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砣龂懿俚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熟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三國最強盛的當屬曹魏集團,實力最弱的是蜀漢政權(quán)。但是這不僅讓人發(fā)問,既然曹魏集團實力最為強勁,為什么沒有能統(tǒng)一三國呢?這就要說到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了,曹操之所以失利就是因為赤壁之戰(zhàn),也正是因為赤壁之戰(zhàn),這才有了后來的三分天下。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之戰(zhàn)
我們都知道,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野心勃勃的曹操蕩平華北地區(qū),基本上實現(xiàn)了北方大一統(tǒng)。開始著手準備南征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在當時孫吳占據(jù)江東,有著天然的地勢屏障,劉備當時還只是在夾縫中生存。
但是曹操看出劉備有著雄心壯志,準備拿下劉備南進荊州奪取劉表地盤。占據(jù)荊州之后有了根據(jù)地,然后再東進孫吳,西征劉璋。可以說荊州是當時的要塞之地。曹操打這樣的算盤當然合情合理。于是準備了二十萬大軍準備揮師南下。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舉動,使得當時的劉備劉表東吳受到了威脅,于是開始有了聯(lián)劉抗曹。如果說當時曹操打贏了也還罷了,沒曾想打輸了。其實以現(xiàn)在的戰(zhàn)略目標來看的話,曹操赤壁之戰(zhàn)打的稍稍有些早了。畢竟在當時曹操的后方,還有著關(guān)中西涼虎視眈眈。
如果曹操可以迂回一下,先打關(guān)中,再收西涼,完全統(tǒng)一大后方之后,在西征蜀地劉璋。形成合圍之勢在攻打劉備劉表東吳,可能這樣的結(jié)果會好得多。至少不會出現(xiàn)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樣會實現(xiàn)早日統(tǒng)一,也不至于后期的司馬家族奪取政權(quán)的事情了。各位看官怎么看待的呢?
對于這樣一個題目,可能有不少人會提出疑問:在歷史上,蜀國亡于263年,魏國亡于265年,吳國亡于280年,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應該是蜀國,不應該是魏國,是不是搞錯了?其實,魏國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輪番輔政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了。先是在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國第三任皇帝曹芳,另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第四任皇帝,司馬師獨掌大權(quán);其次在景元元年(260年),司馬昭派人殺死了曹髦,另立曹奐為魏國的第五任皇帝。曹芳、曹髦、曹奐名為一國之君,但皇權(quán)旁落,他們不過是司馬氏兄弟及司馬炎操控下的傀儡而已。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魏國是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名存實亡。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戰(zhàn)爭消耗,到了三國后期,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shù)量都有了大幅度減少,當時蜀國僅有二十八萬戶,人口約九十四萬;吳國只有五十二萬戶,人口約二百三十萬;而魏國有一百三萬戶,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三國中,魏國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廣,吳蜀兩國人口加起來,也不如魏國多。然而,實力最強的魏國卻最早亡了國,這讓很多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感到不可思議。
筆者認為,魏國之所以先亡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篡位的負面影響。魏國的最初奠定者曹操,一開始是東漢的官員,但后來卻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quán),把持朝政,讓漢獻帝淪為傀儡皇帝。曹操自己雖然迫于形勢沒敢稱帝,卻暗示讓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立魏,取而代之。曹操死后,曹丕繼承其位,便強迫漢獻帝把皇位“禪讓”于他。盡管曹丕在篡位過程中,為了堵住眾人之口,三番兩次的表示謙讓,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終還是顛覆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yè),自己當上了魏國的第一任皇帝。曹丕的這種作為,為后來逐步崛起的司馬氏做出了榜樣,只要實力強大,條件允許,就可以取而代之。后來,曹氏衰敗,司馬氏崛起,司馬炎依葫蘆畫瓢,像當年曹丕那樣篡奪神器的惡性循環(huán)再次上演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二,人才的嚴重匱乏。