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武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如果建文帝能夠安分守己的話,朱棣即使想當皇帝,也是師出無名。偏偏朱允汶太過激進,要對叔叔們來個"削藩",這讓朱棣喜出望外,多年的秣兵歷馬,等的就是這個時刻。要知道雖然都是藩王,但他鎮(zhèn)守的是北京,對付的是前朝北遁的蒙古勢力,為此他手下的兵馬,就比其它藩王要強大得多。
當然他能夠當上皇帝,除了姚廣孝暗中幫他苦心經(jīng)營以外,還有其它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他們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麾下曾有一位小小侍衛(wèi),生前卻被皇帝封侯,死后還被追贈為了國公,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個人名叫張武,他并沒有顯赫的身世,主要是靠著驍勇善戰(zhàn)、屢立奇功才有了后來的位置。
雖然他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當時朱棣正在偷偷地招兵買馬,他又有著一身神力,就投到了軍中。在朱棣起兵造反時,他已經(jīng)由小卒,成長為右護衛(wèi)百戶,他也是一馬當先,先后攻克了薊州、雄縣等地。然而此時的朱棣在戰(zhàn)場上卻處境不妙,他被對面的耿炳文打得潰不成軍,形勢相當?shù)奈<薄?/p>
張武認為此時不宜正面作戰(zhàn),就要求士兵假裝敗退,在敵軍冒進的過程中尋找戰(zhàn)機,出其不意的給予了對方沉重的打擊。此后又在一次戰(zhàn)斗中,朱棣手下的部隊迷了路,被敵人給圍了上來,這時還是他主動請纓,把追兵給打退了。雖然他的起點不高,但大小戰(zhàn)役中立功無數(shù),為此也堪稱“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
朱棣這個人向來賞罰分明,根據(jù)這位麾下將士的軍功,就把他封為了成陽侯。這在當時是相當了不得的事情了,他的食祿達到1500石,在朱棣手下的將士中,地位僅僅排在了朱能之后。皇帝在封侯時,他也是首當其沖的第一個,可見皇帝對他是多么的倚重。
如果說曾經(jīng)只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卒,能夠取得比李廣還要大的功績,已經(jīng)是相當難得的話,他此后又被皇帝派到北平,就更見皇帝對他的信任了。要知道這里不比其它地方,算是皇帝的老巢。然而他還沒得及享受榮華富貴,就在當年10月就離世了。由于他這個時候連兒子都還沒有,雖然被追贈為了潞國公,但爵位還是被朝廷給收回了。
沒有成家,無兒無女。張武本只是朱棣的帳下小卒,跟隨了朱棣之后就為他鞍前馬后,在朱棣發(fā)動了靖難之役后,張武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后朱棣登基為了穩(wěn)定北平燕地,防止北方邊患的安全,張武被派往北平駐守,讓朱棣沒有了后顧之憂,然而張武沒有享受過榮華富貴就英年早逝了,朱棣感念他于是在張武死后追贈國公。
張武沒有任何顯赫的身世,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他的一生都是靠他自己拼搏而來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前往燕地之后,就開始偷偷地招兵買馬為自己擴張權(quán)勢。正是那個時候他認識了張武,看著張武一身的蠻力,朱棣就收了他讓他進入軍營。在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前,張武已經(jīng)從一個普通的士兵榮升為一名小吏,手底下帶著幾十個士兵,在靖難之役的整個過程中,張武英勇善戰(zhàn)殺敵無數(shù),他手下的士兵個個也特別的勇猛,成了朱棣軍隊中的一線主力,被封為右護衛(wèi)百戶。
在燕軍攻打薊州的時候,朱棣被朱允炆的身邊的武將耿炳文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局勢特別的嚴峻,張武覺得局勢不允許他們正面對抗,于是下令大軍假裝敗退,在耿炳文率領(lǐng)士兵冒然前進的時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給撲倒對方,改變了整個戰(zhàn)役的局勢。而后張武多次向朱棣主動請纓帶兵前往圍困敵方,讓朱棣的大軍得以迅速的向南攻打。
朱棣登基了以后,封張武為成陽侯,每年的俸祿食祿已經(jīng)達到了當時的一等大臣的檔次。雖然那時朱棣已經(jīng)登基,但是他的老巢燕地的勢力還在那里,并且北方的邊患特別的嚴重,于是朱棣就派張武前往燕地駐守,張武在炎帝的時候特別盡職盡責的做好分內(nèi)的事情,把自己的重視都給耽誤了。可惜不久后張武就過世了,但是當時他還沒有成家沒有一兒半女,朱棣感念他對大明做的一切,于是追封他為國公。
如果沒有姚廣孝,大明王朝歷史或許會改寫;如果沒有姚廣孝,或許就沒有現(xiàn)在宏偉的北京城。
姚廣孝(1335年-1418年),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早年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1382年為馬皇后誦經(jīng)祈福,與燕王朱棣相識并隨朱棣前往北平,此后來往密切,成為好友。
1398年,建文帝繼位后實行削藩之策,多位親王被削藩甚至被逼而亡,朱棣明知早晚會殃及自己,但舉旗不定,姚廣孝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密勸朱棣起兵,并為其舉薦賢臣良將,協(xié)助訓(xùn)練軍兵,出謀劃策。
