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碇煸蕿傻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朱元璋死后,時年二十二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炆”這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用小火慢慢烹煮食物的意思。這位青年皇帝人如其名,全無乃祖之風范,和他的父親——三十九歲就死去的皇太子朱標一樣,是在儒家“仁者愛人”之類學說中泡大的。
歷史學家們時常用諸如“少見的仁柔皇帝”一類字眼來形容建文帝。他力圖效法西漢景帝,實行削藩政策,以鞏固中央政權。封為燕王的皇四叔朱棣,也效仿“七國之亂”時“清君側”的口號,在藩國封地北平即今日之北京,發(fā)起“靖難之役”。
當年的漢景帝有父親漢文帝留給他的千古名將周亞夫,飛將軍李廣也是在此時嶄露頭角的,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僅僅幾個月便告平息。而飽讀圣賢之書長大的建文帝朱允炆,盡管掌握了全國的資源,卻除了幾位教導他真心相信儒家理想的老師外,能打仗的將軍都讓皇爺爺朱元璋給已經(jīng)殺光了。
四年后,朱棣直搗南京,奪走了皇位,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眾說紛紜。
這位朱棣對付不肯贊同自己的皇家舊臣的手法,同樣殘酷。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師,文名極大,時人號稱沒有了方孝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讓他為自己起草即位詔書,他痛哭,聲徹宮殿。朱棣告訴他:“我是在效法周公輔佐成王。”孝孺問:“成王在哪里?”朱棣說:“他把自己燒死了?!毙⑷娴溃骸澳悄銥槭裁床涣⒊赏踔?”朱棣回答:“國家倚賴年長的人治理?!毙⑷嬲f:“那就應該立成王的弟弟為君?!敝扉ψ叩叫⑷嫔砼哉f:“這是我的家務事,先生不必太辛苦地操心啦?!比缓?,命左右拿紙筆給孝孺,讓他起草文告。孝孺邊哭邊罵,曰:“死則死耳,詔書決不可寫?!敝扉ν{道:“想死可沒那么容易,你不想想自己的九族嗎?”孝孺回答:“就算是十族,其奈我何?”
朱棣下令,用刀將孝孺的嘴一直切割到兩只耳朵處,然后當著孝孺的面,殺死朱棣口中的方孝孺十族。
按照我國古代制度,企圖造反是誅滅九族的罪名。這九族包括內(nèi)容如下:獲罪者自己父親一系的祖父母、父親的兄弟姐妹、獲罪者的堂兄弟姊妹及其所有子女等為四族;母親一系的外祖父母、母親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等為三族;妻子一系的父母和妻子的兄弟姐妹為兩族。
滅十族則為永樂皇帝朱棣所發(fā)明,還包括了方孝孺的學生與朋友。共計牽連殺死八百七十三人。
鐵鉉是建文帝的兵部尚書。被捕后,背對著朱棣,不肯趨附。朱棣命人割下他的鼻子,煎熟后塞進他口中。朱棣問:“好吃嗎?”鐵鉉回答:“忠臣孝子的肉,當然好吃?!敝扉γ顚⑺柽t處死,并下油鍋炸成焦炭。
史家估計,此次,朱棣牽連殺死不肯趨附的臣子及其家屬,可能在萬人以上。對于所有沒有殺死的臣子妻子兒女,男性發(fā)遣為奴,女性則送入妓院。他的一個標準做法,是命每天由二十個健壯士兵輪奸一位女性,并每日輪換士兵。
今日在閱讀這位皇帝親自為此下達的圣旨時,如果你不知道這是出自皇帝的手筆,定會懷疑那狠毒與奸惡的安排,應該來自最壞的惡棍加流氓的肚腸。
建文帝封為太子的大兒子,則被禁錮在一個沒有門窗的房子里,每日只在一個碗口大的洞里遞進去食品與水。五十多年后,此人被釋放出來,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然不知雞鴨豬狗為何物的廢人。
當過四年皇帝的建文帝年號,也被朱棣一筆勾銷,就當全然沒有過這么一個人。建文帝四年由此變成了洪武三十五年。于是,在大明帝國的皇家與官方記載里就少了一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這個人雖然心狠手辣,但對自己的長兄懿文太子朱標,多少還是有些“情分”的。雖然很多人并不認可,但朱棣給朱標留下了一個親孫子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朱標的這個孫子后來日子過得并沒有那么舒坦,但至少命是保住了,不是嗎?而且,后來還生下了兒子……還有朱標的另一個兒子朱允熥,據(jù)史籍記載,他也是有后代存在的,而且連名字都記載得非常明確,叫朱文坤!換言之,朱標和朱允炆并沒有絕嗣。
▲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
被囚禁半生的建庶人
明初的“靖難之役”,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發(fā)動叛亂,奪取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建文四年,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的另外一位親叔叔谷王朱橞和他表大爺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一起打開了金川門,把燕軍放進了南京城!之后的事情眾所周知,在一場大火中朱允炆與他的皇太子朱文奎神秘“消失”了……朱允炆好歹還留下一具“疑似”是他的焦尸,而朱文奎連具尸首都沒留下!
