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戰(zhàn)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戰(zhàn)國時期簡稱戰(zhàn)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東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個時期。在戰(zhàn)國這一歷史階段,主要的歷史事件幾乎都是圍繞著“齊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楚國、秦國”這戰(zhàn)國七雄所展開的。雖然戰(zhàn)國時代的終結,是由秦國一統(tǒng)六國來結束的。但是,對于戰(zhàn)國七雄來說,強大的諸侯國卻不止秦國,就趙國、魏國、齊國這三個諸侯國,也是非常強大的。在此基礎上,就秦國、魏國、趙國、齊國這四個強國,各有一支非常精銳的部隊,分別是魏武卒、趙騎士、齊技擊、秦銳士。那么,對于這戰(zhàn)國四大強軍,究竟誰更強呢?
一、魏武卒
首先,提到魏國的魏武卒,就不能不提到吳起。根據(jù)《戰(zhàn)國策》、《史記》等的記載,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zhàn),創(chuàng)下了“大戰(zhàn)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作為一支強大的步兵,魏武卒不僅幫助魏國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也是魏國稱霸中原的重要力量。
二、齊技擊
在戰(zhàn)國中期,齊國通過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重創(chuàng)了魏國,將魏國從中原霸主的寶座上拉下來。而齊國之所以能在強強對決中戰(zhàn)勝魏武卒,離不開“齊技擊”的發(fā)揮。對于齊技擊這支精銳的部隊,其組建則要追溯到春秋時期了。彼時,齊國先設立一些爵位,然后招募一批勇士,通過篩選,并且要求這些士兵要通過嚴格的訓練。就訓練內容來說,包含了徒手搏斗、角抵、游泳、騎術、劍術、射術及各種殺敵技能。當這些勇士通過這些訓練考核后,就可以當戰(zhàn)場上殺敵立功,并獲得相應的爵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這些士兵因為作戰(zhàn)能力較強,作戰(zhàn)方式和手段較多,所以被稱為“技擊”。
三、趙騎士
在戰(zhàn)國這一歷史階段,不僅重裝步兵受到了戰(zhàn)國七雄的重視。為了適應激烈地兼并戰(zhàn)爭,騎兵也成為各國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推動了“胡服騎射”,并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因為裝備精良、作戰(zhàn)勇猛,趙國的騎兵被稱為“趙騎士”。彼時,趙騎士不僅在北方擊敗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騎兵,還在和戰(zhàn)國七雄的較量中屢立戰(zhàn)功,連秦國都在趙騎士手中吃到了敗仗。
四、秦銳士
最后,在戰(zhàn)國時期,秦銳士是指秦國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精銳軍隊。在戰(zhàn)國初期,秦國在和魏國的較量中不斷失利,讓魏國奪走了河西之地。為此,秦孝公即位后重用商鞅,開啟了商鞅變法。就商鞅變法來說,因為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軍力大盛,士兵的戰(zhàn)斗力很強,所以荀子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就秦銳士來說,也是以步兵為主,而且在裝備和訓練借鑒了魏國的魏武卒。總的來說,在魏武卒、趙騎士、齊技擊、秦銳士中,趙騎士在騎兵作戰(zhàn)能力上最為強大,而巔峰時期的魏武卒,無疑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強大的步兵。對此,你怎么看呢?
冒刃之士
陷陳(陣)之士
勇銳之士
勇力之士
寇兵之士
死斗之士
敢死之士
勵鈍之士
必死之士
偉用之士
待命之士
“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為冒刃之士;有銳氣壯勇強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陳(陣)之士;有奇表長劍、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有披距伸鉤、強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勢欲復見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將之人子弟欲與其將報仇者,取秋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贅婿人虜欲掩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勵鈍之士;有貧窮憤怒欲快其志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廉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偉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
我能找到記載的大多特種部隊的名字都在上邊了,還有比如夫差的“利趾”。齊桓公的“陷陳”。吳起的“武卒”。楚國的“申息之師”。等等。。。。。。
春秋吳起簡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傳統(tǒng)征發(fā)形式組建了列國的第一只特種精銳部隊——武卒。
選兵標準很高,要求全副三層衣甲——即“上身甲”、“股甲”、“脛甲”。當時沒有褲子,人們下身是裙子——對于軍人來說就是裙狀的皮革“股甲”。裙子里邊光著大腿,從膝蓋以下有半截褲筒似的脛衣套在小腿上——脛衣是由從前遠古時代的綁腿進化來的,未來將繼續(xù)向上擴張成為褲子(但現(xiàn)在還沒有褲子,只是小腿上的脛衣),對于軍人來講小腿上的脛衣就是皮革的“脛甲”。穿好這上身甲、股甲、脛甲三層衣甲,腦袋上再著胄(青銅頭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帶劍,裹三日之糧,負重奔跑,由拂曉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應征人伍。當時的一百里相當現(xiàn)在的41.5公里,等于全程馬拉松賽,要求半天跑完,而且這些大兵背了那么多兵甲武器,可不是背心褲衩呀。
申、息、鄧、隕等楚國的邊邑,都是很早被楚國征服的小國,“申息之師”是楚國的一支精銳部隊.
