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死后為什么37年未下葬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進程中,孝莊文皇后(俗稱“孝莊太后”)作為順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對于清朝的統(tǒng)一、穩(wěn)固和發(fā)展真可謂嘔心瀝血,其功績?nèi)绾螐娬{(diào)都不為過。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等到孝莊太后駕崩后,一向?qū)ψ婺感㈨槀渲恋目滴醯?,為何沒有將她與太宗皇太極合葬,而是停尸宮中37年時間呢?
孝莊太后畫像
對于孝莊太后未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民間廣為流行著一種說法,稱皇太極駕崩后,孝莊太后曾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袞,以此來換取他放棄對皇位的覬覦,轉(zhuǎn)而輔佐福臨做皇帝。正因為沒有做到從一而終,所以孝莊太后對皇太極深感有愧,自認為沒有臉面跟他葬在一起。
其實,孝莊太后改嫁多爾袞的傳言,即使在清朝便開始流行,而最早引起史家關注的出處,是明朝遺臣張煌言所做的十首《建夷宮詞》。在這組詞當中,其中有一首寫道:“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這首詞直白無隱地告訴世人,孝莊太后的確下嫁過多爾袞,并且還曾舉行過盛大的婚禮。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史料,也語義隱晦的提到太后下嫁之事。
多爾袞迎娶孝莊太后一事,明顯屬于謠言
但是按照清史大家孟森先生的考證,孝莊太后根本沒有下嫁過多爾袞,張煌言之所以作詩誹謗,完全是因為他乃明朝遺臣,對清朝懷著刻骨銘心的痛恨情緒。孟森進一步指出,很多人拿多爾袞自稱為“皇父攝政王”來說事,認為這是他迎娶孝莊太后的“鐵證”,殊不知“皇父”跟“尚父”、“仲父”、“亞父”一樣,只是帝王對股肱重臣的敬稱,根本不足為據(jù)。
既然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一事純屬子虛烏有,那么她婉拒跟皇太極合葬便另有原因,其實按照史料記載,并結(jié)合常識推斷,我們很容易總結(jié)出三點原因:
其一,不想驚擾亡夫的神靈。眾所周知,皇太極在崇德八年(1643年)駕崩,而孝莊太后則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中間相隔近半個世紀,如果她堅持要跟丈夫合葬的話,必然要重啟封閉多年的地宮。雖然從技術手段上講這絕非難事,但在迷信色彩濃厚的古代,卻往往被視為驚擾亡者神靈之舉,一旦處置不當,極有可能會給世間帶來諸多不詳。正因如此,孝莊文皇后才會合葬一事深感猶豫。
清太宗皇太極
其二,不想與姑母哲哲、姐姐海蘭珠在地下“爭寵”。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皇太極在世時最寵愛的女人,是孝莊太后的親姐姐-宸妃海蘭珠,而一直占據(jù)著中宮位置的,則是她的親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而無論是地位還是受寵程度,孝莊太后都遠不及姑姑和姐姐。正因如此,在海蘭珠、哲哲都合葬昭陵的情況下,孝莊太后因為不想在地下繼續(xù)跟她們“爭寵”,便決定知難而退,不選擇合葬。
其三,掛念兒孫,期望能守在他們身旁。孝莊太后既然無法從丈夫那里獲得足夠的關愛,便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兒子順治帝、孫子康熙帝身上,為了幫助他們穩(wěn)固皇位、治理帝國可謂是操碎了心。正是在孝莊太后的全力幫助下,順治帝、康熙帝在位期間成就斐然,文治武功皆有可稱者,堪稱有為之君。
康熙帝玄燁
正因如此,孝莊太后將順治帝、康熙帝父子視作自己的驕傲,不僅在生前關注他們成長,而且也期望能在死后繼續(xù)守在他們身邊。這個想法絕非筆者憑空杜撰,而恰恰是孝莊太后在臨終前的遺言(“太后疾大漸,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币姟肚迨犯濉ぞ矶偈摹?。
