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杜伏威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1.餓瘋了的少年強盜
山東自古出豪士。隋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自然少不了山東人的戲份。
齊州章丘有一位叫作杜伏威的,就對大隋江山有了點野心。
杜伏威是貧民出身。大業(yè)九年,他年方十六歲,生來豁達大氣,年紀輕輕已是一方豪俠。當然,這個豪俠是要加個引號的。他所干的事,無非是穿門入戶,強搶民財。
如果生活順順利利,誰也不想放著正經事不干,去做沒本的買賣。窮,可以多種點地,再不行,去給富人家養(yǎng)牛放羊,混口飯吃總是沒問題的。只是,大環(huán)境沒給他機會。
大業(yè)九年前后,天災人禍組團狂虐山東人民。這邊廂隋煬帝不斷征發(fā)百姓當兵,或是強迫壯勞力們去遼東送糧草,或是驅使人們在海邊造大船。據(jù)說很多人長年站在水里造船,腰以下都被水泡的潰爛了。
那邊廂老天爺也跟著湊熱鬧,今年發(fā)大水,淹的整州整縣的糧田絕收。老百姓各種祈禱,結果明年又是連月干旱,旱的禾苗全玩完。老百姓完全沒吃得,只好相聚為盜,冒著生命危險掙口飯吃。
2.兼并
山中做強盜,靠的是義氣。杜伏威雖然只有16歲,卻非常仁俠大氣。他與群盜外出劫掠,每次廝殺都沖在前、走在后,幾場仗打下來,眾盜都非常佩服杜伏威的勇氣和義氣,沒得說,你把哥們兒當親兄弟,哥們兒自然拿你當老大。群盜義氣相投,拜杜伏威當了帶頭大哥。
杜伏威不光豪氣干云,為人也很有頭腦。他明白光靠自己手下這點人馬成就不了什么大事業(yè),而放眼當時的山東大地,烽火已經燒遍了每一寸土地。是時候做出點什么了。
如果聯(lián)系到幾百年后的北宋,同樣是在山東發(fā)生的一場傳說中的農民起義,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會想起一個辦法,土匪強盜能怎么樣,不就是殺人放火受招安唄。
錯。
以大隋朝此時的狀態(tài),你敢去接受招安,饑餓的山東農民會百分之百地保證,一定把你撕成碎片,并且吃掉你身上每一塊肉。
杜伏威為了自保,并沒有選擇向官軍投降,而是投奔了另一位山東賊帥——左君行。
左君行是誰?抱歉,史書除了他的名字之外,并沒有留下太多事跡。
一般來說,一個歷史人物在史書上占有篇幅的多少,與他的智慧、能力、成就是成正比的。那么可以想見,與在《舊唐書》專門開設人物列傳的杜伏威相比,只有一個名字的左君行有多菜。
杜伏威去長白山求見左君行,請求將自己的小部隊置于左將軍的麾下,一塊吃肉喝酒發(fā)大財。
左君行傲慢地接受了這個嘴上黃毛還沒褪凈的小強盜的請求,有道是,放屁添風。來就來吧,多多少少壯點聲勢也成。
杜伏威忍著不舒服帶人來了長白山,結果沒幾天就感覺不爽,他氣不過,也不打招呼,帶著手下人離開了左君行,轉而向南,到了淮河流域一帶。
杜伏威率眾一路南行,當時隋朝的控制力確實下降。杜伏威一路浩浩蕩蕩,從山東腹地進入今江蘇省腹地,基本沒遇到官府的攔截。這倒也不怪隋朝官員不作為,實在是兵員都被抽走了,一般郡縣早就失去了捕盜能力,看見強盜路過,閉城自守還來不及,哪敢開城主動撩撥強盜呢。
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杜伏威一路不斷收編小股強盜,實力越來越強,終于引起了隋朝官軍的注意。
隋朝駐扎在淮南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江都留守的手中。江都是隋煬帝在南方最下力經營的都會,是江東一帶的政治中心。如果任由義軍南下威脅江東,甚至對江都郡構成襲擾,這可不大好,弄不好會被煬帝砍了腦袋。江都留守于是派出校尉宋顥率軍進擊杜伏威。
宋顥名聲不大,也沒有什么過硬的戰(zhàn)績,但卻帶著一股隋軍將領極為普遍的驕傲自大之意。在他們眼中,義軍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官軍只消人馬開到戰(zhàn)場,便會理所當然地取得勝利。
正是這股要命的驕傲情續(xù)葬送了這支官軍。杜伏威設計引擊敗宋顥,宋顥當場陣亡。這場意外的戰(zhàn)斗,不僅令江都方面極為震驚,也讓江東本地幫會十分眼紅。
3.老鄉(xiāng)老鄉(xiāng),背后一槍
創(chuàng)業(yè)向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大業(yè)十一年,也就是杜伏威南下兩年后,他終于遇到慘烈的挫折。
在他縱橫奔馳之時,另一支來從山東來到江淮一帶的山東義軍李子通所部,也逐漸崛起,杜伏威一度對李子通互相聲援,但也正是這位山東老鄉(xiāng),在背后狠狠捅了杜伏威一槍。
李子通是東海郡人,與杜伏威一樣出身貧寒。
但李子通與杜伏威風格迥異,杜伏威性格粗爽質樸,崇尚簡單粗暴的辦事方式。李子通卻頗有宋江式的義氣,雖然自家窮得叮當響,卻經常周濟窮人,在家鄉(xiāng)很有一點名氣。
山東義軍揭竿而起的時候,這位窮大方的李子通活不下去了。畢竟義氣不能當飯吃。村里三老四少都餓得吃不上飯,只好都出去逃命。李子通也逃到長白山一帶,在義軍首領左才相部下當兵吃糧。
當時的所謂起義軍,內部紀律都很混亂,只靠不斷地搶劫維持存在。在一片污濁之中,李子通潔身自好,對待士兵很講義氣,從不濫殺。如果是老鄉(xiāng)被義軍當俘虜抓了,李子通還親自帶人把他救回來。
很多人沖著李子通的名聲來投奔他,作為一個外來戶,他居然已經擁有上萬人的部屬。這令左才相感到不安。你只是我一個小馬仔,這么囂張的擴充實力,還把我當領導嘛!
