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趙延壽是個什么樣的人?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那句“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三國時期的名將之一,趙子龍一生的功績在民間可謂家喻戶曉,博望坡之戰(zhàn)、長坂坡之戰(zhàn)、漢水之戰(zhàn)都有他的參與,他曾經(jīng)單騎救主、保護了幼主劉禪,進入益州后又數(shù)次忠言勸諫劉備,連諸葛亮也對他的品性稱贊不已。
公元229年,常勝將軍趙子龍去世。作為常山的歷史名人,趙子龍的一生可算是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當(dāng)然了,出名這種事,既有美名,自然也有臭名,趙子龍去世700年后,常山又出了一個趙姓名將,同樣驍勇善戰(zhàn),但此人卻因為一件事遺臭萬年。
他就是趙延壽。根據(jù)史書記載,趙延壽也是“美容貌,好書史”的一位將領(lǐng),大約出生于唐朝末年,他的家鄉(xiāng)位于河北一帶,這里自古就是兵家征伐之地。因此,滄州節(jié)度使劉守文打過來的時候,趙延壽就和母親一起落入了劉守文屬將趙德鈞手中,趙德鈞很喜歡這個聰明靈秀的孩子,便將趙延壽收為義子。
之后,趙延壽的命運就和義父緊緊地綁在了一起。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局勢非常地亂,趙德鈞帶著他一起投奔了后唐莊宗李存勖,趙德鈞立了功,得到重用升遷;至于趙延壽,他娶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兒為妻,從此也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樞密使、徐州節(jié)度使。而后唐末年,這父子倆的命運發(fā)生了改變。
后唐末帝李從珂,跟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相爭,石敬瑭為了做北方的皇帝,不惜向契丹人俯首稱臣,獲得契丹的支持后,石敬瑭便向后唐發(fā)起了攻擊,而趙德鈞趙延壽兩人,正是李從珂派去支援前線戰(zhàn)事的重要力量,奈何趙德鈞趁火打劫,要求李從珂答應(yīng)自己一系列無理要求。
李從珂自然忍受不了,結(jié)果趙家父子延誤戰(zhàn)機,后唐戰(zhàn)敗。趙家父子也失盡人心,只能屈膝向契丹投降。而趙德鈞很快受到羞辱死在了契丹,趙延壽卻不同,遼太宗耶律德光想用漢人來征伐中原,因此趙延壽獲得了重用,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為契丹進犯中原做起了開路先鋒,盡心盡力,毫無氣節(jié)。
李家的后唐,最終被石家的后晉取代了,但石敬瑭死后,他的繼位者卻不愿意向他那樣事事屈從契丹,惹得耶律德光大怒,趙延壽得到“立你為中原皇帝”的許諾之后,便領(lǐng)著兵馬南下攻打后晉,但耶律德光怎么可能讓他的愿望實現(xiàn)呢?趙延壽立了功卻沒能當(dāng)皇帝,急壞了。
他雖然做了契丹的一個王,但耶律德光始終不肯給他一些實際重要的官職,只把他當(dāng)利用工具而已。最終,趙延壽死在了契丹,不僅沒能問鼎中原,還背上了千古罵名,說到底,這都是他自己的選擇罷了,趙延壽最終的結(jié)局和他的父親驚人的一致,誰能說這不是報應(yīng)呢?
三國時期,每個著名的人都有一句成名之言,比如張飛的燕人張飛在此!比如關(guān)羽的看爾乃插標賣首。比如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話,因為每一句話背后都能牽扯出許許多多的經(jīng)典故事。而說到趙云,我們最常想到的一句話就是: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誠然,在真實歷史上,趙云沒有得到重用,但是這并不能防止他成為我們心中的悍將。那么,趙云為什么總是說自己出身常山?常山難道盛產(chǎn)名將嗎?