孝莊太后薨逝后,康熙帝尊重祖母的遺愿,果然沒有將她的靈柩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順治帝的孝陵附近。事后,康熙帝將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除,然后在昌瑞山下重建,并將靈柩停放于此,稱“暫安奉殿”。雖然這種安排符合祖母的遺愿,但畢竟有違祖制,所以康熙帝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都在思索妥善的處理辦法,但直到他駕崩,都沒能想出好主意。
雍正帝胤禛
孝莊太后的靈柩停放30多年遲遲無法下葬,雖然有康熙帝的一片苦衷在里面,但畢竟影響不好,很容易引起民間的風言風語。正因如此,等到雍正帝即位后,便趁著孝莊太后與皇太極“成親”百周年的日子,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并將她的靈柩葬入地。時在雍正三年(1725年),此時距孝莊太后駕崩已經(jīng)過去37年時間。
史料來源:《清史稿》
文|格瓦拉同志
在講論清朝的 歷史 時,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俗稱“孝莊太后”,下文同)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開的關鍵人物,作為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生母和康熙帝的祖母,她為清朝奉獻出全部心血,對帝國的統(tǒng)一、鞏固和發(fā)展立下奇功。但令人不解的是,孝莊太后去世后卻拒絕跟亡夫皇太極合葬在昭陵(位于今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qū)泰山路12號),并且停靈38年后才出入土為安,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按照野史和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孝莊太后之所以不愿跟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她曾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袞,以一女侍二夫有違禮法人倫,因此覺得沒有臉面跟前夫葬在一起 。而孝莊太后之所以改嫁,并非因為她很愛多爾袞,目的無非是打消后者對皇位的覬覦,以盡心輔佐順治帝福臨(孝莊太后的兒子)坐江山。如此說來,孝莊太后改嫁有她不得已的苦衷。
孝莊太后改嫁多爾袞的說法,早在順治帝在位時便流傳開來,考察其起源,很可能是出自明朝遺臣張煌言之口 。出于反清復明的政治宣傳需要,張煌言曾寫過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寫道:“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在這首詞里,張煌言告訴世人孝莊太后不僅改嫁多爾袞,并且還曾舉行過盛大的婚禮。
不過,按照清史專家孟森的考證,孝莊太后根本沒有下嫁過多爾袞,而張煌言之所以捏造流言,完全是因為他對清朝充滿鄙視、憎恨,所以此說并不值得相信 。孟森進一步指出,很多人拿多爾袞自稱為“皇父攝政王”來說事,認為這是他迎娶孝莊太后的“鐵證”,殊不知“皇父”跟“尚父”、“仲父”、“亞父”一樣,不過是帝王對股肱重臣的敬稱,根本不足為據(jù)。
通過對眾多權威史料的分析,孟森的觀點很接近現(xiàn)實,由此說來,孝莊太后根本沒有下嫁過多爾袞,即使兩人真的有曖昧關系,至多也不過是地下戀情,不可能公之于世。既然如此,孝莊太后婉拒跟皇太極合葬便另有他因。雖然我們無從得知孝莊太后的真實想法,但依據(jù)史料和常識推測,其中的原因大概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夫妻二人去世的時間相隔太長,孝莊太后不想驚擾亡夫的神靈 。熟悉清朝 歷史 的朋友都知道,皇太極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而孝莊太后則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中間相隔44年時間,如果選擇合葬的話,必然要重啟封閉多年的地宮。雖然這種事在古代并不鮮見,而且操作起來也并不困難,但對于篤信薩滿教的孝莊太后來講,卻被視為驚擾亡者神靈的舉動,因而倍感猶豫。
其次,孝莊太后不受皇太極的寵愛,因而對亡夫頗有怨言 。皇太極妻妾甚多,但最受寵的卻并非孝莊太后,而是她的姑母孝端文皇后哲哲和姐姐宸妃海蘭珠(注:哲哲姑侄3人先后嫁給皇太極,也算是清朝后宮史上一則奇聞),而她們死后都獲得陪葬昭陵的待遇。由于不受皇太極的寵幸,孝莊太后難免心生怨言,加之不想再到地下跟姑母、姐姐爭風吃醋,因此她才決定知難而退,選擇不跟亡夫合葬。
