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看明朝的藩王制度吧。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了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這個制度是朱元璋創(chuàng)建的,在他眼中,他的兒子是頂個的好。而他建立這個制度,一方面是為了抵御外族入侵,另一方面,則是對屬地異姓王的監(jiān)視和限制。不過,他老人家還是不放心,于是,“咔嚓嚓”的將他那幫異性兄弟,基本都給收拾了。
這樣,他覺得太平了,但是,他的孫子朱允炆卻不這么認為。有那些異姓王的制約,他的叔叔們好歹有個牽制,現(xiàn)在這些叔叔反倒對他的皇位有威脅了。于是,他就來了個“削藩”。而朱棣,本就有野心之人,這下也有了理由。
在中國的歷史上,自漢朝以來,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因“削藩”而引起的各種動蕩。這其中,朱棣應(yīng)該算是最成功的,因為,他直接成為了皇帝。
朱棣在上臺之后,雖然,也繼續(xù)削藩,但是,卻沒有之前那么暴力了。
之前,他的侄子是直接將他的幾個叔叔給廢了,但是,卻沒有廢掉這個實力最強的叔叔,反倒給了他扳回局面機會。而朱棣的做法,卻是封號和土地都保留,執(zhí)行嫡長子繼承制。但卻不能再參政,不能參加科考,不能經(jīng)商,不能成為手藝人,也不能上前線。
其實,這還算好,頂多是限制了職業(yè)自由。不過,最厲害的在于:不能出自己的藩王府,這和軟禁有啥不同。一生就拘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中,即使王府再大,天天如此,誰也不會樂意。所以,為了安撫這些王爺們,皇帝們都很大方,在經(jīng)濟上從不會虧待他們,這等于是一種變相的交換。
有數(shù)據(jù)顯示,靖江王府面積275畝,折算下是183333平方米。即使這么大的一塊地方,那些靖江王們還是渴望外面的世界。這其中,就有一位王爺就趁夜色,裝扮成了道士出府,但是,卻被官府抓了回來,還上報了朝廷,不僅被嚴厲訓話,還差一點丟了這個王位。
除此之外,那些王府的女人們,更是沒有機會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她們對外界很是好奇。第五代的靖江王,曾招戲班子來府中,而這些夫人們卻只能隔著簾子看,這就是她們唯一接觸外界的方法。當然,這種行徑也被告發(fā)了,還使得天子大發(fā)雷霆。
那么,他們是不是永遠沒有了出府的機會呢?
有,而且是唯一的,就是祭祖、守孝。
所以,陵區(qū)就成了他們內(nèi)心的向往。在明朝,堯山就是荒郊,不像在桂林城,有嚴格的限制,靖江王在這里,還能到陵區(qū)周邊晃一晃,感受一下不一樣的環(huán)境。所以,這些靖江王就會尋找各種理由待在這,時間越久越好。既然是自己住,那么,守靈用的大宅子也盡可能修得大一些,更舒服一些。
然而,陵園的建制,歷來都是有著嚴格規(guī)定的。正是陵園外的這些不明建筑,才讓后人對這些藩王們的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些建筑并非孤例,幾代靖江王的陵區(qū)都發(fā)現(xiàn)有類似的建筑群,面積大的有超過6000平方米。當然,現(xiàn)在一般的獨棟豪宅面積是沒法和它相比的。
除此之外,這些建筑外有圍墻,設(shè)有大門、中門、內(nèi)門等。一入大門,就見一個有幾百平米的大花園,像那種幾代居住在一起的大宅子。中軸線的房屋最多有三重,主建筑兩側(cè)有兩排廂房,而6000平方米的面積上,房屋的數(shù)目大概在20間左右。
另外,還發(fā)現(xiàn)有石臼,用來舂米,以及瓦片,這是用來修繕房屋的。地下的排水系統(tǒng)和蓄水池,都很齊備,一看,就是有人長期在此居住。那么,主人會是誰?除了靖江王,還有誰可以靠近陵區(qū)?特殊的藩王制度,導致了明朝的一個特殊的守靈現(xiàn)象。
可以說,即使長期守著先人們,估計這些靖江王也是樂意的。想來也是諷刺,他們不用干活,生活無憂,甚至,還很優(yōu)渥,但是,卻唯獨沒有了自由。不過,他們又舍不下富貴,只得用這種方式,來換取一時的自在。如果,用舍棄身份,去換取一份真正的自由,他們會樂意嗎?
