史都是后一朝寫的。不抹黑的話,怎么顯得出如今政權的正統(tǒng)性?
清朝因為是外族統(tǒng)治者,一直就擔心反清復明的問題,在修明史的時候,當然會多少抹黑一些明朝皇帝。商紂王、隋煬帝,都是一個道理。但其實更該看的是,事實到底是如何的。商紂王極大地開拓了華夏民族的活動范圍,隋煬帝開鑿運河、完善科舉、甚至是第一次使青海省并入中國版圖。而號稱腐敗不堪的明朝,內亂(靖難之役、寧王反叛、少數(shù)民族叛亂等等)、外患(倭寇、蒙古、女真、緬甸等等)不斷,照明史的說法,皇帝也一個個都是奇葩,但事實卻是,依舊統(tǒng)治了276年。清朝才267年。
漢族王朝里牛逼皇帝多一些的西漢和唐朝,也各自只有210年和289年。這兩個王朝后期還不乏外戚專權、藩鎮(zhèn)割據(jù)?;实酆统⒄f話算不算數(shù),到不到的了地方上,還很難說。
總體來看,明朝已經(jīng)做的算是不錯的了。但問題是,如果真的如實來說的話,豈不顯得清朝毫無統(tǒng)治的合法性了?所以,文字獄、《明史》案,你懂的。
同樣的道理,你大概也就明白了,為何前些年大陸的影視劇、電影、小說里面,民國時期的政府和正規(guī)軍都那么腐敗無能。除了《亮劍》里面的楚云飛外,幾乎很難找到一個經(jīng)典的國軍正面形象,而只要是抗日,肯定少不了GD的角色。當然,現(xiàn)在好些了,這種情況。
寫了這么多,順便給你推薦本小說吧。網(wǎng)上就能搜到的。叫《大明征伐錄:壬辰風云》。
講的是明朝萬歷年間在朝鮮戰(zhàn)場上和日本打仗的事情,這場戰(zhàn)爭,也是清朝甲午之戰(zhàn)前,中日之間最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我現(xiàn)在正在看。這場戰(zhàn)爭斷斷續(xù)續(xù)打了八年,有點兒像抗美援朝,不過是抗倭援朝。可以看一看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僅僅50年的時候,明朝遠征軍依舊可以暴揍日軍的場面。和擁有號稱東亞最牛逼的北洋艦隊、卻被日本完爆的清朝一比,的確引人深思。另外,比較有特色的是,這本小說男主是個錦衣衛(wèi),男二號是個日本武士,是從明朝和日本兩條線索分別描寫的,和原來不少歷史小說的無腦神劇路線比,也覺得對戰(zhàn)爭的描寫更為客觀、全面。
真心推薦,可以看一看。
導讀:明朝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國,到公元1644年崇禎帝煤山自縊,接近三百年的時間,共傳位16個皇帝。這些皇帝有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樣樣精通,有的卻有一些“上不了臺面”的特殊癖好,堪稱是奇葩。在這種奇葩皇帝的帶領下,還出了一大批奇葩官員,讓大明朝成了歷史上極具趣味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幾乎是同一類人,他們都懷有偉大的志向,都有出色的能力,手下有一大幫子能人異士,同樣,也都嗜殺成性,稍不對頭就會大開殺戒。
這也讓這兩位皇帝在歷史上毀譽參半,但不得不說,朱元璋和朱棣對于大明江山是有極大作用的,朱元璋主要是建立了大明,朱棣則是被抗蒙古守護了大明,父子二人齊心協(xié)力,共保大明繁榮昌盛。至于夾在他們之中那個失蹤的朱允炆也就不做過多贅述了。
朱棣死后傳位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是一個絕對的吃貨,而且他還有一些殘疾,腿腳不方便,走路需要有人攙扶,但腿腳的不方便并不意味著他腦子不好使,相反,朱棣的靖難之役多虧有他守住了朱棣的大本營北京,否則朱棣立馬會處在進退維谷、四面楚歌的境地。
朱高熾特別胖,身體也不好,腿腳不方便,但他卻是一個大好人。他的弟弟朱高熙多次侮辱他,就連當上皇帝以后也是一樣,甚至還光明正大的準備謀反,但朱高熾都容忍了下來,他認為不過是弟弟一時糊涂,他們畢竟是親兄弟。只可惜,這位明仁宗最終只當了262天皇帝,便追隨他的父親朱棣去了。
朱高熾傳位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他早年經(jīng)常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在他當皇帝的短短十年時間里,他幾乎沒有增加任何的賦稅和徭役,還未老百姓出臺了很多寬松的政策。但朱瞻基有個特別的癖好:斗蛐蛐。甚至有人罵他是“蛐蛐皇帝”。但實際上朱瞻基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但作為皇帝就不能斗蛐蛐?這種小愛好誰都可以有,就是皇帝不能有,這也是當皇帝的悲哀了。
十年后,朱瞻基傳位明英宗朱祁鎮(zhèn),由于朱瞻基駕崩特別早,朱祁鎮(zhèn)繼位時不過9歲。在他23歲那年,瓦剌叛亂,他親帶20萬大軍出征,卻因為宦官王振的誤導,導致土木堡大敗,20萬大軍全軍覆沒,朱祁鎮(zhèn)本人甚至被俘虜。在此緊要關頭,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鎮(zhèn)弟弟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
明英宗被放回來后,被軟禁七年,最終發(fā)動奪門之變重登帝位,還賜死了于謙??蓱z于謙,一代忠良,如此下場。明英宗作為被皇帝,到被俘虜,到安全回來,又被軟禁,然后再次成為皇帝,估計歷史上也僅此一人。
明英宗23歲就被俘虜,當時他的兒子朱見深不過2歲。由于朱祁鈺成為皇帝,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自然被廢掉。當時照顧朱見深的是一位大他17歲的宮女萬氏,只是沒想到由于少年的額不幸,朱見深養(yǎng)成了極強的戀母情結,甚至和這個大他17歲的女子相愛了。這是一段不折不扣的不倫之戀,但既然是真愛,又何必在乎年齡呢?
