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為什么第二個亡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長平之戰(zhàn)前,趙國是足以和秦國相抗衡的大國,也是極有可能一統(tǒng)天下的大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后,趙國國力大增,足以與天下諸侯爭雄。
趙國的文臣武將更是戰(zhàn)國杰出的代表人物,比如說文臣藺相如,機智勇敢就連秦王都要佩服。武將就更加層出不窮了,廉頗、趙奢、李牧等人都是戰(zhàn)國頂尖武將,實在是黃金配合,完美組合。
可趙國還是亡國了,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比較復雜,長平之戰(zhàn)對趙國國力的消耗,那是不可想象的,不過這只是個開始而已。趙國末期三代君主,活活把趙國的基業(yè)給坑完了。
01趙孝成王主持的長平之戰(zhàn)戰(zhàn)敗,趙國落后秦國數(shù)十年。
長平之戰(zhàn)其實是一場持久戰(zhàn),早在趙括上戰(zhàn)場之前,老將廉頗已經(jīng)在前線與秦軍對峙了三年之久。
秦趙兩國其實都在死撐著,三年之內(nèi),前線的數(shù)十萬將士全都不能作為勞動力,每天的糧草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趙王壓根就頂不住,試想一下大一統(tǒng)王朝的雍正時期,年羹堯在西北帶著二十萬人馬,雍正用全國財政來支撐,都未必撐得住,更別說當時小小的趙國了。
趙王認為,如果再不決戰(zhàn)的話,那么趙國肯定會被拖垮的。其實秦國也是快拖不起了,這么下去秦國后備力量再強大,也撐不下去。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龁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zhàn)不利,因筑壁堅守,以待救至。---《史記》
可是秦國還是忍住了,他就是要等待趙國換將出擊,這就中了他們的圈套了。結果我們都知道,趙國把廉頗換成了趙括,結果趙括帶著四十萬萬大軍與清軍決戰(zhàn)。
大戰(zhàn)過后,趙括被射殺而死,40萬大軍被困只好選擇投降??勺屓讼氩坏降氖?,秦軍主將白起居然把這40萬趙軍給坑殺了。
這可是趙國最健壯的勞動力,就算他們不打仗,回到國內(nèi)也是可以耕種發(fā)展生產(chǎn)的,所以說秦國的這一舉動,直接把趙國一夜打回了解放前。
就算后來楚國和魏國出手,救下了趙國,卻也無法挽回趙國衰敗的必然結果了。所以說長平之戰(zhàn),是趙國國力衰落的一個重要標志。
02趙悼襄王無視國力落后,一直都在打仗消耗力量。
長平之戰(zhàn)過后,趙國的生產(chǎn)力急劇下降,趙孝成王雖然極力拉攏諸侯國對抗秦國,以此保住了趙國的存在,卻無法改變趙國衰敗的局面。
趙孝成王死后,他兒子趙悼襄王并沒有吸取教訓,也沒有重視國力的發(fā)展。而是繼續(xù)各種戰(zhàn)爭,尤其是對燕國的戰(zhàn)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可他不知道的是,這么消耗下去,趙國壓根就頂不住。
都說姜維北伐消耗蜀漢國力,我們看趙悼襄王這一生,先攻打燕國,后來攻打齊國,再攻打秦國,一直在折騰。