曹操在位時,很注意招賢納士,文臣武將蜂擁而至,且多為心腹。到了曹丕、曹曹叡時代,他們則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將才,沒有及時發(fā)掘外姓的能臣,人才變得比較匱乏,軍事指揮上幾乎完全依賴司馬懿,甚至出現(xiàn)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馬懿一人支撐的尷尬局面。魏國的將才或者說是人才雖然不少,但稱之為曹氏的心腹卻很少,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站在司馬氏這一邊,唯司馬氏之命是從。后來的鄧艾、鐘會,則是司馬懿父子發(fā)掘的杰出軍事人才。人才由誰推薦提攜,必然心向之,魏國在人才方面已經(jīng)被司馬氏壟斷了。
其三,特殊的特殊位置。魏國地處廣袤的中原,人口密集,經(jīng)濟強盛,是每一個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而中原,歷來被看作是正統(tǒng)。可以說,誰占領(lǐng)了中原,誰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國、小國都虎視眈眈,一有機會就發(fā)起戰(zhàn)爭。諸葛亮為了攻取中原,曾六出祁山。姜維為了攻取中原,曾九伐中原。作為當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很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滅了公孫淵以后,司馬懿得知曹睿病危,沒有在遼東那個破地方久住,就忙著班師回朝,急匆匆的趕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這個好地方被他人占了去。如果說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那么中原就是杰出政治家的首選良所。
其四,用人的嚴重不當。曹操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曹丕,并安排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四人輔政。曹操對司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慮到司馬懿軍事才能卓著,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后兒子篡位,勢必會引起蜀國和吳國的激憤,如果吳蜀兩國聯(lián)合起來就很難對付,只好派曹洪、陳群、賈詡來制約司馬懿,即使司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氣候。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后,把皇位傳給了曹睿,安排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輔政。司馬懿雖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親教誨,對司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陳群來制約司馬懿,也是正確的。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后,把皇位傳給了曹芳,卻安排了司馬懿和曹爽兩個人輔政。曹睿在這個問題上就顯得不是很聰明了,不但把司馬懿定為主要輔臣,而且只安排了一個無能的曹爽來牽制司馬懿。作為三朝老臣,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和影響是無人能及的,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付一個曹爽簡直是綽綽有余,于是借曹爽外出之機,抓住機會一舉消滅了曹爽,終于掌握了大權(quán)。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是肆無忌憚,索性把廢了曹芳,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間,魏國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
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原因是曹操因為性格問題去屠城失去了民心,第二種原因是曹操沒有培養(yǎng)統(tǒng)領(lǐng)精兵的統(tǒng)帥之才。我會在下面進行進一步的解說。
雖然曹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很不好,會經(jīng)常性的去懷疑他人??梢哉f,他不相信世上的每一個人,他只愿意相信自己。不過曹操曾經(jīng)有一句被人廣為流傳的話,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體現(xiàn)出了曹操的果斷與絕情。而曹操曾經(jīng)就做過屠殺整座城的事情,這讓他失去了大量的民心,也對他以后想要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這件事造成了一定的阻力。雖然曹操是一個內(nèi)心非常堅定的人,但是他的性格讓他身邊的下屬和幕僚們很害怕,甚至還會日日夜夜地擔憂自己的安全問題。