明英宗駕崩后,傳位明憲宗朱見深。朱見深的老婆萬氏(也就是大他17歲從小照顧他的保姆)卻生不了孩子,在萬氏的嫉妒心下,朱見深差點斷子絕孫。最后一大幫子太監(jiān)宮女的幫助下,一個姓紀的姑娘生下了一個皇子,太監(jiān)宮女細心照料,唯恐他被萬氏害死。
最終這個孩子終于長大成人,朱見深也終于知道自己早就有了一個兒子,他給自己的兒子取名朱佑樘,日后的明孝宗朱佑樘,他是明朝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沒有之一,在日后我們再做分析。
明朝皇帝似乎個個都是奇葩,不是殘暴變態(tài)就是昏庸荒唐,什么“道士皇帝”“蛐蛐皇帝”“木匠皇帝”等等,放眼望去,沒一個是正經(jīng)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政治環(huán)境太寬松。明朝的政治環(huán)境寬松到了言官可以毫無來由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弘治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罵他怠政,是要做周幽王、漢靈帝的前奏;正德想去江南看看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群臣前堵后追,罵他是隋煬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時,海瑞更是抬著棺材痛罵嘉靖施行了惡政,搞得“家家皆凈”;后來萬歷被言官罵怕了,干脆躲了起來......當著皇帝的面都敢往死里罵,在背后說皇帝壞話,甚至胡亂編排皇帝的丑聞、緋聞的現(xiàn)象就見怪不怪了。比如朱元璋,朱元璋在民間的形象基本就是個超級殘暴的嗜血惡魔。究其原因是朱元璋大力反腐,清查了大批貪官污吏。有話語權的文官階層的利益被觸動了,朱元璋的反腐行動就被惡意描繪成殺功臣、搞文字獄之類的惡行了。明朝有很多這類野史,說朱元璋性格兇殘,稍不如意就要殺人施暴。說得多了,朱元璋殘暴的形象就被定型了。
另一個原因是:明朝滅亡后,那些投降了清朝的明朝人在編修《明史》時,一方面大量采用明朝書商用來吸引讀者眼球的各種野史故事、大力抹黑明朝皇帝,另一方面又要推卸責任,著力證明不是大臣不給力而是皇帝“用人不識”“殘害忠良”“剛愎自用”,才導致明朝滅亡。
有意思的是,《明史》初稿把明朝皇帝丑化得不堪入目,竟然讓人讀都讀不下去,連清朝皇帝都hold不住了。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讀了《明史》編修班子呈上的帝王本紀和列傳若干卷,非常不滿意,兩次語重心長地對編修班子的成員說:“著史之道,務必要秉公持平,不能持有私心而作偏頗之論?!?br>康熙還舉例分析道:“《正德實錄》記載說,正德在午朝罷朝后,在御道收到了一卷匿名文簿,于是傳旨查問,百官全部跪倒在兩旁,因為天氣炎熱,竟然有好幾個人中暑暴斃,還有人病倒。這件事太可疑了。想想看,打仗時,將士們都穿著厚重的盔甲,在烈日下作戰(zhàn),可是只聽說過有戰(zhàn)死沙場的,從來沒聽說過有誰是在戰(zhàn)場上中暑暴斃的,又怎么可能在朝堂之上中暑死亡這么多人?”
對于明朝的滅亡,康熙的見解也比較客觀,認為明末朋黨紛爭,朝廷大臣置社稷于不顧才是主要原因,沒有一味把責任推到崇禎和崇禎身邊的太監(jiān)身上。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康熙還對修史的官員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明朝有些帝王年紀輕輕就死了,史論一概說他們生活不檢點、沉迷酒色,身體垮了,才早早死了。這些全是書生之見!這些早死的明朝皇帝即使是完美的皇帝,你們還是會雞蛋里挑骨頭,硬去指責他們做過見不得人的事。朕為他們辯白一下吧——天下事情紛繁復雜,皇帝勞心勞力,實在不勝疲倦,身體才垮掉的啊?!?br>從康熙的這些言論不難看出,著力抹黑明朝皇帝的主力軍其實就是那些生活在明朝年間的無聊文人和纂修《明史》的清朝史官,至于說明朝皇帝個個是奇葩,都是套路罷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6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