▲“靖難之役”相關畫卷局部
很多人就此以為朱允炆一脈絕嗣了,其實不然。朱允炆除了皇太子朱文奎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朱文圭。在燕軍攻破金陵之時,朱文奎雖然“失蹤”了,但朱文圭卻依然留在南京的皇宮之中、成了朱棣的“俘虜”。對于這個尚在襁褓之中的侄孫,朱棣也曾糾結過。按理說,殺了他一勞永逸,對外編造朱文圭一個失蹤或者死于亂軍之中的理由對于彼時的朱棣而言似乎也不是什么難事。但最終朱棣還是放下了屠刀,這其中到底有沒有朱標的“情動”,真的不好說。但個人認為,多少還是有一些的。因為不僅朱文圭活了下來,朱標的嫡子之一吳王朱允熥的后代后來也都活了下來!留著朱標的這兩支嫡脈,朱棣多少還是要冒一些風險的,殺絕了才真的是一勞永逸。因此,個人認為,朱棣之所以如此,很可能與朱標與自己之間的“情分”多少有些關系,但這一切只能是猜測。畢竟,對于朱棣而言,殺幾個對皇位威脅比較大的侄子也就行了,真心沒必要讓長兄朱標徹底斷子絕孫那么嚴重……
▲建文帝朱允炆
經(jīng)過權衡再三,朱棣最終留下了朱文圭的性命。當然,放任不管肯定不現(xiàn)實。所以,朱棣下令將年幼的朱文奎囚禁到了老朱家的“龍興之地”——鳳陽。這一關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天順初年,被囚禁在南宮多年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復辟之后,才“同病相憐”、下令釋放了被囚禁五十多年的朱文圭。在被囚禁期間,朱文圭這個名字成了“禁忌”,皇子、王爺這些更加與朱文圭無關,為了便于稱呼,朱棣給了朱文圭一個新“名字”——建庶人。后來,吳王朱允熥被囚禁,也同樣被稱為了“吳庶人”。至于朱允熥后來被殺,真不能完全怪朱棣。畢竟有人打著朱允熥的名號企圖謀逆,朱棣再留著他風險實在太大!
▲建庶人朱文圭畫像
朱文圭到底有沒有后代
因為朱文圭的身份特殊,所以明王朝的官方史料對建庶人的記載相當有限,且大多就是記載了一些與建庶人相關的具體事情,不涉及朱文圭的言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比如建庶人家缺過冬的衣料了,皇帝下令有司予以補齊等等。唯一一次記載建庶人說話是在明英宗朱祁鎮(zhèn)將其釋放之后,朱文圭感恩戴德、一個勁兒地扣頭謝恩。
▲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正是因為史料少、且很少涉及朱文圭的言行,加之清王朝編纂的《明史》說朱文圭被釋放時“牛馬不識”,所以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朱文圭其實就是個傻子!但本人并不這么認為,與外界沒有接觸,從沒見過牛馬,“牛媽不識”有什么可奇怪的?難道說,您沒有去過某個國家,沒見過也不認識某個國家的特定物種,您就是傻子了?至于什么不允許周圍的人跟朱文圭交流云云,那是清王朝編纂的《明史》中記載的,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就算朱棣不允許,他死后朱文圭的影響力和威脅性已經(jīng)微乎其微了,明王朝后來的皇帝還會如此嚴格規(guī)定嗎?個人認為不一定。更何況,從朱文圭在被釋放后知道扣頭謝恩來看,至少說明他對皇家禮儀還是清楚的,傻子恐怕談不上。
▲清王朝編纂之《欽定明史》
關于建庶人有沒有后代這個問題,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朱文圭一直被囚禁,哪里來的后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再不濟的宗室那也是老朱家的人,既然沒有被殺,婚喪嫁娶還是允許的。明王朝著名的“鳳陽高墻”內(nèi)被圈禁的宗室子弟雖然沒有自由,甚至連宗室身份都被剝奪了,但婚嫁依然是被允許的。因此,朱文圭雖然被囚禁,但娶妻生子應該不在被禁止之列。
▲明中都鳳陽
再就是明王朝一些官方記載也從側面應證了建庶人后代的存在。比如成化三年,有地方官上報明憲宗朱見深說建庶人家衣料短缺,朱見深下令有司予以補齊。彼時朱文圭已經(jīng)作古多年,那么建庶人是誰?只能是朱文圭的后代,不是嗎?再如弘治年間,有一個叫繆恭的人上書明孝宗朱祐樘,請求封建庶人為藩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標。結果惹怒了通政司被下獄,后來還是朱祐樘下令將其赦免了。很顯然,在弘治年間朱文圭有后人在世就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了……
▲明孝宗朱祐樘