李子通不受這個窩囊氣,大概他也看出了跟著左才相沒啥前途,于是和杜伏威一樣,率領自己的人馬南下,到淮河以南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
在共同的敵人隋朝官軍面前,兩支同氣連枝的山東義軍很快團結起來一致對外。起初兩家合作的還算親密無間,但是合作的過程中,李子通漸漸發(fā)現(xiàn)了問題。
杜伏威雖然年輕,但這位兄弟氣場簡直太強了。不論沖鋒作戰(zhàn),還是籠絡部屬,都是響當當?shù)暮檬?。以至于他的光環(huán)完全掩蓋了自己。
李子通是慢熱型的,他的優(yōu)點,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體現(xiàn)出來。而杜伏威是個膽汁質的領袖人物,天生自帶BGM,到哪都能用充沛的感染力抓住人心。沒法兒比啊!
要這么合作下去,自己早晚有一天被吞并。與其受制于人,不如先發(fā)制人。大業(yè)十一年某一天,李杜兩軍駐扎的很近。李子通忽然嚴令本寨戒嚴,他親自挑選了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趁著夜黑風高,悄悄出寨,對杜伏威的大營發(fā)起了猛烈的襲擊。
李杜兩家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軍事合作關系,誰能想到親密戰(zhàn)友會暗地捅刀子。單純的杜伏威,甚至連基本的警戒工作都沒做。所以當李子通的騎兵打到寨外,杜伏威的士兵們根本來不及反應,瞬間破防。
杜伏威倉促上馬,一看居然是李子通的兵,不由得怒火填胸。然而再怒又有什么用,慌亂中他連兵器都沒找到,便被一名敵兵刺傷。
眼看就要斃命于亂軍之中,這時,杜伏威嚴格治軍的效果體現(xiàn)出來了。
杜伏威崇尚武力,他在軍中挑選了30個勇士,都認為義子,讓他們擔負自己的貼身護衛(wèi)。其中最勇猛的兩人,一個是臨濟縣人叫做闞棱,一個是濟陰縣人叫王雄誕。闞棱能使一桿長達一丈的雙刃刀,稱之為陌刃,一刀能砍死好幾個人。王雄誕則是智勇雙全,屢屢給杜伏威獻計。軍中稱闞棱為大將軍,稱年紀稍小的王雄誕為小將軍。
這30個養(yǎng)子深受寵信,對杜伏威非常忠誠。當時其他軍士都已亂成一團,唯獨這30人死戰(zhàn)不退,王雄誕危急之中把杜伏威抱上戰(zhàn)馬,奮力沖出重圍,這才保住杜伏威一條性命。
這場突襲幾乎瓦解掉杜伏威的全部力量,他只好隱藏在大片的蘆葦叢中,僥幸躲過李子通的追殺。
這場突如其來的偷襲,不僅讓杜、李二氏結成死仇,也給剽輕自負的杜伏威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
亂世之中什么人都有,單靠古惑仔式的猛打猛沖,不足以在險惡的世事中立足,他必須改變策略才能求生存。萬幸杜伏威不久后痊愈,他招攬部眾,沒過多久重出江湖,繼續(xù)在江淮間劫掠郡縣。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隋朝為防止江淮形勢惡化,再派武賁郎將來整率軍圍剿。
來整大有來頭,他的父親就是隋朝名將來護兒。此人子承父業(yè),作戰(zhàn)非常驍勇。山東義軍蜂起,他率領隋軍左右進討,殺得山東群盜狼奔豕突。山東義軍流傳一首順口溜:“長白山頭百戰(zhàn)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十萬眾,只畏榮公第六郎?!?/p>
可以說,把山東義軍都打出心理陰影了。
來整率軍來到江淮,目標很明確,撿出頭鳥打。
李子通與來整交了幾仗,全敗。李部抱頭鼠竄,逃往長江以南。
杜伏威也沒討到好處。他剛剛招攏的人馬再度被來整打散,傷愈不久的杜伏威在作戰(zhàn)中也受了重傷。其部將西門君儀的妻子王氏非常悍勇,她背著杜氏逃跑,小將軍王雄誕率死士在后護衛(wèi),再次將杜氏救出死地。
4.決戰(zhàn)江都
或許是隋朝對江淮群盜不夠重視,他們認為這些盜賊不過是一擊即潰的烏合之眾,所以在來整尚未完全鏟除諸股義軍時,隋朝便召回來整,讓他參與到保護皇帝人身安全的近身保衛(wèi)工作中。
這個喘息的機會太難得了。
幾經挫折的杜伏威低調地隱藏起來,默默地休整、擴充實力。大約過了一年半,到了大業(yè)十三年的春天,杜伏威實力有所恢復,各地的剿匪奏報中,他的名字出現(xiàn)的頻率又多了起來。
此時煬帝已在江都。為了保證絕對安全,隋朝官方反應很快,再派右御衛(wèi)將軍陳棱,率8000官軍進剿。
陳棱性格比較沉穩(wěn),加上宋顥失利在前,他沒有立即出兵決戰(zhàn),而是按兵不動,耐心地杜伏威相持。
義軍與官軍最大的區(qū)別是,缺乏穩(wěn)定的后方基地,沒有充足的后勤補給。這樣的條件,是沒辦法打持久戰(zhàn)的。陳棱雖然膽子有點小,場面上弄得有點難看,但毫無疑問,持久戰(zhàn)這一招,還是很準確地掐中了義軍的要害。
