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歷史上的諸葛亮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諸葛亮早就被人神化了,他的謀略似乎成了智慧之神,加上對他未出茅廬便已三分天下的炒作,那些預言弄得滿城風雨。出山之后,更是幫著劉備一步步站穩(wěn)腳跟,并且三分天下。在各種傳說中,諸葛亮也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仙,甚至沒事還能把風忽悠過來燒了曹操戰(zhàn)船??墒牵T葛亮真的那么神奇嗎?答案是否定的,真實的諸葛亮在歷史上很失敗的。特別是劉備死后,這個屌絲更是沒辦成過一件大事情,半輩子都沒走出岐山,弄得最后把自己氣死了。
其實關于諸葛亮下半輩子啥功勞都沒有的事實,他的得意門生姜維臨死前把他賣了,姜維臨死的時候一聲長嘆:“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這句話很明顯,姜維是感嘆自己英雄了一輩子,卻被一個山蛋耽誤了一輩子。這位傻蛋是誰呢?毫無置疑是劉禪。劉禪這貨一直被李嚴左右著,還一度懷疑諸葛亮擁兵自重,會謀反推翻蜀國。在北伐期間,劉禪動不動就將諸葛亮從前線調(diào)了回來,這也使諸葛亮萬分無奈,很多機會白白錯失了。相比起來劉備,劉禪簡直是一個混蛋,不過這個混蛋也是劉備一手寵溺造成的。l論家教,劉備和曹操簡直沒法比。劉禪的各種猜測,君臣之間的不信任,才導致諸葛亮沒能北伐成功。
還有,就是諸葛亮被過度放大了。其實,蜀國的大部分地盤和諸葛亮沒多大關系,大部分是被劉備打下來的,并且每一次大戰(zhàn)役都沒有帶諸葛亮,赤壁之戰(zhàn)那在正史上是周瑜的功勞,諸葛亮無非算是個打醬油的屌絲。不僅如此,光耍陰謀詭計坑盟友,順手還借了荊州。攻打西川,劉備帶的是龐統(tǒng),攻打漢中,劉備帶的是法正,因為劉備深知用人之道,也知道諸葛亮不是個打仗料子,搞搞后勤建設還行。他也深知諸葛亮過于謹慎,這也是用兵大忌,講究的就是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出其不意才能取勝。后來也確切如此,魏延曾經(jīng)獻計子午谷奇謀,然而諸葛亮卻一口拒絕了。試想一下,萬一魏延能奇襲長安,那么或許諸葛亮的北伐大業(yè)早就成功了,只是諸葛亮太畏首畏尾,才導致了最終北伐的失敗。
歷史上三國是一個英才輩出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出名杰出的謀臣。比如我們經(jīng)常說的諸葛臥龍,那他是否真如《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這般,無所不知、運籌帷幄呢?
評價一個人需要理性,對于歷史人物更應該如此。大多數(shù)人對于諸葛亮的認識都是來自《三國演義》這本書,而《三國演義》中大量的情節(jié)其實都是沒有歷史根據(jù)的,它是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增加可讀性作者杜撰的。顯而易見,歷史上諸葛亮并沒有小說那么神通廣大,他如今的形象大多來自小說的美化和神話。
比如:火燒博望坡,空城計,赤壁之戰(zhàn)等等情節(jié),都是劇情需要刻意添加的。火燒博望坡之時,諸葛亮剛剛出山,明顯是其他人做的。還有赤壁之戰(zhàn),在歷史上若是論功勞,當仁不讓的第一人應該是周瑜,而草船借箭的事跡,也沒發(fā)生。甚至蘇軾所形容的羽扇綸巾,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形容的當時周瑜的形象。還有空城計這么有名的戰(zhàn)役,在正史中一點兒描寫都沒有。這件事的真實性,都是有待考據(jù)的。
難道說諸葛亮全靠小說吹捧?
