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元朝之后蒙古再無帝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自成吉思汗(1162年至1227年,1206年至1227年在位)統(tǒng)一蒙古起,短短數(shù)十年間蒙古帝國就雄霸歐亞大陸,但自第四任大汗蒙哥(1209年至1259年,1251年至1259年在位)后蒙古帝國就名存實亡。自元太祖忽必烈(1215年至1294年,1260年至1294年在位)以下的元朝皇帝,雖仍兼任蒙古大汗并擁有蒙古本部,但其統(tǒng)治重心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中原地區(qū),金帳、伊利、察合臺、窩闊臺等四大汗國也不再聽從號令,與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已經(jīng)沒有什么兩樣。
1368年元朝為明朝所滅后,最后一位皇帝元惠宗妥懽帖睦爾(1320年至1370年)逃往蒙古地區(qū)建立北元,仍以北元皇帝身份兼任蒙古大汗茍延殘喘,但很快就被在與忽必烈的汗位爭奪中失敗的幼弟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兒于1388年襲殺篡位。北元的滅亡,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失去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大多數(shù)蒙古部落脫離黃金家族獨立。正可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大汗寶座的混戰(zhàn)中。
明朝時期,蒙古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部落——兀良哈、韃靼、瓦剌。兀良哈又稱兀良哈三衛(wèi)、朵顏三衛(wèi),即明朝冊封的泰寧衛(wèi)、福余衛(wèi)、朵顏衛(wèi),原生活于大興安嶺以東,15世紀中期內(nèi)遷至明朝北部邊境大同、寧遠、鐵嶺一線,后逐漸被韃靼吸收消失于歷史中。韃靼也稱蒙古本部、東部蒙古,1402年韃靼部首領(lǐng)鬼力赤殺蒙古大汗坤帖木兒自立,由此明朝認為蒙古已滅,改以韃靼稱蒙古本部。瓦剌即西部蒙古,在清代又被成為卡爾梅克人、衛(wèi)拉特蒙古、厄魯特蒙古,原生活于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屬于蒙古人兩大來源——“草原百姓”、“林中百姓”——中的“林中百姓”,實際上與蒙古本部的“草原百姓”差別很大,屬于當匈奴人強大時草原上的民族都是匈奴人、當蒙古人強大時草原上的民族都是蒙古人,通過與黃金家族的世代通婚成為蒙古人中重要的一部分。15世紀初,當蒙古本部陷入紛爭、汗位旁落時,首先起來爭奪的就是瓦剌。
1423年,瓦剌首領(lǐng)脫歡趁韃靼首領(lǐng)阿魯臺被明朝擊敗之際,于今克魯倫河大敗阿魯臺,一統(tǒng)瓦剌各部。1434年,脫歡再次擊敗阿魯臺,盡收其部眾,一統(tǒng)東西蒙古。脫歡原本想自立為蒙古大汗,但因其不是黃金家族后裔,遭到部下的強烈反對,只得擁立元朝后裔脫脫不花,自己出任太師實際執(zhí)掌政權(quán)。1439年脫歡病逝后,其子也先繼位,瓦剌達致全盛時期,曾多次進攻明朝釀成“土木堡之變”。1452年脫脫不花死后,也先自稱“天圣大可汗”,成為第二十八任蒙古大汗,但也其非黃金家族出身遭到非議。兩年后,也先被部下暗殺,瓦剌由此衰落,后分裂為也先長子博羅納哈勒統(tǒng)領(lǐng)的杜爾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兒統(tǒng)領(lǐng)的準噶爾部,即清朝漠西蒙古的杜爾伯特部與準噶爾部,兩部均以“綽羅斯”為姓。
繼脫歡、也先之后,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達延汗(1473年至1517年,1487年至1517年在位)于16世紀初統(tǒng)一漠南蒙古,重建了蒙古大汗的權(quán)威。然而,與也先一樣,在達延汗去世后,所謂的權(quán)威也就雨打風吹去。不過,達延汗的后裔們奠定了清代漠北、漠南蒙古各部的基礎(chǔ)。
達延汗晚年將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和烏梁海(今河北承德和遼寧西部)封給長子圖魯博羅特,即蒙古察哈爾部始祖;漠南河套(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和包頭一帶)封給次子巴爾斯博羅特,即蒙古土默特部始祖;今寧夏、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一帶封給三子阿爾蘇博羅特,即蒙古多倫土默特部始祖。又將漠北、漠南原先各自獨立的各領(lǐng)地整合為6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喀爾喀屬于左翼分為12部,內(nèi)5部居住于喀爾喀河即今蒙古國哈拉哈河以東,將之分封予第五子阿爾楚博羅特;外7部位于河西,分封給小兒子格哷森札札賚爾。達延汗死后,內(nèi)5部向南遷徙,在清朝成為內(nèi)蒙古的一部分;外7部則留漠北地區(qū),后發(fā)展為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賽音諾顏部等四部,即清朝的外藩蒙古、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
