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康熙。
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登基以后,因為在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奪嫡”事件,而展開了對昔日和自己爭奪皇位之皇室兄弟的大肆清算;就連乾隆皇帝這個被康熙皇帝隔代認定皇儲身份,雍正繼位之初就確定為皇位繼承人的幸運帝王,登基以后也對僅剩的兩位皇室兄弟予以了不同程度的打壓。
可是,同樣是皇位傳承,同樣是競爭激烈,同樣具備挑戰(zhàn)和威脅皇權能力,康熙皇帝的諸位皇室兄弟除了早夭的皇子,幾乎每個皇子均得以善終。
作為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年僅6歲登基,24歲便早早駕崩,除去其生育功能不成熟的時間,留給順治皇帝生育子嗣的時間并不多。但就在如此緊張的時間內(nèi),順治皇帝還是“殫精竭慮”的為大清皇室開枝散葉,努力奮戰(zhàn)。
《清史稿·列傳六·諸王五》記載:
世祖八子:孝康章皇后生圣祖,孝獻皇后董鄂氏生榮親王,寧愨妃董鄂氏生裕憲親王福全,庶妃巴氏生牛鈕,庶妃陳氏生恭親王常寧,庶妃唐氏生奇授,庶妃鈕氏生純靖親王隆禧,庶妃穆克圖氏生永幹。牛鈕、奇授、永幹皆殤,無封。
由此能夠看出,除了5位公主以外,順治皇帝共生育了8位皇子,分別為: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皇次子愛新覺羅·福全、皇三子(康熙皇帝)、皇四子榮親王、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皇八子愛新覺羅·永干。
其中,皇長子牛鈕、皇四子榮親王、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早夭。
也就是說,能夠順順當當活到康熙八年,康熙皇帝親政、掌握朝政大權和絕對生殺大權以后的,只有皇次子福全、皇五子常寧和皇七子隆禧。
我們再來看下這三位“大命得以活到成年”的三位皇子的命運,《清史稿·列傳六·諸王五》分別記載了這三位皇子的最終結(jié)局:
1、愛新覺羅·福全
裕憲親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康熙六年,封。四十二年,福全有疾,上再臨視。巡塞外,聞福全疾篤,命諸皇子還京師。福全薨,即日還蹕。臨喪,摘纓,哭至柩前奠酒,慟不已。
2、愛新覺羅·常寧
恭親王常寧,世祖第五子??滴跏辏?。四十二年,薨。上方巡幸塞外,命諸皇子經(jīng)理其喪,賜銀萬,內(nèi)務府郎中皂保監(jiān)修墳塋,立碑,遣官致祭。上還京師,臨其喪。
3、愛新覺羅·隆禧
純靖親王隆禧,世祖第七子??滴跏?,封。十八年七月,隆禧疾篤,上親臨視,為召醫(yī)。是日再臨視,日加申,薨,上痛悼,輟朝三日。太皇太后欲臨其喪,上力諫乃止。上復欲臨奠,太皇太后亦諭止之,留太皇太后宮中。越日,上臨奠,命發(fā)帑修塋,加祭,予謚。
也就是說,康熙皇帝這三位兄弟都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患病而亡”,并沒有受到康熙皇帝的迫害和清算。而且,這三位皇子在病逝以后,康熙皇帝都至少一次“臨其喪”。長兄福全病逝后,康熙皇帝更是“哭至柩前奠酒,慟不已”。
由此可見,康熙皇帝非但沒有對這三位昔日皇位的潛在競爭者予以清算和打壓,反而在康熙皇帝繼位初期,都予以了“親王”爵位的晉封,縱觀滿清一朝,對于皇室兄弟如此顧念、如此兄弟情深的,僅有康熙皇帝一位。
那么,這種在清朝時期的“唯一特例”,到底因何出現(xiàn)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1、康熙皇帝的坎坷命運,讓其對親情倍加珍視
按照《清史稿》的記載,康熙皇帝出生于順治十一年,而順治皇帝駕崩于順治十八年,其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駕崩于康熙二年。也就是說,康熙皇帝8歲喪父、10歲喪母,是一個身世甚為悲涼的皇帝。
康熙皇帝繼位以后,好在還有其祖母孝莊太后、嫡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疼愛和照顧,多少能夠彌補年幼君主對于父母之愛的缺失。
但其悲慘的身世,讓康熙皇帝倍加珍視家庭親情,對于自己唯一的兄長,同年出生的愛新覺羅·福全,更是有著相互依托的“同病相憐”感覺;而對于年齡較小的常寧和隆禧,更是倍加疼愛,不舍責備。
2、康熙朝前期,康熙皇帝的主要威脅并不是來自皇室兄弟
康熙皇帝8歲繼位之時,福全也是8歲的年齡,常寧則是5歲,而隆禧更是只有2歲的幼兒。在康熙八年,康熙皇帝率領一干布庫將權臣鰲拜除掉之前,康熙皇權所面對的最大威脅是來自于鰲拜所代表的“相權”,而不是來自于尚未成年、甚至連“政治斗爭”、“皇權”為何物的皇室兄弟。
康熙八年,時年16歲的康熙皇帝將權臣鰲拜除掉以后,完成了真正意義上對朝政大權的絕對掌握,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親政。也就是說,此時的康熙皇帝成為了大清王朝絕對的“一把手”,三位皇室兄弟只有聽命服從的份,根本沒有反抗的實力。
所以,福全等人對于康熙皇權的絕對服從和尊重,對康熙皇權形不成任何威脅的狀態(tài),也讓康熙皇帝找不到理由打壓他們。
縱觀滿清一朝,除了在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期間,愛新覺羅·福全因“坐失事機”和“擅率師內(nèi)徙”;愛新覺羅·常寧因“擊敗噶爾丹不窮追”等必須論罪的罪行受到了康熙皇帝“罷議政,罰俸三年”的同等輕度處罰外,絕無刻意打壓和清算舉動。
3、孝莊太后、孝惠章皇后對康熙皇帝的重大影響
康熙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雖然早逝,但孝莊太后和孝惠章皇后對康熙皇帝脾氣秉性和親情觀念的養(yǎng)成,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
《清實錄·圣祖實錄》記載了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病危,康熙皇帝親赴天壇,祈禱上蒼的祝文: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yǎng)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愿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shù)年之壽。
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對于孝莊太后的至誠至孝,而對于孝惠章皇后的恭順、誠孝在歷史文獻中也是很為常見。所以,在清算和打壓皇室兄弟之前,康熙皇帝必然會考慮到孝莊太后和孝惠章皇后的感受。
孝莊太后崩逝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孝惠章皇后則崩逝于康熙五十六年,而康熙皇帝三位皇室兄弟中,愛新覺羅·福全乃系去世最晚者,為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也就是說,孝莊太后和孝惠章皇后為三位皇子“保駕護航”了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1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