這當然也不是,首先諸葛亮并不是能力平平之輩,不然也不會被羅貫中選中,成為蜀漢政權的頂梁柱,也自然不會被譽為“千古第一相”。還有一點小說中劉備對諸葛亮信任有加。但在歷史上劉備最信任的人是法正,對諸葛亮也沒那么重視,可以說劉備病死之前,諸葛亮出手的機會極少。
而在劉備病逝白帝城之后,蜀漢最瀕危時刻,諸葛亮才站了出來。他不僅沒有讓蜀漢因此衰敗,反而逐步恢復了過來,并且再次擁有了對外出征的實力。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因為當時諸葛亮大權在握。當然諸葛亮的才華還不僅僅止步于政治,在軍事上,在科技上也很有成就,像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弓弩諸葛連弩,這些都是來自諸葛亮。
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不能過于片面,也不能根據(jù)民間傳說,而不去考證歷史的真實性。諸葛亮確實是三國中最為優(yōu)秀的人之一,但他沒有書中那么厲害。
諸葛亮作為三國里神話般的人,真實的他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以下是我給大家?guī)淼膶χT葛亮的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諸葛亮的評價1
全才諸葛亮。
1,精制兵器。 諸葛亮對兵器的制造極為講求。陳壽在《亮傳》稱“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端螘肪?6《殷孝祖?zhèn)鳌份d:“御杖先有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石弩射之不能入”?!读羵鳌纷⒁段菏洗呵铩费裕骸皳p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具發(fā)?!边@種武器在當時也算是先進的。故《亮傳》注引《蜀記》載晉初李興之言曰:“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諸葛亮的軍隊戰(zhàn)斗力所以很強,擅長用箭,當為其原因之一。 還有兩個小地方,一是諸葛亮覺得軍中伐木斧損壞很快,于是親自監(jiān)造了千余斧頭發(fā)到軍中使用,新斧頭非常堅固耐用,然后他才處罰負責軍需的相關人員。還有一個出自《太平御覽》記載,蒲元在斜谷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他造成的刀,能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被譽為神刀。 種.種地方可以看出,因為蜀漢地寡民少,兵員不足,諸葛亮就從裝備著手,盡管用錢非常節(jié)省,但仍然為士兵配備了最精良的裝備。
2,各種軍械。
一、木牛流馬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曹魏,由于征途崎嶇,軍隊不便運輸糧食,因此諸葛亮對舊式車輛加以改裝,稱為「木牛流馬」。據(jù)說「木牛」載一年的糧食每天能行二十里,「流馬」有方囊二個,每個可以裝米二斛三斗,能夠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行走。其實「木?!辜从星稗@的小車,「流馬」類似后世的獨輪車,仍然需要人力的推動。從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木牛運糧」,第六次北伐「以流馬運糧」的史實可知,「木牛流馬」使得蜀兵能在險惡的蜀道上迅速行軍,對當時的軍糧運輸有很大的貢獻。
二、八陣圖
由于后世的附會臆測,加上小說戲劇的夸張渲染,八陣圖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其實,八陣圖只是古代作戰(zhàn)時用以掩蔽士兵及阻礙敵軍的防御工事或軍事陣法,在戰(zhàn)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山東臨沂縣出土的《孫臏兵法》中就有《八陣篇》的殘簡。因為蜀國多山,軍隊以習于在山林作戰(zhàn)的步兵為主,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難與魏國的騎兵抗衡。諸葛亮為了提高蜀軍的戰(zhàn)斗力,將古代的「八陣」加以變化,成了后世所說的「八陣圖」。八陣圖縱橫各八行,用輜車作為主要掩體,以鼓聲和旗幟等指揮軍隊,可以變化許多陣法。不過因年代久遠,其具體內(nèi)容已殘缺不全了。
三、連弩
所謂「連弩」,類似架設在兵車上的武器,是一種可以連續(xù)發(fā)射的弓箭,在當時是很厲害的武器,為諸葛亮根據(jù)舊有的技術所制成,一次可以發(fā)射十枝箭,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zhàn)斗力,唯一缺點是需要七、八名連弩士才能拉動弓弩。此外,「八陣圖」必須配合「連弩」使用,即敵人沖入陣內(nèi)后,近則短兵相接,遠則靠「連弩」來進行射擊。蜀兵雖少,而能六出祁山,進逼渭河平原,魏兵躲在深溝高壘而不敢應戰(zhàn),又如建興九年,魏將張郃被蜀兵射殺,皆可證明「連弩」的功效。
四、孔明燈
這是諸葛亮北伐被司馬懿困于平陽時所發(fā)明的一種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空飄燈,也是熱氣球的起源。在科技不發(fā)達的三國時代,諸葛亮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fā)現(xiàn)熱氣球空飄這個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實的臥龍!