他老爸留給他那點家產(chǎn),根本就不夠他揮霍的。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趙悼襄王壓根就沒有注重休養(yǎng)生息,而是繼續(xù)消耗國力,想要通過掠奪來充盈國力,這現(xiàn)實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shù)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壁w王以為老,遂不召。---《史記》
本身趙孝成王就不是什么英明的君主,只能算是守成之君。可生了個兒子,卻是個敗家玩意兒。在趙悼襄王的努力之下,趙國的國力急轉(zhuǎn)直下,他自己一個人打仗打爽了,死了以后把個爛攤子就扔給后人不管了,可真是想得通。
秦國就比較聰明了,他們長平之戰(zhàn)戰(zhàn)勝以后,步步為營,看準了再出手。知道趙國在消耗國力,所以就故意不打趙國,先讓他自己消耗著,等到時機成熟了,大將王翦直奔趙國,奪取大片城池。
03趙幽繆王殺掉大將李牧,等來了趙國的滅亡。
李牧一直以來都是趙國的重要將領,他之所以前期不怎么出名,那是因為一直都在北方防守長城地區(qū)的事務。
后來匈奴人倒是沒怎么犯境了,可趙國跟秦國之間,卻發(fā)生了亡國戰(zhàn)爭。無奈之下李牧只好輾轉(zhuǎn)南下,帶兵對抗秦國。
李牧不虧是趙國最后的名將,他一出手,就算是弱小的趙國,也能夠抵擋秦國猛烈的攻勢。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也只好避其鋒芒。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史記》
趙悼襄王的兒子趙幽繆王上臺以后,國家已經(jīng)被他爸玩的支離破碎了,所以趙幽繆王基本就是接手了一個爛攤子。
當然了這不是他亡國的理由,當時秦軍連續(xù)攻占趙國十幾座城池,趙幽繆王實在是頂不住了,就讓李牧出馬,總算是擋住了秦國的進攻。
這個時候秦國雖然退兵了,韓國和魏國又來進攻趙國,李牧又跑去抵擋這兩個國家的進攻。過了一年趙國境內(nèi)又發(fā)生了大地震和大饑荒,這些破事兒都讓趙幽繆王給趕上了,他運氣是真的差到家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秦國大將王翦,花錢買通了趙幽繆王身邊的寵臣郭開,郭開詆毀大將李牧,昏庸的趙幽繆王居然就派人把李牧給宰了。
沒有李牧抵擋秦軍,那秦軍還不是勢如破竹嗎?再說了,陣前殺將不利于趙國的士氣,所以趙國兵敗如山倒,最終導致了亡國的厄運。
總結:內(nèi)有奸臣當?shù)?,外有強敵壓境,趙國不亡才怪。
其實趙國也比較堅挺了,長平之戰(zhàn)那么慘的狀況下,趙國居然還挺過來了,很難想象一個哀嚎遍野的國家,是如何熬過那凄涼的幾十年的。
趙幽繆王時期,奸臣當?shù)?,真正有作為的大臣,卻無法得到大王的任用,唯一能夠抵擋秦軍的大將李牧,居然還被奸臣陷害而死。
與此同時,強大的秦軍早就磨練出了鋼鐵般的意志力,他們的戰(zhàn)斗力,是趙國無法想象的,這個時候的秦國滅亡趙國當然是理所應當?shù)氖虑椤?/p>
趙國本是壓制秦國的大國,實力與秦國相當。卻因為三代不成氣候的國王,導致最終的滅亡:
趙孝成王的長平之戰(zhàn),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與秦國爭鋒的能力。趙悼襄王在國力衰敗的情況下,一直南征北戰(zhàn),拖垮了趙國的經(jīng)濟。趙幽繆王寵幸奸臣,陷害重量,最終自毀長城,失去了唯一可以抵擋秦軍的利器。所以趙國滅亡是再多人才都無法挽回的了,就算廉頗、藺相如、李牧、趙奢這些人回來,又能改變得了什么呢?
