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兒子也造反會怎么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等。在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僅監(jiān)視朱棣,還欲調(diào)走他的軍隊,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從而在南京稱帝,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值得注意的是,在朱棣造反成功后,他的兒子朱高煦也是蠢蠢欲動。特別是在自己和太子寶座失之交臂后,朱高煦對于明朝皇帝的覬覦,就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繼位,朱高煦起兵造反。那么,問題來了,朱棣死后,他的兒子學他造反,最后是什么結(jié)局呢?
一
首先,根據(jù)《明史》、《明通鑒》等史料的記載,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徐皇后所生。靖難之役時,朱棣多次瀕臨危難,在朱高煦的力戰(zhàn)下方轉(zhuǎn)敗為勝,因此認為他很像自己。換而言之,在靖難之役中,也即朱棣之所以可以造反成功,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朱高煦的兄長朱高熾,因為身體不便,顯然無法在戰(zhàn)場上立功。在此基礎(chǔ)上,朱高煦不僅對自己的這位兄長不太服氣,尤其是在朱高熾成為太子之后,這種不滿可謂與日俱增,而且,朱高煦還自比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初期,李世民也是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卻沒有一開始被立為太子。所以,自比李世民,已經(jīng)暗示了自己的造反之意了。
二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在發(fā)現(xiàn)朱高煦的不臣之心后,備將他廢為庶人。不過,太子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反而為意圖不軌的朱高煦求情,促使其沒有被廢為庶人。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在朱棣死后,朱高煦對于造反的擔憂已經(jīng)逐漸消除了,畢竟,面對朱棣這位上馬打天下,下馬安天下的皇帝,朱高煦一旦造反,實際沒有什么贏得可能。但是,在朱棣死后,也即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后,朱高煦自然是無所畏懼了。不過,在朱高煦準備造反的過程中,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也即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兩年,就去世了。
三
在此背景下,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這在朱高煦看來,無疑是一個半途截殺太子朱瞻基的天賜良機。根據(jù)《明史》、《明通鑒》等史料的記載,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shè)伏,截殺朱瞻基。但是,因為太子朱瞻基對這位叔父已經(jīng)有了防備,加上朱高煦沒有充分的準備,所以這一次刺殺行動沒有成功。公元1425年,太子朱瞻基正式即位,成為明宣宗和明朝第五位皇帝。值得注意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選擇了扮豬吃老虎的策略,也即對于朱高煦的各種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應(yīng)。而這,無疑讓朱高煦對這位侄子形成了誤判,這也為他之后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四
最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效仿他的父親朱棣,選擇起兵造反。比較有意思的是,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正式擊敗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才成為登上皇位了。所以,對于朱高煦來說,自然也形成了路徑依賴,也即希望和朱棣一樣造反成功。但是,朱高煦顯然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更低估了自己的明宣宗朱瞻基。因為對于朱高煦的一舉一動,明宣宗朱瞻基早已了如指掌。在朱高煦起兵之后,明宣宗朱瞻基親自率領(lǐng)大軍征討前者,結(jié)果,朱高煦幾乎沒有什么抵抗就選擇投降了。在造反失敗后,朱高煦先是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nèi),后與諸子相繼被殺。總的來說,作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本可安穩(wěn)地成為一個藩王,結(jié)果因為過分地貪婪和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所以落下了滿門抄斬的結(jié)局。對此,你怎么看呢?
太子朱標是一個溫和而非常有仁慈之心和愛心的人,他愛戴兄弟,關(guān)心黎民百姓,有非常高的威望。并且歷代的史學家對朱標的評價,全部都是正面的評價。所以如果太子朱標成功繼位,朱棣即使想要謀反篡位,估計多半也是不會成功的。如果朱標不死,朱棣也根本沒有資格做皇帝。
作為太子多年,朱標早已深得人心,得到了大臣們的擁護。并且朱標的實力比朱棣是要強很多的。假如說朱標沒有死,而是順利的當上了皇帝。他也是名正言順。在當時嫡長子繼承制度的封建時代,按照古代皇帝選儲君的標準來說,朱標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子,他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當時朱元璋是把朱標作為繼承人的標準來培養(yǎng)的,朱標本身為人仁慈深厚,朝中的大臣對他都是贊不絕口,所以他順應(yīng)人心。如果朱標順利繼位,朱棣是沒有奪權(quán)的任何優(yōu)勢的。首先朝中的大臣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朱標身后有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開國功臣,藍玉和博友德等人。即使朱標順利繼位,朱棣還是造反了,這些人會挺身而出,朱棣根本不是這些人的對手。
因此朱棣無論是在人心還是實力,或者是資格上。都沒有奪權(quán)稱帝的可能。所以說,如果朱標不死順利繼位,朱棣奪權(quán)是沒有可能的。但是歷史不能假設(shè),也無法更改。雖然朱棣在打敗朱允文之后當上了皇帝,但是他也做出了一番業(yè)績,開創(chuàng)了永樂盛世,也算是有所作為。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采用“削藩”的政策,加強集權(quán),最終逼反了朱棣,朱棣起兵打著“靖難”的旗號,經(jīng)過四年的征戰(zhàn),攻進了南京,然后,皇宮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或許就在大火中喪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朱棣起兵造反之前,朱棣的三個兒子,王世子朱高熾及其弟朱高煦、朱高燧都在南京,而建文帝朱允炆不但沒有扣押他們做人質(zhì),沒殺他們,反而放走了他們,可以說,建文帝實在是下了一步錯棋。
《明史 本紀第四》記載: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
試想,如果當時建文帝朱允炆扣押了朱棣的三個兒子,或許朱棣起兵,也會投鼠忌器,不敢肆無忌憚,至少做出舉動前心里得掂量掂量。
那么,建文帝朱允炆為什么要放走朱棣的三個兒子呢?