要進攻,官軍縮在堅城中,義軍要打下來勢必付出慘重的代價,何況杜伏威現(xiàn)在還處于低階狀態(tài),沒有能力、沒有技術、沒有器械、沒有人力,根本沒辦法打攻堅戰(zhàn),只能野戰(zhàn)決勝。
要相持,義軍的糧食必然比官軍先吃完,到時候軍心散亂,不戰(zhàn)自敗,下場只有一個,死。
從理論上看,杜伏威無疑是死定了。然而這個世界上,有時候真的是不講理的。
杜伏威派人給陳棱送去了女人服飾,并送給陳棱一個綽號:陳姥。姥就是老年女子的意思。這種場景,熟悉不熟悉?沒錯,當年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求戰(zhàn)不得的諸葛亮,就是用送女人冠服的方法刺激司馬懿的。只不過司馬懿胸中有丘壑,不因一時意氣影響大局。
但陳棱卻沒忍住。他見物大怒,立即領兵出城,要與杜伏威決戰(zhàn)。
有時候,格局真得能決定人的生死。
杜伏威要得就是這個。
憤怒的陳棱甚至連基本的戰(zhàn)法都忘了,他沒有給自己安排預備隊,而是將全部兵馬都開了出來,意圖與義軍決一死戰(zhàn),勝就是全勝,敗就全敗。對于一個皇帝寄予重望的大將,以如此草率部署對敵,從廟算上就失了著。
兩軍在江都附近發(fā)生了激烈的交戰(zhàn)。
官軍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攻守之間甚有法度,正面與側翼的配合,步騎兵種類的搭配,近距離搏殺與遠距離投射,都經過成熟的訓練。
而義軍則全然反之。人都說起義軍都是烏合之眾,確實不是瞎說。義軍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軍事訓練,不善于組織嚴密的戰(zhàn)陣。也不太擅長以配合成熟的陣法進行攻防,更何談不同兵種的合理利用。
之所以以往能戰(zhàn)勝官軍,全靠義軍首領過人的戰(zhàn)場嗅覺,以及義軍旺盛的戰(zhàn)斗精神。
這場戰(zhàn)斗也一樣。陳棱的官軍展開之后,雖然指揮官情緒嚴重波動,但士兵們的職業(yè)素養(yǎng)卻基本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官軍密切的配合以及熟練的戰(zhàn)法,有效地阻擋了義軍的沖擊。
杜伏威見遲遲不能打開局面,又是焦急又是憤怒。他親自來到陣前,以自己為箭頭,率領精銳騎兵再次沖擊官軍大陣。
對付這樣的沖擊戰(zhàn)術,官軍仍有成熟的應對之策,只消干掉對方的頭目,這種看似威赫的沖擊便會立即崩潰。一名隋軍部將悄悄來到陣前,張弓搭箭,瞄準耀武揚威的杜伏威一箭射去,正中杜伏威前額。
天幸那支箭嵌在杜伏威骨頭中,并沒有深入腦中,故而只算得上皮肉之傷。我們所說的不講理進攻,就在此時發(fā)生了。
杜伏威指著放冷箭的隋將大罵:不殺你我誓不拔箭。他帶領眾軍繼續(xù)不要命地沖向隋軍大陣。
放冷箭沒有起到阻止對方攻勢的效果,反而意外地使其加速。陳棱一時間沒了主意,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沖擊過來。
杜伏威頭上插著一枝箭,鮮血不斷流下來,咬牙切齒,目眥盡裂,令人望而生畏。放冷箭那名隋將越看越害怕,掉頭藏到陣中,不敢與之對視。
杜伏威已經被這枝箭打瘋了,他不顧一切地帶人沖入隋軍陣中,如砍瓜切菜一般把隋軍殺得東倒西歪,杜伏威親自抓住放冷箭的敵將,將之生擒帶回了本軍陣中。
怒發(fā)沖冠,萬夫辟易。杜伏威真乃神人也。
隋軍也被杜伏威這不要命的陣勢打懵了。杜伏威雖然只沖開了一個小缺口,但慌亂的隋軍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撲,缺口很快擴大成致命的潰退,陳棱這時已經無法阻止陣形潰散。
杜伏威斬殺了放箭敵將,顧不上包扎傷口,又如一頭猛虎一般率軍沖殺,徹底將隋軍擊敗,陳棱帶少量殘兵敗逃。
這場與正規(guī)軍的決戰(zhàn),基本上扭轉了義軍的劣勢,在正面對決中,杜伏威從此不再畏懼任何官軍。而義軍的作戰(zhàn)形式,也有了一個根本的轉變。
5.群雄爭霸之一
杜伏威乘大勝之威,決定改變作戰(zhàn)形式:從流動作戰(zhàn)轉向建立根據(jù)地。
陳棱慘敗之后,江都附近隋軍官兵各自縮首潛蹤,不敢主動尋找義軍作戰(zhàn),杜伏威便乘機分兵攻占郡縣,逐漸占據(jù)了一片不小的地盤。他攻占歷陽后,自稱為總管,級別又上了一個臺階。
正在此時,江東一帶形勢發(fā)生了突變。
大業(yè)十四年三月,隋朝大臣宇文化及發(fā)動政變,宰了隋煬帝,另立隋煬帝的侄子為傀儡皇帝。宇文化及把大將陳棱留下?lián)亟?,自率隋朝中央驍果軍主力北上返回中原。陳棱對這位甩鍋俠也沒什么認同感,他關閉江都城,不再與宇文化及聯(lián)系,事實上成了一個割據(jù)者。
隋軍主力撤出后,陳棱無法繼續(xù)控制形勢,江東形成了四股勢力并立的局面。
哪四股呢?杜伏威、陳棱自不必說。
那位背后捅槍的山東老鄉(xiāng)李子通,被隋軍打垮后跑到海陵躲了起來,部眾又慢慢恢復到2萬人左右。
第四股實力,則是隋朝前地方官員沈法興旗下的割據(jù)勢力。
沈法興是什么來歷呢?