估計,答案是否定的。
想來,朱棣太明白這一點,所以,便用經(jīng)濟換取軍權(quán),可是,最后犧牲的還是國家的利益。只是,只要自己位置還在,有哪位皇帝會想這些問題?養(yǎng)著一大幫毫無“自由”的宗室,消耗財政不說還得浪費大量的土地資源,如此之下,就更使得一些吃不上飯的百姓變得非常不樂意了。
可以說,皇家子弟的血統(tǒng)再高貴,一旦沒有了保護自己的力量,他們下場比失去自由還慘。
明朝崇禎皇帝時期,李自成率軍攻打京城,崇禎皇帝兵力不足,最后自己在煤山上吊,以身殉國。當時明朝還有很多兵力在外,但是都沒有能及時趕到救助崇禎皇帝,挽救大明江山。其中還有很多藩王一直在外,那么這些藩王為什么不在滅亡時出來保衛(wèi)明朝呢?明朝藩王有很多限制,他們沒有辦法出來保衛(wèi)江山,明朝藩王當時都不愿意出頭,因此沒有人出來,加上當時明朝滅亡過于快速,藩王都沒有反應(yīng)過來。?
明朝事情朱元璋當政之后,為了保證朱姓子孫能夠餓不死,對藩王比較優(yōu)待,但是又怕藩王造反,所以限制了藩王的行動藩王,限制了他們的權(quán)力,因此藩王雖然身份尊貴,但是他們不能領(lǐng)兵打仗,也不能擅自出封地。當時大明滅亡的時候,崇禎皇帝還在位,他沒有旨意,其他藩王不敢出來保衛(wèi)明朝江山。藩王不出來也是出于明朝制度,他們也很無奈。?
明朝藩王當時過得非常滋潤,沒有人愿意站出來。
明朝滅亡的時候,很多藩王都過得非常滋潤,他們不用去想其他事情,每天吃喝玩樂就行,因此他們中很多人都不愿意放棄這種生活,選擇冒險去保衛(wèi)京城。因此當大明京城被圍,明朝快滅亡的時候,藩王沒有人站出來保衛(wèi)江山。
既然康熙這樣做了,那吳三桂知道這條路是走不通了。于是就還是想著走武裝這一條路,但是這個時候的康熙已經(jīng)緩過勁來,怎么還可能再給他這個機會。就這樣吳三桂開始節(jié)節(jié)敗退。到了康熙17年的時候,他在湖南登基稱帝,但是這個稱帝就像是一場笑話一樣。就在他稱帝之后不久,他就病逝了,這樣一來,群龍無首,吳三桂叛變的的失敗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吳三桂要是在起初康熙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之下,一路高歌猛進,可能清王朝到了康熙這里就沒他什么事了。但是,何曾想?yún)侨鹗沁@樣的一個人,在有一定的成績之后就給敵人留下機會,讓敵人能夠反撲,做事還是不要優(yōu)柔寡斷,當斷則斷,不要讓一些小小的事情影響到整個事情的進程。這樣的做法也難怪他會失敗了,這可是非常大的忌諱,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不管是平凡人還是身處高位的人,這樣的做法或者是想法都是非常危險的。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有時候一個很簡單的抉擇或者是一個很簡單的決定都會影響到整個事情的發(fā)展。所以,在生活中的每一次的選擇都是重要的,在做抉擇之前一定要慎重,要是走錯了一步,那接下來的路可就越走越離譜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2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