朱棣靖難之役,他的三兒子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的進攻,保住了北平城。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跟隨朱棣征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多次在危急時刻,救了朱棣的命。
令人不解的是,建文帝朱允炆為何走了這一步錯棋呢?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據(jù)說當時朱棣“裝瘋賣傻”,以燕王病重,想見三個兒子最后一面為由,派人向建文帝朱允炆懇請允許他三個兒子回去,以便交代后事。
而建文帝朱允炆本來就是一個很孝心的人,父親病危了,做兒子的當然要見父親最后一面,這是人之常情,他沒有多想,便批準了,因此,放走了朱棣的三個兒子,釀成大錯。
之所以放走朱棣的三個兒子,這和朱允炆的性格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朱允炆小時候,非常聰明,人也非常孝順,這一點和他老爹朱標很相似。
朱允炆十四歲的時候,他的老爹朱標生病,朱允炆在身邊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還不是一天兩天,朱允炆一直堅持了兩年,細心照顧,這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朱允炆做到了。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因此,他更喜歡朱允炆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確定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明史 本紀第四》記載: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焙槲涠迥昃旁?,立為皇太孫。
就這樣,一步棋走錯,后患無窮,朱允炆放走了朱棣的三個兒子,朱棣便毫無顧忌了,最終率軍攻進了南京,篡奪了帝位,令人感到非常遺憾。
朱允炆的心太善良了,手段不狠,寶座不穩(wěn),比起朱棣的狼子野心,心狠手辣,朱允炆的善良,也預示了他的悲慘結(jié)局
朱棣打著?清君側(cè),靖國難?名義,在北平起兵造反。他的內(nèi)心也沒底,害怕造反失敗,讓自己和家人,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朱允炆實力雖然不如自己,可大明朝實力強盛,自己只是一個藩王,想要憑一己之力,去對抗整個明朝,單從實力對比分析,失敗概率更大。
好在朱棣頭腦聰明,用計得到了寧王朵顏三衛(wèi);加上朱允炆削藩政策,也讓眾多藩王,站到了他的對立面。這場叔侄皇位爭奪,最終以朱棣勝利告終;朱棣之后兒子漢王,又想要上演一場叔侄相爭,這一次幸運女神沒有眷顧叔叔,漢王一敗涂地,也因此身死。
整個靖難過程中,朱棣也有過害怕時刻,在攻擊不順利時候,朱棣也會垂頭喪氣。造反在古代是重罪,這樣一個行為,只允許成功,絕不能失敗,否則后果無法承擔。
在朱標死后,眾多皇子對皇位,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們覺得自己都有機會,空出的太子之位,可能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朱棣是眾多皇子中,最有希望一員。不曾想朱元璋,卻選擇了皇孫朱允炆,作為江山繼承人。
朱允炆如果不削藩,朱棣或許還不會反叛,不能做皇帝,現(xiàn)在就連土皇帝也不讓做,朱棣心有不甘,只能夠拼死一搏。與其任人宰割,不如為了自己而活,這就是朱棣靖難時候內(nèi)心所想。
這個沒有絕對的答案,只能說朱棣可能不會選擇造反。因為朱棣造反一來是因為他有野心,二來是因為朱允炆削藩,影響到了他的利益,他才不得不反抗,也剛好借著這個苗頭可以名正言順造反,達到稱帝的目的。如果朱標也做出這樣的決定可能會造成相同的結(jié)果。
朱標是馬皇后所出,也是因為這一層身份壓過了其他幾個兄弟,以至于在后來朱棣努力洗白,就是告訴別人他也是馬皇后所出,讓人覺得他登基也是名正言順的。朱元璋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朱標,在教育的熏陶之下朱標成了一個謙謙公子,和朱元璋的性格不一樣,而朱棣卻朝著朱元璋前進。
朱標性格好,可惜死的早,留下了一個兒子朱允炆。正是這個孩子給了朱元璋慰藉,并讓他決定立他當太子。這個決定讓他的其他幾個兒子不滿,也是導致后來朱棣造反的原因之一。如果換做是朱標,像朱棣這么喜歡面子的人是不會愿意頂著殺兄奪位的罪名。即使他不喜歡朱標,可是對方的身份擺在那兒,這一點讓他無法反駁。
可是朱允炆不同,朱元璋的幾個兒子都活得好好的,可是皇位卻被截胡了,自然會讓人不滿。所以說如果朱標沒有死,他的其他幾個兄弟即使覬覦皇位也不敢搞大動作。以朱標的為人也不會做出削藩這種事,雖然他和建文帝是父子,卻沒有對方那般懦弱,想必朱棣也不會造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8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