趙云的一生都可以說是郁郁不得志,就算讓他渾身是膽,劉備不用他也沒辦法。好在后世都見到了趙云真正的光芒,可以說也不枉他為蜀漢操勞一生了。而在趙云死后將近八百年,趙云經(jīng)常說了常山,終于又出現(xiàn)了一個和趙云一樣的猛將,令人驚異的是,這個人也姓趙,名字叫趙延壽。我們都知道趙云長得帥,而這趙延壽長得也帥,據(jù)說后唐明宗只是看了一眼趙延壽,就把公主嫁給了他。
既然說到了后唐明宗,大家應(yīng)該就知道了,趙延壽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人。他曾經(jīng)跟晉軍打仗,生擒了晉軍的一員猛將,后來更是殺死了晉軍的統(tǒng)帥王清,其作戰(zhàn)勢力可見一斑。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名將,卻得到了后世的唾罵。前文說過了,他在效力于后唐,后唐明宗把自己的公主都許配給了這個趙延壽,還給了他很多官職,比如節(jié)度使什么的,可以說他要什么皇上給什么。
可是在后來面對遼國的時候,趙延壽慫了。在吃了幾場敗仗之后,趙延壽不打算抵抗契丹人了,而是想借著這個機會再從后唐明宗那里獲得一些好處,但是這次皇上沒有答應(yīng),所以趙延壽就直接投奔了契丹,成為了漢奸。在到了契丹之后,趙延壽對契丹可以說是忠心耿耿,而且對中原地區(qū)又非常熟悉,所以就幫助契丹人打了不少勝仗。而耶律德光也是給趙延壽封了個王。
耶律德光還給了趙延壽龍袍,并且答應(yīng)他只要滅了后晉,就把封他為“中原帝”。得到這種承諾之后,趙延壽更是心甘情愿地服務(wù)于契丹??墒菍嶋H上,不僅后唐和后晉的人蔑視他,就連契丹人也看不起趙延壽,他只不過是契丹族攻打中原的一個棋子罷了。所以,趙延壽最后也沒能當(dāng)上中原帝,反而成為了千古罪人。
戰(zhàn)國三家分晉,趙是其中一家,趙簡子是趙國的建立者,王族都是姓趙的,這其中的人物自然數(shù)不清,最著名的是平原君,秦朝一個不好的人物:趙高,三國:趙云,宋朝是趙家建立的,趙匡胤和他弟弟不都是嗎,還有北宋宋徽宗:趙佶,南宋:趙構(gòu),不過可能是由于元朝人對宋朝的打擊,估計宋朝之后趙氏改姓的較多,宋朝之后活躍在社會上的趙姓名人就少了,現(xiàn)在比較出名的我知道趙文卓
趙子龍傳奇 編輯本段 姓名:趙云,字子龍
籍貫:[冀州]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
容貌:身長八尺 姿顏雄偉
官至:鎮(zhèn)東將軍 永昌亭侯 謚曰順平侯
子女:趙統(tǒng) 趙廣
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lǐng)。功績卓著,有勇有謀,善始善終。卒于公元229年,追謚為順平侯?!?趙云故里 邢臺臨城是趙云的故里。 三國名將趙云,字子龍,是蜀漢的五虎上將之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趙云“長板坡單槍匹馬救阿斗”更是留下了千古絕唱! 據(jù)臨城明清時期地方史志記載,在臨城縣一共有三座趙云故里碑。綜合考證臨城的古代民間傳說、趙云后裔的家譜記載、四川武侯祠的記載、趙云故里碑的記載,可以斷言:趙云確系河北臨城縣澄底人。
趙云 - 簡明歷史傳記編輯本段
趙云開始隨公孫瓚征討,后投靠劉備,當(dāng)陽長阪坂惡戰(zhàn)中保護劉禪和甘夫人脫險。劉備西征時,趙云截江奪回了后主劉禪。后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陽、資中一帶,完成了對成都西南部的包圍。漢中爭奪戰(zhàn)中,趙云以微弱兵勢設(shè)伏,使曹軍撤退。建興六年,趙云隨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戰(zhàn)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諸葛亮順利奪取了涼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輸給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鄧芝領(lǐng)兵固守,沒有造成蜀軍大敗,戰(zhàn)后趙云請求自貶。建興七年,卒,后追謚為順平侯。
趙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諫,曾力勸劉備將本打算賞賜功臣的土地還與百姓。在劉備伐吳前,又進忠言,勸劉備以國仇為重、私仇為輕。在對他的謚書中,強調(diào)了他有賢者之風(fēng),能體恤民情,慈愛百姓。其高風(fēng)亮節(jié)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
趙云的歷史評價
劉備:子龍不棄我走也。 《云別傳》
別傳:云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 《云別傳》