參考資料:
《史記》
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是趙孝成王和趙惠文王時代的人,那時趙實力較強。趙國滅亡是公元前222年,此時距廉頗和藺相如死亡已經(jīng)有37年的時間了,。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于成皋,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公元前260年,秦、趙激戰(zhàn)于長平 ,秦軍大破趙軍,史載坑降卒40余萬 ,進圍趙都邯鄲。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邯鄲圍。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辛勝破趙,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代,虜代王嘉,趙國滅亡。
戰(zhàn)國時期,趙國通過?胡服騎射?改革軍事實力飆升,成為山東六國最強。而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一直是七雄最強。如果單單論軍事實力趙國勉強能和秦國五五開,但是論綜合國力趙國還是差秦一個檔次。
我這種比對相對模糊,但要弄明白秦強趙弱只是相對而言,兩國之間的差距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天淵之別。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成功給趙國夯實崛起基礎,趙惠文王又讓趙國實現(xiàn)短暫的偽中興。趙惠文王時期也是趙國最強勢的時期,趙王擁有廉頗、藺相如、趙奢、樂毅、繆賢等人組成的一套豪華陣容,單單論人才和軍事實力完全不鳥秦國,山東六國更是望塵莫及。
雙方額對峙中廉頗多次粉碎秦過進攻態(tài)勢,而趙奢更是在閼與之戰(zhàn)中揍的秦國鼻青臉腫,再也不敢打趙國主意。除了針對秦軍事行動沒有劣勢,趙惠文王授權樂毅?五國伐齊?也威懾各個諸侯國。
趙國是在趙惠文王手里,實現(xiàn)山東最強國的目標。結果趙惠文王死后,趙國的繼承者一代不如一代,開啟滑鐵盧式的敗家行動,什么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王遷。
趙孝成王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錯估秦、趙雙方實力,更可怕的是趙孝成王盲目自信,在長平之戰(zhàn)中昏招百出,譬如:主動與秦國媾和、讓趙括替代廉頗等。結果長平之后趙國差點被滅國。等到趙悼襄王、趙王遷手上,趙國已經(jīng)不是曾經(jīng)的趙國,這兩代君主還是空前的愚昧,有廉頗不用,另一個是間接中計坑殺李牧,導致趙國再無門戶,沒有守城之將。
總而言之趙國的失敗敗在君主不行:第一,能力一代比一代差。第二,能力強命短。我們都說長平以后再無趙國,實際上是趙惠文王之后再無趙國,即使擁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名將不會用也是假的。
相反我們再看秦國,君主賢明,文治武功,一代比一代強,而且個個都重視人才。秦國能滅趙的最終原因。第一,秦國很強,第二,秦國的繼承者很強。那么秦滅趙也是理所當然,順應時勢而已。
一、
坐在王宮的秦昭襄王,一臉郁悶,甚至差點把面前的案牘扔在范雎的臉上。
邯鄲之戰(zhàn)打了這么久,秦軍愣是沒有攻下這座近在咫尺的城池,反而損兵折將,一座城怎么就那么難打呢?
秦昭襄王想不明白,難道王陵、王龁真的比不上白起嗎?
可是明明白起在長平之戰(zhàn)已經(jīng)幾乎消滅了趙軍主力,如果在當時沒有聽范雎的進言,而任由白起攻打邯鄲,是不是趙國早已經(jīng)滅亡了?
秦昭襄王越想越生氣,可是他最氣的還是自己,誰讓他沒有分清局勢,偏信了范雎的話?
不過想到范雎為自己所做的事情,秦昭襄王還是忍了,畢竟在他看來,這個外來戶還是有幾分手段,尤其是他提出的“遠交近攻”,不正是為秦國指明了以后的大方向嗎?
秦昭襄王的思緒飄蕩很遠,他一直以為自己將會成就滅國霸業(yè),但眼看著邯鄲久攻不下,而他的身體狀況卻越來越糟糕,焦急的心情支配著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攻打邯鄲。
可是他失敗了。
邯鄲非但沒有打下來,連帶著秦國也遭遇了一次大敗。
邯鄲城成了秦昭襄王一輩子也邁不過去的坎,直到秦昭襄王閉上雙眼,他也沒能完成秦國幾代君主迫切希望完成的滅國成就。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才給了嬴政一個機會,不然他又怎么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始皇帝。
但仔細想想對于秦昭襄王來說,確實挺可惜的,畢竟他離滅趙只有一步之遙,而這種機會也是稍縱即逝。
從長平之戰(zhàn)趙國被打殘,到最后趙國完全被滅,這中間整整近40年。
那么問題就來了本來長平一戰(zhàn),秦軍已經(jīng)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近40年后才滅掉趙國,這中間究竟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
因素有很多,我們逐條來分析。
二、
長平之戰(zhàn)后為何是滅趙的黃金時期?