簡單地說,此人是江南本地人氏,曾任隋朝吳興郡太守。大業(yè)末年曾率軍圍剿江東的農民起義軍,后來一見隋煬帝被殺,便搖身一變自立為王,乘亂連連打下余杭、烏程、毗陵、丹陽等十幾個郡。實力比李子通和陳棱都強,僅次于杜伏威。
這位沈太守野心大肚量淺,剛剛打下十幾個郡就自我膨脹,公然建立一個梁國,急不可耐地自立為帝。
無法調和矛盾的四家勢力,連互相多瞅一眼的時間都沒用完,就開始了混亂不堪的互掐。
6. 群雄爭霸之二
四家之中勢力較大的是杜伏威和沈法興,較弱的是李子通,最弱的是陳棱。
然而任誰也想不到,兩家強的還沒動,兩個弱的倒先開始互啄。
捅刀專家李子通變得越來越陰,他與任何一家都不能消息,表面上看似乎人畜無害。然而,一等宇文化及撤走,李子通立即開足馬力,揮兵殺向了江都城的陳棱。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
李子通實力不強,如果干坐著不動,杜、沈兩個狠人任誰先動手,自己只有死得份。倒不如先下手為強,干掉最弱的陳棱,以壯大自己的實力。
此時已是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一上來就放了大招,命令諸軍不惜任何代價展開瘋狂進攻,務必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拿下江都城,干掉陳棱。
然而陳棱雖弱,也不是白給的。他一面依托堅固的江都城城苦苦支撐,一邊遣使分別向杜伏威和沈法興求救。
杜伏威與李子通是有著捅刀之交的死敵,沈法興則是一只張開獠牙的貪婪之獸,他們都不可能坐觀李子通先占便宜。于是很短的時間里,兩家都派出了軍隊,到江都幫助陳棱。
三打一,而且是兩強打一弱。這個結局似乎明擺著的,李子通根本沒有招架之功。
然而正是在看似絕境的情況下,李子通上演了一出驚天大逆轉。
真正善戰(zhàn)的高手,都會從絕無可能的死局中找到一線生機。李子通看準了兩個關鍵點。
第一,杜伏威和沈法興向來互不通使,雙方沒有形成聯(lián)盟關系。這次來江都解圍,實際上是各打各的。
第二,杜伏威在西,沈法興在東,兩軍至今沒有接觸,互相陌生。
針對這一情況,李子通設計,派出一支小部隊,假扮成沈法興的人,乘夜偷襲杜伏威大營。杜伏威吃過偷襲的虧,這次遇襲之后他沒有受到什么損失,反而是立即行動起來,對沈法興的大營發(fā)起迅猛攻擊。
沈軍不明所以摟頭被打了一悶棍,發(fā)現(xiàn)竟然是一道來解圍的友軍,也是憤怒的不得了。雙方根本無法解釋誤會,反而都認為對方心懷不軌。于是也不管是來干嘛的,先確保自己安全再說,兩家各自退兵相持,誰也不敢貿然進攻。
不得不說,這一招離間計,李子通耍得確實漂亮。趁著杜沈相持,李子通抓緊時機,再度加緊對江都城的攻擊。陳棱孤立無援,在李子通暴風驟雨般打擊之下終于再也支撐不下去。不久城池打破,陳棱孤身逃到杜伏威軍中,后來被杜伏威找了個借口殺了。
李子通騰出手來,調轉矛頭全力進攻沈綸部。客地作戰(zhàn)的沈綸抵擋不住,被打的潰不成軍。杜伏威眼見形勢不利,也收兵回歸歷陽。李子通又乘勢追擊沈軍,渡過長江攻陷京口。這場大混戰(zhàn)以李子通的勝利告終,入據(jù)江都這座政治意義很強的大城后,李子通迫不及待地步沈法興的后塵,建立大吳國,改元為明政。
隋末唐初的史籍中,屢有“山東豪杰”之語。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包括黃河以北地區(qū)在內。隋末唐初的山東豪杰大略有三個系統(tǒng):以竇建德、劉黑闥為首領的河北豪杰,以翟讓、李密、徐世績(李績)為首領的河南豪杰,以秦叔寶、程咬金、徐圓朗、輔公祏、杜伏威等為代表的山東(今山東)豪杰。竇建德、劉黑闥為清河郡漳南(今河北故城東)人,初起兵時以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為依托,而后在樂壽和洺州建都,前后持續(xù)八年。翟讓、李密、徐世績等起初以瓦崗山為依托,而后向滎陽、洛陽發(fā)展。山東豪杰三系統(tǒng)相比較,以竇建德、劉黑闥的河北豪杰的社會基礎最為深厚,勢力最為興盛,持續(xù)的時間最久,因此也最具典型意義。?
隋末唐初的山東豪杰是一胡漢雜糅、善戰(zhàn)斗、務農業(yè)而有組織的集團。陳寅恪《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杰”》指出,隋末唐初山東豪杰的民族淵源是北魏早期的屯兵營戶,在六鎮(zhèn)起義后被安置在了冀、定、瀛、相、濟、青、齊、徐、兗等內地各州,其中尤以分散在冀、定、瀛三州的居多。北方游牧民族本就有擅長騎射、組織堅固、融軍事與政治經濟為一的傳統(tǒng),因此他們的后裔就自然會具有善戰(zhàn)斗、務農業(yè)、有組織的特點。不過,縱觀河北燕趙區(qū)域的前后歷史來看,豪杰勢力的興起并不只限于北魏后期六鎮(zhèn)起義和隋末唐初山東豪杰這兩次,也不僅是這兩次軍事割據(jù)具有胡漢雜糅的民族背景。楚漢相爭時,已有燕人、北貉的梟騎參與。東漢初劉秀徇河北,又有漁陽、上谷鐵騎的力助。同時在河北民間,還有銅馬、尤來、大槍等十余部勢力,直到漢光武十六年仍在四處并起,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其組織能力、戰(zhàn)斗能力、生存能力都非尋常可比。東漢末,又有張角的黃巾軍在巨鹿首倡、袁紹在鄴城被推為盟主、張牛角和褚飛燕黑山軍百萬眾的活動。就是在隋末唐初的山東豪杰之后,也有唐后期安祿山、史思明及“河朔三鎮(zhèn)”在河北一百五十年的割據(jù),以及宋元明清時期流配軍人、犯人在滄州的影響和白蓮教等眾多會黨的活動。這些史事雖因時代的不同而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是仍可明顯看出其中貫穿首尾的共同線索。由此而論,豪杰勢力在燕趙區(qū)域的大起大落總共應有七八次之多。?
陳寅恪又說,在隋末唐初山東豪杰三系統(tǒng)中,以翟讓、徐世績一系統(tǒng)在唐初政治上所居地位最為重要。徐世績等人后來依委于齊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之間,參與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即位之后,山東武力集團又與關隴武力集團相平衡。不過徐世績的作用是在唐朝對王世充、竇建德的抗衡中以及唐朝內部齊王與秦王的抗衡中突顯出來的,比之竇建德河北豪杰直接與唐朝分庭抗禮決一雌雄是全然不同的。徐世績河南豪杰的作用是僅對唐朝而言,竇建德河北豪杰的作用則有關于天下的歸屬。?
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國!!!
