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司馬懿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那年馬謖大意失街亭后,司馬懿兵臨西城,見諸葛亮焚香彈琴于城樓之上,兩兩相望,司馬懿多疑,面對一座空城而不敢進,最終撤兵而返,自此,一出“空城計”流傳千古,人人皆說諸葛亮智謀無雙,活生生嚇走了多疑的司馬懿。可細讀歷史,筆者卻認為,“空城計”的背后,是諸葛亮為了讓他和司馬懿雙贏布下的局,也是他二人惺惺相惜之情的開始。
司馬懿和諸葛亮同樣都擁有驚世之才,當諸葛亮擺出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一定是知道的,可他為何還要中計?如果他舉兵進城,活捉諸葛亮,不就一舉拿下蜀漢了嗎?因為,諸葛亮之所以擺下空城計,是因為他瞄準了當時司馬懿的處境,戰(zhàn)場上他是手握兵權(quán),威風凜凜不假,可沙場之外的魏國朝堂上,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沖突已經(jīng)不可調(diào)節(jié),如果沒有了外部威脅,等待著司馬懿命運的只有八個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所以當諸葛亮敢面對千軍萬馬,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彈琴時,司馬懿就在他的琴音中讀懂了諸葛亮想告訴他的一切,于是他退兵了。
在司馬懿撤兵調(diào)轉(zhuǎn)馬頭的那一刻,他與城樓上的諸葛亮,定然都曾閃過一絲不為人察的微笑,旁人沒看到,只有不會說話的時間知道。這一笑里,是他們知道,人生一世,終棋逢對手了。
如果說,空城計保全了司馬懿,也讓諸葛亮達到了目的,是雙贏之計,那么,在公元234年春天,司馬懿上方谷受困后脫險,則是諸葛亮有意放司馬懿一馬,因為諸葛亮作為一個算無遺策能借東風的人物,怎么就沒有料到天會下雨?當司馬懿和其二子,以及士兵被困于地勢低洼,入口處狹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馬通過,狀似葫蘆,設(shè)防殲敵的絕妙地帶,當硝煙彌漫,火海一片時,如果沒有那一場雨,怎么可能脫逃?再者,就算即使諸葛亮算漏了,可行軍打仗,總有多個方案面對特殊情況吧?諸葛亮當初能料到曹操會走華容道,難道沒有想過比如司馬懿不進上方谷,以及司馬懿僥幸逃出上方谷的應(yīng)對之策嗎?所以,司馬懿其實也是知道他絕不會命喪于此的,一切就像回到了那年西城,只不過,他和諸葛亮易地而處了,他看準了諸葛亮會讓他脫險,為何?因為諸葛亮北伐的背后,也和他領(lǐng)兵打仗一樣,表面風光罷了,除去了司馬懿,北伐就變得一帆風順了,很快諸葛亮就會變得功高震主,結(jié)果可想而知,另外,哪怕劉禪沒有這么忌憚他,真心想給他一個好的結(jié)局,那么他注定逃不過,因年事已高該頤養(yǎng)天年被換帥的命運,所以,司馬懿脫險了,他嘴上說著“天不亡我”,其實心里明鏡似的清楚,是誰把他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了。
立場不同,終須一決生死,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心中都清楚,可他們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放過對方一馬,為何?因為是真正的對手,同時,也是對方的知己——他們懂對方,都是各為其主,都想建功立業(yè),所以,他們更明白,他們需要時間對決,空城一計放過司馬懿,讓他有時間發(fā)展自己去對抗曹氏家族;上方谷一戰(zhàn),司馬懿成全諸葛亮北伐之心,他知道諸葛亮不愿頤養(yǎng)天年,想要完成劉備遺志……等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好了,沒有了后顧之憂,他們的最后一戰(zhàn),這才開始。
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lǐng)十萬大軍再次伐魏,四月,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此同時,派兵進攻北原,而司馬懿,他一面派郭淮駐防北原,另一面,在五丈原與諸葛亮的大軍對峙,只是對峙,而不對決一戰(zhàn)。那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自此,他和司馬懿的對戰(zhàn),或者說,蜀漢與曹魏兩國之戰(zhàn),落下帷幕。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諸葛亮死后,姜維秘不發(fā)喪,從而留下“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一事。
筆者認為,這是司馬懿刻意為之,他知道諸葛亮已經(jīng)過世了,可是他還是撤兵了,為何?
為的是他和諸葛亮雖為對手,心里卻視為知己的那份惺惺相惜的情誼,故人已去,他用轉(zhuǎn)身給他最后的安寧,這是他的送別方式,一如他寧可與他對峙五丈原,也不愿和他對決一戰(zhàn),若戰(zhàn),他必勝才能不負國家,他當然渴望勝利,可當對手是諸葛亮的時候,他下不了手,他懂他,知心之情存于心不存于口,所以,他愿意一天天熬,熬到諸葛亮時日無多,諸葛亮是他命中注定的對手,可怕卻也可敬,他不愿讓諸葛亮看到自己徹底打敗他,寧可諸葛亮抱著遺憾——未能一統(tǒng)天下,卻又抱著希望——愿姜維,愿蜀漢還有人能完成北伐的死去。
司馬懿與諸葛亮,如果不是立場不同,他們定能把酒言歡,共圖大業(yè),可造化弄人,偏讓二人各為其主,不過,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千年后,當人們細細品讀這兩人時,才越發(fā)覺得他們之間的知己之情,惺惺相惜之意難能可貴。只愿若能再有來生,他二人高山流水遇知音,而不是亂世之中棋逢對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7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曹操為何一定要殺呂布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