曹操從來沒有培養(yǎng)出統(tǒng)帥之才的習慣,因為他常常自己上戰(zhàn)場去打仗,而且還很少自主地去培養(yǎng)忠于自己的下屬,但是在那個戰(zhàn)亂的年代,各個地方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戰(zhàn)爭,如果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得培養(yǎng)出忠于自己的下屬,這樣才能讓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其他事情上面。曹操就是因為思考的事情太多還要分出精力來打戰(zhàn)才會常年頭痛的。
雖然說了是因為兩個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因為曹操這個人他不得民心,他想要稱霸天下的心思太明顯了,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除了這些因素外,曹操需要對付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從劉備和孫權(quán)等人的四面夾擊可以看出曹操需要打的戰(zhàn)爭也太多了,而且一個軍隊長期沒有進步和突破的話,會給敵方留下更多反擊的機會。總的來說,就是因為這些原因讓曹操不能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的夢想,也成為了曹操一生中的遺憾。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勢力最大、地盤最廣的軍事集團的首腦,手下有一大批能人異士為其效力。曹魏集團所擁有的人才,絕對是三大勢力里最多的,正所謂人才濟濟。正是因為有太多人才,能文能武的大將和謀士都盤踞在曹魏勢力中,因此在要想能夠在一群聰明人里,找一個聰明人,是非常困難的。
就比如,今天本文的主人公楊修。
楊修聰不聰明?答案是肯定的,楊修的聰明才智放到蜀漢集團或者孫武集團中,都算得上是集團前幾,但在人才輩出的曹魏集團里,還真就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這一點很尷尬,以至于尷尬到我們后世之人談及楊修的時候,除了知道他的幾個典故之外,并沒有認為他有多聰明。
但其實楊修是真的聰明,他甚至能夠一眼看透老奸巨猾的曹操的話外之音。
曹操是一個知人善任,但同時也生性多疑的人。在曹操奪得大權(quán)的時候,他經(jīng)常對手下重臣們說一句話:我喜歡夢中殺人。
這句話非常容易理解,就是我在睡覺的時候,因為經(jīng)常做夢在殺人,所以諸位大臣若是半夜接近我,可能就會因為我在做夢,而被我砍了。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不難理解,無非是各位愛卿你們都很好,我很信任你們,但是你們最好不要在我睡覺的時候接近我,不然絕對是身死魂滅。
曹操為何要對大臣說出這么一句狠話呢》想要顯示自己非常冷酷,不要打擾自己睡覺嘛?當然不是,原因和曹操過去所做的一件大事有關(guān),這件事就是刺殺董卓。
當時董卓殘殺漢王室成員,入主漢宮的時候,曹操還是一個毛頭小子,天不怕地不怕,為了能夠在天下亂世中奪得一分權(quán)位,便前去刺殺董卓。曹操行刺的時候在深夜,他想要在董卓熟睡,沒有意識之際,將董卓一擊斃命。
當然,結(jié)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失敗告終,曹操也趁機逃出生天。不過,雖然失敗了,但卻給行刺者曹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就是不能讓別人趁著自己睡覺的時候,給別人靠近自己的機會來刺殺自己。畢竟,自己敢這么做,天下就會有更多人敢這么做。
曹操原本就生性多疑,只是因為這個猜忌,他就開始做準備,甚至自導自演了這么一出戲。
但就在大家達成共識,一致決定不打擾主子好夢的時候,楊修站了出來,一嗓子就把曹操惹火了。楊修當時說的話,大致意思是:曹操說他是睡覺做夢,那就是找理由而已,真正在夢中的并非是曹操,而是你們這些人,曹操不過是故意欺詐你們而已。
好家伙,曹操看著這個幾句話就當面拆穿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借口的家伙,自然是惱火萬丈,心里已經(jīng)開始盤算些計劃了。
不過,之后的曹操忙著應付外界各路諸侯勢力,并沒有再將重心放在懲治楊修身上。
經(jīng)過幾番波折的曹操,其實離稱霸中原的目標僅差一步,只要繼續(xù)勤奮努力,就可以完成霸業(yè)了,但是一件事,卻將曹操好不容易經(jīng)營起來的事業(yè)打入了谷底。
曹操最后惜敗于漢中,收拾家當就準備跑路,楊修不知道從哪知曉了這件事,又把抖露了出來,幾乎算是給了曹操一個大耳巴子。
曹操剛經(jīng)歷戰(zhàn)敗,正在氣頭上,當下就想殺了這個混蛋。而楊修在死之前,卻說了一句話,讓司馬懿大吃一驚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能說出這種話,就說明楊修其實早就看透了曹操,他知道曹操的疑心病太重,自己跟著曹操,根本沒有升職空間,還要被他四處打壓。
那為何司馬懿聽到楊修這句話會大為吃驚,甚至冷汗直冒呢?
因為司馬懿看到了楊修的下場,知道了在曹操身邊為官,雖然是有極大的權(quán)力,但時刻有生命危險,而這危險,就來自于君主曹操。
如果想要在曹操門下得以安身立命,就必須一方面做出足夠的貢獻,另一方面還得會表演,絕不可以表達出對地位,對權(quán)力的渴望,更不能有功高蓋主的跡象。總而言之,就是絕對不能有一絲威脅曹操權(quán)位的可能,否則,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司馬懿此后的所作所為也的確表明了他知曉這一道理。在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一直養(yǎng)精蓄銳,暗地里一點點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同時表現(xiàn)得非常低調(diào),曹操說往東,他一個度都不會偏。
只能說,楊修用自己的性命。為司馬懿敲響了警鐘。