中國在魏晉時期有過許多政治貴族,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政治權力,到了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王謝庾桓這些響當當?shù)馁F姓也已經不復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xù)了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并開創(chuàng)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關中,共創(chuàng)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并將中國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其發(fā)端便是成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家,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于謹,獨孤信(楊堅岳父),侯莫陳崇。他們創(chuàng)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史曰:今(唐)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其中,宇文泰首創(chuàng)府兵制,雖說是柱國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則是因地位尊崇而掛名,實際上是為六柱國,正合周禮治六軍之意。 六柱國,各督二個大將軍,所以有十二大將軍了。每個大將軍督兩個開府,每個開府各領一軍,共24軍,這就是府兵的系統(tǒng)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創(chuàng),初唐時完善,高宗武后時衰落,玄宗時被徹底破壞。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北朝隋唐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于同一之系統(tǒng)及階級。而太宗時期,權力漸衰,與新興的山東豪杰頗有爭斗。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后的閃光,武后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破壞此傳統(tǒng)集團之工作,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稱李唐盛世,然其祖母開始破壞關隴集團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據(jù)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此集團有兩大特征:
1.“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對于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發(fā)端——西魏八柱國家有所了解。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于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后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東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tǒng)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tǒng)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了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后多在這些家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后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里的獨孤信。而這些家族后來的盛況,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亂世中這些名將的豐功偉績。
八柱國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所創(chuàng)建的功業(yè)深深的影響到了他以后的中國數(shù)百年的歷史走向,他生于亂世,養(yǎng)成了冷靜沉穩(wěn),豁達大度的性格,“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幾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國家,他不尚虛飾,崇尚簡樸,這與南北朝眾多荒淫放蕩的統(tǒng)治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這種執(zhí)政風格也被后來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繼承。在數(shù)十年的軍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內政,建樹頗多,首創(chuàng)的府兵制,后世向稱良法,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的影響,可以從隋唐的軍事體制中找到,復古為今的六官制,也成為后世六部制的藍本,是從秦漢以來的三公九卿制演變?yōu)樗逄迫×恐频霓D折點,中國的行政體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廢除了流行千年的宮刑,結束了這一不人道刑罰的歷史,在與東魏,南梁的三國鼎立過程中,縱橫捭闔,攻城拓地,先后襲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擴展了西魏版圖,使西魏在軍事政治斗爭中逐漸轉弱為強,為北周統(tǒng)一北齊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功業(yè)若此,盛矣哉!
做為能與高歡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說西魏北周的輝煌都出自他的手中,雖說他與另外七人并稱八柱國,但實際上他是府兵乃至整個西魏的真正領導者。宇文氏在這一時期內也是人才輩出,除了后來獨掌大權的宇文護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將軍中也有宇文泰一族兩人:宇文導與宇文貴。雖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為隋所滅,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與楊氏李氏有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或是當年的并肩共患難,或是后來的聯(lián)姻,以至宇文氏后來雖經隋文帝大量捕殺,但仍有旁支以高門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許多人也繼續(xù)擔任顯貴,如隋朝的宇文慶,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愷,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孫較為寬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歷代那樣殺盡先朝的皇族,反而與之以高官后祿,這種寬仁的風格也為隋特別是為唐所沿習,而宇文氏因此在后來被保存下來,可以說也是福報吧。
八柱國之趙貴家族:
趙貴字元貴,天水南安人,在戰(zhàn)亂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榮軍,葛榮戰(zhàn)敗后投入爾朱榮麾下,后又跟隨賀拔岳平定關中,以軍功做到了鎮(zhèn)北將軍。侯莫陳悅殺死賀拔岳之后,趙貴詐降于侯莫陳崇,騙取其信任后為賀拔岳收尸,隨后出奔平涼,擁立宇文泰為主帥。平定關中后趙貴又參加了宇文泰與高歡在河橋、玉璧、邙山的激戰(zhàn),而后在廣武大敗柔然,斬首數(shù)千?!皩ぐ葜鶉髮④?,”“孝閔帝踐阼,遷太傅、大冢宰,進封楚國公,邑萬戶。”宇文泰死后,宇文護輔政,而趙貴自認為當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卻要居于宇文護之下,甚為不平,于是與獨孤信密謀殺掉宇文護,但在即將動手之前被獨孤信制止,隨后為開府宇文盛告發(fā),趙貴因此被宇文護誅殺。趙貴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國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慶樂,其父為魏獻文帝之子廣陵王元羽,其弟為西魏節(jié)閔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國皇室近支。元欣為人粗魯率直,素以飛鷹走狗為樂,并不見得有什么大才,但當魏孝武帝為高氏所迫出逃關中投靠宇文泰時,元欣率先響應,這一步好棋給他帶來了后半生的煊赫榮華,一下子成為西魏皇室諸王之首?!盀榇笞诓?,進大冢宰、中軍大都督。大統(tǒng)中,為柱國大將軍、太傅。”?!昂蟀菟就?。恭帝初,遷大丞相?!边@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幾乎可與宇文泰平起平座,而這種封賞,大概是宇文泰認為他粗魯率直沒有野心才給予的。事實上,他在長安大置產業(yè),特別愛好園藝,以至當時長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園中,他對宇文泰也表現(xiàn)得畢恭畢敬,而推薦的人也都是無能之輩。這樣一個皇室首席親王,對宇文泰當然是沒有任何威脅的,他能成為八柱國之一并且后半生享樂而終,可以說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將軍里也有元氏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傮w來看,從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沒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與宇文氏頻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將軍元胄在隋篡周的過程中為楊堅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與崔、裴、盧三家并稱四大宰相門第,更見其盛。
