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周朝雙天子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歷史上除了割據(jù)時期,統(tǒng)一時代的天子、皇帝那都只會有一個,這也是不需要考慮的,如果有兩個皇帝,那豈不是會鬧翻天了。但是就在周朝,西周滅亡之后,竟然同時出現(xiàn)了兩個周天子,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兩位周天子分別是誰,兩位周天子難道都是正統(tǒng)嗎?當時的諸侯又是怎么對待這件事情的?
1.二王并立
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雖然不見得是因為“烽火戲諸侯”而亡國,但是西周走向衰敗也是必然。在此之后,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平王東遷”,周平王在秦國的保護之下遷都洛邑,從此開始了東周。然而,在周平王之外,諸侯虢石父卻擁立了另外一個周天子,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史稱周攜王。
周幽王寵愛褒姒,所以在褒姒生下兒子之后,將原本的王后和太子廢掉,褒姒成為王后,而她的兒子成為太子。原本的申王后和兒子無奈之下逃回申國,她的父親申候看到這樣當然不樂意,聯(lián)合繒國及犬戎將周幽王和新太子斬殺,而后立申后之子為天子,這就是周平王,也就是東周史上二王并立形成的過程。
2.周攜王是個什么樣的天子
那周攜王,這個不被承認的天子,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當時的周攜王年紀約有二十多歲,這個年齡做天子,相比尚且年幼的周平王來說,當然還是自主性要更強一些,大權(quán)也更容易被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且周攜王在位的時候,所行的政策也大多都是很有利的,換句話說,如果周攜王最終勝出,東周也許會發(fā)展成另外一個樣子。
但周平王并非如此,他似乎一直都沒有什么作為,史書上很難找到相關(guān)的字眼,周朝日漸衰落,從周平王開始,周天子基本上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再也找不到一個像周武王周文王那樣的人物,他們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實際上都快被天下共“煮”了。土地喪失,諸侯一天天的壯大,周天子終于沒了容身之處。
3.周攜王之死是必然
而在周攜王與周平王之間,只能活一個,這個人也一定是周平王。為什么這么說?前面所說,周攜王或許有能力扭轉(zhuǎn)東周的局勢,但是諸侯怎么會看不到?晉文侯支持周平王,但是一看,周攜王這樣一個人如果繼續(xù)存在的活,對諸侯都沒有好處,自然會起殺心。
擁立周攜王的都是一些小諸侯,他們當然希望周天子強大來保護自己,但是大諸侯可不會這么想,而且他們有能力去干掉別人,于是周攜王就被晉文侯所殺,諸侯崛起的腳步,是沒有人能夠阻擋的。
在周王時期,周王室的影響僅限于王基(接近今天的洛陽,當時的東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憲王統(tǒng)治時期,秦國的勢力迅速擴張,以西融為統(tǒng)治國。周王在位時,秦昭王基本上取代了周王的兒子。因此,無論周王是否明智,拯救苦苦掙扎的周朝都是徒勞的。周赧王當權(quán)時,王族已經(jīng)敗落。周朝分為兩個時期。從吳王打敗商朝到周幽王,這段時期被稱為西周。周幽王當政的時候,發(fā)生了一個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最后,西周都城濠景被谷榮攻占,周幽王被殺。犬戎撤退后,由于都城已被夷為平地,新晉的周平王不得不遷往都城洛邑以東。
東周時期,雖然國王名義上仍然是世界的聯(lián)合君主,但直接由皇室控制的領土已經(jīng)很小了。周平王時期,周朝皇室直接控制的領土僅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加天津。這么小的領土,只能相當于一個中等附庸國的力量,自然再也恐嚇不了對方。于是,諸侯國爭奪霸權(quán)的時代開始了。在此后的兩百年中,齊桓公、晉文公等諸侯相繼稱霸,被稱為春秋五尷尬。這一過程,周朝皇室進一步衰落,諸侯國相互爭斗,相互兼并。春秋末期,許多小諸侯國消失了。其中有秦、齊、楚、燕、漢、趙、魏七個諸侯國。
在過去的五十年中,世界局勢發(fā)生了變化。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它采取了從遠處進攻韓國、趙國、魏國并不斷侵入的戰(zhàn)略。這一次,南方的楚國想要限制秦國的發(fā)展,于是派人去聯(lián)系周朝,并派人去幫助他。它還希望周王以天子的名義號召其他國家進攻秦國。周朝這次出征也給秦國帶來了麻煩。秦國一直想直接滅掉周朝,但由于周王的地位,很難直接滅掉。既然周王已經(jīng)主動出兵,秦國也就沒什么好隱瞞的了,所以秦國會直接向邊疆派出大批軍隊。這時,周朝完全宣告滅亡。
過了幾年,東周公還沒有吸取教訓。他決定聯(lián)合諸侯國對抗秦國。這次秦國沒有猶豫,直接派相國呂不韋率領軍隊去鎮(zhèn)壓。就這樣,東周結(jié)束了。似乎我找不到一個更恰當?shù)脑~來形容周王的一生。當皇帝登上王位時,他只有一個像宮殿一樣大的小面積,后來他被封在宮殿的大門口討債。
東周有五百年歷史,但是其實步入東周時期的天子們,就已經(jīng)只是做做樣子的天子了。
東周時期,周朝國力已經(jīng)越來越弱,而且其他國家越來越獨立。一時間沒有國家推翻東周的原因也只是因為,害怕其他國家聯(lián)手對付強出頭的國家,從而和平了很久。
首先,東周經(jīng)歷過一次平王東遷,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失去了很多的土地,使得東周能控制的地盤變得很小,甚至連個諸侯國都不如,這個時候的東周唯一有的,也就是“天子”的名號了。
平王東遷至洛邑后,天子的直轄區(qū)域不斷的經(jīng)過戎狄的侵蝕,天子能管轄的區(qū)域是越來越小。到了最后,天子腳下的土地僅僅只有大約200公里左右,也就是洛陽附近的區(qū)域。領地都沒有了,就別提能壓制諸侯的軍事力量了。
其實早在西周滅亡的時候,雖然天子被殺,都城被毀,但是當時的諸侯都還是比較忠心的。秦襄公,衛(wèi)武公,晉文侯,鄭武公這些諸侯,都是愿意救你、支援你的諸侯。而且當時的這幾個諸侯,除了秦國以外都是很強的。
但是后來,周平王不知道為什么非要選擇東遷,而不是選擇收復失地,趕走外敵。最后還把失地賞賜給了秦國,這可是讓秦國做夢都能笑醒了。
