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周朝和西漢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周王朝是歷史上年代最久的一個王朝,周朝在建立之初實行的是分封制,大大小小分了百十個諸侯國。周王朝前后八百年,不過卻是從中間有些分節(jié),東周時期基本上就是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混戰(zhàn),沒有周天子什么事。然而,這也是分封制數(shù)百年之后才出現(xiàn)的情況,然而西漢時期,劉邦也先進行了分封,結(jié)果才短短的幾十年,諸侯王就開始造反,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學(xué)歷史課本告訴我們,秦王嬴政奮六世余烈,東征西討,消滅了東方六國,統(tǒng)一天下,并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從此,中國歷史正式告別分封制,正式進入郡縣制。
所謂分封制,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是封土建國的意思。天子拿過地圖,在某一塊土地上畫個圈,跟某某子弟或功臣說,從此,這塊土地就是你的了,你就是這塊土地的王,你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組建自己的軍隊和政府,在這塊土地上收稅。
從此,這塊土地就成了某某子弟或某某功臣家族的,父死子繼,世代相傳。這就是分封制。
而所謂的郡縣制,就是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劃為郡,郡下又劃為縣,所有土地理論上都歸天子所有,天子在整片土地上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每個郡、每個縣又建立各自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管郡政府,郡政府管縣政府,縣政府再通過基層官吏官吏縣內(nèi)的所有百姓和土地。
這就是郡縣制,郡縣制的地方行政長官不同于封建制的國王,他只有治權(quán),沒有主權(quán),更不能世代相傳——因為他是由國家統(tǒng)一任命的,有任期,但總?cè)纹诓还潭?,他有可能高升,也有可能被貶謫,還有可能退休。
但是,歷史教科書沒告訴我們的是,雖然漢承秦制,但漢高祖并沒有全盤繼承秦始皇的政治遺產(chǎn),而是在秦始皇所創(chuàng)立的政治制度上做了一些調(diào)整,最明顯的,西漢初期沒有完全拷貝秦始皇的郡縣制。
漢高祖劉邦在西楚霸王咸陽分封的既定整治成果和楚漢相爭結(jié)束的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性地實行了「郡國制」的政治模式,所謂郡國制,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雜糅的產(chǎn)物,在中央政府也就是漢政府管轄的范圍內(nèi),實行郡縣制,在向天子稱臣的各諸侯所管轄的范圍內(nèi),實行分封制。
說了這么多,我覺得漢高祖劉邦搞的還是分封制,燕、梁、楚、淮南、長沙諸諸侯王,不過是給漢高祖劉邦上了個皇帝的尊號,承認劉邦天下共主的身份而已。
這一段歷史表明,從西楚霸王咸陽分封開始,封建制在中國歷史上有了一個短暫的回潮,一般認為,這一回潮持續(xù)到漢武帝時。這似乎印證了我們中學(xué)課本上的知識,歷史總是螺旋的前進。
但是,在封建制短暫回潮的這一段時間內(nèi),便是接連不斷的諸侯造反,先是漢王劉邦造霸王項羽的反,后是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造漢高帝劉邦的反,后是齊王劉襄等造漢后少帝劉弘的反,最后是楚王劉濞等造漢景帝劉啟的反。
而同樣實行分封制的夏、商、周,都是發(fā)展了幾百年后才有諸侯造反,為什么明明都是分封制,卻有這么大的差別呢?三方面的原因。
①夏商周時,人口有限,全民的生產(chǎn)力有限,人們在原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就能過得很好了,各諸侯既沒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也沒有向外擴張的能力,所以那時很少有諸侯造反。