五,孔明棋
早在隆中時,諸葛亮就打算發(fā)明一種棋。公元228年,蜀國南方暴亂。諸葛亮作為一國之相,決定親自率兵前往征討。然而,情況并沒那麼好:南方的氣候令士兵難以適應。加之軍中無趣,南王孟獲久久不肯歸服。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發(fā)明了孔明棋來活躍士兵煩悶的心??酌髌逡?guī)則簡單,是一種智力游戲。
六,火獸
諸葛亮平定南方時,曾遭一敗仗:南王孟獲以獸為兵,利用象、虎、野牛、狼等野獸大敗趙云和魏延的兵馬。諸葛亮靈機一動,他想到了野獸怕火。於是數(shù)日后,他發(fā)明了一種外型似獸,朱紅色,能噴火的武器來對付孟獲的獸兵。
七,搭橋槍
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決定揮師北上,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遺愿。通往北方的地形極其艱難,山多河多。爬山還好,關鍵是渡河:士兵們每次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搭橋。諸葛亮也為此苦惱。一日,他聯(lián)想到古人如何造鐮鉤,從而發(fā)明出了搭橋槍。搭橋槍的槍桿和紅纓槍一樣長,槍頭程螺狀(有點像現(xiàn)在的螺絲刀)。
諸葛亮的評價2
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許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國演義》或是京劇,大家都曉得,他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氣定神閑,謀劃出空城計或草船借箭這樣膾炙人口的妙計。但真正的諸葛亮不似京戲里面的倜儻,也沒有《三國演義》里的神機妙算。
《三國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后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為劉備肝腦涂地,而且他一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并不是他的長處。
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一樣了。羅貫中在小說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做“隆中對”的時候,已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過魯肅也看出了這情勢。當時中原已經(jīng)打了幾十年的內(nèi)戰(zhàn),而且劉備根本還沒進四川,連荊州都還沒拿到手,諸葛亮就可預見四川會屬于劉備,所以也有人懷疑“隆中對”的真實性。
諸葛亮的評價3
諸葛亮,在我國千百年來,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父母早亡,為逃避戰(zhàn)亂跟隨叔父來到荊州。叔父死后,遷居囊陽城西的隆中。諸葛亮一面讀書學習,一面躬耕隴畝,同時常與朋友一起探討國家興亡之道。
諸葛亮年輕而有奇志,常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樂毅自況。諸葛亮這種耕讀,而又近乎隱居的生活并未過多久,就被劉備的“三顧茅廬”給改變了。
公元207年,劉備在諸葛亮的好友、當?shù)孛克抉R徽的推薦下,帶著關羽、張飛往見諸葛亮。第一次不見,第二次還不見,劉備仍不恢心,去第三次。這一次諸葛亮被感動了,出來見了劉備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當時劉備已四十七歲,而諸葛亮才二十七歲。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去問一個二十多歲的人求教,這本身就是值得稱贊的。在劉備的感動之下,諸葛亮發(fā)表了長篇談話,史稱“隆中對策”。
人們評價諸葛亮,研究諸葛亮的業(yè)績,都是從“三顧茅廬”的隆中對策作為開端的。諸葛亮與劉備見時,雙方的對話部很精彩。諸葛亮以自己的獨特見解,高屋建瓴,縱論天下大勢,給劉備建立霸業(yè)統(tǒng)一天下,提出了總的戰(zhàn)略思想。
對此,劉備感到新鮮而又實際,連聲道好。并且日后劉備的發(fā)展,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zhàn)略思想進行的。從此,劉備更加相信諸葛亮,依靠諸葛亮。
諸葛亮的評價4
公元208年,曹操在統(tǒng)一了北方之后,又揮師南下,進攻荊州,想一舉統(tǒng)一全國。這時占據(jù)荊州的劉表已死,其子劉琮繼位后投降曹操,這使曹操的氣焰更高。曹操一方面窮追劉備,一方面下書給孫權,自稱有水兵八十萬(實際只有二十多萬人),要與孫權“會獵于吳”。
曹操的進攻,給劉備、孫權都帶來了威脅。為著解除這種威脅,劉備派諸葛亮到東吳,說服孫權聯(lián)兵抗曹。孫權迫于形勢,同意大將周瑜、程普等率軍三萬與屯軍樊口的劉備組成聯(lián)軍,共同抗擊曹操。
聯(lián)軍與曹軍在赤壁相遇,并在這里發(fā)生了一次大戰(zhàn),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結果,號稱擁兵八十多萬的曹操,落得個慘敗,很不光彩地逃回北方;孫權仍固守江東;劉備乘戰(zhàn)勝之機占領荊州,進而占領益州,這樣,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是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策略思想的第一次實踐和勝利。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的大將關羽鎮(zhèn)守荊州,繼續(xù)策馬揚威,打得曹軍抱頭鼠竄,就連曹操也想遷都自保。
就在這時,曹營中有人看出吳蜀之間的矛盾,建議曹操收買孫權,破壞吳蜀聯(lián)盟,此計果然得逞。孫權因得到曹操一點好處,便派兵襲擊關羽,并在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斬殺了這位風云一時的猛將。劉備為報仇,親點重兵討伐孫權,結果又被孫權打得慘敗,倉皇西逃,行至白帝城,一病而死。