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云別傳》
劉禪:云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涂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云別傳》
姜維:以為云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jīng)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dāng)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wèi)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 《云別傳》
陳壽:黃忠、趙云強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三國志·蜀書六》
楊戲: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tǒng)時選士,猛將之烈。 《三國志·蜀書十五》
以上是《演義》中關(guān)于趙云的一些內(nèi)容,再看看史實吧。
趙云自追隨劉備后,直到劉備當(dāng)了漢中王,可說是馬不停蹄,無役不予。阿斗確是他在長坂坡救出的,史書雖沒《演義》寫得那么玄,但趙云救阿斗不是虛構(gòu)的。進軍西川,是趙云第一次沒隨劉備行動而留守荊州??删褪沁@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奪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壯舉。兩次三番救了后主劉禪的小命,趙云對蜀漢的汗馬功勞還小么?可劉備得了西川后,對趙云就再沒重用了。
定軍山之戰(zhàn),主謀是法正,而“親冒矢石”強攻定軍山的是劉備本人,趙云根本沒上第一線。
一出祁山,趙云也沒當(dāng)先鋒,與鄧芝領(lǐng)偏師出斜谷策應(yīng)主力。街亭失守全線大敗,而“云與鄧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損。”《演義》中的“不損一人一騎”是羅老先生給英雄帶的花環(huán)。而戰(zhàn)后孔明上表檢討,自貶三級,有功無過的趙云卻也糊里糊涂地跟著被貶了級。直至去世,趙云也未獲封侯。
趙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于西漢后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guān)。
漢末亂世,群雄并起,門閥制度也受到?jīng)_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zhàn)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云也就倒霉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dāng)政的后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lǐng)銜的是誰么?“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歷來讀史之人有“漢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漢高帝劉邦,殺死了韓信、彭越、黥布;漢武帝時有飛將軍李廣的悲劇。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時,趙云好歹還是壽終正寢的。
《演義》上寫劉禪聞趙云死而大哭,又是羅老先生加的花環(huán)。那時的劉禪,早把救過他兩次的趙云忘得一干二凈了,連點“悼念”的意思都沒有。到得后來,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來了,在給別人封侯時順帶也追封了趙云。可趙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準得氣得在墳?zāi)估镌p尸不可:那時距蜀漢亡國還剩下不到三年了!
劉禪根本就是忘恩負義,在追封時沒有追封趙云,據(jù)姜維等人力爭,才給趙云封了個順昌候,爵位在關(guān)張馬黃之下.
劉備在得到了漢中之后,封了四大將軍,前將軍關(guān)羽,左將軍張飛.右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沒有封趙云.因此在三國歷史中,蜀國沒有所謂的五虎上將,只是陳壽將其五人并在一傳,因此民間才有五虎上將之說,而羅貫中喜歡趙云的忠義,因此才在演義中大大地吹了一番.