八柱國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遼東襄平人,為人沉穩(wěn),有遠見豪氣,而且膂力過人。最初投于爾朱天光麾下,后來跟隨賀拔岳,在討伐赤水蜀、萬俟丑奴、萬俟道洛、王慶云的戰(zhàn)斗中樹立了驍勇之名。后來屬侯莫陳悅,當宇文泰與侯莫陳悅爭奪關中霸權之時,李弼的率眾投奔宇文泰決定了宇文的勝利。而后李弼作為宇文泰的大將經歷了平定關中、抗擊高氏的諸次戰(zhàn)役,特別是在宇文泰與高歡的沙苑大戰(zhàn)中,當宇文泰的左軍遭敵強攻之時,李弼果斷的領輕騎向敵突擊,將敵軍橫截為三段,由此決定了戰(zhàn)爭的勝負?!癧大統(tǒng)]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討平之。遷太保,加柱國大將軍?!崩铄鲆詫⒙砸婇L,其大將風度在八柱國中鮮有能及。因為上述功勞,他在八柱國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時與于謹并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國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將,雖不過五尺,但驍勇過人,一度讓宇文泰大為嘆服,后成為大將軍。李弼后代在周為魏國公,在隋世襲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孫就是在隋末亂時間縱橫一時的梟雄自稱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國之于謹家族:
于謹字思敬,河南洛陽人,早年以才名著稱一時。與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謹出身于北魏正規(guī)軍,在鎮(zhèn)壓邊鎮(zhèn)大暴動出謀畫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為積射將軍,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將軍,但他在爾朱天光與高歡之爭中站在爾朱一邊,不久爾朱大敗,于謹逃入關中,向宇文泰獻稱霸關中之策。隨后,于謹跟隨宇文泰參加了諸次戰(zhàn)役,并帶領大將軍楊忠攻下了梁都江陵?!岸戆菟究眨鲆厮陌賾?。十五年,進位柱國大將軍?!庇钗奶┧篮?,宇文護受命輔政,而于謹在大多數(shù)人遲疑之際,說服大家服從宇文護的權威,化解了分裂傾向。后來北周尊三老,于謹即為三老之一,可見其威望之高。總的來看,于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yōu),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戰(zhàn)略的制定都有于謹?shù)膮⑴c,而于謹也是以其謀略保自身功名在數(shù)次換主時不失。于謹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于翼為最,其地位在北周與于謹類似,周武帝繼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滅齊時于翼領一軍獨當一面,滅齊后又主持了長城的修補。最后在楊堅代周之時,于翼與李穆一樣起到了影響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謹死后歷周隋兩朝更顯其盛。
八柱國之侯莫陳崇家族:
侯莫陳崇字尚樂,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鮮卑別部。自十五歲起侯莫陳崇便隨賀拔岳征討葛榮、邢杲、元顥,在征討萬俟丑奴時,侯莫陳崇單騎沖入敵陣,于馬上生擒萬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將軍。賀拔岳死后侯莫陳崇歸入宇文泰麾下,隨后“三年,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增邑二千戶。四年,從戰(zhàn)河橋,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討平之。”“十五年,進位柱國大將軍,轉少傅。孝閔帝踐阼,進封梁國公,邑萬戶,加太保。歷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護掌權時因說出晉公宇文護必死之言被勒令自盡。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周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侯莫陳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時之盛,而陳崇最終以言語魯莽喪身,乃是脫不了輕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轉眼云散,足以讓人嘆息。
八柱國之獨孤信家族:
獨孤信,出自云中的鮮卑別部,本名獨孤如愿,少年時風度過人,任勇好俠,后投入葛榮帳下。獨孤信在軍中對著裝修飾都非常重視,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稱作“獨孤郎”。葛榮敗亡后獨孤信跟隨爾朱榮征戰(zhàn)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將軍,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關之時,獨孤信辭別家人單騎追上魏帝相隨,成為一時間美談。而獨孤信與宇文泰又是同鄉(xiāng),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關之后甚見重用。后來獨孤信與楊忠攻下了東魏的荊州,隨后東魏高敖曹以大軍來攻,獨孤信不敵,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歸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稱贊。“十四年,進位柱國大將軍?!焙髞碲w貴謀反事泄,獨孤信受到連帶,為宇文護所逼,自盡。獨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稱,盡管戰(zhàn)事非其所長,但憑其德信樹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戰(zhàn)敗,也不損其名,他的功勞也多在安撫各方,深得民心,在隴右、荊襄地區(qū)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將名字由“如愿”改為“信”。獨孤信死后也因此常為時人所懷念,加之北周的兩個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淵之母都是獨孤信的女兒,因此他的名譽隨后就得到了恢復。
八柱國之李虎家族:李虎為隴西成紀人,其祖先為晉末的涼武昭王,后為北魏所滅。李虎本人為宇文泰手下大將,后被封為柱國大將軍,太尉,尚書左仆射,隴右行臺,少師,大都督,隴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隨后早逝,由時年七歲的李淵襲爵。李淵之母與后來的隋文帝楊堅之妻為姐妹,都是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因此李淵深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所喜愛,而且又與隋煬帝為表兄弟,故李淵一族在隋朝的顯赫更盛于周,這也為后來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礎。十二大將軍中的陽平公李遠同樣也出身于隴西成紀李氏,不過這一支與李虎的一支關系較遠。李遠與其兄李賢并為周初大將軍,李遠在后來也被封為柱國大將軍,不過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國家”晚了許多。另外還有一位名將李穆?lián)砸渤鲎噪]西李家,其人最初為宇文泰手下小將,聲望遠不及前述諸人,但長壽確過之,憑著多年積功,在周末時已位居大將軍鎮(zhèn)守一方,楊堅攻滅尉遲迥篡周時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顯赫,隋末煬帝聽信方士的“當有李氏應為天子”這一讖語而盡誅李穆子孫。
八柱國中趙貴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zhàn)立名,李弼將略能軍,于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lián)崦?,正是由于這些人各顯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鑄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輝煌。這些人能團結于宇文泰周圍,也更顯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另外,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王雄,皆世之名將,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羆等名將,其詳細事跡不再一一列述,關隴集團中,其它后起將才如宇文憲(宇文泰第五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韋孝寬、長孫晟(唐長孫皇后之父)、賀若弼、韓擒虎、李世民、李靖、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這么多豐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統(tǒng)一北方,以至隋唐統(tǒng)一全國的基礎
隋唐英雄排名
一、《興唐傳》(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版,陳蔭榮口述,戴宏森整理)排名:
開隋九老:
1、忠孝王伍建章
2、大元帥高穎
3、靠山王楊林
4、上柱國賀若弼
5、大都督魚俱羅
6、昌平王邱瑞
7、上柱國韓擒虎
8、雙槍將定彥平
9、越王楊素
十六杰:
1、李元霸
2、裴元慶
3、宇文成都
4、雄闊海
5、伍天錫
6、程咬金
7、翟讓
8、羅成
9、秦瓊
10、單雄信
11、王君可
12、魏文通
13、伍云召
14、王伯當
15、尚師徒
16、左天成
四猛:
1、羅士信
2、新文理
3、秦用
4、來護兒
[如果撇開九老和四猛,按照流行的說法,《隋唐演義》的好漢十三絕應該是這樣排名的: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天錫
6、伍云召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尚師徒
11、新文理
12、韓擒虎
13、秦瓊/尉遲恭
二、《說唐》排名: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云召
6、伍天錫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尚師徒
11、新文禮
12、韓擒虎
13、王伯當
14、秦瓊
15、尉遲恭
16、單雄信
三、單田芳《隋唐演義》排名:
十三杰: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天錫
6、伍云召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秦用
11、尚師徒
12、梁師泰?