1517年達延汗去世后,次子巴爾斯博羅特繼任蒙古大汗,但僅在位兩年就被迫退位,由自兄長圖魯博羅特之子博迪(1504年至1547年,1519年至1547年在位)繼任,蒙古汗位由此落入察哈爾部手中直至被清朝征服。巴爾斯博羅特雖只當了兩年大汗,他的兒子俺答汗卻通過東征西討控制了韃靼大部分地區(qū),將察哈爾部驅(qū)逐到遼東、瓦剌驅(qū)逐到科布多、征服了青海,修筑了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用武力迫使明朝同意開放互市,并獨尊藏傳佛教格魯派。格魯派首領(lǐng)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為俺答汗上尊號“轉(zhuǎn)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承認他為成吉思汗的化身,為全蒙古的大汗。
俺答汗之后,蒙古又陷入了混亂之中,大汗再次成為各部名義上的領(lǐng)袖。察哈爾部第四任可汗布延(1554年至1604年,1592年至1604年在位)甚至拿出了元朝的傳國璽,以證明自己是蒙古的最高統(tǒng)治者,各部一笑了之并不在意。布延之孫林丹汗(1592年至1634年,1604年至1634年在位)繼任大汗之后,矢志中興蒙古,無奈遭遇滿清的崛起,被滿清擊敗后不得不西遷,最后死在了青海。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與母親蘇泰太后奉傳國璽降清,漠南蒙古各部向滿清大汗皇太極上尊號“博格達徹辰汗”,蒙古大汗之位至此由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帝國傳承由此斷絕,實質(zhì)上滅亡了。
此后,清朝又先后征服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在漠南蒙古設(shè)置察哈爾都統(tǒng)、熱河都統(tǒng)、綏遠城將軍,在漠北蒙古設(shè)置烏里雅蘇臺將軍、庫倫辦事大臣、科布多參贊大臣、阿爾泰辦事大臣,在漠西蒙古設(shè)置伊犁將軍、西寧辦事大臣,管轄蒙古各部。
從蒙古帝國到大元王朝,元朝的興衰經(jīng)歷了什么階段?編輯帶來了一篇詳細的文章供你參考。
元朝的歷史通常可以分為兩三個階段:
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在漠北蒙古草原上建立國家。這個國家叫“大蒙古國”。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漢朝建都,改國號為大元時,已經(jīng)65年了,這一時期被稱為大蒙古時期,也被稱為蒙古帝國。
忽必烈汗的首都是朝鮮。從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到1368年宗去世,歷時97年。這是嚴格的元朝歷史。
宗死后,大元仍作為國號使用,直到1402年,鬼力紅殺了舜天皇帝昆帖木兒回國,也就是所謂的北元。到了中國后被稱為蒙古人,到了明朝被稱為韃靼人。
1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開始向海外擴張。先后攻滅遼西、西夏、華來子漠、東夏、金等國,獲得華北和黃土高原。與此同時,大蒙古繼續(xù)向西擴張,先后發(fā)動三次西征,形成了統(tǒng)治歐亞大陸的國家,被歐洲稱為蒙古帝國。蒙古可汗死后,阿里布格和忽必烈可汗就可汗的地位發(fā)生了爭執(zhí)。1260年,忽必烈被宣布為蒙古汗。它的名字叫薛蟠汗,它的中文名字叫元世祖。建元的“中央”,就是“中央正統(tǒng)”。忽必烈終于在1264年取得勝利,蒙古帝國宣告分裂,促使蒙古四大汗國相繼獨立。忽必烈對“蒙古可汗”稱號的繼承,并沒有得到蒙古各部的一致認可。
171年,忽必烈接受了《周易》“大甘源,萬物之始,天道之始”的預言,將國家改名為大元。271年12月18日發(fā)布《關(guān)于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詔書》,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被稱為大都市報。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朝代,官方名稱中加了“達”字。“達”字在歷代王朝都是作為尊稱使用的,除了只統(tǒng)治中國北方的遼朝和金朝。宣布新王朝為中國正統(tǒng)王朝,繼承了中原歷代王朝。歷史上稱為元朝。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名叫元世祖。179年,元軍在雅山之戰(zhàn)中消滅南宋。歷史曾說“雅山之后無中國”。統(tǒng)一了中國,結(jié)束了南宋與南北統(tǒng)治者的對抗。也結(jié)束了自窩闊臺攻宋以來持續(xù)40余年的蒙宋戰(zhàn)爭。