《三國演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里面的英雄可謂是閃耀璀璨。
而提起三國,曹操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人物。曹操縱橫三國,英雄無敵,曾經(jīng)寫下過恢宏的《觀滄?!?,“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p>
那份傲視天下的情懷,堪稱三國豪杰,但是這樣一個擁有雄才偉略的人物,卻沒有稱帝,曹魏正在的開國之君,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曹操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軍事才能,文學作品等等,甚至他的花邊新聞,都足以構(gòu)成一個話題。
這個人物有太多的爭議,和歷史上那些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一樣,他身上的謎團太多,一時也說不完全,那么我們避重就輕的專門選擇一個話題,那就是他為什么不自己稱帝,一統(tǒng)江山。
一、曹操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赤壁大戰(zhàn)后,三國開始了一次大洗牌
曹操除了赤壁之戰(zhàn)外,其戰(zhàn)果還是非常輝煌的,曹操愛惜人才身邊謀士很多,在出戰(zhàn)前,他也總是會征詢謀士的意見。
從這里可以提煉出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領(lǐng)導要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傾聽各方面意見是保證勝利的關(guān)鍵。但是曹操又不是一味的偏聽偏信,而是綜合這些意見,從而做出自己的判斷。
從赤壁之戰(zhàn)前的局勢來看,曹操統(tǒng)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至少他的軍事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在逐鹿中原的戰(zhàn)爭中,袁術(shù)、呂布、李傕等被曹操剿滅,張繡歸降,劉備敗潰,官渡之戰(zhàn)把袁紹打回了河北。
曹操的軍事才能在當時,可以說無人可敵,如果照著這樣的脈絡良性發(fā)展下去,曹操統(tǒng)一天下,并不是什么不能實現(xiàn)的事情。
曹操可能一生都不會想到,赤壁之戰(zhàn),會改變自己打下的格局,曹操的南征,以失敗告終,他的軍隊也被消滅大半。
在之后,曹操開始征伐漢中,想把劉備消滅在漢中的山川水域之中,盡管他也下了血本,可是總是天不遂人之愿,在漢中的劉備,憑借漢中的天然優(yōu)勢,使得曹操的豪華軍團受到了重創(chuàng)。
可以這樣說,赤壁之戰(zhàn)就是三國格局的一次大洗牌。
二、曹操面對的敵人也是豪杰,軍事能力,人才與他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曹操雖然是英雄豪杰,可是他面對的敵人,也是非常強悍的,如果要一統(tǒng)天下,這些豪橫之人,也不是輕易能搞定,就像曹操派兵征伐漢中,但是并未討得半點便宜,這也是一個很關(guān)鍵的原因。
顯然對方是占住了天時地利,曹操再牛,也是一個凡人而已,不能把這些牛人輕易都消滅了。
我們來看看和他同時期的對手,袁紹。雖然這個人也曾經(jīng)在曹操手下吃過敗仗,但是并不表示,
他就是沒有實力的人。實際上恰恰相反,袁紹不但家世顯赫,甚至軍事力量也不是不可小覷的,這個硬骨頭,曹操也不是那么輕易可以征服下來的?!叭昴显稀钡纳矸菀膊皇亲鰯[設(shè)的,雖然官渡之戰(zhàn)敗下來,可是實力還是在那里擺著的。
還有一個孫權(quán),這個人更是少年英才,不但人長得風流倜儻,而且才能出眾,傳說孫權(quán)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二十二代后裔,不管真假,這個人是很厲害的角色。
在赤壁之戰(zhàn)中,孫權(quán)聯(lián)合劉備共抗曹操,最后使得天下形勢大變,曹操曾經(jīng)這樣夸獎過這位才俊,“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操給予他的評價,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來,連曹操本人都是極為賞識孫權(quán)的。
另外一個對手就是劉備了,這個集團里的人才不需要贅述,大家都能背出名字來,關(guān)羽、諸葛亮、張飛、龐統(tǒng)等等,甚至在《三國演義》中,毫不起眼的角色,都可以單獨拎出來一戰(zhàn)。
想要消滅這么多割據(jù)政權(quán),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曹操在當時是不可能一統(tǒng)天下,不過在這些牛人都熬死之后,就沒有他什么事了。
三、曹操的性格多疑,人才的后備力量不足
曹操的性格中,多疑而奸詐的成分還是在的,他對一切事物都報有懷疑的態(tài)度。
從他夢中殺人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到他的性格缺陷。雖然他一樣渴望人才,可是他卻并不會完全相信于別人。
他的每一場戰(zhàn)役中,都有親征二字,他為什么不放權(quán)給下屬呢?完全是出自他性格中的缺陷,多疑。
縱觀他的老對手劉備就不會像他那樣,每次一有重大戰(zhàn)役了,必然是諸葛亮這些謀臣沖在面前,孫權(quán)在培養(yǎng)軍事后備力量上,也與劉備一樣,放權(quán)于下屬,所以才有周瑜、魯肅這樣的大將。
綜合以上三點,曹操就不可能統(tǒng)一天下,這是時代與歷史決定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