13、秦瓊/尉遲恭
四猛:
1.羅士信
2.來護兒
3.新文禮
4.王伯超
四絕:
1.羅成
2.尚師徒
3.侯君集
4.程咬金
四、蘇州評彈排名:
[共有“老輩”、“小輩”、“野輩”三個排名。共有39人。我只有“老輩”、“小輩”兩個排名,哪位有“小輩”排名,不吝賜教]
老輩排名:
1.成都王張顯圖
2.淮西王焦本忠
3.銅山王姚子林
4.雙槍將定彥平
5.皇城總兵史萬寶
6.燕山王羅藝
7.靠山王楊林
8.屈突通
9.東昌王楊義臣
10.昌平王邱瑞
11.大元帥韓擒虎
12.定國公長孫晟
13.沙陀國王始羅失畢可汗
野輩十三條好漢:
1.銀地國太子朗司馬
2.琉球國太子鰲魚
3.北漢王鐵木耳
4.鐵木金
5.紅袍大力士藍天畢
6.孽世雄
7.王九龍
8.蓋世雄
9.洪天英
10.華公義
11.知世王王薄
12.定陽王劉武周
13.大梁王蕭銑
五、其他排法1: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天錫
6、伍云召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尚師途
11、新文禮
12、韓擒虎
13、謝映登
14、王伯當
15、史太奈
16、秦瓊
17、尉遲恭
18、單雄信
六、其他排法2:
第一杰:西府趙王李元霸,李元霸胯下千里一盞燈,手中一對擂鼓甕金錘誰也惹不起,為頭一條好漢;
第二杰:天寶大將宇文成都,胯下賽龍五斑駒,掌中鳳翅鎦金鏜,勇貫三軍,是大隋朝的頂梁柱;
第三杰:銀錘太保裴元慶裴三公子,胯下一字沒角癩麒麟,掌中一對八棱梅花亮銀錘,是以后瓦崗山頭號猛將;
第四杰:紫面天王雄闊海,一根熟銅棍,壓蓋武林;
第五杰:雙鏜無敵伍天錫,胯下青龍馬,掌中一對短把鳳翅鎦金鏜,英勇無比;
第六杰:南陽太守伍云召,跨下踏烏白雪馬,掌中鳳翅鎦金鏜,曾經大戰(zhàn)過宇文成都;
第七杰:少保羅成,又叫羅神槍,胯下一匹西方小白龍,掌中五鉤神飛亮銀槍!從沒打過敗仗,人稱“常勝將軍”;
第八杰:花刀大將魏文通,跨下花斑馬,一把花刀是隋營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將;
第九杰:靠山王楊林,胯下金睛獸,掌中一對囚龍雙棒,老當益壯;
第十杰:銀面韋托秦用,秦瓊的干兒子,胯下赤炭火龍駒,掌中八棱紫金降魔杵,年輕人中的佼佼者??;
第十一杰:呼羅國王,胯下青鬃馬,掌中單錘,乃突厥第一戰(zhàn)將;
第十二杰:四寶大將尚師徒,胯下寶馬呼雷豹,掌中烏龍?zhí)釣o槍,山馬關大帥;
第十三杰:馬踏黃河兩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神拳太保秦瓊秦叔寶,跨下一匹黃驃馬,掌中一對虎頭锫棱金裝锏,擅使一把虎頭造金槍;
第十四杰:皂袍大將尉遲恭,武藝和秦瓊不分上下,胯下一匹烏騅馬,掌中單鞭,擅使丈八蛇矛槍;
第十五杰:赤發(fā)靈官單雄信,單二員外,江湖總瓢把子,胯下棗紅馬,掌中一把金釘棗陽槊,是未來瓦崗五虎上將的頭一員;
第十六杰:銀槍將蘇定芳,胯下銀龍馬,掌中亮銀槍。連羅成都死在了他的手上;
第十七杰:勇三郎王伯當,胯下黃斑馬,掌中花槍,一上戰(zhàn)場就玩命;
第十八杰:大刀王君可,胯下一匹赤兔馬,掌中青龍郾月刀,真好比關公在世。這是十八條好漢!
