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朱棣傳位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近些年來,宮廷影視劇的盛行讓觀眾們對歷史產(chǎn)生了一個錯覺,會認為古代的皇帝都是俊美威武,長身玉立,其實不然,影視劇會美化歷史人物,但真正的歷史不會,即便是天下最尊貴的皇室,皇室成員也不可能個個皆是人中龍鳳,在他們之中也有極為普通的外貌身材,甚至還有不足常人的。但被選為皇帝,靠的可不是完美的外在條件,這實在是太過武斷了,繼承國家不是兒戲,而是看是否具有治國才能,需要經(jīng)過層層選拔,選最適合做皇帝的人,如此他們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
明朝有一位皇帝,他體態(tài)肥胖,個子還矮,行動不便,甚至是殘疾,他走路之時還需要兩個內(nèi)侍攙扶著,就這還會跌跌撞撞,以這樣的身體條件想要繼承皇位,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比如皇帝若是御駕親征的話,恐怕這樣的皇帝一上場,想必士兵們也不會漲太多的士氣,而且一國帝王是這樣的形象,這可是讓那些覬覦中原王朝的蠻夷之人有了笑柄,最起碼也該是相貌端正,身材中等。這位皇帝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他的父皇正是明成祖朱棣,那么一向尚武的朱棣會選朱高熾為皇帝呢?
從綜合條件來考慮,其實朱高熾是最適合的繼承人,首先就是歷朝歷代基本沿用的嫡長子繼承制,朱高熾是朱棣和許皇后的長子,而且相傳他還是孝文皇后徐氏夢見有冠冕執(zhí)圭者上謁而生出來的。
若是朱棣執(zhí)意要換繼承人的話,恐怕滿朝的文武大臣就都會反對,這可是中原王朝的傳統(tǒng)慣例,若是隨便違背,廢長立幼,很可能被認為是昏庸帝王的。如此嫡長子繼承制成為了朱高熾的最大優(yōu)勢,他的繼承人之位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摹?/p>
朱高熾雖然身體較弱,但他的腦子可不笨,相反還很聰明,專心致志于經(jīng)籍和文學(xué),教他的老師都很喜歡他。后來更是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起兵后,他則留守北京,守護者他們的大本營,當時建文帝派出大將李景隆率領(lǐng)著五十萬的大軍,而朱高熾這邊只有萬人軍隊,但在他的帶領(lǐng)下,他們成功守住了北京城,當建文帝使出反間計,許諾朱高熾封王的時候,朱高熾絲毫沒有動搖,將書信送到了朱棣面前。由此看來,朱高熾并非身無長處,相反他很適合后方指揮,而不是親身臨陣,如此他完全可以做一名皇帝。
康熙因為疼愛四阿哥胤禛的兒子弘歷,而順帶重視胤禛,果真日后胤禛成為了雍正皇帝,這是雍正繼位的一個說法,雖沒有太大的可信度,但若是真的有隔輩親的話,這放在朱高熾身上是很適用的,他有一個兒子朱瞻基,聰明伶俐,能力突出,朱棣十分疼愛孫子朱瞻基。
當朱棣北伐的時候,往往會將朱瞻基帶在身邊,當朱瞻基在一戰(zhàn)中遇險之時,朱棣很著急,命令軍隊急速出擊,救回皇太孫,這可是他們的兒子都沒有享受過的待遇,這樣看來,朱棣很有可能因為喜愛朱瞻基而決定讓朱高熾即位,日后他親自培養(yǎng)出來的朱瞻基也很有可能繼承皇位。
而且這隔輩親可不僅僅是朱棣和朱瞻基之間的,還有朱元璋和朱高熾之間的,朱高熾的能力是被朱元璋認可的,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去檢閱軍隊,但朱高熾很快就回來了,給出“清晨太冷,讓士兵們吃完飯再檢閱”的理由,這讓朱元璋大為滿意,還有一次,朱元璋讓他批閱幾份官員奏章,只見朱高熾有條不紊地將奏章分為文武兩類,各自處理,很快就做出了報告,這讓朱元璋被他的行政能力所打動。
朱棣本人是不大滿意朱高熾這個兒子的,他一生尚武,南征北戰(zhàn),有著一身本領(lǐng),怎么可能看著兒子連走個路還跌跌撞撞的呢?相比朱高熾,他更加偏愛兩個年幼卻好武的兒子朱高燧和朱高煦,經(jīng)常帶著他們?nèi)ゴ蛘獭?/p>
朱高煦是位優(yōu)秀的軍事將領(lǐng),他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還在朱棣身處險境之時,多次營救朱棣,朱棣認為朱高煦很像他,甚至還暗示要將皇位傳給他,這讓朱高煦洋洋得意,恃功驕縱。其實在朝廷商量立儲之事時,也有人支持朱高煦,但他實在是仗著功勞做了許多的不法之事,最終還是認為朱高熾仁賢,而且考慮到對皇孫朱瞻基的喜愛,所以朱高熾被立為太子。
朱高熾即位后,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fā)展生產(chǎn),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guī)模用兵。