最后,孝莊太后眷念愛子、愛孫,很想永遠陪在他們身旁 。孝莊太后疼愛順治帝、康熙帝父子,不僅在生前呵護他們成長,盡心輔佐他們治國,而且希望能在死后繼續(xù)守在他們身邊。這個想法絕非筆者憑空杜撰,而恰恰是孝莊太后在臨終前的遺言(“ 太后疾大漸,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見《清史稿·卷二百十四》)。
康熙帝是一位非常孝順的皇帝,因為跟祖母之間的感情至深,因而遵照她的遺愿,并未把她的靈柩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時安厝在順治帝的孝陵附近 。事后,康熙帝將孝莊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除,然后在昌瑞山下重建,并將靈柩停放于此,稱“暫安奉殿”。 不過,與長輩合葬畢竟有違禮法,康熙帝無法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因此直到駕崩,都沒有將祖母安葬 。
雖然康熙帝不安葬祖母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但老太后遲遲不能入土為安畢竟有違祖制、人倫,難免會導致民間流言四起,對皇家形象極為不利。所以, 等到康熙帝駕崩后,跟孝莊太后感情一般的雍正帝拋開所有顧慮,利用孝莊太后與皇太極“成親”百周年的日子,下詔在暫安奉殿就地起建陵園,并將曾祖母安葬于此(即今昭西陵),時在雍正三年(1725年)。此時,距孝莊太后病逝已經(jīng)過去38年時間 。
參考書目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版。
官修史料:《清實錄》,中華書局2008年版。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崩逝,可能很多人對于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她的謚號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圣文皇后?,她就是一代賢后孝莊太后。孝莊太后是清朝初期最偉大的女性,可以說可沒有她就沒有康乾盛世,她也是清朝前期統(tǒng)治的鞏固者之一。但是在孝莊太后死后,她的尸體在宮中足足停留了37年之久,這與中國人講究的?入土為安?是相悖的,那么是什么導孝莊太后不入土為安的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孝莊把自己的一輩子都花在了培養(yǎng)與輔佐順治與康熙兩位皇帝上,順治皇帝死后年僅八歲的康熙登上皇位,但是朝臣都不服年幼的康熙,尤其是鰲拜與索尼,都有意將康熙廢除,如果沒有孝莊太后的幫助,康熙是不可能在14歲親政,所以康熙皇帝對于自己的祖母也是禮遇有加。在孝莊太后病危之時,康熙皇帝日夜侍候湯藥,并且親自率領百官前往天壇祈求上天,折損自己的壽命來保自己祖母的平安,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
不下葬的原因 孝莊死后,原本這等尊貴的人一定是要風光大葬,但是孝莊太后的遺詔卻不讓康熙將其與皇太極合葬,孝莊的遺詔原文如下:?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原來孝莊皇后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因為皇太極已經(jīng)去世很久,現(xiàn)在合葬可能會打擾了他的清凈,另外孝莊太后惦念順治和康熙,希望在死后也能離他們近一點。 康熙也不敢違背祖奶奶的遺詔,于是孝莊太后的就停靈在了清東陵,而這一停就到了雍正三年(1725),一共37年。難道孝莊太后的遺體就不會腐爛嗎?
因為要存放棺槨,康熙皇帝命人建造了暫安奉殿,作為孝莊太后棺槨的存放處。而孝莊太后的棺槨也不是直接擺放在大殿中,而是在大殿的地下室中。地下室一年四季的低溫環(huán)境可以防止腐敗細菌的滋生,并且地下室中還有大量的冰塊堆放,孝莊的遺體就像保存在一個大冰箱中,遺體就得到很好的保存。封建王朝皇族的棺木大多用金絲楠木制作,這種木料也被稱為?帝王之木?,金絲楠木木料堅硬并且散發(fā)出特殊的香味可以防止蚊蟲,這就使得孝莊的遺體保存在相對密閉的環(huán)境當中,避免了尸體的腐敗。最后直到雍正三年,孝莊太后的遺體才入土為安,當年也恰好是皇太極與孝莊結(jié)婚100周年。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9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