七、其他排法3:
第一好漢:西府趙王,李元霸。一對擂鼓甕金錘是當年漢朝時馬超的先祖,漢浮波將軍馬芫使的。共重320斤。歷史上就只有這兩個人使得動。
第二條:天寶大將宇文成都,鳳翅鎦金鏜。
第三條:三公子裴元慶,八十斤一只的八卦梅花亮銀錘,最后死在慶墜山。被炸死。
第四條:紫面天王雄闊海。一條熟銅棍,死在揚州千斤閘下,被壓成肉泥。
第五條:南陽侯伍云召,是春秋五霸時名將伍子胥的后人,使得是一條亮銀槍。
第六條:伍天錫,伍云召的族弟。是一對短棒混金鏜。被李元霸一錘打死在揚州城外。
第七條:燕山公少保羅成,家傳五鉤神飛槍,平生只輸在同父異母家兄的五分槍下。絕命槍:回馬槍
第八條:老將靠山王楊林,水火囚龍棍。死在羅成槍下。
第九條:花刀大帥魏文通,可想以刀聞名。
第十條:四寶上將尚師徒,金纂提爐槍后被秦瓊得去。
第十一條:八馬將新文禮,弘霓關總兵。
第十二條:雙槍老將,羅成干爹,定彥平。后因羅成狠辣,出家。
第十三條:金刀殿帥左天成,在程咬金搬請裴元慶二次學藝下山時,被裴元慶錘打護城河。
第十四條:鐵槍大將來護兒
第十五條:掛錘莊莊主,梁師泰。是隋唐八大錘之一。
第十六條:兵馬大元帥秦瓊,鑲金锏,絕招:撒手锏。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殺手锏。
第十七條:皂袍大將尉遲恭,曾經日搶三關,夜奪八寨。飛馬躍城樓。為救義子薛仁貴撞死皇宮外。雌雄雙鞭,龜背托龍槍。
第十八條:聚顯莊二莊主,赤法靈官單雄信,金頂棗陽槊
-------------------------------------------------------------------------
更新一(2004.05.10):
陳青遠《響馬傳》第一卷《秦瓊賣馬》排名:
第一猛是河間府羅士信,出身放牛娃,他手使鑌鐵槍;
第二猛是秦瓊的干兒子秦用,手使人面赤銅錘,胯下騎撓頭獅子黑,
第三猛是瓦崗寨的名將,人稱扁錘將梁世太,手使—雙扁式鑌鐵大錘,
第四猛是鎮(zhèn)臺唐壁手下的中軍官來護兒,手使鑌鐵槍,人稱鐵槍將,胯下騎臥槽大黑馬。
第一杰 是山西太原府李淵的兒子李元霸,手使一對擂鼓嗡金錘,胯下騎—匹賴麒麟,打遍天下無敵手;
第二杰 是宇文化及的長子宇文成都。手使風翅榴金鏜,胯下騎萬里煙云獸,
第三杰 是刀馬關總兵裴仁基的三兒子裴元慶,手使—對西瓜亮銀錘,胯下騎撓頭獅子雪,
第四杰 是山東金頂太行山公道大王雄闊海,手使齊眉烏金棍,胯下烏騅馬;
第五杰 是威震南陽關的南陽侯伍云召,手使五勾神飛槍,胯下騎千里銀河一點白,
第六杰 是河北大王伍天錫、手使熟甲棍,胯下騎諢紅獸;
第七杰 是北平王羅藝的兒子,燕山公羅成,手使亮銀槍,胯下騎金線白龍駒,
第八杰 是鐵臂靠山王楊林,掌中一對球龍棒,胯下騎花云豹,
第九杰 是威震潼關的總兵魏文通,手使青龍偃月刀,胯下騎艾葉青龍獸,
第十杰 是總領官三江大帥楊成,手使折鐵點鋼槍,胯下騎青云獸,
第十一杰 是虹霓關的總兵新文理,手使混鐵點鋼槊,胯下騎一丈青;
第十二杰 是威震虎牢關的總兵尚師徒,手使提龍槍,胯下騎虎類豹,
第十三杰 是兩個人湊了一杰,有山東半杰、山西半杰。
山東半杰:歷城縣縣衙里快班班頭馬快,姓秦名瓊字叔寶,手使一雙熟銅锏,胯下騎黃驃透骨龍。
山西半杰:山西潞州天堂縣城南八里二賢莊赤發(fā)靈官,姓單名通字雄信,手使金頂棗陽槊,胯下騎閃電烏龍駒。
杜伏威,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市)相公莊鎮(zhèn)河灘村人,隋末農民起義首領,曾率起義軍長驅千里,建立農民政權,打擊了隋朝的腐朽統(tǒng)治。后降唐,被毒殺。
典故:杜伏威送女衣
杜伏威與隋朝大將陳陵作戰(zhàn)時,主動向陳挑戰(zhàn)。陳也知道戰(zhàn)局不利,因此龜縮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揚威。杜于是派使者給陳送了一套婦女衣裳(三國時諸葛亮也給司馬懿送過),并送了陳一個外號叫陳姥(就是陳老太太的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陳大將軍怒火中燒,全軍出戰(zhàn)。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親自上陣,不小心被一員隋將暗箭射中,杜怒吼說“不殺汝,矢不拔!”,然后就象夏侯惇一樣直沖過去,把那嚇呆了的射手斬于馬下。陳部士氣大挫,被打了個全軍覆沒,“陳姥”單騎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勢擴大戰(zhàn)果,占據(jù)了高郵、歷陽等重鎮(zhèn),并在歷陽自稱總管,封輔公佑為長史。
簡介:
隋大業(yè)七年(611)伏威十六歲時,與至交輔公祏同聚眾起義。他勇敢善戰(zhàn)﹐被推為主。九年,起義遍及各地,他率眾投奔長白山左君行部,因不被禮遇,隨即離去,轉向淮南。他設計擊敗江都派來鎮(zhèn)壓的隋軍,先后合并了邳,海陵的反隋武裝,兵威漸盛。十二年隋煬帝遣陳棱統(tǒng)宿衛(wèi)精兵八千人進攻。次年,伏威奮勇突陣,大敗隋軍。起義軍乘勝破高郵(今江蘇高郵北),占領歷陽(今安徽和縣)。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收取屬縣。江淮間小股反隋武裝爭來歸附。伏威選敢死之士五千人為上募,待遇優(yōu)厚,戰(zhàn)時作為前鋒;又以壯士三十余人為假子,分領部眾,與共衣食;軍令嚴整,有功必賞,臨陣后退者必殺;所得資財,都作為軍資。
十四年,宇文化及弒逆煬帝,任伏威為歷陽太守,伏威不受,上表洛陽,接受皇泰主所封的東道大總管,楚王的官爵。武德二年(619),降唐,任和州總管,淮南安撫大使;三年,進使持節(jié),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東南道行臺尚書令,封吳王。這時另一支起義軍李子通部據(jù)有江都(今江蘇揚州),丹陽(今江蘇南京)長江兩岸地區(qū)。伏威遣輔公祏渡江擊敗子通,占領淮南及丹陽以至毗陵(今江蘇常州)的江南地區(qū),徙居丹陽。他進用士人,修治器械,減輕賦稅,嚴懲奸盜和貪官污吏。子通兵敗東走后,重又組織武裝,消滅了占有吳郡(今江蘇蘇州)和今浙江地區(qū)的吳興豪族沈法興,徙都余杭(今浙江杭州),兵勢復振。四年,杜伏威最后破滅了李子通,又進軍攻占江東和皖南。
早在武德四年初,唐軍攻圍洛陽時,伏威曾遣兵助戰(zhàn)。五年秦王李世民鎮(zhèn)壓了河北劉黑闥河東軍,進攻據(jù)有今山東東部的徐圓朗,取十余城,淮北震動。伏威自請入朝,以輔公祏留守。唐以伏威為太子太保,仍兼行臺尚書令,留長安。六年八月,輔公祏在丹陽舉兵反唐。七年二月,杜伏威在長安暴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6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