趙云武藝不在呂布之下!生平編輯本段 欲求仁主 趙云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少有名聲。初平二年(191年),諸侯互相征戰(zhàn),當(dāng)時公孫瓚之弟公孫越因協(xié)助袁紹而死,公孫瓚便遷怒于袁紹,于是屯兵盤河并上書朝廷細數(shù)袁紹的十項罪狀,號召諸州郡共同討伐袁紹,常山國經(jīng)過商議之后一致推舉趙云,率領(lǐng)該郡義軍去投奔公孫瓚。當(dāng)時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袁紹乃領(lǐng)冀州牧,袁氏四世三公,聲名遠播,公孫瓚正在擔(dān)憂該州的人都會投奔袁紹,因此贊許趙云的行為。公孫瓚向趙云嘲笑著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欲依附袁紹,為何你獨與他們不同,難道是迷而知返嗎?”趙云回答說:“天下大亂,未知誰是明主,民有倒懸之危,鄙州議論,要投奔仁政之所在,因此我不投袁紹而投將軍。”,趙云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當(dāng)時,擔(dān)任高唐令的劉備被賊兵襲擊,失去了駐地之后,亦來依附公孫瓚。公孫瓚與袁紹交戰(zhàn),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據(jù)山東附近的土地,袁紹亦派數(shù)萬大軍前來爭地,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并派趙云為劉備的隨從,讓他為劉備率領(lǐng)騎兵。兩人合作之后,互相都留下好印象,劉備一直對趙云很好,趙云亦有心依托劉備。后來,趙云因為死了哥哥,向公孫瓚請假回家鄉(xiāng)服喪,劉備知道他此去便不會再回到自己身邊,因此握著趙云的手不舍分別。趙云向劉備辭別說:“我永遠不會背棄德?!苯ò参迥辏?00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后前去依附袁紹。趙云劉備在鄴城和劉備相認。劉備和趙云同床眠臥,然后密派趙云外出招募數(shù)百名士兵,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部曲,袁紹也不知道。趙云從此便追隨劉備,后來并隨他至荊州。平定荊州 參見:長坂坡之戰(zhàn)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于新野,曹操便派夏侯惇、于禁領(lǐng)軍進攻劉備,雙方戰(zhàn)于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在戰(zhàn)斗中劉備軍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而趙云與夏侯蘭是同鄉(xiāng),自小相知,知道夏侯蘭明于法律,因此為他向劉備請命,并推薦讓他成為軍正,而不將這位同鄉(xiāng)為自己所用,由此可看出趙云謹慎的處事態(tài)度。趙云救主于長阪坡圖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軍南攻,當(dāng)時劉表剛死,其子劉琮繼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請降。劉備措手不及,于是率軍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劉備不愿放棄自愿跟隨他的人民,每天僅能行走十幾里,曹操便派輕騎兵快馬追趕,一天之中追襲了三百里,終于在當(dāng)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數(shù)十騎向南逃逸。當(dāng)時,有人對劉備說,趙云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狀的人說:“子龍不會棄我而去?!辈痪弥?,趙云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到劉備身邊。之后,劉備便任命趙云為牙門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后,趙云跟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之地。劉備任命趙云為偏將軍,并取代投降的趙范,兼任桂陽(今湖南郴縣)太守。趙范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之貌,趙范欲將她許配給趙云,意欲和趙云結(jié)親。但是趙云堅持不同意,并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薄.?dāng)時有人勸趙云接受這名美女,趙云回答說:“趙范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辈痪弥螅w范果然借機逃走,而趙云也就因此不受到影響。進攻益州 建安十四年(209年),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部曲萬人之后,劉備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quán)乃建議雙方結(jié)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后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乃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lǐng)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趙云等人留守荊州,并任命趙云為留營司馬。劉備出征之后,孫夫人開始放縱驕傲,放任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wèi)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為。劉備知道消息之后,認為趙云為人威嚴、態(tài)度慎重,一定能加以整頓,因此特別命趙云掌管內(nèi)事。孫權(quán)聽說劉備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并叫她帶劉禪一起歸吳。幸得趙云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并成功奪回劉禪,亦即著名的“趙云截江奪阿斗”。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從葭萌進攻劉璋勢力,并召諸葛亮率軍入蜀。 諸葛亮率領(lǐng)趙云與張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直到江州(今重慶),然后兵分兩路,諸葛亮、張飛走北路,趙云則另領(lǐng)一軍走南路,從外水沿長江而上進至江陽(今四川瀘州),最后在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趙云為翊軍將軍。