但從春秋開始,人口不斷地爭奪,生產(chǎn)力取得極大的進步,各諸侯有了向外擴張的欲望和能力,諸侯間的相互攻伐也就成了常態(tài),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說的便是從春秋開始,戰(zhàn)爭已經(jīng)談不上「義」了,就是對土地和人口的爭奪,城頭變幻大王旗,變得極為正常。
當(dāng)歷史的車輪滾到秦王嬴政登基的時候,眾多的諸侯國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了,天下歸于一統(tǒng)是必然的,只有天下一統(tǒng),才能徹底遏制諸侯王繼續(xù)攻伐的欲望,只有天下一統(tǒng),才能在理論上使人民免于戰(zhàn)爭的苦楚。而秦始皇不過是那個摘桃子的人而已。
②秦始皇和秦二世執(zhí)政時期,國家并未如預(yù)料的那般,減輕人們的負擔(dān),人們依舊要像戰(zhàn)時一樣,不斷地付出,甚至由自由人淪為刑徒,人們再也受不了這種苦楚了。
秦始皇死后,這位曾經(jīng)了統(tǒng)一了六國極度權(quán)威的帝王歸為塵土,政府內(nèi)原本唯秦始皇命是從的大員逐漸掌握話語權(quán),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執(zhí)行力下降,原本被打壓的東方六國百姓和野心家也趁此機會揭竿而起,秦二世胡亥又是一個典型的昏君,于是,大秦亡了。
秦亡于項羽和劉邦所代表的楚軍,也亡于陳勝、武臣、魏咎、田儋、趙歇等各諸侯四處點起的烽煙,更亡于秦帝國治下的百姓對秦政的憤怒。
因為武力的不濟,項羽只能在咸陽主持分封,而不能稱帝;主持分封時,項羽把自己可以自主處置的秦楚兩地皆一分為四,秦地分給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楚地分給項羽自己、英布、吳芮、共敖,而項羽和劉邦的老領(lǐng)導(dǎo)楚懷王熊心,則被遙尊為義帝,有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的身份。
其實,只要我們稍稍仔細地看項羽的分封,就能發(fā)現(xiàn),項羽的分封其實是在給各諸侯埋雷,項羽要的并不是一個平衡穩(wěn)定的政治形態(tài),而是一個隨時會不斷起火的天下大勢,項羽要在當(dāng)滅火隊長的同時,逐步地兼并天下,最后成為秦始皇那樣的帝王。
「彼可取而代之」,項羽當(dāng)年可不是隨便說說就算了的。
隨時會起火的天下大勢也確實如項羽所料,但項羽料到了開頭,沒料到結(jié)局,沒料到局面會徹底失控,在失控的局勢下脫穎而出的,竟然是漢王劉邦。
劉邦于垓下?lián)魯№椨鸷?,被諸侯推舉為皇帝,而后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人的造反,不過是秦末諸侯混戰(zhàn)的延續(xù)罷了。
③劉姓諸王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并不穩(wěn)固后,不會坐以待斃,必會奮起反擊,這便是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
但其實,在七國之亂前由齊王劉襄主導(dǎo)的誅諸呂,雖被漢文帝、周勃君臣給予了正面肯定,但實際上,也是一種造反。
呂后死后,呂后時期遭受打壓的劉姓諸王意識到,雖然自己也姓劉,但自己的地位并不穩(wěn)固,自己隨時可能被調(diào)離封地(梁王、淮陽王),隨時會被削去部分封地(齊王),自己隨時會絕嗣(燕王),當(dāng)他們被打壓后,呂家和惠帝的兒子就會過來填補這些空白,他們不但不能坐以待斃,還要發(fā)起最猛烈的反擊,一舉拿下最高的權(quán)力,主導(dǎo)天下大勢。
這其中,齊王劉襄做的準備充足,也差點就成功了。
可惜,當(dāng)年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害怕劉襄登上皇位后秋后算賬,把呂后打為負面人物后,他們也會被打成附逆之臣,他們的爵位、前途都將不保,因此,以周勃、陳平、灌嬰為代表的老臣迎立了皇四子代王劉恒為帝,功臣和皇子達成政治同盟,僅在軍事上短暫占優(yōu)的劉襄也不得不妥協(xié),回到封地齊地繼續(xù)做自己的齊王。
在這里,我們看到,劉姓諸王之所以要反,是因為怕,怕失去,所以主動出擊,這跟春秋、秦末的諸侯戰(zhàn)爭都不一樣,春秋和秦末的諸侯之所以要打,是因為想要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8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