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chǔ)。這樣看來朱高熾不尚武的性格倒是恰恰符合當時明朝的國情,過度的窮兵黷武很有可能讓一個國家從此走向衰弱,此時的明朝正是需要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只可惜朱高熾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死后,嫡長子朱瞻基繼承皇位。
朱棣心中不愿意選擇朱高熾,但是礙于種種外界條件,比如祖制,也比如大臣的意見,只能選擇與他不像的朱高熾,而放棄與他相像的朱高煦,但事實證明,他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朱高熾才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只可惜是太過短命了。
事實上,朱棣也不是完全不喜歡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只是朱高熾有一段時間的權(quán)力過大,導(dǎo)致朱棣開始有危機感了,而朱棣之所以將皇位傳給了長子朱高熾,主要是因為以下三方面原因:1、朱高熾立過大功;2、朱高熾能力強;3、朱高熾聲名好。
不過話說回來,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以后,能力也是真的超級強,朝政的事情全都被他處理得妥妥當當,而且基本上是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朱棣當時也是因此有一些驚恐,擔心朱高熾未來會跟李世民一樣逼迫父親讓位,但是后來也是因為朱高熾能力真的強,所以朱棣也就將皇位傳給他了。
說起朱棣想必無人不曉,但談到他的繼承人朱高熾或許少有人知。朱棣一生風云交錯,盡管皇位得之不當,然其文治武功實屬一代明君。而朱高熾中年登基,僅坐了十個月龍椅便驟然駕崩。人們對他本人的印象除了肥胖就是遲鈍,相比之下他弟弟朱高煦高大勇猛,屢立戰(zhàn)功,所以朱棣最后傳位給朱高熾令人甚是難解。對此筆者認為朱棣做此番選擇是出于以下幾方面考慮。
1、?嫡長子繼承制根深蒂固
自周朝以來,除王朝生死存亡之際與少數(shù)民族及外戚專權(quán)外,嫡長子繼承制貫穿始終。當然隨著君主專制越發(fā)強盛,君王個人喜好所起作用愈發(fā)重要。也就是說皇帝喜歡哪個兒子,哪個兒子就可以繼承大統(tǒng)。但事實上一般皇帝在初立太子時都會優(yōu)先考慮嫡長子繼承制。
就比如漢高祖劉邦不論多喜歡戚夫人,多想立次子劉如意為太子,也始終沒廢太子劉盈。而程朱理學(xué)盛行的明朝,對該理論踐行最深刻的莫過于嫡長子繼承制。該制度規(guī)定:"國家建儲,禮以長嫡,天下之本在焉,居長者必立正儲君 "、"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明朝采取八股文科舉考試制度,科考內(nèi)容完全以朱熹的《四書集注》與宋元人注的《五經(jīng)》為依據(jù)。在這種學(xué)習環(huán)境下,朝野上下皆以程朱理學(xué)為治國根本。立儲君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事項之一,皇帝本人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涉及江山社稷,皇帝絕不會僅靠喜好來定奪,尤其是明君。
換句話說,越是英明的君主越會以大局為重。毋庸置疑朱棣是個集權(quán)主義者,他也的確更喜歡次子朱高煦,甚至他曾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暗示立朱高煦太子之位。但其皇位是靠武力奪來的,很多人表面上對他畢恭畢敬,心里實為不滿。若他不遵循嫡長子繼承制,恐怕更難服眾。
2、?朱高煦居功自傲、恃寵而驕
朱高煦由于性格最像朱棣且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不少戰(zhàn)功,故而特別受朱棣疼愛。當年他作為成年親王,理應(yīng)前往千里之外的封地云南。然而他非但向身邊人發(fā)牢騷,還賴在南京不走。對此朱棣并無懲罰,還讓他搬進豪華氣派的漢王府。這個王府原先是朱元璋修給陳友諒之子陳理住的,其規(guī)模巨大。清朝時,它是兩江總督府;太平天國時期,它是天王府;民國時期,它是總統(tǒng)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8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