10、魏武卒是戰(zhàn)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重步兵。荀子曾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ぁぁぁぁぁび鲋?,若焦熬投石焉”。
魏武卒是戰(zhàn)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出的精銳重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笔勘丶祝▋韧馊龑臃雷o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
9、秦銳士,秦的祖先秦非子因善于養(yǎng)馬,被周武王封在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有功,被封為諸候,秦國才開始建立起來。
領地大概在周陜西附近地區(qū),建都在雍近300年,在春秋早期并不出眾,直到秦穆公時代才與中原爭橫,成為僅次于晉國,楚國的二等強國,為千乘之國,到了戰(zhàn)國時期,秦體制僵化,內部斗爭不斷,一直落后挨打。
先后敗于魏武卒和趙騎士,直到公元前361年衛(wèi)鞅變法之后,實行軍爵制度,軍隊才漸漸強大起來,第一次打出風采的部隊就是名震天下的秦步兵,秦銳士,現(xiàn)在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支軍隊的建立和歷史。
起源:秦國雖然偏安一寓,但無時不刻想東進,可是擋在他東進路上魏武卒是第一道必須邁過的坎,商鞅變法后的秦軍第一名將司馬錯時期,秦銳士于是誕生了。
兵源和選拔:奴隸,平民,貴族均可入選,選拔先過負重關,必須在魏武卒的基礎上外加全副甲胄、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余斤;較武關,步戰(zhàn)較武要在秦國新軍的步軍中名列一流,還要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zhàn)的陣戰(zhàn)關,過各種兵器的較武關。這樣選拔的出來的銳士,基本就是全能戰(zhàn)士了。
建制:因為是步兵,所以軍種屬于材官,因為不同與普通的士兵,所以能選出多少就是多少,類同于現(xiàn)在的士官,古代稱材士,家里的待遇也不錯,可以免除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軍功另有獎賞一般說來,步兵的編制分為六級,即: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秦國新軍二十萬,銳士卻只選拔了一千六百人,其中千人隊長為后來的名將白起。
8、漢虎賁,漢武帝時期,取軍中遺孤與各將官子孫統(tǒng)為一軍,號為虎賁軍,立虎賁校尉為軍事長官。虎賁軍不受任何人節(jié)制,僅全權受命于皇帝一人!
史書上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匈奴單于傾舉國之力(大約30萬人)進攻西漢王朝,西漢王朝大怒,調遣3000余人的虎賁軍夜襲匈奴營地,不但打敗了匈奴,而且展現(xiàn)了驍勇的血性。野記“襲營斬敵16萬,追擊沿途斬敵9萬,到了北疆斬敵3萬”,到了最后,已經不管路程遙遠,遇敵披靡,深入直到殺死匈奴單于,才班師回朝。后來,匈奴一蹶不振,不敢來犯。 虎賁軍賁同奔,意思是虹虎舞跑,像虎一樣勇猛有力
7,虎豹騎,關于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部隊,《三國演義》里幾乎沒有提及,倒是《三國志》里有所記載。然而受漫畫《龍狼傳》的影響,虎豹騎疑被過分神話了。
首先虎豹騎的統(tǒng)領歷來都是曹氏將領,比如曹純、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將領,虎豹騎歷來由曹氏將領統(tǒng)帥,由此可見其重要。
《三國志·魏書》說:“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逼渚J可見一斑。
關于虎豹騎統(tǒng)領,根據(jù)《三國志 卷九 諸夏侯曹傳》可知比較有名的共有八人,也稱為八虎騎。即 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
6、唐朝玄甲騎, 玄為黑色,甲即盔甲,玄甲軍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士兵身著黑鐵盔甲縱橫馳騁,所向披靡?!顿Y治通鑒》一書對于玄甲軍有這樣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馀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jié)、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zhàn),世民親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臺仆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zhàn)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馀人,世充遁歸。”
5、東晉北府軍,中國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zhèn)御北方。朝廷拜謝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jiān)江北諸軍事,鎮(zhèn)廣陵,召募勁勇,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人民紛紛應募入伍。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zhàn)無不捷。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zhèn)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4、宋朝背嵬軍,南宋中興四將,岳飛的岳家軍是最為強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軍”則是精銳中的精銳,毫不夸張的講,這支部隊代表了“岳家軍”的精華所在。 “背嵬軍”名稱的理解頗多:一說嵬本指酒瓶,將帥的酒瓶必親信拿,故喻為親信。一說是皮牌。還有一說是大將帳前的驍勇人。又說這是番語,岳飛只是借用了這個詞。
南宋岳飛統(tǒng)領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由于戰(zhàn)功卓著,位列中國古代五大精銳部隊之一。岳飛組織抗金戰(zhàn)斗之初,苦于南方不產良馬,因而無法組建騎兵部隊與金兀術對抗。后在牛皋和楊再興的兩次針對偽齊軍的奇襲成功后,獲得戰(zhàn)馬一萬五千余匹,這批戰(zhàn)馬為岳飛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奠定了基礎,先后擁有了踏白軍、游奕軍和背嵬軍三支騎兵部隊。而其中背嵬軍因戰(zhàn)斗力最強而名垂史冊。
3、蒙古鐵騎,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在東北亞的蒙古人,由成吉思汗創(chuàng)建并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與眾不同的騎兵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tǒng)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guī)??涨暗暮陚サ蹏?。
2、明朝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是傳說中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戰(zhàn)斗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滿清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明末三大軍)。
“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線,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yǎng)遼人,守為正著,戰(zhàn)為奇著,和為旁著”。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就這樣,苦練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戰(zhàn)斗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后來被稱作關寧鐵騎。
1、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個就不多說了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秦惠文王為什么會攻打巴蜀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