綜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不僅有一個兒子活了下來,而且這個叫朱文圭的兒子還有后代。至少直到弘治年間,朱文圭還有后代存在,而且對于外界而言也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了。事實上,朱允炆的后代恐怕不僅僅是朱文圭一支,那位失蹤的皇太子朱文奎到底去了哪里?誰也不知道。最大可能性就是被人帶出了皇宮、隱匿到了民間,他也是很有可能存在后代的,只不過隱姓埋名、沒有人知道罷了……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跟著我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文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即位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史稱明太祖。即位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封自己的侄子李文忠為曹國公。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其生母是朱元璋的姐姐曹國長公主,14歲時隨父親李貞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將他收為義子并帶在身邊。19歲時李文忠就率兵支援池州并大破敵軍,從此以驍勇善戰(zhàn)為諸將之首。之后李文忠轉戰(zhàn)沙場,先后在平定張士誠、平滅福建陳友定等大戰(zhàn)之中功勛卓著。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隨常遇春北伐,在征討元軍殘余勢力中戰(zhàn)功顯赫,李文忠俘獲元順帝之孫買的立八剌及后妃、宮女、諸王、將相官屬數(shù)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十五件,降服五萬余眾。
之后李文忠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為曹國公并準予世襲。洪武五年到洪武七年,李文忠又數(shù)次率兵掃除北元殘余勢力,俘敵數(shù)以萬計,并斬殺宗王朵朵失里,斬魯王并俘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此后李文忠受命參與軍國重事,并掌管大都督府(明代初年設置的全軍最高指揮機關)兼領國子監(jiān)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因病去世,年四十六歲。朱元璋追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謚號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位列第三。
李文忠死后,其子李景隆襲曹國公爵位,李景隆比起其父親來,正應了那句話-----”虎父多犬子"?;蛟S因為他是名將之后,建文帝(1399年即位)覺得用他打仗肯定不會錯。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發(fā)動“靖難之役”。同年八月建文帝拜李景隆為大將軍,令其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伐燕王。但此曹國公非彼曹國公耳,李景隆先后在鄭村壩、白溝河等地被燕軍擊敗,五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朝廷對北軍之形勢也由攻勢變成守勢。大敗之后的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朝臣等紛紛上疏,認為李景隆喪師辱國應該誅殺以謝天下。但建文帝并沒有處罰李景隆,反而讓其職位、封爵如故(估計念其是功臣之后且又是老朱家親戚)。如此賞罰不明讓南軍諸將為之泄氣。
攻守之勢改變后南軍形勢急轉直下,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打過長江,直逼南京。不久,燕軍兵至金川門,之后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南京陷落。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但好景不長,永樂二年(1404年),這個還夢想著做新朝第一臣的“大功臣”就被眾臣彈劾其“包藏禍心,蓄養(yǎng)亡命,謀為不軌”。朱棣下令褫奪李景隆的爵位,抄沒其所有家產(chǎn),并將其全家永遠圈禁。這時李景隆才想起來絕食而死,但可惜沒死成,十多年后李景隆死于禁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