劉備死后,地方的一些民族首領互相串動,反對蜀漢。為了解除后顧之憂,諸葛亮統(tǒng)帥大兵,進軍南中。在南征中,諸葛亮正確地處理了,同一些少數(shù)民族頭面人物的關系。
諸葛亮的評價5
在整個南中地區(qū)被平定以后,諸葛亮仍用原來的夷帥在那里統(tǒng)治。經(jīng)過一系列的斗爭之后,諸葛亮認為時機成熟了,公元227年北伐。開始時軍事發(fā)展很順利,228年春,諸葛亮攻占祁山,關中大為震動。但在街亭戰(zhàn)斗中,由于大將馬謖不聽調(diào)遣,造成失敗,被迫退兵。
為嚴肅軍紀,諸葛亮揮淚斬殺了自已的愛將馬謖。以后,諸葛亮又連年進行征伐,在戰(zhàn)斗的過程中,為了解決運輸問題,還創(chuàng)造了木牛、流馬。
這中間雖然也取得過一些小勝,但從大的方面看沒有什么進展。公元234年,諸葛亮領兵十萬,進行最后一次北伐。當兵至五丈原時,與魏軍大將司馬懿相遇,雙方相持一百多天,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死軍中,時年54歲。蜀軍的北伐,只好無結果而終。
諸葛亮,作為我國古代的偉大政治家和軍事家,幾十年如一日,策劃、實踐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在我國歷史的發(fā)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諸葛亮善于謀劃,任人唯賢,賞罰分明,具有治邦安國的遠見卓識。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給諸葛亮寫兩句話:“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從封建的觀點,肯定了諸葛亮的作用。蜀國所以能夠成為蜀國,能夠偏安一隅,并進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諸葛亮的謀劃。諸葛亮的智慧是很高的,但他的謀劃也并不都對。其中北伐算是一個例子,北伐興師動眾,久戰(zhàn)不勝。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后世人最先想到的是作為蜀漢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貴品質(zhì)、作為三國時期優(yōu)秀謀士?神機妙算?的足智多謀、作為一代名士?羽扇綸巾?的朗朗風采等等。他忠誠、智慧、正直,集古代美好品德于一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他當做主角,在小說里把他身上的優(yōu)點放大,使他成為了歷史上的千古一人。
但是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智而近于妖?,把諸葛亮徹底神化了。那么,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像《三國演義》里描寫的那樣呢?
諸葛亮于東漢靈帝時期出生在瑯琊郡一個名門望族之家,他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東漢的郡丞,他的叔父諸葛玄做過太守。不幸的是,在諸葛亮小的時候父母先后過世,后隨著叔父到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后來諸葛玄投奔了荊州劉表,于是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在諸葛玄去世后他就隱居在隆中一帶(今湖北襄陽)一邊農(nóng)作一邊讀書。
經(jīng)過了早年跟著叔父四處奔波的經(jīng)歷,通過對士族階層的接觸,使他增長了見識,也對東漢末年的社會現(xiàn)狀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隆中隱居的十年間,諸葛亮結交了當世大量志同道合的名士,冷靜客觀的分析了天下大勢,且自比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管仲、樂毅,沒事的時候喜歡吟誦《梁甫吟》,感慨亂世的同時,希望自己能尋覓一明主建功立業(yè)。
在建安六年,諸葛亮遇到了自己的明主---皇叔劉備。當時劉備剛依附于劉表屯兵新野,在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倆人的相見成為了東漢末年天下勢力重新洗牌的開端。在這被后世文人憧憬向往的隆中,諸葛亮給劉備詳細分析了天下大勢,又給劉備以后的政治生涯做了一個全新的規(guī)劃。這次對話的內(nèi)容被后世稱作?隆中對?。隆中對的內(nèi)容大致是讓劉備在將來的事業(yè)發(fā)展中先拿下荊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而后奪取西川,將荊州和西川連接起來,一方面可以北據(jù)曹操,一方面可以南抗孫權。形勢變好的時候也可以北上征討曹操,南下兵伐孫權。諸葛亮對劉備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讓劉備大喜,誠心實意再三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最后諸葛亮決定出山。
需要說明的是,在諸葛亮給劉備拿出隆中對之前,東吳的魯肅也給孫權獻上了另一個版本的隆中對?!度龂萘x》中為了烘托諸葛亮的形象沒有提到魯肅版的隆中對。
建安十三年,曹操滅了荊州劉表,劉表次子劉琮投降,劉備被迫逃往夏口。在這個時間點之前,《三國演義》中有一章節(jié)說的是諸葛亮火燒新野,可惜的是歷史上并沒有這一記載。事實上,在諸葛亮剛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他僅僅只做了一個主管后勤和稅賦的官員,并沒有指揮軍隊。在劉備逃到夏口和劉表的嫡子劉琦會合后,諸葛亮衡量了當下形勢,主動向劉備提出聯(lián)合東吳一起抗曹的策略,并請纓赴東吳游說孫權。此時的諸葛亮第一次登上了左右劉備政權走向的歷史舞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3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