1399年6月,朱棣正欲起兵之時,突狂見暴雨來臨,將燕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這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朱棣決定放棄。姚廣孝道:"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yù)示著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朱棣聽后心花怒放立即發(fā)動靖難之役,姚廣孝則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
戰(zhàn)爭期間,多次出良謀,定高策,使朱棣轉(zhuǎn)危為安,靖難之役第三年,廣孝突發(fā)奇想,居然讓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以區(qū)區(qū)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宮中一把火,讓建文帝所蹤成為千古謎。
朱棣稱帝,是為明太宗,姚廣孝也隨著進入朝中輔政,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guī)劃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任《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在中國歷史上又留下濃重一筆。
明太宗每次與姚廣孝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明太宗命姚廣孝蓄發(fā)還俗,又賜他府邸、宮女,均被拒絕,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換回僧衣。
朱棣親征蒙古期間,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后又奉命教導(dǎo)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謚號恭靖?;实塾H自撰寫神道碑銘,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朱高熾登基后,復(fù)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勛爵,謚號悉如舊?,并特命將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通觀明太祖,太宗開國兩朝配享太廟者,皆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者,僅有姚廣孝一人,但姚廣孝也是實至名歸。
徐達家之所以能擁有兩個國公爵位主要還是得益于徐達的大姑爺——明成祖朱棣,與徐達本人無關(guān)。徐達故后,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惠帝朱允炆兩朝,徐家只有徐達傳下來的魏國公爵位,由其長子徐輝祖承襲。按常理來講,徐家已經(jīng)是位極人臣,基本不可能再有更多福利了。可他家偏偏遇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棣,在野心、利益和面臨被朱允炆削藩的壓力催動之下,朱棣造反了,名為“靖難”。而在這期間,作為朱棣三個活著的小舅子,徐家兄弟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也就是承襲了徐達魏國公爵位的那位。在朱棣造反的全過程中,這位爺始終堅決地站在朱允炆一邊,和自己大姐夫?qū)χ?,甚至還披甲上陣,和自己大姐夫兵戎相見。(也不知道這位爺是不是腦子進水了,自己親姐夫當皇帝怎么著也好過朱允炆吧?)朱棣打進南京城之后,估計開始也沒想把自己這位小舅子怎么樣,就想讓他服個軟,自己就坡下驢這事情也就算了。
可是這位爺不知道是不是哪根筋搭錯了,誓死追隨朱允炆,就是不服軟。結(jié)果可想而知,被自己搶班奪權(quán)成功的大姐夫給革爵軟禁了,一度還動了殺機。幸虧他老姐還活著,而且和姐夫關(guān)系還很不錯,這位爺腦袋基本算是保住了。幾年之后,徐輝祖在高墻(非明中都鳳陽專門關(guān)押宗室的所謂高墻)之內(nèi)郁郁而終,朱棣看在岳父和老婆的面子上,并沒有除掉魏國公爵位,而是以“中山王(徐達死后被朱元璋追贈中山王,謚號“武寧”)不可無”為由(其實這是屁話,隨便找個理由而已,定國公系難道就不能延續(xù)徐達的祭祀香火嗎?),讓徐輝祖的兒子徐欽承襲了魏國公爵位。畢竟還是一家人,這事情到此就算了了。但可能因為有這檔子不愉快的往事,朱棣遷都北京時終究沒帶上岳父家的這一支后裔,而是讓他們留在了南京。
第二派是徐達的次子徐膺緒,此人屬于典型的逍遙派。可能是因為非嫡非長,也不是一般父母比較疼愛的老幺。所以,這位爺對于政治似乎也沒太大興趣。“靖難”時期也沒有什么史料記載他卷入其中??傊?,這位爺一生就是一個逍遙土財主,雖然沒有像哥哥和弟弟那樣飛黃騰達,但是也沒有付出生命的代價,安安穩(wěn)穩(wěn)活到永樂十四年,后世世襲指揮使,也算是衣食無憂了。
第三派也就是徐達的小兒子、老幺徐增壽。感覺這位爺似乎有那么點兒蔫壞。表面上對朱允炆一直恭恭敬敬,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樣,背地里卻和自己大姐夫暗通款曲,把他所知道的朱允炆的軍事機密、虛實,一股腦全透露給了朱棣 。不過,個人覺得,他的選擇其實是最明智、最合理的。畢竟,朱棣和徐氏家族的關(guān)系才是最近的。不過,紙終究包不住火,這位爺和他大姐夫勾勾搭搭、狼狽為奸的事情最終還是被朱允炆知道了,然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二五仔還能留?于是乎,朱允炆把他給宰了,但已經(jīng)于事無補了,也就泄個憤而已。朱棣當上皇帝之后倒是沒忘了這個小舅子,為了表彰他的功勞,額外又給了徐家一個定國公的爵位,由徐增壽的兒子徐景昌承襲,而且遷都北京時也沒忘了把這位為自己丟了性命的小舅子一家捎上。
自此,徐氏家族成為了明朝二百多年唯一一例一門兩公爵的世家大族,地位顯赫。而且,分別在南京和北京開枝散葉,作為明朝第一世家,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2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