元朝建立后,繼承了蒙古帝國在中國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的主要領(lǐng)土,但蒙古帝國西征的土地并不在元朝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經(jīng)過多次擴張,元朝的疆域于1310年在元武宗達到頂峰。西至吐魯番,西南至西藏、云南和緬甸北部,南至北海和鄂畢河東部,東至日本海。被譽為“東起流沙,遼代流沙,北至陰山以南之?!薄h唐達到了頂峰”。元朝至元朝期間,經(jīng)過一系列戰(zhàn)爭和談判,欽察、察合臺、窩闊臺、伊爾哈努特承認其為主權(quán)國家,元朝皇帝是“蒙古大汗”名義上的繼承人。其客戶國家包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
元朝未空之前,疆域遼闊,從北海一直延伸到北海,從東至日本海。西藏和臺灣省首次納入中國版圖。從元世祖到元武宗,元朝國力達到頂峰,西北被武力平定。此后,元朝繼續(xù)向外擴張,但在對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的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如元日戰(zhàn)爭、元越戰(zhàn)爭、元緬戰(zhàn)爭、元爪戰(zhàn)爭等。袁中期政變頻繁,政治仍未步入正軌。元和后期,政治腐敗,官吏干預政務,濫發(fā)紙幣導致通貨膨脹,加劇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為了控制泛濫的黃河,徭役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1351年的紅巾軍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于是他派大將徐達驅(qū)逐袁婷,以便在北伐中奪取大都。元朝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此后,袁婷退守漠北,史稱北元。北元末代皇帝田原于1388年去大元,北元滅亡。
元朝只經(jīng)歷了九十八年的歷史就滅亡了,元朝會迅速滅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內(nèi)部爭斗不休,皇帝更換頻繁堅固的壁壘往往都是先由內(nèi)部破裂,隨后才被外部力量攻破,元朝屢屢禍起蕭墻,都是由于成吉思汗所設(shè)立的制度有關(guān)。
我們都知道,成吉思汗一路征戰(zhàn),一路被他征服,蒙古軍隊掠奪來的土地人為地分割給他的兒子們,這就使得他的兒子們各個都是一方諸侯,成吉思汗的采取的分封制度,早在春秋戰(zhàn)國就已經(jīng)證明是一套弊大于利的制度,這樣的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受封之人,各行其是,往往不聽招呼,很容易助長分封地主人的野心,從而上演相征伐吞并的事情,從而形成幾個強力諸侯,整個局面就是一個字——亂。
最先開始的就是忽必烈與他的弟弟們爭奪汗位,導致蒙古分為兩大陣營,隨機分成四個汗國,四個汗國又相互之間又因為疆域問題相互攻伐,打得熱火朝天,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內(nèi)耗之中,完全沒有學習歷來王朝新建所采取的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以至于后來被敵人各個擊破。
特別是入主中原的元朝,忽必烈駕崩之后的元朝中期,皇室內(nèi)政局動蕩,1295-1368短短的七十余年間,元朝就更換了10個皇帝,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對一個統(tǒng)一的大國來說是一種災難,而且是巨大的。
元朝的皇帝當中,除了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之外,其余都真是一個不如一個,除了會享受,治國理政什么都不會,皇帝昏聵無能,直接就會導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百姓活不下去了,剩下的大家都知道,只能是自己拯救自己了,忽必烈一死,整個帝國大廈都開始在晃動,且幅度一個比一個大,期間出現(xiàn)一個中興的能臣脫脫帖木兒,但是最終的結(jié)果是脫脫帖木兒被遠竄邊疆,最后被賜死,這樣的大廈能不倒嗎?