一開始的周朝和鄭國的關(guān)系還是很好的,鄭侯早期的時候是在王室內(nèi)擔任上卿,有點類似宰相。但是后來相處的并不和諧,由于鄭國的逐漸強大,被周平王視為威脅,后來周恒王直接把鄭莊公辭退回家,雙方的關(guān)系變得越來越緊張。
至此周朝失去了實現(xiàn)中興最重要的盟友和支持。為什么鄭國對周朝很重要,因為鄭莊公 的爺爺鄭桓公是周幽王的叔父,他們是帶有親戚關(guān)系的,所以一開始的關(guān)系比較親近,也十分可靠。而且在東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鄭國其實是諸侯國當中,最為強大的也給。只可以后來因為中中原,終于決裂了,甚至雙方還打了一架。這一戰(zhàn)之后,鄭國戰(zhàn)勝了周天子。自那之后,周天子的權(quán)威,也就蕩然無存了。
其實導致東周不能中興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東周時期的內(nèi)政也很紊亂,可以說是內(nèi)外憂患的局勢。周朝到了東周時期,其實就已經(jīng)是氣數(shù)已盡,能存活幾百年已經(jīng)很不錯了,中興實在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周朝時期還沒有皇帝這一稱謂,而是以“王”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周朝共有分東西周,一共37位王,周朝的王姓姬,具體如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0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擴展資料: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fā)創(chuàng)建,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今河南洛陽),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為“春秋戰(zhàn)國”,以韓、趙、魏聯(lián)手打敗執(zhí)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zhàn)國”兩部分。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qū)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nóng)神的“后稷”,《說文》里說“黃帝居住在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采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
周朝建立者:
周武王:姬發(fā)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其核心思想為“敬天保民”,從此陜西姬周成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
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經(jīng)濟組織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影響中國長達三千多年。?
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guī)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
樂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后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朝君主
看過《封神榜》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最后周武王姬發(fā)推翻了當時的統(tǒng)治者商紂王,于是建立了周朝。但是周朝我們最后也知道了,并沒有興盛的那么久,最后被秦國給滅了。周王朝雖然號稱有800年的歷史,但是實際上從東周時期開始,周天子就已經(jīng)是沒有什么存在感的了。而且到了周朝末年,也就是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雖然還尚存一絲聲息,可還是免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其實這個時候的周王室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了。其他的國家基本上都要比當時的周國耀興盛的許多。況且東周王朝的最后一代周天子姬延腦子并不太靈光。最后還是加速了周朝的滅亡。
東周的王朝的最后一任天子是姬延。他坐上王位之后,可以說沒過過一天安穩(wěn)的日子。因為當時秦國是非常強大的,而且秦國總是發(fā)動戰(zhàn)爭搶占別人的土地。而且吉言也沒有什么大的實力,手上也沒有實權(quán),但是他知道秦國非常強大,依然想率領部隊去打敗秦國,但是結(jié)果我們都知道只能是自取滅亡。最后導致了秦國將周國給滅國,最后統(tǒng)一了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其實要說他有能力力挽狂潮,我覺得是不可以的,因為他明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如秦國,反而帶兵去攻打秦國,這不是羊送虎口嗎?經(jīng)過就等著這一個借口來滅掉周國呢,所以說周國的最后一個天子并沒有能力力挽狂瀾,重新振興周王朝,而且我們都知道當時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西周當時分封了許多的土地,給了自己的那些將領們,所以最后周天子的地盤被一步步縮小,而那些將領們的地盤被一步步的擴大,這也是后來導致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由于那些分封國家的土地一步步的增大,所以他們的野心也會一步步的增大,這也是導致周王朝最后滅亡的根本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袁紹死后,曹操為何親自到墓前哭喪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