放眼戰(zhàn)國末期,能和秦國一爭高低的山東諸侯,只剩下了趙國,但是趙國的強和秦國是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
趙國僅僅是軍事上的強,秦國則是綜合國力強。
仔細想想,其實這兩個諸侯國就好似二戰(zhàn)之后蘇聯(lián)和美國,蘇聯(lián)也是強極一時,甚至在勃列日涅夫統(tǒng)治時期,軍事上還能壓過美國一頭,可是最終蘇聯(lián)還是被拖垮了。
趙國也是如此。
秦國想要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必須先搬掉趙國這塊堵在家門口的大石頭,經(jīng)過長期準備,秦國切斷了韓國上黨地區(qū)和國都新鄭之間的聯(lián)系,繼而想把這塊地占為己有,順帶以此地為根基,壓制趙國和魏國。
但誰知,韓國的上黨郡郡守馮亭直接把此地送給了趙國,本著有便宜不能不占的原則,趙國接住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但這塊餡餅卻是鉛做的,會要命的。
就這樣為了爭奪上黨地區(qū),秦趙開始撕破臉,但是誰也沒想到,這場爭奪地盤的鬧劇最后會演變成秦趙之間的大決戰(zhàn)。
長平之戰(zhàn)的細節(jié),我們就不多說了,結果是白起坑殺了趙國幾十萬的青壯年。
緊接著白起率軍直逼邯鄲,不過在白起圍困邯鄲之前,他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240名年紀小的趙人放回了邯鄲。
當然這并不是白起好心,而是要摧毀邯鄲人抵抗的意志,因為悲痛會在短時間內(nèi)消磨一個人奮起的心。
事實上,此舉也產(chǎn)生了巨大效應,在白起到來之前,邯鄲城內(nèi)一片哀嚎,有哭丈夫的、有哭兒子的、也有哭爹的。
所以白起這時候如果能攻打邯鄲,易如反掌。
只是可惜,秦國出了一個范雎,他嫉妒白起的功勞,最終以士兵疲憊為由勸秦昭襄王讓白起退了兵,滅趙的黃金時期就此消失不見。
三、
邯鄲之戰(zhàn)中秦國為何會慘???
白起退了兵,趙國人也逐漸從悲痛中站了起來,而這種悲痛化成了反抗秦人的力量,也化成了對秦人的憤怒。
所以當秦昭襄王命令王陵再次進攻邯鄲的時候,秦軍遭到了空前頑強的抵抗。
這也好理解,比如說一個人被嚇傻的時候,根本沒有抵抗之力,如果一旦認清自己如果不反抗就得玩完的時候,他會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來反抗,哪怕只是掙扎一下,也不肯束手就擒。
趙人就是如此。
秦國的退兵,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他們認清了秦國的面目,開始從三個方面著手反抗:
其一,調(diào)動趙人對秦人的恨意,鼓動國人寧死不降的決心。
其二,從代地調(diào)回正在抵抗匈奴的騎兵精銳,回防邯鄲。
其三,效仿秦國搞外交,積極游說山東六國合力抗秦。
前兩個方面讓秦軍短時間內(nèi)無法攻下邯鄲,而第三方面則讓秦國吃了一個大虧。
在邯鄲之戰(zhàn)打響之后,秦國滅趙之心暴露無疑,山東諸侯人人自危,這時候平原君趙勝和信陵君魏無忌站了出來。
信陵君耍了一手圍魏救趙,平原君門客毛遂自薦說服楚國出兵救趙。
就這樣,山東諸侯的合縱抗秦隊伍一下子被拉扯了起來,在信陵君的帶領下,合縱隊伍一路高歌,王龁被打的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退回了河東地區(qū)。
而邯鄲之戰(zhàn),秦軍損失了近20萬人,再加上長平之戰(zhàn)中傷亡的幾十萬秦人,秦國可以說幾乎被打空了,這也為山東六國茍延殘踹爭取了幾十年時間。
四、
秦滅趙之戰(zhàn)中趙國為何不能創(chuàng)造奇跡?