劉備平定益州之后,有議論勸劉備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云反駁說:“從前漢朝大將霍去病曾說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何況現(xiàn)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必須等到天下的亂賊都平定之后,才可讓眾人返回家鄉(xiāng)去種植桑梓,回歸故土去耕作田地,這樣才是正道。益州的人民是第一次遭遇到戰(zhàn)爭,應(yīng)該將田宅房產(chǎn)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yè),然后才能叫他們服兵役,納錢糧,也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便聽從趙云的建議。漢水虎威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打敗夏侯淵,斬其首,于是曹操親自率領(lǐng)大軍來爭奪漢中,并先運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shù)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便領(lǐng)軍出擊,當(dāng)時趙云屬下的士兵也隨著黃忠一起出擊。但是黃忠的軍隊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后仍未回來,擔(dān)心的趙云便帶著數(shù)十騎的小部隊出了兵營的圍柵,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 結(jié)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云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趙云才剛和敵人交手,敵人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的突擊曹軍士兵的陣列,且戰(zhàn)且退。曹軍雖然被趙云擊潰,但是仍憑借數(shù)量優(yōu)勢將趙云包圍起來,趙云便突圍并退入蜀軍的圍柵內(nèi),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云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并救出張著,將他帶回圍柵內(nèi)。此時曹軍已追至蜀軍的圍柵,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圍柵,見曹操大軍殺到,便欲閉門拒守。 趙云進入主營之后,卻下令大開柵門,然后令蜀軍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云設(shè)有伏兵,便向后退卻。此時趙云下令打響戰(zhàn)鼓,鼓聲震天,又令蜀軍以弩箭射向曹軍,曹軍為之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云兵營察看昨日戰(zhàn)斗之處,贊嘆說:“子龍一身是膽也!”于是飲宴直到黃昏,軍中號趙云為“虎威將軍”(非將軍名)。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quán)伐取荊州之仇,趙云上諫說:“國賊是曹操,并不是孫權(quán),而且滅了魏國之后,吳國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斃命,但其子曹丕篡盜大位,引起公憤,應(yīng)該利用此民氣,先攻占關(guān)中,占據(jù)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么關(guān)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魏國,反而先打吳國。而且與吳國的戰(zhàn)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執(zhí)意東征,并留趙云都督江州。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大軍被吳軍大敗于猇亭,劉備由秭歸逃回永安(今四川奉節(jié)),趙云乃進軍至永安以保衛(wèi)先主,而吳軍已退卻。北伐遺憾 建興元年(223年),后主劉禪繼位,因趙云此時于永安防衛(wèi)東吳,故將趙云為中護軍,征南將軍遷鎮(zhèn)東將軍,并封為永昌亭侯。建興五年(227年),在平定南中并和東吳結(jié)盟之后,諸葛亮率領(lǐng)諸將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云亦轉(zhuǎn)駐漢中。次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取郿,并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jù)箕谷,魏大將軍曹真率領(lǐng)大軍反擊,諸葛亮下令趙云、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自己率領(lǐng)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云兵力雖較敵軍為多,但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不過由于趙云親自斷後,又燒毀棧道,阻止曹軍的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同時,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于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云亦貶為鎮(zhèn)軍將軍。當(dāng)蜀軍退兵時,諸葛亮曾驚訝地說:“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是何故? ”,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後,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當(dāng)時趙云軍中有多余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將士。趙云說:“我軍軍事失利,為何要賞賜呢?請將其物全部入赤府府庫,在十月的時候再給眾人做冬衣?!敝T葛亮因此大為稱贊。建興七年(229年),趙云病逝,后主于景耀四年(261年)追謚他為順平侯。蜀漢初期少給謚號,劉備在位時只有法正有謚號。劉禪時,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位宰相、寵臣陳祗以及由魏國投誠的夏侯霸等人先后得到謚號,于是關(guān)張馬黃、龐統(tǒng)和趙云亦被追謚,當(dāng)時的輿論認為這是很大的榮譽。趙云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tǒng)承繼爵位,官至虎賁中郎,并擔(dān)任領(lǐng)軍的職務(wù);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zhàn)死沙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3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