二、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征戰(zhàn)不休地盤大多好呀,確實,地盤大的感覺能滿足人那顆容易膨脹的心,這樣的心態(tài)豈小國小家的人能體會到的。大元帝國太太了,入主中原的元加上其他四個汗國,總面積2500萬多平方公里,僅忽必烈直接統(tǒng)治的元朝就有1500萬多平方公里,如此大的地盤,需要人守護,得養(yǎng)多少軍隊。
百姓都去當兵了,誰又來耕地種田呢,龐大的軍隊后勤和軍費從哪里出呢?只能加重百姓的賦稅,本來就窮得叮當響的老百姓,哪里還有余糧交官家。
縱觀整個元朝,沒有戰(zhàn)爭記錄的是22年,而且還是穿插整個元朝國詐,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的時間最長都沒超過三年。僅1280年統(tǒng)一中原之后,有記錄的元朝戰(zhàn)爭就已達近200多場。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并沒有像其他初立朝代那樣施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更于1280-1284年間,對日本、安南、緬甸征戰(zhàn),另外耗費大量精力對付國內(nèi)此起彼伏的“抗元復宋”起義, 在其后的幾十年間,全國各地幾乎每一年都有起義,加上元朝內(nèi)部的各種內(nèi)訌爭斗,元朝似乎專為戰(zhàn)爭而存在,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戰(zhàn)爭機器”,不是在打戰(zhàn),就是在大戰(zhàn)的路上,可戰(zhàn)爭打的就是錢和糧,又不肯休養(yǎng)生息,連年征戰(zhàn),百姓困苦不堪,導致起義事件越來越多,陷入惡性循環(huán),有起義就有鎮(zhèn)壓,有鎮(zhèn)壓就要打戰(zhàn),打戰(zhàn)又要錢糧。
元帝國依托“戰(zhàn)爭”而存在,實力強大,更因“戰(zhàn)爭”而亡。
三、民族歧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對于民間的治理,元朝雖有法典《元典章》流傳于世,但其中的法只有漢人需要遵守,蒙古人、色目人遵從本身風俗即可。
《元通鑒》中記載了這么一則案例:元武宗至大元年,有一番僧強買漢人商販的柴火,商販上告官府,當時的留守李壁詢問案情事,番僧率眾沖入公堂,將李壁打的頭破血流,結(jié)果番僧全被元武宗赦免。
到了元朝末年,更是禁止?jié)h人、南人、高麗人持有軍器,省院高官只使用蒙古人和色目人,當時的宰相巴延還曾秘密請求誅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
有鑒于此,經(jīng)過幾十年的民族矛盾激化,加上常年征戰(zhàn),征發(fā)民夫強行收稅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元末民不聊生,大面積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最終被明太祖朱元璋驅(qū)逐中原,回到漠北,隨后也被朱元璋派遣的藍玉大將將其所滅。
很有意思的內(nèi)容。大家可以交流一下。我個人看法,土爾扈特部東歸,主要原因是受到沙俄的排斥、欺辱、壓榨甚至奴役。之所以阻止該部東歸,我覺得是基于既得利益的原因,沙俄不想輕易放走可以壓迫和利用的群體。因為對于強悍也強勢的俄羅斯人,土爾扈特部只是羔羊,而構(gòu)不成威脅。
至于蒙古在成吉思汗時代的輝煌,所有蒙古人都銘刻在民族的血脈和骨髓里,代代相傳。其輝煌的形成有其主觀的英雄主義色彩,同時也有歷史發(fā)展得機緣巧合。一是出現(xiàn)鐵木真這樣的千年一遇的人物;二是中原宋朝當時的政治取向,刀槍入庫,重文輕武,也為成吉思汗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拿下宋朝后,中原的富饒,無數(shù)的錢糧支持了蒙古人超遠距離的西征;三事蒙古當時世界一流的軍事組織能力。但是為何這一輝煌無法重現(xiàn),說的形而上一點,經(jīng)濟和政治的原因,以及在這兩者之后深層次的文化的原因。簡單講,蒙古民族簡單的生存和生產(chǎn)方式,無法形成有效的經(jīng)濟積累。游牧的草原文化有其獨特的美,但是農(nóng)、工、商、貿(mào)、文化教育甚至群體間的政治關(guān)系等等的全面發(fā)展才能真正促進一個民族的不斷更新以及在與其他民族的交流與競爭中立于不敗。
所以,以上述3個主要因素拿下超大的地理版圖的蒙古人,就像一個小學沒畢業(yè)的,身體強壯但頭腦簡單的人忽然中了百萬大獎。他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駕馭這些土地和人口,所以吃喝玩樂,跟家里人把錢分了之后(還有分錢不均,打起來),很快又開始過窮日子。
所以,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依靠民族,依靠人的強大。文化的強大,經(jīng)濟實力的發(fā)展和壯大,并推動各方面的發(fā)展,政治作為社會的人的組織形式也需要和經(jīng)濟文化適應起來共同發(fā)展,只有這樣,一個民族才能不斷強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0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