公元前230年,秦國恢復了元氣,滅六國之戰(zhàn)正式從韓國為起點拉開帷幕,打醬油的韓國幾乎沒有任何抵抗便被滅國了。
接下來秦國把矛頭再次指向趙國。
可是這次又秦國又碰到了釘子,因為趙國北部的騎兵早被調(diào)了回來,一同回來的還有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同為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在李牧的手中也沒有討到多少便宜。
可是趙王昏庸,聽信了秦國的離間計,自毀長城除掉了唯一可以抵抗秦國的李牧,正所謂:李牧在,則趙國存;李牧死,則趙國亡。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即便李牧不死,趙國一定就不會被滅亡嗎,當然也不是,李牧的存在只是延緩了趙國的壽命,并不能救趙國。
經(jīng)過和秦國的數(shù)次大戰(zhàn),趙國也不好受,相比較秦國來說,趙國恢復元氣的速度很慢,所以即便是李牧打了勝仗,但趙國的兵力卻一直在減少,綜合實力自然也在不斷被削弱。
可以說,秦滅趙之戰(zhàn)是一場綜合實力的較量,只在軍事上強的趙國,自然不能創(chuàng)造奇跡,拖垮各方面都更勝一籌的秦國。
五、
長平之戰(zhàn)對于秦國來說,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秦國贏得并不漂亮。
如果不是白起坑殺了那么多趙軍,誰輸誰贏或許都沒個定論。
正是因為有坑殺一事,使得趙軍主力不復存在,也摧毀了趙人的心理防線,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他們忘了該抵抗,但是秦昭襄王卻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以至于給了趙國人喘息的機會,這一喘息便讓時局產(chǎn)生了變化。
等到邯鄲之戰(zhàn)時,秦國已經(jīng)失去了天時、地利和人和,自然只能一敗涂地。
所以,長平之戰(zhàn)后的秦國不是不想滅趙,而是滅不掉了。
在長平之戰(zhàn)和邯鄲之戰(zhàn)中,秦軍的巨大損失,使得秦國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再次組織起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于是秦國和山東六國才有了短暫的和平期。
這也是為何在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在近40年后才滅了趙國的原因所在。
參考資料:《戰(zhàn)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等。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END】
將相同心是廉頗藺相如罷了,藺相如智于政而忠于國,但長平之戰(zhàn)時藺相如已經(jīng)病危,廉頗長于戰(zhàn)而訥于言,所以在長平之戰(zhàn)時因為流言被免去統(tǒng)帥之位。昌平大戰(zhàn)之敗,趙國元氣大傷,但趙國的滅亡其原因在于一個叫郭開的人,來說說郭開的“偉績”吧:1、讒言退廉頗。(廉頗為戰(zhàn)國名將,性格剛毅耿直,忠王愛國。郭開怕廉頗歸趙后威脅到自己,收買趙王特使誣陷廉頗已老不堪用)2、聲色控趙王(獻淫亂的胡女給趙王遷,后胡女被立為王后。而且將趙王放在一座提供各種娛樂設施的宮殿中,趙王遷樂不思蜀)3、陰殺龐暖(龐暖為政軍全才,邦交縱橫之才,郭開用計:下王書傳龐暖商議合縱救趙,龐暖領王命后赴都城面見趙王,被郭開于半路截殺)4、為己身,殺李牧(李牧,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最后名將,率趙軍兩敗秦軍,趙國最后之護國長城,郭開與秦國交易:秦封郭開為趙國假王,郭開為秦殺李牧,于是在秦趙兩軍對峙時以王命召回李牧,殺之,秦國知道后,立刻猛攻趙軍,大破之)注:1、龐暖李牧都是秦對趙的滅國之戰(zhàn)時被郭開所殺。恩,郭開,恨只恨他死的太輕松!2、趙王遷的昏庸是趙國滅亡的更大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0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雍正問大臣有沒有貪污,大臣竟然承認了